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翳风注意事项 翳风穴穴位层次解剖
针刺翳风注意事项 翳风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耳大神经为颈丛皮支,由第2-3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
3.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略呈三角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缘和下颌后窝内。腮腺的表面包以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内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面神经和耳颞神经经过。
4.深面:从浅至深依次分布有胸锁乳突肌(由副神经脊髓根及第2,3颈神经前支支配),头夹肌(由第2-5颈神经后支支配),头最长肌(由第1-8颈神经后支支配),二腹肌后腹(由面神经支配)。
翳风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翳风穴穴位解剖
在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颅骨茎乳突空穿出处。
耳聋针灸扎什么穴位
1、体针法
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契脉;肝肾阴虚证配太冲、太溪、肾俞、曲泉、后溪;肾阳亏虚证配太溪、照海、肾俞、命门;脾胃虚弱证配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心脾两虚证配神门、内关、公孙;血瘀证配翳明、足三里、血海、腕骨。每次取主穴2穴(患侧),配穴2~3穴,补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取外耳、内耳、肾、肝、神门、内分泌,埋针或用针刺,每次2穴,中强刺激,留针15~20min。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3、头皮针法
取晕听区,每日1次,10次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4、水针法
取听宫、翳风、完骨、契脉等穴,每次两侧各选1穴(单耳聋只取患侧),进针0.5~1寸,注入VitaB1或B12,每穴0.2~0.5ml,或654~2每穴5mg,或丹参注射液每穴0.2~0.5ml。
5、挑提法
取翳风、听会、听宫。挑提前在穴位处作常规消毒,并局部皮下注射普鲁卡因1ml(先皮试)。然后用粗针,以敏分钟90次左右的频率挑提200~300下,每次1穴,每日1次,双侧交替进行,30天1疗程,疗程间歇1周。
风池针刺方法 风池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小神经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等结构。
针刺风府注意事项 风府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肌腱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按摩翳风好处 翳风穴穴名解析
翳,遮蔽之物也;风,六淫之一,百病之长,此穴因为位于耳垂后方,在乳突和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其形如遮蔽风邪的屏盖,故名翳风。
翳风的位置在哪里
翳风的位置
翳风穴位于耳根部,在耳垂之后,风池之前,取穴时可采取正坐或侧伏姿势,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按摩翳风好处
1.翳风能够治疗一切“风邪”导致的疾病,中医将“风”分为“内风”和“外风”,内风易导致中风,引起面瘫,偏瘫, “外风”易导致伤风感冒等疾病,翳风不但能治疗这些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和诊断的作用。此外,翳风还有散内泄热,聪耳通窍之功,按摩翳风可以增加耳部的血液循环,帮助保持听力,防治耳鸣症状。
2.翳风是头面部的重要穴位,与下巴上的廉泉一起按摩,可疏通颈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减去多余脂肪,并使下巴肌肉紧实。
3.翳风还有活血,祛风,醒脑,通窍的功效,经常揉按还可以改善大脑供血,消除大脑疲劳。
翳风的保健按摩手法
1.一手食指放在耳垂后方的翳风穴,用指端甲缘按掐,一掐一松,连掐7次。
2.两手拇指分别放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的翳风穴,用指腹做按揉活动,按顺时针方向揉1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揉1分钟。
3.正坐或站立,抬头,目前视,大拇指置于穴位上,其余四指贴于颈部,用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痛感为宜,按摩时间1-3分钟,每天早晚按摩一次。
针灸治疗面瘫
1、体针法
取穴:常用穴:地仓、水沟、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备用穴:合谷、内庭。
操作:每次选常用穴4-5穴,备用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可根据透刺二穴间距离选针,经常用作透穴的穴位为地仓透四白、太阳透丝竹空等.迅速进针,缓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如透穴,以针尖到达上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为宜。翳风穴斜向上刺,以面部出现针感为宜,睛明穴用5分长毫针浅刺0.1~0.2寸。备用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感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2、电针法
取穴:常用穴:牵正(耳垂前o.5寸处)、地仓、水沟、阳白、翳风、下关。备用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操作:每次选2-3个常用穴,备用六一般选1~2个。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椎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宜针阳白向下透刺至眉毛中部,迎香向上刺全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病程久的,针双下关。余穴按照常规刺法.接通电针仪,用断续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微抽动为宜.早期用电针者,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电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3、针罐法
取穴:常用穴:分两组。阿是穴(颧骨下缘中央下后方1寸处);地仓、颊车、太阳。备用穴:睛明、承浆、听会、丝竹空.
操作:常用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备用穴为透针所到的止穴,根据主穴的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30号毫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运针l~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阿是穴拔罐10分钟左右。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1支,透刺至听会。太阳进针2支.沿皮分别遇刺至丝竹空、四白,留针20分钟。隔日1次,二组穴交替选用,10次为一疗程.
4、毫针疗法
取穴:翳风、牵正、地仓、颊车、丝竹空、合谷。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颏唇沟歪加夹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治法:远近配穴法,平补平泻法。操作:进针时宜浅刺或透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日。
解析:翳风穴处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处出颅,此穴为治疗面瘫主穴,牵正为面神经出颅后的主干部位,地仓、颊车为其分支支配口轮匝肌。合谷的桡神经在脑干处与面神经有联系,因此针刺合谷穴可使面神经受到刺激,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
针刺商阳有什么作用 商阳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商阳点刺出血,清泄阳明之火,利咽消肿止痛,如配内庭,天突,丰隆,治疗阳明火热咽喉肿痛;配内庭,合谷,颊车,下关,承浆,翳风,治疗阳明火邪上壅之齿痛,颌肿。
2.配少商,合谷,翳风,针刺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治疗风热上攻,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痄腮等。
3.配听会,翳风,丰隆,劳宫,内庭,针刺泻法,清热化痰,通窍益聪,治疗痰热郁结之耳鸣,耳聋等。
4.本经穴配伍,针刺泻法,井穴点刺出血,泄热开窍,苏厥醒神,如配水沟,少商,丰隆,治疗中风闭证昏迷;配水沟,内关,中冲,劳宫,少商,治疗高热不退,热厥。
针刺翳风穴怎么操作
翳风的针刺技巧
取穴:坐位,耳垂根部后方凹陷,即下颌支后缘后0.5寸处。
简易取法:
1.将耳垂向后捺,耳垂的边缘即是本穴。
2.头侧向一边,领颈部胸锁乳突肌鼓起,该肌肉前,耳垂后凹陷中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下向内上刺向外耳道,与矢状面成60°。
进针深度:斜刺,从后外向内下方刺0.5-1.5寸(治疗聋哑病),或直刺0.5-1寸(治疗面神经麻痹和腮腺炎),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
作用主治
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故具有舒肝利胆,通利三焦的作用,可祛风通络,开窍,调气降逆,《针灸大成》认为:“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脱颌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现代临床常用于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牙关不利,喑哑,腮腺炎,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中耳炎等。
注意事项
1.施针时病人以俯卧位或仰卧位为好,这样不仅有利于施针者的针灸操作,而且有利于预防晕针情况的发生。
2.一般针刺深度达到1.5寸时则不可再深刺,否则就有刺中迷走神经的可能性(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易刺到),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安眠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安眠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位置: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的凹陷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侧伏位,安眠穴位于项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边线的中点。
生理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头夹肌。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头夹肌由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到配。
功能主治: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
艾疗操作:直刺0.5~1寸。艾灸3-5壮,或直接灸5到10分钟。
按摩操作:用双手中指指端按揉2分钟。具有镇静助眠的作用。
腮腺炎通过针灸是怎样治疗的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1.风热上扰证:取穴:翳风TE17、颊车ST6、合谷LI4、外关TE5、风池GB20。
配穴:咽红肿痛者,配少商LU11、商阳LI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2.邪毒炽盛证:
取穴:大椎GV14、曲池LI11、中渚TE3、足临泣GB41、颊车ST6、翳风TE17。
配穴:头痛甚者配风池GB20、头维ST8、腮腺肿甚者配少商LU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3.热郁肝经证:
取穴:太冲LR3、曲泉LR8、大敦LR1、归来ST29。
配穴:高热者配大椎GV14、曲池LI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4.邪陷心包证:
取穴:劳宫PC8、行间LR2、人中GV26、百会GV20、十宣EX-DU11。
配穴:项背强直者配阳陵泉GB34、大杼BL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耳穴疗法
取穴:腮腺、颊、神门、交感、内分泌。
配穴:睾丸疼痛配睾丸穴。
毫针直刺或斜刺,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2次,3次为1疗程。也可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钟,每周换2次,3次为1疗程。
刺络疗法
取穴:耳尖穴、少商、关冲、少泽,每次选2-3穴,用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局部用手挤压,放血3-5滴。
电针疗法
取穴:取腮腺炎刺激点(肿大腮腺之上缘处)、少商(双侧)。
针腮腺炎刺激点时由肿大之肋腺上缘呈45度角刺入,深约1-1.5寸,通电10-15分钟,起针后点刺双侧少商出血,每侧3-5滴,每日1次。
皮肤针疗法
取穴:合谷LI4、颊车ST6、翳风TE17、列缺LU7、外关TE5、二间LI2。
配穴:发热配曲池LI11、大椎GV14。
叩刺,中等刺激。
穴位激光照射
取腮腺肿胀局部。颊车(患侧)、翳风、合谷、发烧配大椎、曲池。
用3兆瓦氦-氖激光源光束或经光纤传输光照射腮腺肿胀中心,再照射穴位。每日1穴,每穴(或局部)3-5分钟,3次分1疗程。
灯火灸疗法
取穴:角孙穴TE20。
剪去病侧角孙穴处的头发,取灯心草点燃,迅速触点穴位,闻及声响后,立即将火移开。若腮肿不消,则次日可再次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