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尿床正常吗
小孩子尿床正常吗
生活中,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几乎都会尿床,大人们也习以为常,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小孩长大就慢慢好了,因此也不怎么把孩子遗尿问题放在心上,其实这是极大的误区。小孩遗尿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家长不能一概而论,以免影响到小孩的健康成长。下面,小编为你讲解小孩尿床的原因以及该如何应对?
一、小孩遗尿不是ta的错,有可能是遗传
小儿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是指仅有晚上尿床,白天排尿正常,检查没有任何疾病的;而继发性遗尿症是指夜间尿床,检查有尿路感染、糖尿病或者先天发育异常等疾病的。印度著名儿科医生B·阿努巴拉博士指出,遗传是导致儿童经常尿床的重要原因,不过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许多教育方法来克服。曾任印度政府儿童健康研究所助理医务官的儿科医生阿努巴拉指出,若父母一方儿时就有尿床问题,孩子尿床的可能性为40%。若父母双方当年都有尿床问题,孩子尿床的可能性则高达70%。
二、小儿尿床不能放任之不管
小儿夜间尿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排尿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关系密切,1岁以内的婴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尿床是自然现象。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不断完善,2~3岁的小儿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已能控制排尿。如果孩子5周岁以上仍在夜间睡眠中尿床而自己不知道,并且每周尿床两次以上,持续半年或更久,则称之为小儿夜间遗尿症。据国外研究报告,5岁儿童约有15%、10岁儿童约有7%患此病,而20岁左右青少年患遗尿症者占1%~2%。
传统的标准有三个误区。第一,遗尿的小孩长大了病情就会减轻或好转,其实不然。相当一部分孩子长大了遗尿现象不仅不会好转,只会越来越严重。第二,以前以为孩子出现遗尿是睡得好,睡得香甜,现在研究发现正好相反,很多这类孩子都是膀胱功能不够好,因此睡眠时老是受到干扰,深度睡眠的时间不足导致不够睡。第三,过去对遗尿的处理保守(一般不做处理),顺其自然,其实孩子受了很大的委屈。,因为,遗尿是孩子自己无法控制的事,但会受到父母的责备甚至同龄人的耻笑,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会带来心理问题。
专家介绍,一般轻症夜遗尿(指一个月偶然发生一次)这种情况大了就会好,不需要治疗;而严重的(指一晚遗尿1至2次或是晚晚都发生遗尿,甚至一晚多达3至4次),百分百有病理原因,找到原因后可对症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目前能开展的小儿泌尿科手术时间也越来越早,可通过微创技术治疗小儿遗尿。
三、别忽略心理上的健康引导
有不少家长认为尿床不是一种疾病,不需要治疗。但值得提醒的是,长期遗尿不但容易致使孩子受凉感冒,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会使孩子造成一种自卑心理。王凯旋提醒,如果孩子到了5周岁还经常尿床,建议到医院查明原因,对症治疗。父母不应当训斥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有负罪感。父母必须了解尿床是能够纠正的,要给困窘的孩子提供心理支持。
四、调整改善宝宝尿床问题的方法
1、使用最基本的方法。虽然诸如“抱起尿尿”之类简单应对措施的成效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证明,但它仍不失为改善孩子尿床问题的办法之一,可以令孩子重拾自尊自信,从而进一步克服问题。
2、留意孩子的喝水情况。在确保孩子喝水的分量足够之外,还要留意他喝的都是些什么。研究表明,一些饮品会令小孩更容易发生尿床的情况。你可以记录下孩子每晚最后饮用的是些什么东西,看看他究竟是喝了果汁、清水还是牛奶之后更容易尿床。
3、给孩子做个星星奖励表。小孩整晚没尿湿,就给他奖励一颗贴纸星星,贴在奖励表上,这是个很有效的方法。这种做法也是相当有效的,关键是别把获取奖励的要求定得遥不可及,而且千万不能惩罚孩子的错误和“意外”。
不管你怎么做,都不要给你的宝宝施加压力,也不要惩罚他。他并没有做错事。不管宝宝是一夜都不尿,还是中间起来上厕所,晚上不尿床都是一种发育出的技能,几乎所有的宝宝到时候都能做到。
在你等待宝宝长大到可以不尿床的这段时间,一定要用隔尿垫之类的东西把床上的褥子保护好,或者让宝宝穿拉拉裤和其他训练裤。还有,督促他一发现自己尿床了,就马上起来。你也要及时给他更换裤子和床单,以免尿液刺激皮肤。同时,这也会让他习惯穿着干睡衣睡觉。
一般情况下,每晚尿床不止一次的宝宝会一开始减少每晚尿床的次数,接下来是减少每周尿床的天数。当然,这中间也会有反复。然后宝宝最终就完全不会再尿床了。不过,整个过程可能会需要几年时间。
10个防止儿童尿床的建议
1.带孩子看医生。如果从来不尿床的孩子突然开始尿床,家长应该带孩子看医生,做必要的检查。突然尿床应当警惕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险。睡眠呼吸暂停也可能是孩子尿床的罪魁祸首。
2.与孩子好好谈谈。多项研究发现,很多尿床的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能够控制的事情却发生了“失控”,因而自尊受挫,自责难过。这时候,家长应该好好和孩子谈谈,帮助和鼓励他提高自信。
3.切勿惩罚。孩子尿床并非故意,惩罚孩子无济于事。
4.关注孩子便秘。便秘会压迫膀胱,造成膀胱难以正常储尿,小便感增强。如果孩子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最好带孩子看看儿科医生。
5.给孩子警告。这是解决儿童尿床问题的最佳方案,有效率可达75%。儿童泌尿专家建议,一旦发现孩子尿床,立即叫醒他,然后教孩子自己换床单、冲澡,再回床睡觉。当孩子意识到每次尿床都要这么做的时候,就会自然醒来尿尿。
6.药物治疗。醋酸去氨加压素是控制尿床(遗尿)的最常见药物,治疗儿童尿床的有效率为50%~75%。可以征求医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7.做尿床日记。在日历上记录下孩子尿床和不尿床的夜晚,有助于给孩子以鼓励和动力,帮助他尽快解决尿床。
8.喝水排尿训练。鼓励孩子白天多喝水,一旦有便意立即去小便,可以很好地训练膀胱。专家表示,如果白天对膀胱不够注意,那么夜晚就更难注意膀胱,也就更容易发生尿床。
9.少喝咖啡因饮料。晚饭后孩子可以喝水,但不要喝苏打水和运动能量饮料,因为咖啡因是利尿剂,会诱发尿床。
10.叫醒孩子起床尿尿。上床前应让孩子小便一次。父母睡觉前,也最好叫醒孩子小便一次。这些训练有助于增强孩子睡觉时对膀胱胀满的感觉。
宝贝尿床如何改善
1.训练膀胱,白天多喝水
孩子年幼,膀胱功能没有发育好,一有尿就会尿掉,而不会像大人一样有憋尿功能。白天父母可以要孩子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喝水了自然就会有尿,膀胱的积尿功能就能得到一定的训练,有助于孩子改善尿床的习惯。给孩子穿容易脱的裤子,孩子一有了尿意就马上脱裤子尿,不要白天喝水多了又尿裤子,那就真麻烦了。
2.注意营养,关注健康
有些孩子有可能是营养不良所导致的尿床,虽然这样子的情况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了,但也还有存在。孩子可能有偏食,挑食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孩子们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做到营养膳食,适当运动,加强孩子的身体抵抗力,让孩子处在健康的状态,也是改善孩子尿床的办法之一。有些孩子可能因为遗传的原因,或是天生体弱多病,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直不怎么好,这也有可能是造成孩子尿床的原因。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饮食摄入,补充营养,让孩子渐渐身体强壮起来,孩子自然也就会慢慢改掉尿床的不良习惯。
3.睡前少喝水,晚上不喝汤
有些家庭有晚餐喝汤的习惯,认为晚上喝汤滋补,对于有尿床习惯的小朋友来说,晚餐就尽量不要吃水样的食物,最好是吃米饭或是其他有助于消化的食物。摄入过多的水样食物,会导致孩子尿床的机率提升,水到了身体里需要排出来,尿床就很正常。孩子睡着不要喝太多水,就算孩子说口渴了,家长也不要给孩子喝太多水,往往喝太多水睡都容易导致孩子尿一床。
4.耐心等待,多与安慰
孩子尿床了,他们自己本身就觉得很丑,如果父母学用严格和不满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会更加地害怕和难过,甚至有些孩子因此而失去自信心,变得胆小又内向。尿床不是孩子的错,家长要多给与安慰,尿床之后要马上给孩子换上干净的衣裤了被子,不要打骂孩子。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是遗传性的尿床,基本上只能靠孩子慢慢长大而自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抱着良好的心态等待花开。
绝不能大意孩子长期尿床
绝不能大意孩子长期尿床
长期尿床的孩子身材偏矮、瘦或者虚胖,身高比正常儿童矮2-5厘米,智商比同龄儿童低17-23%,且多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大脑及精细动作不协调,尿床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小、内向、缺乏勇气等外部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尿床如不及早治疗还会影响孩子的第二性征的发育,成人后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及幸福。
但是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尿床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导致尿床孩子身体受到严重伤害,还使孩子的心理出现障碍。
尿床孩子的心理压力大,亲子关系紧张,与小朋友和同学们相处困难,同时尿床会严重影响孩子智力、身高和发育。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尿床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小儿尿床的注意事项
1、切忌责骂。部分家长因孩子尿床就用严厉的语气责怪孩子,这样做不仅难以改善孩子的尿床现象,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对于已经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孩子来说,长期尿床可能使他产生自卑的心理,会因此而不愿与小伙伴交往,睡觉前也表现出担忧的情绪,影响睡眠质量。
2、找出原因,对症治疗。当知道孩子尿床后,家长应该问问孩子尿床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情绪紧张、晚上不敢自己上厕所,应该予以理解和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尿床是不好的习惯。如果孩子尿床是因为身体的原因,那就应该给予安慰和开导,要告诉孩子这是可以治好的,不要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毕竟孩子也觉得尿床是一件丢脸的事。如果孩子尿床是因为睡得太沉,以致对尿意感觉迟钝,那家长应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孩子玩得太累、太疯;晚上不要让孩子喝过多的水,在睡觉前要提醒他上一次厕所,这样便可减少发生尿床的机会。
孩子尿床 惩罚万万要不得
1.惩罚尿床孩子的危害
在年幼的孩子中,尿床的孩子比率达到了15%。相比女孩,男孩出现夜间尿床症的情况是女孩的三倍,其中高达三分之一的父母会因为孩子尿床而惩罚孩子。
有些父母也可能不在因为孩子尿床而惩罚孩子,估计是他们已经知道称孩子孩子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导致孩子更频繁的尿床以及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抑郁和低质量的生活氛围。
2.实验对比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首先对65名尿床孩子(其年龄从7岁到13)以及40名无尿床症的孩子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接着研究人员再把尿床孩子分成了两组——尿床受到惩罚的一组和尿床未受到惩罚的一组。就平均情况而言,那些尿床后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在后面的尿床情况比受到惩罚的孩子尿床情况有所缓解。比起无尿床症的孩子和尿床后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那些收到惩罚的孩子患有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状。
孩子为什么爱尿床
一般孩子到了3岁以后,已基本可以自己控制小便了,如此时孩子仍无法控制自己的小便,家长要看看是否训练的方法有问题,或者是孩子过度紧张,造成了心理压力;又或者是家长常在他人面前强调孩子尿床一事,令孩子感觉羞愧,使尿床情况更为严重。对待孩子尿床,家长应该用轻松平和的态度去处理,随着孩子身体的不断发育,便能适时控制夜间小便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4、5岁时孩子对膀胱的控制已经十分健全了。这个阶段理应不会再有尿床的情况,倘若这个年龄的孩子仍经常尿床,可能是心理受困扰所致,必须查究清楚,帮助孩子解除困扰。5岁的孩子,已懂得尿床是一件难为情的事,许多时间尿床后都不敢告诉妈妈。日子一久,可能养成孩子自卑的心理,母亲发觉孩子尿床,不要用严厉的语气去责备孩子,否则会造成更坏的后果。要知道,孩子尿床已经十分难为情,而这是他无法控制的事。因此,妈妈不要将事情看得太严重,只当它像打翻了汤碗一样去处理便可。晚上最好尽量少让孩子喝汤水,睡前提醒孩子上一次洗手间,便可减少尿床的机会。
可见,孩子尿床家长要正确对待,除了在正确的时间训练孩子的小便习惯外,还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尿床的孩子,不应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小孩尿床的注意事项
2~3岁时,让孩子体会到尿床或尿裤时的不愉快,促使孩子有节制高兴地排便,对孩子人格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三岁后孩子,若仍无法控制自己的小便,经常尿裤尿床,一定要引起重视。
首先要带孩子去医院排除疾病或发育异常方面的原因,再看看自己在训练方法上是否有问题,然后再找找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而妈妈也要给宝宝关于尿床的心理关怀。
由于尿床的孩子感到不光彩,害怕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它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所以,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等性格特点。家长应用轻松平和的态度去处理对待孩子尿床问题,既要重视,也不能太着急,更不能责骂和歧视、到处张扬。
还有一个现象:越是关注孩子尿床,尿床现象越会频繁出现,有时对孩子尿床问题显得不太留意,或表现出不厌其烦轻松态度,孩子尿床却在无形中好了,这细节再一次印证,孩子尿床确实与心理作用有着重要联系,希望对父母有所启发。
孩子三岁后还尿床需要治疗
孩子10多岁了夜间还尿床,每天睡前不敢让孩子喝水,不敢吃水果,晚上照样尿床。许多母亲为此很着急,到医院咨询孩子尿床是不是有什么病。发育正常的孩子一般在2-3岁时就可以自控排尿了,3岁以前有尿床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遗尿,多数孩子3岁以后夜间一般不再尿床。如果3岁以后孩子晚上睡觉时还尿床,且次数达到一个月两次以上,医学上称为“夜间遗尿症”。
有些小儿尿床是由某类疾病造成的,常见的疾病有糖尿病、尿崩症、肾功能不全、肾小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等。如果孩子3岁之后还经常尿床,家长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做一些必要的检查,看看孩子的脏器器官有没有什么病理性改变,疾病治好了,孩子尿床的症状也就会随之好转。还有一些孩子尿床是生理、心理、遗传等因素引起的,医学上叫小儿遗尿症。
多数孩子尿床主要是脾胃虚弱、中枢神经发育不健全、膀胱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尿感信号传递受阻所致,部分孩子是由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不足引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尿床关系不大,等大了自然就好了。其实孩子年龄越大,夜间尿床的次数越多,拖的时间越长,尿床的症状越加难以控制,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不管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孩子尿床,家长都应及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除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外,家长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对待孩子尿床要重视,但不能太着急,更不能责骂和歧视,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小朋友交往。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身高发育,产生抑郁、自闭、焦虑、多疑等精神心理障碍。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晚6点后不喝牛奶,晚餐后不喝或少喝水,不喝富含咖啡因或利尿的饮料。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家长注意观察孩子夜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将孩子唤醒上厕所,这样时间长了可以养成按时起床排尿的习惯,减少尿床的机会。孩子在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不要进行剧烈活动,也不要看惊险的影视片,睡前给孩子洗个澡,松懈紧张情绪,使孩子能舒适入睡。也可以在白天让小孩作憋尿训练,对治疗尿床也有帮助。
孩子尿床,家长应给予重视!应积极找出尿床病因,可采取针对行治疗,专家建议:利用行为改变疗法加药物治疗,效果最佳。其中药物治疗效果约可达七、八成。
孩子尿床是怎么回事 三大可能因素
对于孩子尿床,大人已经见怪不怪,只不过这也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的麻烦,而且给孩子心理上也会带来影响,孩子尿床是怎么回事?引起孩子尿床的原因很多,具体是怎样的呢?看下去你便知道。
孩子尿床是怎么回事
一、肾气不固型,这类的小孩会很容易发冷,尿量多而清长,常常感到精神疲倦,智力也相对比较低,其可以是先天肾气不足,是受父母肾气不足、体质较弱等原因的影响,可以是是后天的肾气不足而致;脾肺气虚,这类孩子一般表现为气短乏力、四肢乏力、不爱说话、、食欲不振等,肺气虚很易造成水液泛滥,使膀胱失去约束而遗尿;脾气虚也会尿床。
二、膀胱功能性障碍,如膀胱功能发育缓慢,导致排尿系统出现异常;或是大脑发育迟缓,抑制排尿中枢,导致夜间有尿也不知道排。还有一些疾病因素,也就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尿床,如泌尿系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等,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尿床。
三、各种不良的习惯,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孩子在白天玩得太疲倦,导致夜晚睡眠过深,尿床了也浑然不知;在睡前喝太多水,或是睡前玩得过于激烈,或是看了刺激电视,导致大脑过于兴奋,而出现尿床的现象。还有就是遗传因素,患者的父母会有遗尿症,孩子患病的机率就大,最后就是精神因素的影响,如导致精神紧张的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等。
对于孩子尿床的现象,只要了解其病因,从病因上去治疗,首先排除疾病因素,然后再到不良生活习惯,如发现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就要及时纠正过来,通过耐心的尿床教育,给予孩子多点鼓励以及关心,消除孩子精神负担,让孩子积极配合治疗。
小孩子尿床怎么办
小孩子尿床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还会给患儿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经常尿床的孩子往往胆小、敏感、易于兴奋或过于拘谨,因此父母应该及时找出孩子尿床的原因,帮助孩子及早不再尿床。
1、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
2、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
3、在整个疗程中,要树立信心。逐渐纠正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等情绪或行为,照顾到患者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4、要正确处理好引起遗尿的精神因素,通过病史了解导致遗尿的精神诱因及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对于可以解决的精神刺激因素,应尽快予以解决,对原来已经发生或现实客观存在主观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着重耐心地对进行教育,解释,以消除精神紧张,以免引起情绪不安。晚饭后避免饮水,睡觉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可减少尿床的次数。
5、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数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6、忍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3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7、总结记录:要求家长每天记录尿床的原因、次数,在日程表上对尿床、不尿床都作个记号,每周总结一次,找出原因,当孩子有进步时应给鼓励。
8、生活中要加强孩子的个人卫生,注意清洗局部,内裤要天天换洗,尿湿后要及时更换。有的父母认为,让孩子穿湿裤子,孩子难受了下次就改了,但湿裤子的寒冷或腌渍刺激可能让孩子夜间又尿。
9、对经常尿床的孩子,晚饭要吃得淡一些,晚上应少饮水和不要吃含水量多的水果。
10、对于3岁前的宝宝偶然一次的尿床是正常现象,父母不要对孩子尿床表现出过于忧虑和给过多指责,更不能训斥惩罚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是纠正尿床的重要方法。
尿床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孩子尿床,父母光知道烦恼,每天晚上要惦记着叫孩子起夜,孩子尿了还要换被褥。本来没睡好,白天工作没精神,晚上回来还要洗洗涮涮。说,孩子听不懂;打,孩子哭,大人更闹心。可当父母的知不知道,孩子比大人更痛苦,尿床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呢?
专家指出:正常情况下,孩子在2-3岁左右就能控制夜间排尿,能够坚持夜间起夜一次或一泡尿到天亮。但是如果孩子3岁后夜间仍不能自己醒来排尿就是病了,医学称为"遗尿症",俗称尿床。尿床孩子或一夜尿床几次,或几天尿床一次;有的尿后能醒,而有些尿后仍迷迷糊糊不醒。
临床观察证明:尿床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易使孩子形成内向、敏感、胆小、自卑心理,个别严重者甚至出现难以与他人沟通、偏执、具有暴力倾向,造成性格缺陷,并会影响孩子成长,出现偏矮(身高比正常儿童低2-5厘米)、偏瘦或虚胖身材。尿床时间长还会影响大脑发育,导致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反应慢等症状,使智商降低、学习成绩下滑。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还会影响孩子第二性征的发育,容易出现隐睾、小阴茎、小膀胱、小子宫等生理疾病,影响成人后的生活。
资料表明,85%以上的尿床儿童在语言表达能力、数字的排序及逻辑能力方面较正常孩子有很大差距。据世界卫生组织尿床协会跟踪调查显示:尿床孩子的智商比正常儿童低17-23%,不及早治疗的在成年后多社会交往协调能力差、工作生活无计划,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和家庭和睦。
孩子的健康与未来是所有父母的希望,可尿床就像一颗埋在孩子体内的定时"炸弹",若不及早治疗,必定阻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受传统观念误导而忽视孩子尿床,以免让尿床毁了孩子一辈子!
儿童尿床应该如何预防
对待孩子尿床,有的父母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总觉得尿床不是病,一拖再拖。其实,孩子3周岁后仍持续尿床就是病,医学称小儿遗尿症。在北京刚刚闭幕的中国小儿遗尿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醒家长,孩子尿床拖不得,应及早治疗。
尿床若长期得不到治疗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除造成个矮、偏瘦或虚胖外,还会使孩子形成胆小、孤僻、自卑等异常心理。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智商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智商比正常儿童低。临床表明,多数尿床儿童在语言表达、数字排序、逻辑思维以及对游戏的深入程度明显低与正常孩子。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尿床对成年以后的生育有影响,但统计表明,大多数不孕不育患者儿时有尿床现象。
尿床所带来的发育差、反应慢、敏感害羞等危害已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孩子将来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家庭和睦,做父母的千万别因“尿床不是病”的传统观念的误导而忽视孩子尿床,免得给孩子造成终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