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养肺按摩

如何养肺按摩

1、天突穴

天突穴在左右锁骨正中间的凹陷处,是属于肺经的穴位,用手指每天揉按,随时可以操作,每次2~3分钟,只要坚持做了,可以有效缓解肺部疾病例如咳嗽、哮喘等,还能预防这些疾病。

2、承浆穴

承浆穴在嘴唇下凹处,以食指用力压揉,即可感觉口腔内会涌出分泌液。这种分泌液不仅可以预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缓衰老的腮腺素,同时可使老人面色红润。本法简捷实用,作为长期保健可以不受时间、场所的影响,随时应用。

3、鱼际穴

两侧鱼际每天不拘时地掐揉3分钟。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有很好的清热作用。每天阳气盛的时候即中午1~3点时按揉两侧穴位2分钟即可,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做。

4、迎香穴

迎香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从它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功能是使人“闻香逐臭”的,可以治疗各种难愈的鼻炎、鼻塞。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可以湿润鼻腔,两鼻腔湿润了,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力量,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季节。做法是每天用食指在迎香穴快速搓法,搓热为止。

按摩肺俞的作用 肺俞的按摩方法

1.点按捏拿法:采用点按与捏拿腧穴的方法,从上往下自大杼穴至肺俞穴反复多次,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按压时,力度适中偏大,以局部酸胀发红为度。

2.按揉法:用手指的指腹揉压肺俞穴,每次2分钟;或用两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轻轻按揉肺俞穴,每次2分钟。

如何养好自己的肺 敷贴按摩养肺护肺

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在冬天采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等中药研细,调成糊状,贴于天突、膻中、肺腧等特定穴位上,可以祛除寒邪、扶助正气,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另外,按摩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也可以预防呼吸道系统疾病。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分别位于脊柱两旁第一胸椎、第二胸椎和第三胸椎旁开1.5寸,左右两边各一个。由于这三对穴位在后背上,操作时需要别人帮助,被按者坐着或趴着均可,每天一次,每次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按压时,力度适中偏大,以局部酸胀发红为度。

按摩哪个部位对肺部好 宣肺通鼻按摩法

拍上背20次,按揉风池1分钟,搓擦鼻旁30次,按揉迎香,印堂穴各1分钟,拿合谷30次。

作用:具有宣发肺气,通利鼻窍的作用,对于感冒,鼻塞,中老年人嗅觉减退有一定的疗效。

怎么按摩对肺好 宣肺通气按摩法

1.开肺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双侧的肺门穴按揉1分钟,双掌重叠置于膻中穴,横向向两侧胸膺部推擦20次,有利气宣肺的效果。

2.勾天突:以手食指尖置天突处,向下勾点,揉动1分钟。有宽胸解郁的功效。

3.调肺气:双手拇指按置于中府穴,向上推揉至云门穴,以酸胀为度,随后拇指,食指,中指平放一,二,三肋间,往返推擦1分钟,有调理肺气的功效。

4.按风池:坐位,两手拇指按在两侧风池穴上,两小指各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手指各散置在头部两侧,然后两手同时用力,按揉风池,太阳穴及侧头部1分钟。起祛风散邪,清利头目之功效。

5.调和肺气:取坐位,右手拇指,食指相对拿按,揉动左侧合谷穴1分钟,然后换手操作。有调和肺气之功效。

6.清肺经:取坐位或立位,右掌先置左乳上方,环摩至热后,以掌沿肩前,上臂内侧前上方,前臂桡侧至腕,拇,食指背侧,往返推擦20次,然后换手进行。有清肺疏经功效。

秋天感冒按摩的穴位 列缺穴

位置: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可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处即为列缺。

操作方法:一手拇指按于另一手的列缺穴,轻轻摩擦,以发热为度。每日2~3次。

功效:列缺为肺经络穴,肺主皮毛,外邪侵袭,首先犯肺。按摩列缺穴可治疗干咳少痰、头痛、恶寒、发热等症,有宣肺止咳平喘、利肺化痰之功。

清肺润肺绝招

清肺——深呼吸

适度的深呼吸动作有助于清肺。介绍两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呼吸法,不妨一试,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肺容量。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支气管炎病人可常做。上述呼吸法最好每天早晚各练一组,每组次数可量力而行。

宣肺——笑一笑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的同时,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人在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护肺——按摩操

按迎香穴,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至两组。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数十下,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净肺——常咳嗽

随着工业污染和城市汽车排放量的增加,大气污染也随之加大。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后,轻者可引起支气管、肺泡的炎症,重者可引起中毒,甚至癌变。因此,秋日应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日早晚应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减少肺部损害。

秋季养生先养肺 穴位按摩润肺止咳

穴位按摩养肺润肺

秋季,早晚温差大,容易感冒,大家可以进行穴位按摩,养肺润肺、增强机体免疫力,驱走燥邪、风邪。

按压迎香穴: 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即可。还可通过按压刺激足三里穴,按压小腿前外侧,每次按压5~10分钟,一天按压2~3次即可,可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抵御风寒。

毛巾擦背: 皮肤清洗干净后,用一条湿润的长毛巾,斜着擦后背(如图所示)。适当用力,速度可快些,约2―3分钟,擦到皮肤发红微热为佳。其目的是刺激背部的定喘穴、肺俞穴、脾俞穴等强壮穴,以宽胸理气、补肾平喘止咳。

揉风池: 适用于伤风感冒、咳嗽流鼻涕者。风池穴在后颈部,发际向上一寸,左右各有一个按上去酸酸的小坑。双手抱拢头部,用拇指按揉风池穴,以出现酸胀感为佳。操作时闭目,每次1―2分钟。此法不但能止咳,还能止头痛。

食疗养肺润肺

中国人爱喝粥,可以在熬粥时加点百合或者梨子、沙参、麦冬等,每次放入10~20克,能起到滋阴润肺的功效。其中,还可加点山药,中医认为,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所以健脾生津也能间接养肺润燥。老年人容易便秘,而且头发稀疏、发色偏白,在粥内加入点芝麻,可以乌发通便,护养肝肾。上述食物本身可以养肺润燥,与小米粥混合,可促进食欲,调养身体,补充身体所需水分,更好达到养阴柔润功效。

穴位按摩及食疗都是不错的养肺润肺方法,为了能够健康度秋季,不妨试试上述养生方法吧!

秋季养肺养生 按摩护肺

按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至两组。

叩肺俞穴: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数十下,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

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并有助于体内痰浊的排出,且可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

秋季养肺试试穴位按摩

按压迎香穴: 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即可。还可通过按压刺激足三里穴,按压小腿前外侧,每次按压5~10分钟,一天按压2~3次即可,可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抵御风寒。

毛巾擦背: 皮肤清洗干净后,用一条湿润的长毛巾,斜着擦后背(如图所示)。适当用力,速度可快些,约2―3分钟,擦到皮肤发红微热为佳。其目的是刺激背部的定喘穴、肺俞穴、脾俞穴等强壮穴,以宽胸理气、补肾平喘止咳。

揉风池: 适用于伤风感冒、咳嗽流鼻涕者。风池穴在后颈部,发际向上一寸,左右各有一个按上去酸酸的小坑。双手抱拢头部,用拇指按揉风池穴,以出现酸胀感为佳。操作时闭目,每次1―2分钟。此法不但能止咳,还能止头痛。

肺俞的按摩手法 按摩肺俞的好处

肺俞是肺的背俞穴,是肺在背部的反应点,按摩肺俞,能为肺脏送去源源不断的温煦的能量,从而增强卫气,卫气强悍则能有效抵御外邪入侵,保护娇嫩的肺脏不受寒热所伤。

肺俞怎么按摩 肺俞按摩注意事项

1、按摩肺俞在白天进行比较好,因为白天的气是往上走的,故白天按压更有利于肺气。

2、如果患者正处于某些疾病的急性期,或是疾病本身不宜进行按摩,抑或腧穴所在局部存在感染,结合,肿瘤,骨折等情况,就不宜使用按摩方法。

相关推荐

按摩哪些穴位

按摩迎香穴清热 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祛燥润、宣通鼻窍的作用。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清热还可以吃这些食物 杏仁 杏仁分为南杏仁和北杏仁,但无论是南杏仁还是北杏仁都有润止咳的功效,但性味功效略有不同。甜杏仁性味甘、辛,苦杏仁性味苦、温,有小毒。南杏仁对干咳无痰、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北杏仁具有润、平喘的功效,对于因伤风感冒引起的多痰、咳嗽、气喘等症状疗效显着。 银耳 银耳又称白木耳,味甘淡、性

按摩生法

1、温和艾灸缓解疲倦乏力 春困秋乏,很多人感到全身乏力。除了适当休息外,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杜金行表示,用艾条温和灸关元穴和足三里穴各15分钟,然后拇指按揉合谷穴和太冲穴各5分钟。可使人四肢矫健,消除四肢的酸痛乏力症状。 2、摩腹按揉应对肠胃不适 正月里都是年,很多人在饭局间奔波,造成诸如胃胀、胃痛、胃酸等肠胃不适。这种情况可摩腹5分钟,拇指按揉中脘穴、梁门穴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摩腹时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将手掌叠放于上腹部并施加一定压力,以肚脐为中心做环形揉动,动作要缓慢、均匀,以腹内有热感、舒适为宜。 3

炎患者按摩改善功能

炎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翼煽动为特征,主要由气不足、外感风邪、内蕴痰热、失宣肃引起,经常进行按摩有助于改善炎患者功能。 叩俞穴--俞穴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全身放松,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俞穴数十下,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 摩喉--端坐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双手交替按摩30次,可连续做2-3遍。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对准咽喉部,自颏下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 缩

如何

--多喝水 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还可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润--重食疗 莲子、芡实、鱼鳔、蜂蜜等有滋阴润作用,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阴润作用,不妨常食。 清--深呼吸 适度的深呼吸动作有助于清。介绍两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呼吸法,不妨一试,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

小儿按摩哪里

常用手法 (1)患儿扶抱或仰卧,家长固定患儿上肢,清经、退六腑各300次,推三关100次。 (2)患儿俯卧位,分推肩胛骨100次,按揉俞、大椎各1分钟。 (3)按揉膻中、丰隆穴各2分钟。 随证加减 (1)风热犯型: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口微渴,咳嗽气急,痰粘色白量少,胸胁隐痛,舌边尖红,苔薄黄。 常用手法加①推太阳30次,推三关300次。 ②拿风池、肩井穴各10次。 (2)痰热壅型:高热面赤,倾渴欲饮,咳嗽痰黄而粘,或夹血丝,或为铁锈色痰,胸闷气粗,胸痛,舌质红,苔黄腻。 常用手法加①退六腑300

腹部按摩

(1)摩腹揉脐:用一手手掌心掩于脐部,另一手手掌重叠其上,从脐下两横指处的气海穴开始,作以脐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揉摩运动,并重点揉摩脐中。 (2)按揉腹穴:以鱼际或四指指面按揉中脘、天枢、关元穴。 (3)擦少腹:两手掌分别紧贴两侧胁部,由外上向内下方斜擦。 (4)拿肚角:两手撑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对合用力拿捏肚角,并向前捏拿推移。 (5)压腹:以四指并拢深压腹部,反复按压松开由上而下操作。

按摩穴位

1、中医首先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2、中医常用天枢穴。 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3、中医推荐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

颈部按摩

颈部皮肤保按摩手法,上述V字型的由下向上按摩手法重在提拉紧致颈部皮肤,此外,不要忘记颈部也是全身淋巴分布较多的部位,按摩颈部可以快速提升颈部和脸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代谢,是舒缓疲劳紧绷感与促进保成分吸收的好选择,具体的按摩手法是从耳后沿着颈部侧面往下轻轻点压至锁骨内侧凹陷处,促进淋巴循环排毒。 颈部皮肤保重点是增强颈部皮肤的滋润度与弹性,因为颈部皮肤先天缺乏大量油脂滋润与防护,容易因过度清洁与不当搓揉提前出现细纹皱纹。颈部皮肤与脸部皮肤肤质大致相同,一般都会比脸部肌肤更干燥一些,所以干性肌肤要为颈部

卵巢保怎么按摩 按摩照海穴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经常按摩该穴位有助于调节神经衰弱,癫痫,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问题,如果遇到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时,坚持每天点按3次,每次按摩十分钟,可以促进女性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功能的改善,有益于卵巢的保

按摩哪个部位可以止咳 小儿咳嗽按摩止咳

风池穴:以拇指指腹按揉风池穴2-3次,力度适中。 俞穴: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两侧俞穴1-2分钟,力度适中。 中府穴:用拇指指腹按揉中府穴,时间1-2分钟。 膻中穴:用拇指指腹按揉膻中穴,时间为1-2分钟,力度适中。 点揉合谷穴:用拇指指腹点揉合谷穴1-2分钟。 刮擦少商穴:将食指弯曲,以食指中节侧面刮擦患儿的少商穴1-2分钟。 按摩功效:咳嗽病在,按俞募配穴法取俞,中府调理脏气机,宣化痰;风池疏风解表祛邪;膻中宽胸理气止咳,合谷解表清热祛风,少商善清泻火,驱邪外出,可以治疗外感风热的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