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儿童用药四原则

儿童用药四原则

用药时机:先物理治疗。应该先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应该先弄清原因,儿童体温较成人高,体温低于38.5℃时,不必用退烧药,可以先用酒精擦身,或用冰袋物理降温。

药物种类:尽量简单化。一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以免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高;二是单一成分的药物更安全。药名带“复方”两字的要慎用,如复方甘草片,虽止咳效果好,但3岁以下儿童不宜用。

剂型剂量:首选儿童装。在造成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用药过量超过40%。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买“儿童装”,如针对发烧、腹泻等儿童常见病症,药店里基本都有儿童剂型;若买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人药调配,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折算等方法指导用药。

给药方式:首选口服药。儿童科学用药的顺序为口服、肌注、静脉输液。原则上能口服就不要挂点滴。婴幼儿输液本就比成人难,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更高。用口服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例如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可以减少用药次数。

脚癣的用药原则

用药原则: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根据临床不同病型表现,分别对症治疗:

(1)对汗疱型或有轻度浸渍糜烂,有少量分泌物者,可于每天早晚用1∶6000或 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醋酸铅溶液浸泡或湿敷,每次20~30min(水疱可在无菌处理下刺破),浸泡后用消毒布巾拭干。然后选用以下药剂外涂,如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Castellan涂剂、5%鱼石脂、3%水杨酸、10%硫磺泥膏,或市售成药,如2%克霉唑霜、特比萘芬霜、联苯苄唑霜等(任选一种),慎用刺激性强药剂。

(2)对渗液较多的糜烂型可选用上述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用达里波液浸泡或湿敷,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酌加0.1%依沙吖啶(利凡诺),渗出停止,糜烂面减轻后可参用上述汗疱型泥膏,半量怀氏酊或市售的抗真菌霜剂。

(3)对趾间型可参照汗疱型治疗。

(4)对鳞屑角化型由于患病病程长,治疗需要耐心。开始采用抗真菌作用和剥脱作用较强的酊剂(需渗透力强些)如复方土槿皮酊或全量的苯甲酸/ 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也可用10%~30%醋酸浸泡双足,每次20~30min。待角化过度明显减轻后,改用作用相对较弱的软膏外搽,如半量的复方苯甲酸软膏或10%~20%的尿素软膏等,以巩固疗效和恢复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

(5)火焦砂是炙热的岩浆作用于沙土的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形成温度3000多度,因而非常恩干燥,不含挥发成份,并且含有深部岩浆中带来的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火焦砂能使脚癣真菌的菌毛,鞭毛萎缩,使其失去活动力和吸附力。是菌体脱水干瘪处于‘昏迷’休眠而失去致病力。从人体组织细胞上自然脱落。同时,火焦砂所含有的有益微量元素对皮肤组织有加快修复的作用。火焦砂使用方便,不烧脚,无刺激,不复发,不损伤皮肤。确实不错。

2、系统治疗对于局部治疗疗效不佳或皮损范围较广泛者,可短期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等配合治疗,一般1~2周即可。

儿童发烧注意5个用药原则

儿童感冒发烧要注意5个用药原则

1、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

2、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3、3岁以下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要小剂量服用。

4、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

5、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并且在发烧期间家长还要注意,应该给孩子吃一些流质或者是半流质的食物,这样也有利于宝宝吸收到食物中的营养。

脚气用药原则

1、要根据脚气症状用药

(1)干脚气,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用药应以膏剂、药粉为主,由于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先用药粉泡脚软化角质层,杀灭皮屑外真菌,再擦干脚,涂上药膏处理即可。连续泡脚两天,药膏一天四五次,大约3天可治愈。症状完全缓解后,仍应坚持再涂药一周,以免“脚气”死灰复燃。

(2)湿脚气,剧痒、起泡、浸渍、糜烂。水泡不破时无液体,先用脚气粉对付,然后用消毒后的针(火烧一下)刺破泡,包着吸水纸去挤,从周围向中心挤,将其中液体(此液体有菌,沾手请洗)挤出挤净,再挤至血液出数滴,再以脚气粉处理。两天后待其皮干变为死皮,撕去。再用克霉唑霜、槿皮酊。其它地方可能还会起泡,没关系,如法处理就是。

2、勿乱用脚气偏方

脚气发作时,患者往往瘙痒难忍,恨不得将皮肤换了,因此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已买药或用他人推荐的“偏方”进行止痒处理。不可否认,有些药物或偏方确实可以临时止痒。可是,在一时的痛快背后,这些药物或偏方往往可加重“脚气”或引起更严重的接触性皮炎。

3、勿将多种脚气药混合使用

脚气用药最好只选用一种,而不是把多种药交替使用,因为脚气的治疗,并不是药用得越多越好。临床常见有的患者抱怨自己的脚气药治疗效果不好,常常把几种药混着用。事实上,每种脚气药的药效都不一样,多种药物一起用不但不能治好脚气,反而使药效容易混淆,加重脚气症状。

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 掌握用药剂量

掌握用药剂量至关重要。小孩用药剂量一般与小孩的年龄或者体重有关,家长需认真对比查明后再给儿童用药;并且每日的用药次数和服药禁忌都可能影响药效或引起副反应。


哺乳期用药原则

在哺乳期,妈妈用药应把握以下五项原则———

1、选择疗效好、半衰期短的药物。

2、用药尽可能应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不要随意加大剂量。

3、可在哺乳后立即用药,并适当延迟下次哺乳时间,有利于婴儿吸吮乳汁时避开血药浓度的高峰期。

4、避免应用禁用药物,如必须应用,应停止哺乳。

5、需用服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密切观察乳儿的反应。

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 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反应

儿童用药后不是万事大吉,需要密切关注儿童服药后的反应,可以通过笔记形式记录儿童用药量、时间及反应状况。若出现身体不适或病情加重情况后应停止服药,立即就医治疗,并告知医生儿童服药情况,以便医生更快更好的做出诊断。


孕期用药原则

好了,不煽情了,我们来看看孕期用药咨询时应该掌握的原则是什么。

原则上讲,在准备怀孕的时候和怀孕以后,没有必要的话应该尽量避免服药。但是一旦有必要的话,还是应该服药的,因为与服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相比,不服药的话疾病本身会给母亲和胎儿带来更大的不良影响。

其实,孕期用药的情况很普遍,孕妇在妊娠期间平均会服用 3-5 种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多数药物是可以在孕期安全服用的。药物所引起的出生缺陷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在所有的出生缺陷中,真正是化学物质和药物引起的只占了1%左右的比例。

在解读药物说明书或文献中所列举的孕期用药所引起的出生缺陷时要谨慎,不能无限放大这种可能的危害。例如,某种药物在孕期长期大量服用以后可能会导致某一种类型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增加,但是这种概率可能只有2%或4%,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好的。

因此在孕期用药咨询时我们要掌握好Informative(提供尽量多的信息)和Non-directive(非导向性意见)的原则,要知情同意,知情选择。我们是“帮助”患者做决定,而不是“替”患者做决定。

人类胚胎的器官分化发育最敏感的阶段为停经的第5-11周(有人认为是5-13周),如果在这个最敏感阶段服用对胚胎或胎儿有伤害的药物,最容易导致出生缺陷的发生。在此之前,它还只是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团,还没有组织器官的分化和发育,即使服用了有害药物,一般也不会增加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一旦有影响就会导致胚胎停止发育,这就是所谓的“全或无”的理论。

在此之后,多数重要组织器官已经分化完毕,以后主要是组织器官的继续长大,服用药物一般不会引起出生缺陷,即使引起出生缺陷,也往往比较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体的某些器官或系统是在孕中晚期才开始发育和完善的,我们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药物和它可能影响的器官和系统。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致畸性,会作用在不同的组织器官靶点,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在进行咨询并作出决定之前,需要去搞清楚药物的种类,并查询相应的药物说明书和文献。大家最常用的孕期用药咨询的依据是美国FDA对孕期和哺乳期用药的分类方法,根据药品安全性,FDA要求将药物分为 A、B、C、D 和 X 五类。2014年,FDA发布了一项新规定,要求处方药标签要更清楚地阐明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服用药物的风险。作为改革的一部分,要取消这种简单的五分类方法,在药品标签上不允许再使用字母来描述风险。

取消这种分类系统的理由是这种做法过于简单化,更重要的是,这种分类系统常常被误解,药物制造商被要求用更加直接和翔实的信息来取代之前利用字母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式。未来的药品标签上将分别包含三部分:风险概要、临床注意事项和数据。这些会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关人和动物研究的详细信息、不良事件以及孕期和产后用药剂量调整的相关信息。

改变药物标签这一行为得到了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 ACOG 的赞同和支持,专家认为,FDA 的新规定可以将药物的风险和益处等信息全部呈现出来,这将有利于提高医生处理孕期和哺乳期用药的能力。同时,ACOG 也希望更详细的标签会使更多的人研究处方药对孕妇和哺乳女性的影响。

偶尔少量的服用药物一般不会增加出生缺陷的发生概率,要看服药的持续时间长度和服药的剂量。药物说明书或者文献中提到的服药和出生缺陷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在长期大量服用药物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当然,不能排除个别情况下个别药物在少量服用情况下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通常情况下,我和患者充分沟通以后,会在门诊病史上慎重地写下如下的一段话:从患者所服用药物的时间、种类、和总的累积剂量来看,不会明显增加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但是不能除外其他不良因素对胎儿的可能影响,胎儿仍具有正常人群的出生缺陷的背景风险,需要按照常规进行必要的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相关推荐

儿童用药八注意

1. 婴幼儿皮肤、黏膜的相对面积大于成人,且黏膜娇嫩,皮肤角质层薄,对药物吸收快,有些药物如新霉素膏,阿托品滴眼液等外用制剂可因透皮吸收较多,而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因此家长在给孩子用药中,应考虑以上因素,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外用制剂。2. 一般的感冒发烧不要随便就用抗生素,非用不可时,也应首选青霉素;在确需使用抗生素时,不可几个疗程连续使用。3. 不要同时联合使用氨基糖甙类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

哺乳期的用药原则

不可自己随意乱服药有些药物对宝宝是安全的,有的药物却会产生不良甚或非常严重的反应,如病理性黄疸、紫绀、耳聋、肝肾功能损害或呕吐等,因此,哺乳妈咪一定要慎重使用药物。明智的做法是需要用药时,应向医生说明自己正在喂奶,尽量使用不能通过乳汁的药,不可自己随意乱服药。不应随意中断哺乳除了少数药物在哺乳期禁用外,其他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量,很少超过妈咪用药量的1%~2%,这个剂量不会损害宝宝的身体,对于使用安

儿童用药不当 频繁用药

药物的使用次数和剂量都是有相关要求的。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更快康复就擅自增加孩子用药次数,或者加大剂量。这些也会加重孩子身体负担,甚至出现副作用。用药频率、剂量都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服药。

宝宝用药不当危害多

专家:儿童感冒发热勿盲目用药儿童面临如此严峻安全用药危机的原因,首先是儿童用药物匮乏。目前,中国儿童约占总人口数的20%,但属于他们的药物只占总药品数的2%。在“无药可用”的现实下,儿童不得不将针对成人的药物,缩减药量加以服用。但是,儿童不是“迷你版”成人,儿童因其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儿童药物匮乏导致的“成人药物酌量减半”给宝宝健康带来众多危害。

长期肌肉注射的儿童会得肌肉痉挛吗

是不是所有长期接受肌肉注射的儿童都会得该病呢?回答是否定的。医学研究发现:有红细胞膜粘附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易患此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的发病率趋于减少,成人中则很难见到此病。这可能和臀肌的体积不同对承受针刺损伤的程度不同有关,也和打针位置有关——有些护士在给儿童打针时,惟恐刺伤坐骨神经,打针部位过于偏上、偏外,这也是促成该病的因素之一。臀肌挛缩症的表现主要是:①患儿臀部外形不丰满,外上部凹陷,呈

哺乳期的用药原则

1.用药需谨慎在这一特殊时期,新妈妈用药务必要小心,有的药物对于宝宝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是安全的,可以服用;而有些则会引起如病理性黄疸等疾病,这类药物就要谨慎服用。如果哺乳期一定要用药的话,最好向医生说明情况,咨询医生的建议。2.避免使用避孕药避孕药中含有影响泌乳素生成的不良物质,像是黄体酮等物质,会使得奶水分泌量减少。而且,该药的某些成分则会进入宝宝体内,影响宝宝发育,会导致男宝宝乳房变大,女宝宝

哺乳妈咪用药原则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不但营养丰富、易消化,还含有很多抗体。孩子吃母乳既能从中得到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还能增加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但哺乳的母亲有时也会生病,也得用药。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药物中,大部分都能从乳汁中排汇。由于药物的分子量、酸碱度、水溶性或脂溶性等情况不同,在乳汁中的含量也大不相同。一名正常的婴儿每天大约吸食600毫升~1000毫升左右的乳汁。虽然大部分药物在乳汁中浓度不高,但由于婴

小儿咳嗽用药原则

咳嗽病因多 分清生理性咳嗽专家指出:引起咳嗽的病因有很多,最为常见的是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这些原因占慢性咳嗽的70%~95%,76%慢性咳嗽患者曾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咽炎,因此,治疗咳嗽首先要找出咳嗽的病因,如果一咳嗽就用药,而不针对病因治疗只能是适得其反。另外,宝宝早上起床有轻咳父母不必担心,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咳嗽是一种“保护”

感冒咳嗽用药原则

第一、千万不能滥用抗生素,否则不仅治不了病,而且还可能出现耐药。90%的感冒都属于病毒感染,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并缓解症状,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由于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而不是针对病毒,所以对于感冒病毒来讲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第二、在吃西药时,以发热、头痛

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用药前必须了解病人病史、用药情况应该认真的分析一下自己的症状,进一步确认用药的指征,然后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果药物介于可以用又可以不用的状况,那么就最好选择不用,因为像失眠或者抑郁等一些临床的症状表现等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得到改 善。老年性便秘相当多见,若通过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加强腹肌锻炼就能改善症状。应尽量不用药。所以老年人除急症和器质性病变外,应尽量少用药。尽量减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