中医是怎样看待肾虚的
中医是怎样看待肾虚的
肾虚多为积累成疾,切不可以用急于求成而用大补之药进补,而应慢慢调理,可以坚持服用乾阳汤调理。
乾阳汤为中医古方,来源于唐代的《益生方略》一书,该方可阴阳同补,药性温和,对身体无伤害,为后世医家推崇。
乾阳汤主要用于治疗因肾阳不足所致的咳嗽、哮喘、阳痿、早泄、慢性肾炎等疾病。该方组成为药食同源的药材,副作用较小,可以做长期调理的汤剂服用,亦可磨粉后制成乾阳汤茶包,做茶泡饮。
中医是怎样看待出汗的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诊断: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诊断: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其天生体质虚弱造成。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诊断: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还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还要保证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不要购买塑料制的生活用品,尽量避免环境激素的危害。
4.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诊断: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诊断: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6.手心、脚心出汗——血虚
诊断: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中医如何看待白发
一、中药内服
可选用中药马齿苋子、白茯苓、干地黄、泽泻、卷柏、人参、松脂、桂心等,共捣为散,每日空腹以温酒送服,每日2次。适用于中、老年人精血不足而导致的白发;
还可选用中药菊花、苣胜子、旋覆花、白茯苓、桂心、白芷、牛膝、荜澄茄、覆盆子、旱莲草等,蜜制为丸,空腹温酒送下,每服30丸。适用于中老年人肝肾阴虚而导致的白发。
二、中药外用
用中药当归、干松、石膏、滑石、酸石榴皮、母丁香、白檀香、没石子、白及等药,研末,用米醋调成膏状,涂于头发上,用荷叶包紧,次日早晨洗去黑色。用此方可以染发。
三、食膳疗法
桂圆肉、莲子、大枣等,放入粳米中,煮成粥。每日2次,连服15~30日。可以滋补气血,使头发变黑。
中医是怎么看待贫血的
中医学中没有贫血的名称,但从患者临床所呈现的证候,如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见细象等,则相似于“血虚”、“阴虚”诸疾。一般可将贫血划入“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而“虚劳”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所致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中医认为,“诸血皆属于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源头在于肾,……精气充足,百脉和畅”。
由此可见,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人摄取水谷营养物质,由中焦吸收了饮食物的精微,通过气化作用,变成营气。脾得心火宣降之助,转化为精、津液,精之一部分贮于肾中,以待生化之用,另一部分得心火之助转化为血,以荣胶末五脏六腑。肾中先天之精得后天水谷之精气,吸收命火之蒸腾,转化为髓。髓得下焦火热之激,分化为髓之精液,精液再为命火的宣蒸转化为血,输之于机体,以为生理之用。
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故中医谓“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这些脏腑功能的充分发挥,又有赖于肾之命火温照。因此,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而血虚之形成不外乎内外因素。外邪六淫与温热侵入机体,潜而不定期出,深入化血之机,导致新血无生,这一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感染、原虫、毒素发生溶血为病”不谋而合。
在内因上,或为七情失节,或为饮食失宜,或为失血而成,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为病后房劳过甚,或为妊娠失调,而引起造血之机受阻;或消化之机紊乱,水谷不化,精微不成,发生血虚之疾。可见在内因方面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缺乏造血原料或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或慢性失血而成贫血”基本上是一致的。
血为有形之物,气属无形之用。血之运行有赖于气,故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的理论。血由气而生,而气也必须有血为依附,才能发挥其生化、运动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保持相对平衡。如果气血失和,就会致病。《内经》说:“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因此,血虚患者一般均有气虚,这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医怎么看待咳嗽
“临床上咳嗽的类型种类繁多,这就需要专业的辨证治疗。”北京中医院医学博士吴义春表示,咳嗽一大原因是病毒性感冒,多在流感季节发作,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多在每年12月至第二年2月期间流行,而这类咳嗽多是因为在过度劳累、受凉,甚至在情感创伤后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暴发。
从中医角度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体虚”是寄居、侵袭人体的病毒得以发作的主要原因,对于经常透支身体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注意防护、消毒、隔离,尤其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充分休息,养足精神是预防它的重要武器。
“咳嗽的另一种类型是中医辨证的‘寒包火’。”吴义春解释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室内温度与外界形成巨大反差。在强烈的温差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往往不能与之适应,加之现在都市人内热重,很容易出现感冒、咳嗽。从中医讲急则治标,其核心病机是“表闭不通”,轻者喝点姜汤出点汗就可以好,严重的就要喝些中药帮助发汗治疗。
吴义春强调,易感冒者,可配合按摩迎香穴,艾灸足三里穴。慢性咳嗽反复发作者,可适当多吃梨、萝卜、山药、百合、荸荠、枇杷等食物。
中医如何看待耳鸣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五脏六腑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到耳,这一点颇类似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都是中医整体观的表现之一。而根据虚实,可以将耳鸣分为两大类。
1.实症耳鸣
风为百病之长,我们所患的很多疾病之中都不难发现它的身影。生活中稍有不慎,风邪就可能侵犯人体上犯头面,且外邪循肺经而上经耳窍,就可能蒙蔽耳窍,出现耳鸣甚至是耳聋的问题。而由于耳为阳窍,临床上又多见风热。除此之外,肝胆火逆也导致耳鸣,且可能由情志引起,日常生活中也值得注意。饮食上不注意,会使体内痰湿停聚、气血瘀阻:一方面痰火上蒙清窍引发耳鸣;另一方面气血输布不利,也会导致耳不能被荣养——这些都是实症耳鸣的常见原因。
2.虚症耳鸣
而虚症所导致的耳鸣多与肾阴不足有关系:在中医看来,“阴”更偏向于物质基础。无论是年老体衰、久病伤耗抑或是生活劳损,都可能是导致肾阴亏虚的原因。而由于肝肾精血同源,虚火又极易上行到达清窍,也是虚症耳鸣的诱因。与此同时,脾气虚或是心脾血虚也可能使气血生化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耳脉缺乏血液,导致耳鸣。
中医怎么看待阳痿
中医认为,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驰纵,引起阴茎萎软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病证。中医学认为的男子性功能障碍和某些慢性疾病表现以阳痿为主。临床证明,中医调理的效果比较好,阳痿多为积累成疾,切不可以错治错,急于求成,图一时之快而滥用服用激素类药或者大补之药,而应慢慢调理。
病因
1、多因房劳过度,或少年频繁手淫,或过早婚育,以致精气虚损、命门火衰,引起阳事不举。
2、思虑忧郁,损伤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而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以致气血两虚,而成阳痿。
3、恐惧伤肾,恐则伤肾,恐则气下,渐至阳痿不振,举而不刚,而导致阳痿。《景岳全书·阳痿》说:“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甚验也。”
4、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汇,若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条达,则宗筋所聚无能,如《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源流》说:“又有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
5、湿热下注,宗筋弛纵,可导致阳痿,经所谓壮火食气是也。
就临床所见,以第一种情况较为多见,而湿热下注较为少见,所以《景岳全书·阳痿》说:“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
中医怎么看待白发
在中医的眼中,造成少年白发的原因主要是和脏器有关,尤其是肾脏,患者主要是由于血热、肾气虚弱、气血衰弱等原因造成的,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如果头发变白或脱落,多半是因为肝血不足,肾气虚弱,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是补肝血、补肾气,中医治疗白发按照中医理论为:“肝主藏血,发为血之余”,“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头发的生长和色泽变化,与五脏六腑的机能盛衰,阳气精血的温煦濡养息息相关,若脏腑机能旺盛,阳气精血充盈,毛发得到充分濡养则黑润秀美,不易脱失。相反,若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脏腑机能虚弱,气血阴阳亏虚,无以充养毛发则白发早生,稀疏易折。
而其中与脾、肾、肝的关系更为密切,凡先天不足、肾精亏虚、髓少失充者,或性情急躁、血热偏盛、伤阴耗血者,或忧愁思虑、脾失健运、气血乏源者,或劳神过度、失眠多梦、肝血暗耗者,皆可伤及五脏,虚损气血,使毛发失养而早白。
中医怎么看待阳痿
中医认为,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驰纵,引起阴茎萎软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病证。中医学认为的男子性功能障碍和某些慢性疾病表现以阳痿为主。临床证明,中医调理的效果比较好,阳痿多为积累成疾,切不可以错治错,急于求成,图一时之快而滥用服用激素类药或者大补之药,而应慢慢调理。
1、多因房劳过度,或少年频繁手淫,或过早婚育,以致精气虚损、命门火衰,引起阳事不举。
2、思虑忧郁,损伤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而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以致气血两虚,而成阳痿。
3、恐惧伤肾,恐则伤肾,恐则气下,渐至阳痿不振,举而不刚,而导致阳痿。《景岳全书·阳痿》说:“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甚验也。”
4、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汇,若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条达,则宗筋所聚无能,如《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源流》说:“又有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
中医如何看待鼻咽癌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是多种发病因素所致,机体常有脏腑功能失健,如肝、脾、肾素虚,元气不足,“体虚”之本,且患者有受情志损伤,机体产生病理变化,出现气血凝滞或痰浊结聚,经络受阻,局部积聚而成;或痞塞壅结,化火化热,火毒内困而成。对于具体的病理变化一般认为如下:
1、气滞血瘀,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宣,肝藏血失职,血是运行不畅,则气滞血瘀,肝与胆相表里,肝之不能改变可传之于胆,胆经科因之受累,出现耳鸣,耳聋,耳闭;肝气上逆,则头痛,即真头痛。
2、痰浊结聚、情志不遂,肝木乘脾,脾土受伤,则运化失健,水湿内停,痰浊内生,阻滞脉结,气血凝聚,痰浊困结,积结成块。痰之为病,常与寒热风湿相结,于气滞血瘀相随,炭火波与少阳胆经,则成瘰疬、失荣、上石疽,表现为颈部转移性包块;痰水内停于肺窍,则成息肉,产生鼻阻塞。
3、热毒壅滞,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之邪侵入肺系,歪斜内蕴不解,于而化热,出现肺气不和,上焦热盛;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肺热迫血离经而行,即出现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