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的骨骼中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很多种,由于骨的组织减少,代谢骨发生了病变,骨质疏松的主要诊断标准为,正常的人的BDM值加减1个标准差的均为正常的值,出现正常值较低的话,骨质减少;降低为2、5SD的均为骨质疏松;如果出现2,5SD以上的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有的严重的,甚至到了后期生活都不能自理,更别说学习工作了,正常生活都很困难。
为何女性更易患骨质疏松症
为何女性更易患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中老年妇女骨折的常见原因。哪些人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呢?停经后妇女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因卵巢分泌雌激素的停止,使骨钙流失引起骨质疏松。或是做手术或用其它办法破坏了卵巢的功能,出现月经停止的现象,同样也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另外,白种人也较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和黑种人相比,白种人骨量较少,我们黄种人和白种人也有类似的情形,都容易得骨质疏松症。甚至有人说,中国妇女比英国妇女骨头脱钙速度要快,丢失的量也多,就更容易得骨质疏松症了。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是缺钙;其雌激素可以保持骨中钙的含量,保持骨的坚硬度。缺乏运动者容易得骨质疏松症。运动会刺激骨的代谢,增加骨量,并能减少脱钙。骨质疏松症还可能会遗传。曾有人研究过,有骨质疏松妇女的女儿也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同卵双胞胎骨量很接近,而异卵双胞胎骨含量差异较大,说明骨质疏松有遗传性。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尿病等症的妇女也容易得骨质疏松症。长期用激素、强的松、甲状腺素片的人也容易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
1疼痛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和骨痛。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渐进性的,疼痛的出现与骨吸收增加的程度及骨丢失的速率密切相关。一旦发生骨折常常导致疼痛或疼痛加重,而疼痛是新鲜骨折的主要症状。
①引起疼痛的原因:骨吸收增加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疼痛的始动因素。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程中,由于骨吸收的不断增加,骨量的严重丢失,结果使骨的形态和结构受到破坏。在骨小梁表现为骨小梁变薄、变细、穿孔甚至断裂,在骨皮质表现为皮质变薄、髓腔扩大。这些病理改变不仅影响了骨骼的内环境、也波及到骨骼周围的组织。如椎体微细骨折引起椎体的压缩变形,首先伴随出现的是脊柱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为了维持稳定,肌肉需代偿性地增加张力,再加上变形的椎体对肌肉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痉挛性疼痛。又如骨小梁和骨皮质的病理改变会引起骨内压增高,影响微循环产生淤血,骨膜应力增加等引起张力性疼痛。此外,由于组织损伤后产生前列腺素等致痛因子造起炎性疼痛。除此以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促发或诱发的一些病症也可引起疼痛。
②疼痛的部位:以腰背部疼痛最多见,疼痛范围是以脊柱为中心向两侧扩散,体位改变可减轻或加重疼痛。如仰卧或短时的坐位可以减轻,久坐、久立、久卧、扭转身体、前屈和后伸时会加重。其它部位也可出现疼痛,如骨盆、髋部、臀部、骶尾部、膝踝部、足跖等部位的疼痛或顽固性的足跟痛,较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疼痛。
③疼痛发生的时间和频率:初起时疼痛为随人体的动静状态变化而出现的间歇性疼痛,以后随着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加重为持续性疼痛,有昼轻夜重的特点。
④疼痛性质:以酸痛、胀痛、钝痛、深部痛为主,当出现骨折时可引起急性剧痛,而椎体压缩骨折时约半数患者感到疼痛或疼痛加重。
⑤疼痛伴发的其他症状:如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小腿、足底、腹部、肋部或手部,其次是肢体麻木、乏力、失眠、精神焦虑或恐惧感等。也有少数伴随肋间神经痛或腹痛。另外,骨质疏松症是脊椎退行性病变的促发因素。当椎体压缩变形后可加重椎间盘病变和骨赘而伴发胸痛、下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或间歇性跛行,如果马尾神经受压还会出现大、小便异常等症状。
2身材缩短、脊柱变形
身材缩短、脊柱变形(以驼背为主)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体征。椎体发生楔形变或多个椎体的压缩骨折,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椎体楔形变与压缩骨折往往在自身躯干的重力作用下即可发生,不一定有明确的外伤暴力。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和椎间关节构成。椎体主要由骨松质组成。发生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首先遭到破坏(最先波及的是横行骨小梁、而后是前柱骨小梁和后柱骨小梁),骨小梁数量、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使骨强度明显下降,在反复负荷的作用下而出现微细骨折致椎体压缩。椎间盘的退变和椎体的压缩都可使患者出现身材缩短,而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椎体压缩使身材缩短更为明显,在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时,脊柱长度可缩短约10~15cm,远远超过了因年龄增加引起的身材缩短。当椎体被压缩时,脊柱的后功能单位(包括椎板、椎弓根、脊突,由皮质骨组成)高度不变而使脊柱前屈、后突形成驼背。而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椎体压缩多呈楔形,以胸11、12和腰1、2为主,因而使后突的角度明显增加。骨质疏松症时,椎体的骨吸收并非是均质的,加上外力的影响,也可以出现脊椎的侧突畸形。
3骨折
骨质疏松症与骨折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折的患病率约为20%,常常是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或首诊原因。一旦发生骨折,骨折部位的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都会出现。部分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甚至还能步行,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应引起重视。
过量的骨吸收是骨质疏松症的本质,它使骨量、骨结构及骨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衰变,在这一慢性变化的过程中,骨的微型损伤日积月累,骨的重建和修复失去代偿和平衡,最终使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这是骨折的病理基础,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发生骨折的内在因素。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椎体外骨折一般均有暴力诱因但轻微损伤即可诱发骨折。轻微暴力是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在自身高度水平跌倒所产生的暴力程度。椎体骨折可由躯体自身重力导致,不一定有外加暴力。而骨质疏松症患者大部分都存在着视力、平衡力、肌力不足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容易摔倒,摔倒则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主要外部因素。骨质疏松症骨折好发于骨的干骺端和胸、腰椎部位。最常见于股骨上端及胸、腰椎(楔形骨折)。
专家提示:由于患者出现脊柱畸形,可引起胸闷、通气障碍等症状,有些患者还可出现便秘、腹胀、上腹部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头发脱落、牙齿松动易折也不少见。以上如有此病症发生,请及时就医。
骨质疏松症患病的类型有哪些
骨质疏松发病可见于各种年龄阶段,但是老年相对集中,患上骨质疏松对于患者来说,身体活动受限,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椎体变形,造成患者机体老化。根据骨质疏松表现的症状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就是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类型。
首先,按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之一: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第二,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第三,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还有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其次,专家又指出,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范围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 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第二, 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这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之一。
骨质疏松对于患病人群来说,疼痛、易骨折、呼吸功能的下降,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的同时,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老年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患病后应及早治疗,避免诱发并发症。
骨质疏松是怎么样形成的
遗传因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但遗传因素在不同人种间或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别,骨折的发病率白种人明显高于黑种人,这 是因为黑人的骨密度高于白种人,另外从遗传学研究最多的是母亲与女儿,母亲有骨质疏松症,则其女儿的骨密度比正常人低,脆性骨折的风险要增加。
营养因素:主要是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蛋白质营养缺乏,均可致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此外,酗酒、吸烟和过多的咖啡摄入均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 素。
糖皮质激素:临床上很多药物可对骨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上用 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以上的病人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达50%。
疾病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雌激素的减少,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导致雌激素下降的常见疾病有:绝经期前、卵巢切除、卵巢功能早衰、妇女绝期后期等。此外,胃大部切除,慢性胃肠功能障碍、慢性肝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都是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病因。?体力活动和运动,老年人活动少,肌肉强度减弱,骨形成减少,导致骨质量下降,有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致肌肉萎缩,骨质丢失加快,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临床症状:骨质疏松往往被误认为是老龄化现象,就诊率不足1/4,治疗率仅2%,事实上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因各种并发症 死亡率高达20%,存活者则有50%终身致残,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是个缓慢的病理过程,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老年人弯腰、驼背、身高逐渐变矮了,有的老年人发生了骨质疏松症发后感觉到骨疼,骨疼位置不定,多在活动时或夜间加重,以腰背疼多见,有的髋部或膝关节疼。
大约20%骨质疏松症发生脆性骨折,轻微的外力均可致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椎、髋部和前臂,是老年人致残的重要原因。总的来说,弯腰、驼背、变矮、骨疼、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绝经后期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明显增多,女性高于男性。?骨密度测定:骨质疏松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备加关注的问题,但目前生化指标尚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手段,故目前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依据。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见于绝经后妇女或高龄男女,主要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女性绝经后骨组织发生一种退行性变化所致,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占很大比例,约90%以上。
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明确,他不是由于年龄所致,是由于某些疾病或药物等诱发骨组织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骨的坚韧度降低。
容易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疾病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亢性腺功能下降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肝炎、胃手术后、慢性腹泻等。
不是所有骨质疏松都叫骨质疏松症
误区一:“骨质疏松”等同于“骨质疏松症”吗?
专家介绍,“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一字之差,概念却是完全不同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有着骨密度数值标准:和年轻时达到的最高骨量相比,降低2.5个正常波动范围(标准差)才叫做骨质疏松症;低于正常值一个标准差以上但还没有达到2.5个标准差时,只能算是骨量减少。很多老人确实有骨质疏松,但严格来说是在骨量减少的范围内,如果没有发生过骨质疏松骨折,则还不能直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所以,提高骨质疏松的意识是对的,但也不必看到“骨质疏松”就草木皆兵,需要正规的骨密度检查才能确定。
然而,是不是还没达到骨质疏松症就没事了呢?也不对。如果已经出现了骨量减少,并且具有身高降低超过3厘米,有骨折史,绝经过早,或者母亲亲属有过骨质疏松骨折的病史等,就是具有了危险因素,就需要开始骨质疏松症的规范治疗。
误区二:治疗骨质疏松症就是吃钙片吗?
骨组织是由骨细胞和基质组成,钙元素在其中确实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说增加钙的摄取就能提高骨的强度,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包括富含钙的饮食、多晒太阳、负重行走、减少摄入烟酒咖啡等基础治疗措施;但对于治疗疾病来说,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正规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补充钙剂,第二类药物就是维生素D,尤其是活性维生素D。现在对维生素D的认识是它不仅是钙磷代谢的重要调节因素,而且对老人的神经肌肉协调非常重要。第三类药物就是对骨代谢的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的功能进行调节,具体来说,也就是抑制破骨或是促进成骨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是以阿仑膦酸、唑来膦酸等为代表的双膦酸类药物,降钙素,雌激素调节剂等抑制破骨药物以及甲状旁腺素片等成骨药物。这些药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起主要作用,一般都要长期使用,需要病人严格依照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老年人骨质疏松有什么发病特点
经过调查,我国中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症的不在少数,专家认为,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并注重检查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整个病程很漫长,在刚刚发病时人体很难感觉到,故骨质疏松又被称为“无声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之一是骨骼疼痛,有时是周身疼痛,更突出的是腰骨痛;症状之二是腰弯、背驼,身材缩短;症状之三是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实际上身材缩短就是多次发生脊椎椎体骨折的结果。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
研究人员介绍,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已达9000多万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趋势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有研究天津、上海、长沙、成都、青岛等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点,但尚无确切的全国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尤其是广州地区同类研究不多,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