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样做孩子才自觉
父母怎样做孩子才自觉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再多玩一次滑梯,再多玩一次游戏,再多听一个睡前故事……类似这样“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难以应对。
我们得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节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没完没了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许多家长发现,经过种种努力后,自己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实,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可是大人一声令下“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或者“就这些,再也没有了”,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想一想,他们又怎会乐意呢?
宝宝晚上睡觉突然哭原因是什么呢
有些孩子喜欢闹夜,这使得上班一族的父母苦不堪言。夜间哭闹不止,还会干扰邻居,每当邻居顺起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了,做父母的会感到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带不好孩子。
在儿科门诊,因为夜间哭闹而带孩子就诊者为数不少,咨询这方面问题的家母也很多,当医生问起他们如何应对时,不少总觉得束手无策。这时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父母有所帮助。
认识最重要
排除疾病所致,什么原因也找不到的夜哭郎是最常见的。因此,也就难以找到应对的办法。即使父母从育儿书中、夜间育儿手册中、看医生、咨询等得到一些办法,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往往难以奏效。父母很难找到应对自己孩子的方法,这是事实。
疲惫的父母面对这样的现实,会有一种教养孩子的挫败感。事实上,夜哭郎与父母的教养没有什么关联。婴儿是很难一觉睡到天明的,有的婴儿醒后并不哭闹,或把把尿,或喂喂奶,或干脆不用父母管,就自己入睡了。可有的婴儿就是哭闹,自己不哭够,是不会停止的,尽管父母使出浑身解术也无济于事。如果父母有这样的认识,就不会对孩子的闹夜感以气愤了
其实对于宝宝晚上睡觉突然大哭也就是因为孩子突然感觉到没有了安全感,特别是很多的家长在睡觉前喜欢给孩子讲故事,讲的故事,必须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如果太恐怖的话,那么有可能造成孩子做噩梦。
孩子习惯好与坏主要看家长
1.对人有礼貌
现在的孩子在文明礼貌这一方面,的确做得没有早些年那一群孩子好,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活环境所导致的。现代人都住在商品房里,对面邻居楼上楼上住的是谁都不认识,孩子也没法像以前一样生活在一个大院里,一起玩,见人就熟,见人就打招呼,也就在礼貌上没有太多的强化意识。其实,这也只是一个借口,父母有礼貌,孩子也就跟着学会了见人微笑,打招呼,有礼貌。
2.要尊重他人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尊重,但大人知道,比如别人讲话时不随意插嘴。父母平时就要对孩子有相关的要求,父母讲话时,小朋友就好好听,等父母讲完了之后再发言,不能打断别人的话,这就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父母平时只要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并不需要过多地对孩子严格要求,好的习惯养成是一点一滴的,平时注意好,习惯就成自然了。
3.要懂得感恩
现在许多孩子都不懂得感恩,总以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别人对他们好也是应该的。这是因为现在家庭大多孩子少,家人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也就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和感受,也就不懂得感恩。父母平时要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懂得如何去感受和体会他人的不容易,这样才能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4.父母做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身上所有的好习惯都和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指有关。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榜样,而不是坏榜样:家长时刻都要提醒自己,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孩子看着呢。
10句话挫伤孩子积极性
1.“你还小,你不行。”在父母眼中,这是对孩子的保护。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并探索新鲜事物是孩子自主成长的过程。一旦父母挫伤了孩子挑战未知事物的积极性,便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想做什么都会被否定,丧失探索新事物的热情,放弃自己的决定权。所以,父母应多鼓励孩子,比如“如果想好了,就放手去试,爸爸妈妈会看着你。”给孩子信心和安全感。
2.“哪有,我们没那么优秀。”谦虚是传统美德,但当孩子被表扬,父母的谦虚却会使孩子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并没有获得家人的认可。所以,当孩子被赞赏时,父母不要表现得过分谦虚,要肯定孩子的努力,给孩子信心。此时不妨这样回答:“谢谢您对孩子的肯定,我们会继续努力。”
3.“怎么这都干不了。”生活中,很多大人认为理所应当或者非常简单的事情对孩子则未必如此。所以,当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时,家长[微博]一定不要急躁,应耐心地给予鼓励,给孩子再次尝试的机会。此时,可以问孩子“感觉怎么样?”,也可以鼓励孩子,“你已经可以做……了,真棒!”
4.“你看看人家。”也许,父母无意间的比较只是想让孩子更有动力,但这会使孩子觉得父母更喜欢别人,总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进而失去自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若父母欣赏孩子并能适当鼓励,会使孩子更加乐观自信。相同情况下,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已经在努力了,加油。”帮孩子建立自信。
5.“你再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垃圾去。”类似的话父母也许说者无心,可孩子对未来的认知并不明确,往往会放在心上并感到压力,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其实,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我们一起学习吧。”陪孩子一起发现学习的乐趣。
6.“爸爸妈妈那么累都是为了你。”父母常会苦口婆心的劝孩子上进,懂得感恩,可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过早地感受到压力,如果自己有一点没做好就会觉得对不起父母。从而影响其长期性格发展。此时,父母可让孩子为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下班回家要求孩子,“给爸爸倒杯水好吗?”
7.“等你成绩好了,再……”这会使孩子觉得成绩不好就没有资格要求其他东西。这种无资格感,会使孩子更加自卑。其实,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我们担心……会影响你的成绩,你觉得呢?”
8.“你再……我就……” 面对分歧,威胁和专断的做法除了能显示家长的权威,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此时,不如与孩子一起商量,让他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如“是不是这样会更好?”
9.“你是第一名,你是最棒的。”过度强调名次会使孩子感到担心:如果下次不是第一名,家长会不会不高兴?所以,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更应关注和赞美孩子的努力,而非成绩,夸奖孩子时,可以换个说法:“你一直在努力,我们为你骄傲。”
10.“早说过这样不行。”当孩子失败时,这类语言只会让孩子更加气馁,更不愿和父母交流。家长的肯定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所以,父母应对孩子充满信心。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不妨说“我们一起分析原因,下次一定会更好。”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万事包办只会让孩子一事无成
父母都是关心爱护孩子的,但是有的父母没有把握好关心孩子的度,过度关爱和干涉孩子,这其实对他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你也许每个星期都会带孩子去公园玩,每天都给他读书,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活动等等。其实对孩子过的的关爱反而变成了干涉孩子的自由和发展。看看以下几点,你是否对孩子过度关爱了呢?
1.替孩子承担责任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太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就替孩子承担所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责任。比如,吃完饭后家长都会帮孩子收拾碗筷,打扫桌子上掉的饭菜,这些其实都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学校的老师也经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家长因 为太关心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事,就帮孩子把所有事情走做了。再比如孩子跟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了,或者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父母会直接替孩子像别人道歉,但是这本来是孩子自己的责任,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自己承担责任,面对错误和困难,而不是替他们解决。
2.经常重复自己的话
有的父母跟孩子说话,或者是教育叮嘱孩子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很多遍,父母的这种唠叨是对孩子的过分担心和关心,孩子上学前,父母会重复很多遍让他们在学校要听话,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家长会不停地祝福注意安全,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好的,但是不停地唠叨也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烦,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这种过分的担心会让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3.主动帮忙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许多父母会忍不住帮助孩子,就算孩子没有向父母提出帮忙的请求。父母会觉得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时自己的责任,但是孩子也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克服困难,家长主动帮忙就让孩子失去了这个就会。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先让他们自己学会思考,锻炼他们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如果孩子真的克服不了,家长再跟孩子一起面对困难,不要每次都主动帮助孩子。
4.避免所有错误
小孩子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为什么做错了,要怎么改正,孩子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就不会再犯 了。有的家长怕孩子犯错误,就提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给孩子把每条成长道路都铺平。但是这种关心真的好吗?避免孩子发任何错误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小时候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更加受不了外界的打击,更容易向困难低头。
批评要适当小心伤害孩子自尊心
正面语言更有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后,父母总是说“你真不争气”、“你尽给我丢脸”等类似的批评语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无疑是有很大的伤害的。其实,在孩子犯错后,父母只要抓住错误的重心向孩子说明,再给予肯定式的教育更有力。比如,“我相信你是能够改正的,加油”,这样正面的语言教育,更能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
别当真他人面批评
一些父母认为在他人面前批评孩子,能更好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激起孩子改正的决心。但是,这样的做法是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因为,孩子这方面的心理和大人也是一样的,相信家长们如果在许多人面前被批评了也会不好受吧?所以,父母们别认为孩子小就不一样,要注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父母要增强自己的教育知识
要想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父母还必须把自身的知识也强化起来,去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等等。当父母自己具备了相关知识后,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大大的减少进入误区的次数了。推荐阅读:孩子自尊培养从父母做起
孩子太依赖父母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在孩子身上,在父母身上,孩子依赖父母,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当培养孩子这种独立,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和人格,如果家长一味全部代替了,一种溺爱,那么孩子就放弃了自己做事的权利。比如说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能自己做点什么,在孩子能做的时候,家长给予鼓励,然后引导孩子去做些事情。那么这个就是说平常生活当中,
第一:孩子要跟父母,我觉得分开来住,让自己能有一独立的空间;
第二:那么能让家长培养孩子做自己热爱做的事;
第三: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来决定,给他以支持,让孩子觉得父母永远在你身边,是你的支柱但是不要让孩子认为离开父母什么都干不了。
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我想首先强调一点,就是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有一种特别普遍的错误观念,就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向大人学,大人是孩子的天然的老师,与此同时呢,又认为大人无须向孩子学任何东西。在我看来,这是极大的迷误,抱这种看法的大人是最愚蠢的大人。你这样看问题,你一定会错过许多非常宝贵的东西。
和孩子的正确关系,另外一点就是要和孩子平等相处。我觉得一个人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这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一个文明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人的尊严,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孩子也是这样,要尊重孩子。
你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灵魂啊,就像纪伯伦说的,孩子只是借你们而来,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只是一个载体,大自然把你们用作工具把孩子生了出来,你们只是生了他的身体,灵魂不是你们生的,形象地说,是从上帝那里来的,附着在了这个身体上。随着他的生长,他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一个独立的人格。所以,纪伯伦接着说,你们可以给他们爱,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在我看来,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你当作他的朋友,这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的成功。朋友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等,有事情互相商量,不是谁说了算。一个家庭里,夫妇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这样一种平等讨论和交流的氛围,这非常重要,也非常美好,大家都心情舒畅。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会养成自信、自尊、独立精神等品质,也会养成尊重和信任他人、讲道理、合作精神等品质。我在家里就是这样,凡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和她商量,决定权在她,不过要让她知道,第一要讲道理,不能不讲道理乱来,第二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错了就改正,不能怪别人。
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比如说她写日记,她不想让你看,你就不要看,包括不能偷看。尤其孩子大了,慢慢地会有自己的一些小秘密,那是她心灵生长的空间,你不可擅自闯入。许多家长有偷看孩子日记的恶习,自以为是在关心孩子,实际上是极不礼貌、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往往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孩子会因此而不信任你、防备你、甚至恨你。
网络成瘾的预防处方
网络成瘾预防处方的“一二三四”,即“一个目标”、“两个小时”、“三件事”、“四门课”。
一个目标:孩子要制定一个暑期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平时没有时间实现的;家长要制定一个暑期的学习目标,学习怎样去了解孩子。
两个小时:孩子每天上网要少于两个小时;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要大于两个小时;家长每天要陪孩子至少两个小时。
三件事:孩子做一回父母;父母做一回孩子;大家做一回朋友。
四门课:听发展心理学课,做孩子的父母;听教育心理学课,做孩子的老师;听健康心理学课,做孩子的医生;听咨询心理学课,做孩子的朋友。(施水泉李水根整理)
别总用“乖”评价你的孩子
1.“乖”的孩子大都没主见
有的父母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为孩子安排好,并且让孩子照着他们的意思去做,孩子不得有丝毫的不遵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对父母长辈的话言听计从的习惯,自己没有任何的想法和主见,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在社会中生存时就会缺乏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从来都是父母给他们决定,当父母不再他们身边时,他们也就不知所措了。遇到问题都无法自主解决的孩子,将来该如何担当起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
2.“乖”孩子脑袋缺乏想象力
乖孩子不仅容易缺乏主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乖孩子更缺乏想象力,总是听爸爸妈妈的话的孩子不爱思考,因为他们总是不需要思考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父母会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多数都很老实、不调皮、不搞怪的原因了。而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一般都是调皮的、敢向规矩和纪律挑战的,他们总是能在各种情况下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鬼点子”,而这些鬼点子往往能孩子变得有趣、有创新能力和想象力。所以,乖未必好,不乖也未必就不好,看事情不能过于绝对。
3.“乖”孩子容易忽视自己
因为心中被装满了应该怎么做,孩子渐渐地就变得没有了自我,即使孩子自己心里万分的不愿意,他们也没有了反抗的意识,只知道替别人考虑。因为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且一旦某件事情没有达到父母或者亲友的要求,就容易自责,从而产生忧郁、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会使孩子的人格难以健全的发展。
除了以上讲述的这些,“乖”孩子还容易掉入“固执”这个怪圈。因为过于听话导致即使某件事情是错误的,他也不会相信别人,总是对父母和长辈们的话深信不疑,因此,会变得很固执,难以沟通、难以听取别人的意见。
孩子犯错误怎么教育
父母可以简单示范和说明该怎么做,这样孩子就会一遍遍模仿,直到学会正确的行为。父母能做的就是这些,剩下的就要靠孩子自己了,他会按时完成。在孩子学会交流之前,父母会包容孩子所犯的错误。而当孩子学会交流之后,父母会错误地认为孩子能够听懂他们所提出的要求。
希望孩子不要在墙上画画,因为擦不干净,这对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要求太高,他很难做到;希望孩子马上上床睡觉,这样第二天他才会感觉更舒服,这也有些太过复杂。孩子不断犯错或者总是忘了你交代的事情,经常是因为他们缺少活动安排、生活规律或者监督。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总是对孩子的过错负有责任。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责任实际上是不正确的。父母们会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孩子在9岁之前能够有逻辑地反思自己的错误。父母们试图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教他们怎样合作和指导他们的行为上。当孩子犯了很多错误时,他们还会继续错下去,这一点儿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