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感冒患儿莫忽视中耳炎
医生提醒感冒患儿莫忽视中耳炎
儿童中耳炎多由感冒引起
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或阻塞,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所造成的。由于宝宝耳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善,特别是3岁以下幼儿的咽鼓管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短、宽、平,而且位置低,当孩子患呼吸道感染时,导致病菌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
医生指出,一般情况下,宝宝如表现出以下三类症状,就应当心患上中耳炎了:多数宝宝会搔耳、搓耳,甚至摇头、哭闹不安等;有的宝宝也常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有的甚至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如果鼓膜穿孔,宝宝的耳内会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脓性液体。由于中耳炎对宝宝的听力影响不可小视,建议妈妈孩子感冒后如有以上症状,最好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症状消失不等于痊愈
很多家长以为,只要孩子化脓、耳朵疼痛等症状消失了,就表明孩子的中耳炎已经痊愈了。医生提醒,这是很多家长的一个误区,因为如果宝宝患急性中耳炎后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可能发展成分泌性中耳炎,即使急性症状消失,也可能会发展成神经性耳聋。多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常无明显症状,尤其是单侧耳朵患病的孩子常常要通过体检中才能发现。如果家长发现小孩看电视声音开很大,或者对家人呼唤反应迟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时,应该尽早检查。
小儿中耳炎的不同时期症状
1、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由于中耳内发生了细菌感染,故医学上全称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孩子患了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和耳道流脓等,其整个临床过程大致可分4个阶段:
(1)早期(医学上称咽鼓管阻塞期):小儿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出现耳鸣、耳内不适等(小儿不会表达),但耳部的难受会影响宝宝玩耍和睡眠。医生在此期检查可发现有耳膜(医学上称鼓膜)内陷,中耳内有积液。
小儿中耳炎症状
(2)进展期(医学上称化脓前期):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可达39℃~40℃,小儿哭闹不安、听力下降和耳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些表现类似感冒或肠炎,极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检查后可发现耳膜充血、听骨红肿、外凸。
(3)高峰期(医学上称化脓期):小儿高烧、拒食,严重者面色发灰、波动性耳鸣、听力下降和耳痛向四周放射。检查可发现耳膜外凸,中耳内积脓。
(4)后期(医学上称消散期):一般在患病4-5天后,小儿的体温下降,耳痛消失,可以入睡,但鼓膜破溃,脓液从耳道流出,耳鸣和听力下降仍存在。
特别提醒:不是每个患中耳炎的宝宝都会有明确的四个分期,往往是难以分辨具体病期的,所以年轻父母不能硬套,重要的是提高警惕,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2、感冒是否会引起宝宝中耳炎
小儿的中耳炎与感冒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一般感冒刚开始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差,细菌容易趁虚而入,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常见的细菌是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在耳朵与咽部之间有一条斜行的管道,医学上称咽鼓管,宝宝的咽鼓管与成人是不同的,他具有短、平、宽的特点,并且咽鼓管的方向几乎呈水平位,这样鼻咽部的液状物更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当然感冒后发生的细菌感染也就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鼻炎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吗
医生指出,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到了秋冬季节,鼻炎患者的日子可不好过。这是因为秋冬交换时节是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由于冷空气的刺激,反复感冒,很多患者整天鼻塞、头痛、喷嚏连连、大量水样鼻涕、鼻孔发痒等,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很多鼻炎患者为了避免症状加重,要么是减少出门,要么是“全副武装”才出门,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医生提醒,鼻炎、鼻窦炎还会导致记忆力减退,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智力发育。对于鼻炎,有很多家长存在认识误区——不少家长认为鼻炎是小病,就像感冒一样,打喷嚏、流鼻涕,根本没有意识到鼻炎会对孩子学习造成重大影响。
医生介绍,鼻炎不仅让孩子感觉非常难受,而且还有严重危害。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转为慢性鼻炎,随着病情发展,有可能产生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哮喘等并发症。过敏性鼻炎对孩子健康影响很大,遇冷热刺激经常发作,部分过敏性鼻炎的孩子还会合并为中耳炎及中耳积水,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发育。医生告诫,鼻炎不治好,整天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怎么能学好!医生提醒患者:趁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前,尽快与鼻炎、鼻窦炎作个了断——治好鼻炎好过冬。
小儿呛奶呛出中耳炎
案例再现
家住宽城区的小刘夫妇几个月前喜得千金,但初为人父人母的快乐很快被担忧和害怕代替。据了解,孩子出生后一直很健康,饭量、睡觉也都正常。最近不知怎么了,小家伙不肯喝奶了,还日夜不停地哭,弄得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到医院一检查才得知,孩子患了中耳炎。小刘夫妇很纳闷: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得中耳炎?医生问:孩子有没有呛过奶?经医生提醒,孩子几天前确实呛奶了。
小儿易患中耳炎
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与小儿的耳部解剖、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婴幼儿时期,不但中耳结构不坚固,咽鼓管的发育也不完善,咽鼓管又短又直,管腔比较宽,咽鼓管的生理性狭窄处还没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这样,咽鼓管的另一端即鼻咽部开口端就几乎与鼻底相平。由于咽鼓管的这一特点,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的细菌很容易沿着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由于这一特点,也使哺乳的婴儿易患中耳炎,如在平卧位给婴儿哺乳时,尤其是哺喂太多、太急,发生呛奶,可使奶液进入中耳。此外,新生儿生下来开始吸气和啼哭时,鼻咽部的羊水或粘液有可能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也可造成只有几天或一周的新生儿患急性中耳炎。
中耳炎不治 隐患多多
长春长庚耳鼻喉医院周教授介绍说,除增殖体炎症肿胀累及咽鼓管这个原因外,增殖体的肥大、鼻咽部的肿瘤、鼻后孔息肉、下鼻甲肥大、鼻咽粘连等疾患都可引起咽鼓管机械性受压,发生堵塞,引起中耳炎;另外,擤鼻涕的方式不正确,当伤风感冒,鼻堵,鼻涕多时,如擤鼻用力过猛,鼻腔分泌物可被挤入咽鼓管内,继而进入中耳腔也可引起中耳炎。
小儿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各种严重的颅内(耳源性脑膜炎、耳源性脑脓肿等)、颅外(耳后骨膜下脓肿等)并发病,又是敌聋的常见原因之一,威胁着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可忽视。
结合小孩子的实际情况,医生给他做了保守治疗,消炎止疼控制进一步的感染。小刘夫妇终于可以放下心了。
小贴士:婴幼儿要抱起来喂哺,人工喂养儿喂哺时不要太多、太急。喂哺时图省事让婴儿平卧,或人工喂养时喂奶过多、过急,使婴儿来不及吞咽而呛咳,均可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感冒鼻分泌物较多时,切勿同时捏住双测鼻孔擤鼻涕,要先擤一侧鼻孔,再擤另一侧鼻孔,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感冒吸鼻子小心鼓膜穿孔
感冒流鼻涕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感冒吸鼻子的事情不少人也做过,而且多数是小孩。但是专家提醒,感冒吸鼻子有可能诱发鼓膜穿孔。
周女士的儿子有个坏毛病,感冒的时候老是吸鼻子。上个月孩子又感冒了,虽然感冒是治好了,但治好了感冒耳朵又出现了问题。周女士就带儿子到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是,急性化脓性。奇了怪了,怎么无缘无故鼓膜穿孔呢?经过询问,才发现,造成周女士儿子鼓膜穿孔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吸鼻子的坏习惯。
医生解释说,耳可以分为内、中、外三个部分,中耳通过耳咽管跟鼻咽部相通。小孩子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位,而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所以当小孩子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急性异炎、急性咽炎时,细菌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再加上豆豆喜欢回吸鼻腔分泌物,就更容易引起中耳炎。这种中耳炎起初是分泌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及时往往可进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伴有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呕吐等全身症状。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中耳炎症状要及时治疗。因为急性中耳炎治疗后,待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愈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愈合,也可以通过手术来修补。
鼓膜因受到外伤而穿孔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只要情况不严重,都不必过分紧张。受伤后患者会感觉到非常不适,生活上会很不方便。鼓膜无法自然愈合者可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吸鼻子是诱发鼓膜穿孔的一个因素,因此大家在生活中应多加注意,特别是小孩子,家长应做好监督工作。
中耳炎会聋吗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感染后引起的炎症,是较为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您或许会认为,中耳炎无非就是耳朵流 脓、耳鸣、耳痛等病症,最严重也就耳聋,不会像眼睛失明的后果那么严重,更不会危及生命。其实不然,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是很有可能危及生命。
1、若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的话,人体会出现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全身性中毒反应,耳痛尤其剧烈。如果是小儿,往往会使患儿从睡梦中痛醒、哭闹不安,当咳嗽、喷嚏、吞咽时,疼痛还会加重; 2、由于鼓室相隔头颅很近,若不及时治疗中耳炎的话很有可能并发如脑膜炎、脑脓肿、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病症造成生命威胁,尤其是那些严重高热、呼吸衰竭的病人必须紧急处理,不然很有可能死亡; 3、中耳炎也能导致癌症发生,变成中耳癌。专家表示,中耳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有持续性耳痛,耳鸣,重听,剧烈时放射到面部,颞部或乳突部,流 出恶臭水样血性分泌物,耳内有菜花样新生组织。这往往是因为中耳炎患者并发胆脂瘤或乳突炎后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久而久之就恶化成癌了。 中耳炎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还远不止这些,它还会乳突炎、面瘫、败血症、痉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程度不一的疾病。因此,专家建议广大的中耳炎患者,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定要及时到专业的耳鼻喉医院进行治疗。
乳突根治术,根治中耳炎 武警广西总队医院_耳鼻咽喉诊疗中心乳突根治术是 一种可以高效治疗中耳病灶和重建鼓室传音结构的手术。通过内窥镜的辅助为医生提供宽阔的视野,以便能彻底清除病变,降低复发率。保持外耳道的 完整性,维持中耳正常引流,因此患者术后听力保留较好,耳道形态及听力可满足正常生活、工作需要。手术安全可靠,无并发症,无需定期清理痂皮。
安全可靠,乳突根治技术的优势 1、彻底清除病灶,复发率低:通过内窥镜的辅助为医生提供宽阔的视野,以便能彻底清除病变,降低复发率。 2、保存听力:保持外耳道的完整性,维持中耳正常引流,因此患者术后听力保留较好,耳道形态及听力可满足正常生活、工作需要 3、康复快,无并发症:术后干耳快,无需定期清理痂皮,术后没有外耳道狭窄、引流不畅、肌骨膜瓣坏死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儿童中耳炎的症状
(1)早期(医学上称咽鼓管阻塞期):小儿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出现耳鸣、耳内不适等(小儿不会表达),但耳部的难受会影响宝宝玩耍和睡眠。医生在此期检查可发现有耳膜(医学上称鼓膜)内陷,中耳内有积液。
(2)进展期(医学上称化脓前期):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可达39℃~40℃,小儿哭闹不安、听力下降和耳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些表现类似感冒或肠炎,极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检查后可发现耳膜充血、听骨红肿、外凸。
(3)高峰期(医学上称化脓期):小儿高烧、拒食,严重者面色发灰、波动性耳鸣、听力下降和耳痛向四周放射。检查可发现耳膜外凸,中耳内积脓。
(4)后期(医学上称消散期):一般在患病4-5天后,小儿的体温下降,耳痛消失,可以入睡,但鼓膜破溃,脓液从耳道流出,耳鸣和听力下降仍存在。
特别提醒:不是每个患中耳炎的宝宝都会有明确的四个分期,往往是难以分辨具体病期的,所以年轻父母不能硬套,重要的是提高警惕,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小心宝宝因感冒患中耳炎
中耳炎是小儿感冒最常见的并发症,季节交替时也是婴幼儿感冒高发季,因此这个时节中耳炎与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也会随之迅速上升。有宝宝的家庭须要特别注意:两岁前尤其是半岁内的婴幼儿是高危人群,因为婴幼儿不会说话不能表达,此病常常被粗心的家长忽视,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
宝宝感冒为什么会引发中耳炎呢?吴医生说,由于儿童尚未发育完全,其咽鼓管相对短、平、粗,上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更加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孩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加之婴幼儿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听力下降对其认知和心智成长也大大不利。中耳炎甚至会引发脑脓肿、脑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在孩子感冒发烧后,作为家长就要警惕中耳炎的发生,尤其是的婴幼儿,当他们出现持续低烧或突发高烧、抓弄耳朵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其到医院检查。
除了感冒会引发中耳炎,生活中还有很多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情况一样会诱发宝宝罹患中耳炎。吴兴香提醒,家长要提防小孩自己用手指或异物塞入外耳道导致中耳炎;日常的掏耳朵,家长如果不正确地挖耳、用力过大或使用掏耳勺、指甲、火柴棒等刺激到外耳道感染也会引发宝宝中耳炎;孩子感冒了,家长要针对性地帮孩子保护耳朵,比如用温热毛巾敷鼻子以减轻鼻塞;睡觉时将孩子的头垫高一些(1岁以下垫高婴儿床的床头即可),防止鼻腔内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内,擤鼻涕时不要同时捏住两个鼻孔。最容易忽视也最应该重视的是,哺乳期的妈妈给喂奶姿势要正确,不要让宝宝平躺着吃奶,喂奶时不要太多、太急,防止小孩发生呕奶、呛奶,污染咽鼓管。
感冒当防并发症
当家中出现感冒小患者时,父母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又该特别注意些什么呢?儿科医生提醒说,患儿家长虽然不需要一开始就过度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感冒同样可以引发很多并发症。
对家有小患儿的父母来说,最担忧的可能还不是感冒本身。专家介绍说,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并发症共有三大类。
其中上呼吸道炎症向局部的扩散是第一大类。这类并发症包括结膜炎、中耳炎、口腔炎症、喉炎、扁桃腺发炎、淋巴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
第二类是炎症向全身远处的扩散,这类并发症包括败血症、菌血症或病毒血症等。专家举例说:“一岁以下的小婴儿,由于身体的各种屏障功能还未完善,感冒时有可能引发菌血症或败血症,并引起脑膜炎。”
第三类并发症则是上呼吸道感染作为始发因素,导致身体一些器官产生一种免疫炎症反应,比如各种血管炎、川崎病、风湿热、肝炎、肾炎等。
提醒:严重并发症可致命
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并发症的情况因人而异。不过,专家提醒说,在各种并发症中,有一些可能是非常危险甚至致命的,“比如咽后壁脓肿、颈深部脓肿、扁桃腺周围脓肿,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呼吸道梗阻。所幸的是,这些严重并发症目前看来还不算多。”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持续高烧不退,同时出现吞咽障碍,应警惕孩子是否出现咽后壁脓肿、扁桃腺周围脓肿或颈深部脓肿。“脓肿可能致使孩子难以吞咽食物,因此家长不要看到孩子不吃饭就以为是没胃口,有可能是专家想吃,但咽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