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保健试试中医推拿疗法
更年期保健试试中医推拿疗法
1.治疗原则
疏肝理气,补益心脾。肾阴不足者,滋补肾阴;肾阳亏损者,温助肾阳。
2.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摩腹约5分钟;一指禅推、按、揉中脘、肓俞、气海、关元、子宫穴各一分钟;按、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涌泉各一分钟。
(2)患者俯卧位:按、揉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部位5~6遍;点、按、揉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一分钟;擦命门3分钟;捏脊3~5遍。
(3)患者坐位:按、揉、扯印堂1~2分钟;推印堂至前发际5~6遍;按、揉、推印堂至太阳5~6遍;分推前额至后头部5~6遍;点、揉印堂、太阳、百会1~2分钟;拿、揉项部、肩部3~4遍;点、揉风池、大椎各一分钟;拿肩井3~5次;拿、揉两上肢3~4遍;按、揉内关、合谷各一分钟。
3.辨证施治
(1)肾阴不足:推、擦两腿内侧1~3分钟;掐、按、揉阴陵泉、三阴交、复溜、太溪、涌泉各1.5分钟;推、按、掖、揉腰背部2~3遍;按、揉肝俞、肾俞各一分钟;分运腰骶部1~3分钟,横擦腰骶部1~3分钟。
(2)肾阳亏损:点、按建里、梁门、气海、关元、水道各一分钟;拿、捏三阴交两分钟;叩、按脾俞、胃俞、命门、肾俞、大椎各一分钟,拿、捏肩井3~5次,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点、按手三里、阳池、神门各一分钟。
推拿治疗小儿尿床有哪些注意
病因病机
小儿“尿床”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或病后体弱,脾肺气虚致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三经之气不固,膀胱失约而成。少数患儿因肝经湿热,疏泄失常,火热内迫,热迫膀胱,膀胱不藏而引起。
西医学认为兴奋、惊恐、过度疲劳,或对新环境不适应而精神紧张,或缺乏照顾及训练,或膀胱容量小等原因均可导致膀胱括约肌功能失调而发生“尿床”。其中约有10%的患儿具有遗传倾向。
如果您在寻求治疗小儿“尿床”的方法时,不妨选择最简单有效地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尿床”。具体如下:
1.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尿床的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温肾固涩。虚证辅以健脾益气,实证佐以疏肝清热。
2.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尿床的基本操作
患儿取家长抱坐位或仰卧位:补肾水300次;用全掌摩全腹,尤以下腹部为主,约5~8分钟;按揉气海、丹田、中极、三阴交,每穴约半分钟。
3.中医临床辨证以下元虚寒者为多,即:肾阳不足、肾虚寒。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补肾水300次,揉肾顶3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用较为轻柔的手法逆时针方向摩全腹延长到10~15分钟,按揉神阙、气海、丹田、中极,每穴约半分钟;揉龟尾2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擦命门、肾俞、八髎,以透热为度。
小儿发热推拿手法总结
小儿发热多半因外感六淫和饮食内伤所致。小儿形气未充,腠理疏薄,邪气从口鼻皮毛侵入,郁闭肺气,人体卫气被扼于里,正邪相争而发热,使用"打马过天河"和"推六腑"配合共同达到清热解毒,发汗解表之功;小儿脾胃功能弱,平时应当“留得三分饥”,适时适量喂养,食积发热的小儿一般有以下前兆:舌苔白厚腻、口臭、烦躁、手足心热、腹部发热、大便干结,若出现食积端倪,家长应尽快选择"揉板门"、"揉天枢"配合"推六腑"进行化积导滞、通腑泄热,小儿发热时注意饮食清淡,进食粥水为宜,忌腥荤、生冷之品。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也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小儿推拿是中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又自成体系的保健和治疗方法。早在明代,小儿推拿即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小儿发烧推拿手法,以上就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于很多的家长来说,学会推拿,就能当孩子在发烧的时候,能通过推拿的这种方法,尽快的缓解自己孩子的发烧,所以作为家长,要对以上内容有一个了解,当孩子发烧的时候可以通过推拿,帮助孩子尽快治疗改善。
小儿腹痛中医推拿疗法
1. 治疗原则: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缓急止痛。
2. 手法处方:推脾经,掐揉一窝风,运内八卦,摩腹,拿肚角,分腹阴阳。
3. 方义:推脾经,摩腹,分腹阴阳——调理脾胃,和中止痛。运内八卦——理气调中,并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拿肚角,掐揉一窝风——缓急止痛。
4. 加减治疗
⑴寒实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推脾经用补法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
⑵伤食痛:加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以消食导滞,理气助运,和中止痛。
⑶虚寒痛:加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用补法以温补脾肾,助阳散寒,益气止痛。
⑷虫积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脐以温中安蛔,缓急止痛,蛔遇寒易扰动不安,遇温则静。
⑸热痛:加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胃肠实热积滞,调通中焦气机升降。
⑹气滞血瘀:加平肝经,清心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行气活血,通络解郁,以通止痛。
小儿呕吐中医推拿疗法
临床表现
1.寒吐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吐物酸臭不甚,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迟,指纹色红。
2.热吐
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粘滞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唇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3.伤食吐
呕吐酸溲频繁,口气臭秽,胸闷厌食,肚腹胀痛,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苔厚腻,脉滑实,指纹色紫而滞。
中医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祛邪和胃,降逆止呕。
2.手法处方:调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突,推天柱骨。
3.方义:调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健脾和胃,消食助运。揉中脘,摩腹——行气调中,消食导滞。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揉天突——降逆止呕。
4.加减治疗
(1)寒吐: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摩百会,以温阳散寒。
(2)热吐:加清天河水,清大肠,退六腑,以清热泻火。
(3)伤食吐:加揉四横纹,分腹阴阳以消食化积,和中助运。
小儿消化不良可以试试中医推拿
少儿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为厌食挑食、胃胀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大便恶臭、夜卧不宁、烦躁不安,甚至面色消瘦,不长个等。小儿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积滞”的范畴,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常见小儿胃肠疾患。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或便溏为特征,一般分为乳食内积和脾虚夹积两种证型。
中医推拿中有三种简单的手法,可以防治宝宝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一是推拿四横纹。四横纹是在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从指尖方向数第二条横纹。家长可以让宝宝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这样操作1~2分钟。
二是按揉板门穴。板门穴在手掌面大鱼际平面。家长可以用拇指按揉此穴位,操作持续1~2分钟。
三是摩腹。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面绕肚脐顺时针按揉50下,再逆时针按揉50下。家长如果能每周给宝宝做三次上述治疗并长期坚持,会帮助宝宝健健康康地成长。
除了中医推拿以外,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一些细节,可以有效地防治小儿消化不良的发生。首先,家长喂养宝宝是要定时定量。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规律饮食的好习惯,这样宝宝的内脏更好适应。对于较大的孩子家长应该鼓励其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其次,家长要帮助宝宝克服偏食的坏习惯,注意营养全面性,荤素配合要适当,克服以零食为主的坏习惯。第三,要注意宝宝的腹部保暖,不要使胃肠道受寒冷刺激,同时尽量减少呼吸道感染。密切注意保持消化道通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慢性鼻炎的推拿疗法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很多西医难以治愈的疾病都可以通过中医方法进行治疗,中医推拿疗法更是中医的一项精索。中医推拿治疗慢性鼻炎就是一种独到的治疗方法。但是,盲目的进行推拿疗法也是不安全的,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慢性鼻炎的相关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
【概述】
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通常包括慢性单纯性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后者多由前者发展、转化而来。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有害气体的长期刺激,全身慢性疾病等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本病临床以鼻塞流涕为主症,单纯性鼻炎者鼻塞呈间歇性和交替性,即白天、天热、劳动或工作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寒冷时加重;多涕,常为黏液性,有时呈脓性。肥厚性鼻炎者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并伴有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但较黏不易擤出。
慢性鼻炎常伴有头痛、头昏、失眠、精神萎靡等症状。由于长期的分泌物刺激,因而极易产生咽喉炎。
按摩治疗慢性鼻炎具有疏风清热、通窍化浊的作用。
【按摩疗法】
取坐位,家人立其侧面,以示(食)指、中指、环指(无名指)分别置于囟门穴、上星穴和神庭穴,着力揉按50次,接着用中指指端点迎香穴50次,以鼻有轻松、通气感为度。
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揉颈后两侧风池穴各1分钟。
取坐位,用中指指腹端按揉鼻根2~3分钟。
取坐位,依次捏印堂穴10次,自鼻尖上直推到印堂穴10次,擦鼻旁3分钟,捏鼻柱10次,按迎香穴100次,摩面1分钟;最后用搓法自肩部至腕部,往返操作2或3次。
对于慢性鼻炎,用中医方法可以根治吗?以上几点您可以作为参考。大家听了以上小编对颈椎病的中医推拿治疗方法的介绍,相信您对这一问题应该了解一些了吧,尤其是有家人朋友有此类疾病的,不了解这一疾病的朋友更应该注意。有问必答网专家提醒患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与治疗哦,因为只有正规的医院才会更加安全!
中医教你如何治疗疑心病
一、中医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通过在疑病症患者体表一定的部位施以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这种推拿方法可应用于各科的治疗,对骨伤科疾患、小儿疾患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更为适宜。
二、中药熨帖疗法
中药治疗疑病症的特效疗法主要以药(热)熨疗法为代表,即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经加热后置于体表特定部位,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多用于寒湿、气血瘀滞、虚寒证候的治疗的一种外治疗法。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敷脐疗法、腐蚀疗法、熏洗疗法、敷贴疗法等等。
三、中医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治疗疑病症主要是用针刺、艾灸的方法,在疑病症患者经络及经外腧穴施以一定的手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
针刺又可分为体针、头针、面针、眼针、耳针、足针、温针、火针、三棱针、梅花针等多种针法;灸法可分为艾条灸、麦粒灸、疤痕灸、隔姜灸、隔蒜灸、药饼灸等。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传统中医治疗疑病症有着独到的优势,比如用药天然、绿色、安全,较少副作用,针灸作用人体经络,在治疗疑病症的同时,又活血益气,补足元气,帮助疑病症患者治病修身一箭双雕。
中医怎么推拿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妇女绝经期是从40岁以后至60岁,可长达20年左右。在这一阶段中妇女所出现的一系列因性激素减少及机体衰老所引起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统称为绝经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衰少。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胜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改变,易导致肾之阴阳失调而发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脏、多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中医推拿治疗简单有效。
1.中医推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原则
疏肝理气,补益心脾。肾阴不足者,滋补肾阴;肾阳亏损者,温助肾阳。
2.中医推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基本操作
患者可取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分别选择摩腹、按、揉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部位等方法进行。一般每穴1~2分钟或在中医师指导下具体选择。
3.中医推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施治方法:
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可推、擦两腿内侧1~3分钟;掐、按、揉阴陵泉、三阴交、复溜、太溪、涌泉各1.5分钟;推、按、掖、揉腰背部2~3遍;按、揉肝俞、肾俞各一分钟;分运腰骶部1~3分钟,横擦腰骶部1~3分钟,以透热为度。
专业人士提醒:中医推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需注意以下事项;
1.推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肯定,适合各种症状。但应抓住主要矛盾辨证施术,以提高治疗效果。
2.绝经前后诸症是每个妇女都要经历的生理功能紊乱时期,应以客观、积极的态度对待,消除忧虑。
3.可以配合中药和针灸治疗,以提高疗效。
4.注意饮食调理和适当的锻炼。
小儿便秘中医推拿疗法
1. 治疗原则:调腑和中,润肠通便。
2.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便秘手法处方:推脾经,运内八卦,清大肠,摩腹,拿肚角,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揉龟尾。
3.方义:推脾经,清大肠,摩腹,运内八卦——健脾调中,理气助运,润肠通便。拿肚角,揉天枢——调腑宽肠,行气通便。推下七节骨,揉龟尾——调腑导滞,泻下通便。
4. 加减治疗
⑴热秘:加退六腑,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脏腑实热,荡涤肠腑积滞。
⑵气秘:加平肝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理气解郁,调中通便。
⑶气虚秘:加推三关,按揉足三里,捏脊,推脾经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助运通便。
⑷阴虚秘:加揉二人上马,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推脾经用补法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⑸阳虚秘: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摩关元,推脾经用补法,以温阳散寒,调中通便。
孩子总咳嗽的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治疗是指通过中医推拿疗法来治疗小儿咳嗽相关症状。目前比较知名的小儿推拿诊所有上海康尧小儿推拿、青岛小儿推拿、北京玉明小儿推拿。
中医中药治疗
当小儿出现流清涕,身稍热,咽不适,食欲减时,可服用保元丹、至宝锭等小丸药,每服一丸,每日三次。如果服用一天后,病情加重,即需停药,及时到医院诊治。
电脑族可试试推拿疗法
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电脑已经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但是,我们在赞美它的同时,电脑也正温情脉脉地损害着你我的健康,电脑综合征正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
电脑综合征是长期与电脑形影不离的人由于长期一个姿势引起的肌肉疲劳,电磁场、各种光辐射对机体的损害,而导致中枢神经失调、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头痛、失眠、心悸、多汗、厌食、恶心以及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容易激怒、常感疲乏等,女同志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等现象。像颈椎病、肩周炎、腰酸背痛、手臂肌肉僵硬更是屡见不鲜。
专家指出,如果一个儿童从8岁起就迷恋电脑,那么10年后,他就会成为电脑综合征的患者。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推拿手法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起到抑制和兴奋的调节作用,从而可以达到镇痛和镇静作用。推拿还可以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疲劳肌肉中CO2的排泄量,加快血液和淋巴液循环;调节内脏的功能,使营、卫、气、血旺盛;使人精神倍增,心情愉快,解除由于心理紧张而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疲惫;缓解颈椎病、肩周炎、腰痛等症状,使人神志清晰,精力充沛。
因此,当我们在享受电脑带来的诸多方便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自我心理调整,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另外,千万别忘了使用推拿疗法使自己免受电脑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小儿营养不良试试中医推拿
中医推拿中有三种简单的手法,可以防治宝宝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一是推拿四横纹
四横纹是在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从指尖方向数第二条横纹。家长可以让宝宝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这样操作1~2分钟。
二是按揉板门穴
板门穴在手掌面大鱼际平面。家长可以用拇指按揉此穴位,操作持续1~2分钟。
三是摩腹
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面绕肚脐顺时针按揉50下,再逆时针按揉50下。家长如果能每周给宝宝做三次上述治疗并长期坚持,会帮助宝宝健健康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