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排尿有关的外周神经
与排尿有关的外周神经
腹下神经
它的传出纤维起自脊髓胸12~腰1、2段侧柱,属于交感神经系。支配膀胱及尿道内括约肌等。能传导兴奋以增强尿道内括约肌的紧张性和减弱膀胱逼尿肌的紧张性,这与膀胱贮尿机能有关。它的传入纤维传导膀胱的痛觉。
盆神经
它的传入纤维传导膀胱和尿道内括约肌的充胀感觉。它的传出纤维起自脊髓骶2~4段侧柱,属于副交感神经系,支配膀胱与尿道后括约肌。它传导的兴奋能引起逼尿肌收缩和尿道括约肌松弛,促进排尿。
阴部神经
它的传入纤维传导后尿道的感觉(包括痛觉)。它的传出纤维起自脊髓骶2~4段前角细胞,为躯体神经,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和会阴部的横纹肌,能引起尿道外括约肌的紧张性收缩。阻止膀胱排尿;排尿时,它的紧张性兴奋受抑制,从而减弱尿道外括约肌的紧张性,尿液受逼尿肌驱动,由舒张的尿道流出体外;排尿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使它兴奋而收缩尿道外括约肌,中断排尿;排尿终止后,它又立即恢复其紧张性兴奋,以维持尿道外括约肌的紧张性收缩。
全面了解神经性阳痿
神经性阳痿,这也许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名词,也许大多数的人只听说过阳痿,这一定义似乎过于冗长,也太学术味了,但它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在所有形式的神经性阳痿中所共存的基本机制,即神经病理改变导致了神经传导功能的损害,它与神经病理改变的类型无关。
腰椎间盘病、截瘫、多发性硬化、横断性脊髓炎、糖尿病、酗酒、脊髓痨、外周神经病变等所导致的阳痿及接受过盆腔根治手术的阳痿患者都不能把适当的神经信息传递到阴茎海绵体的平滑肌,因此也就不能产生为阴茎勃起所必须的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其中糖尿病是阳痿的常见原因,据文献报告糖尿病男子常具有外周神经病变(尤其是腿部,同时也涉及盆腔和生殖器区域),如感觉减退或伴有疼痛感,肌肉萎弱无力,皮肤和关节萎缩性改变。然而,阳痿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唯一症状,他们大约占12%左右。阳痿病人中异常糖耐量试验的发生率比配对对照的正常人群高2-3倍。阳痿一旦发生,药物控制的再好也往往不能纠正阳痿,尤其是阳痿发生在前,糖尿病诊断发生在后的那些患者更是如此。
现在尚不清楚糖尿病患者中有多少人出现外周神经病变。一般认为糖尿病合并神经病理改变是糖尿病阳痿的主要致病因素,在合并阳痿的糖尿病病人中出现躯体和植物神经病变者比不合并阳痿者更多见,这些病人有很高比例的人主诉因站立过久的低血压和排尿困难(膀胱容积往往增大),这常常提示神经病变和阳痿之间的关系。
当然,腿的外围神经病变并非经常伴有勃起、肠、膀胱功能的障碍,而且尿动力学正常的男子中也有多达30%的人膀胱容积超过800毫升不过,糖尿病病程长短、药物治疗、血糖控制质量等似乎与阳痿的发病率或顽固程度无明显相9x性。糖尿病患者的性欲常常不变,但可能由于性交失败和其他心理因素而理想化,这往往是作为慢性疾病生活方式改变的继发后果。糖尿病性阳痿并非纯器质性因素造成的,心理性因素也不应忽视。由于糖尿病是因胰岛素产生不足而引起的内分泌障碍,所以它将影响机体的代谢和血循环系统(如致使动脉硬化和加速小血管病变)。这种小血管病变特别影响眼、肾、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所以,糖尿病所致勃起障碍被认为主要是神经性问题而不是内分泌问题。糖尿病阳痿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其发病的临床过程常常为逐渐发生,开始时硬度降低,随后则进行性恶化。
半夜脚抽筋是怎么回事呢
1、 夜间睡眠时小腿抽筋,大多数属特发性。如果不是经常性发生,可不必过分担忧。
2、在患有某些疾病时,发生腿抽筋的概率增加,称为继发性腿抽筋,如多种肌肉病、外周神经病、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低镁、低钙、低钾等。
3、多数腿抽筋患者与缺钙有关。体质差或绝经后的女性、节食减肥的人等,由于钙的吸收或摄入不足而导致腿抽筋。
唐氏综合症增加其他疾病患病风险
患有唐氏综合症的人,换其他疾病的风险会增加。其中包括心脏疾病、糖尿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现在,一项新研究考察了其中一个可能原因:某一特定基因过多扰乱了外周神经系统。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解释说,外周神经系统参与基本器官的有关活动,包括心跳、血压和血糖水平的调控。
研究人员考察了唐氏综合症患鼠和患者的组织样本。他们发现,唐氏综合症患者携带RCAN1基因的量为正常量的3倍。这个特定基因有助于调节一个被称为“神经生长因子”的蛋白。
据研究人员观察,过量RCAN1可降低神经生长因子的活性。而这种改变导致外周神经系统的发育受损。
“我们之前通常忽略了唐氏综合症患者的神经系统全貌,也许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所忽略。”研究的共同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系的副教授Rejji Kuruvilla在一篇新闻稿中说道。
“并且,你想想,治疗措施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那么神经系统这个重要部分就不能被忽视。”Kuruvilla补充道。
理论上,遗传方面得到的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到降低唐氏综合症相关的外周神经系统损坏的具体健康风险的新疗法。
她说,这个发现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RCAN1基因异常多是否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例如,RCAN1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大脑区域的神经生长因子调节也起着一定作用。
晚上磨牙怎么会事呢
磨牙症是指在睡眠时有习惯性磨牙或白天有无意识地的磨牙习惯,夜间入睡后磨牙的,又称为夜磨牙。磨牙症严重影响口颌系统的健康,导致牙体过度磨耗、牙周组织创伤、晨起时面部疲劳感或酸胀,部分患者可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 或头痛症状。
在健康人中发病率还是很高的。磨牙症是非生理功能状态下产生的无意识的磨牙习惯。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包括牙合因素、睡眠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磨牙症危害口腔健康,可造成牙齿的过度磨耗、缺损,牙周组织创伤,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及功能紊乱。心理因素是磨牙症的重要病因之一,长期心理应激可导致咀嚼肌群紧张性增高,甚至造成睡眠时上下颌牙齿发生咬合接触。磨牙症患者可分为紧张型与非紧张型2 类,紧张型磨牙症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而非紧张型磨牙症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其家庭成员有许多也患有磨牙症。
从神经系统来分析,磨牙症是一种以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hythmic masticatory muscle activity,RMMA),牙体不自主磨动或咬紧为特征的口腔常见疾病,大宗文献提示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为6%~8%,磨牙症患者发生RMMA时常伴随磨牙的声音,RMMA运动强度和频率也较健康个体高,长期的磨牙可以导致牙磨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等严重的口颌系统疾病。
病因分为外周神经因素和中枢神经因素,外周神经因素主要包括紊乱和颌面部骨畸形等,中枢神经因素包括病理生理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紊乱等外周神经因素是磨牙症的主要原因,但近来的研究显示,在磨牙症中只起一小部分作用,磨牙症与睡眠觉醒有关并受多种中枢神经化学递质的影响,个性和焦虑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对磨牙症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磨牙症主要是由中枢神经因素介导的,本文就磨牙症的中枢神经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面肌痉挛的治疗误区
在临床上,有些面肌痉挛患者容易过度依赖扎针治疗,要知道,这就陷入了治疗误区。因为这种方法虽然对面肌痉挛的病情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却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这是患者需要积极了解并加以改正的。
根据临床调查可知,扎针对于面肌痉挛患者来说的确是具有一定的治疗功效的,扎针的主要方法是行面神经外周分支的毁损,阻止其诱发痉挛。其实,外周神经的毁损短时间内获得痉挛缓解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佳,外周神经再生后面神经主干的传导再次传至面肌,又可再次引发痉挛。而且,外周神经毁损可导致永久的面瘫,比肉毒素的副作用还要大。
对于任何疗法,患者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不能过度盲目依赖。面部注射肉毒素对局部肌肉痉挛可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主要是因为肉毒素可以阻断面神经末梢对面部肌肉的传导,是一种保守的外周治疗方法,如果注射位置准确,可有一定的效果,理想缓解时间在3~6个月,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出现痉挛无法缓解,甚至出现长久的后遗症。
对于面肌痉挛患者来说,之所以容易陷入治疗误区是因为不能科学的发挥一种疗法的作用,因此,在治疗期间,面肌痉挛患者要重视采用科学的方法,让自己顺利的康复,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
贫血会引起什么病 精神异常
血红细胞是人体运输养分的主要载体,贫血严重时血红细胞严重不足,血液的运输能力下降,尤其是以大脑等高位运血不足最为严重,很容易出现神经性疾病,比如外周神经炎,可能出现兴奋不安、抑郁寡言、睡眠质量差,甚至出现梦游等症状。
产后尿失禁的诊断和检查
一、尿失禁的诊断
排尿记录:
1.尿失禁病史复杂,此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老年病人很难准确表述其症状的特点和严重程度。排尿日记能客观记录病人规定时间内的排尿情况(一般记录2-3天),如每次排尿量、排尿时间、伴随伴随症状等。这些客观资料是尿失禁诊断的基础。
2.体检:
了解有无、脑卒中、脊髓损伤和其他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等与尿失禁相关的体征,了解有无心力衰竭、四肢水肿等。
二、尿失禁的检查
尿失禁,特别由神经原性膀胱引起的尿失禁,应作下列检查:
1.测定残余尿量,以区别因尿道阻力过高(下尿路梗阻)与阻力过低引起的尿失禁。
2.如有残余尿,行 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梗阻部位在膀胱颈部还是尿道外括约肌。
3.膀胱测压,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膀胱感觉及逼尿肌无反射。
4.站立膀胱造影观察后尿道有 无造影剂充盈。尿道功能正常者造影剂被膀胱颈部所阻止。如有关排尿的交感神经功能受到损害则后尿道平滑肌松弛,造影片上可见到后尿道的近侧1~2cm处有造影剂充盈,因这部分尿道无横纹肌。
5.闭合尿道压力图。
6.必要时行膀胱压力、尿流率、肌电图的同步检查,以诊断咳嗽-急迫性尿失禁、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协同失调以及由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引起的尿失禁。
7.动力性尿道压力图:用一根特制的双腔管,末段有二孔。一孔置于膀胱内,另一孔在后尿道。尿道功能正常者在膀胱内压增加时(如咳嗽时)尿道压力也上升,以阻止尿液外流。有少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内压增高时,尿道压力不上升,从而尿液外流。
睡觉时抽筋是怎么回事
临床上所见到的夜间腿抽筋,大多数属特发性。但是,在患有某些疾病时,发生腿抽筋的概率增加,称为继发性腿抽筋,如多种肌肉病、外周神经病、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低镁、低钙、低钾等。
当然,多数患者与缺钙有关。
比如,绝经后的女性、节食减肥的人等,由于钙的吸收或摄入不足而导致腿抽筋。
另外,服用某些药物,也可以诱发继发性腿抽筋。这些药物包括激素类,止痛的吗啡,治疗胃病的西咪替丁,降血压的利尿剂、尼非地平,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精神科用药锂盐等。
急迫性尿失禁能治好吗
1.原发病的治疗 急迫性尿失禁有时为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因此正规的 泌尿外科治疗常在原发疾病稳定后进行;
2. 行为治疗 让患者采用“时钟定时”排尿方法,每周逐渐延长排尿间隔5~10分钟,每周进行一次排尿日记随访,行为治疗又称“ 膀胱训练”;
3.药物治疗 针对性的药物有奥昔布宁和托特罗定两类,这些药物均可影响逼尿肌收缩力,并有口干等副作用,因此必须除外梗阻,用药还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直到出现疗效或出现明显副作用为止。对药物治疗者也须进行排尿日记随访;
4.自家导尿 对急迫性尿失禁合并逼尿肌受损时应考虑间歇自家导尿,因为此时药物治疗为禁忌;
5.电刺激治疗 对上述治疗均无效时可考虑采用电刺激治疗。
糖尿病晚期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晚期的神经病变症状
在糖尿病晚期,外周神经病变主要感觉有四肢麻木,双足底刺痛或者剧烈疼痛,侧夜难眠。自主神经病变可造成心慌、胸闷、气急或是便秘、胃口锐减、尿失禁或者尿储留、皮肤局部出汗等严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