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新生儿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神阙、止泻。
(2)治法
每次选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长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径1~2毫米,出光口离皮肤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钟。每日照射1~2次。
(3)疗效评价
本法治疗婴儿腹泻,总有效率在92%~95%[12,13]。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大肠、直肠下段、胃、交感。
配穴:盆腔、小肠、脾、神门。
(2)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酌加配穴。用王不留子贴敷上穴,由家长协助行压丸刺激。每日3~4次,每次3分钟。
(3)疗效评价:共观察114例,结果痊愈62 例,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91.1%[14]。
新生儿破伤风的中医辨证治疗
新生儿破伤风多因严重痉挛导致窒息、全身衰竭和继发感染而死亡 ,故在治疗上应把住三大关 ,即痉挛关、营养关和感染关。前者是导致后两者的根本所在。镇静剂过量可造成软瘫、呼吸抑制 ,而镇静剂不足则难以有效控制痉挛并使病情拖延。因此 ,根据患儿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 ,恰当使用镇静剂是西药治疗的关键。同时 ,利用止痉汤中蝉蜕、僵蚕祛风止惊 ,蜈蚣、全蝎熄风止痉 ,其疗效十分显着。
此外,每日西药镇静剂 2~3次 ,均应在扎针、吸痰、局部护理等处置前 15分钟给予;鼻饲时要采用小吊瓶形式,每分钟15滴均匀进入;治疗后的第三天,开始鼻饲奶水,把住营养关;鼻饲时要保持适当温度,过凉或过热都可能诱发抽搐;吸痰时动作要快而轻,不要求一次把分泌物吸净。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
新生儿腹泻有六大原因
新生儿腹泻原因1:生理性稀便
在给宝宝腹泻下定义以前,首先应考虑宝宝是否真正得了“腹泻”。由于正常新生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当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多及稀便等“腹泻”表现时,可能还无法断定宝宝得了“腹泻”。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当然,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每天大便5次以上,或大便中出现像鼻涕状的黏液,或含大量的水分,应及时找专家检查治疗。
新生儿腹泻原因2:喂养不当
给新生儿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儿积食,从而引起宝宝腹泻。
新生儿腹泻原因3:对奶粉过敏
100名婴儿中有2—7名会对奶粉蛋白质过敏,这种症状多出现干2—3个月的婴儿。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新生儿更容易产生对奶粉蛋白质的过敏症状。
新生儿腹泻原因4:患感冒
在宝宝患感冒时常伴有腹泻症状,因此,只要从根本上把造成腹泻的罪魁祸首——感冒治好,腹泻也就自然而然地。痊愈了。如果担心宝宝会出现脱水症状,应适当给予口服补液。
新生儿腹泻原因5:寄生虫
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腹泻。比如贾第虫病(也叫梨形鞭毛虫病)就是由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虫引起。集体生活时寄生虫很容易传播,而且需要特殊药物治疗。寄生虫主要是通过饮水(包括冲调配方奶用水)进入婴儿体内,自来水经过楼顶水箱和输水管道等的存储和运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含有红虫、贾第鞭毛虫等各类寄生虫。
新生儿腹泻原因5:病毒或细菌感染
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造成的腹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约占秋冬季节小儿腹泻的70%—80%,所以人们常把它称作秋季腹泻。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最多,尤其是6个月—7岁的婴儿。传染性很强,能在家庭、幼托及儿科病房流行。发病时伴有呕吐发热,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脱水症状,因此要格外注意。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腹泻?
判断1
根据排便次数正常宝宝的大便一般每天1~2次,呈黄色条状物。腹泻时即会比正常情况下排便增多,轻者4~6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甚至数十次。
判断2
根据大便性状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有时是黏液便或脓血便,宝宝同时伴有吐奶、腹胀、发热、烦躁不安,精神不佳等表现,都是宝宝腹泻的症状。
小儿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穴位疗法:
通用取穴:推上七节骨200次;揉板门200次;补脾经200次;补大肠200次;清小肠200次;运内八卦200次;摩腹200次。
(二)中药泡澡疗法
(1)木瓜白头翁秦皮小茴香各30克
(2)熬成的中药水取适量加入到热水中泡洗身体,且浸没到肚脐以下。
(3)泡澡治疗时间为20分钟左右。
注:若患儿肛周潮湿,可用六一散擦其部位;若肛周出现糜烂,可用止疮膏擦其部位。
调护:
1、在推拿过程中,应注意护理。喂养要定时定量,不吃不洁食物,注意保护腹部,勿使受凉,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肛门,勤换尿布。
2、本病推拿治疗有效,但并不排除其他疗法,特别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时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如出现脱水和中毒症状时,更应及时静脉输液等治疗。
3、平时可服用马齿苋山楂粥
用料配方:新鲜马齿苋250克,山楂25克,粳米100克。
操作:
(1)把马齿苋洗净切碎,山楂洗净去核,备用。
(2)粳米淘净,用大火煮沸投入山楂,改为小火煮至米开花,投入马齿苋,再煮沸即成。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食,连服数日。
新生儿腹泻的原因
新生儿腹泻是什么原因,其实引起新生儿腹泻的原因往往有生理性稀便、喂养不当以及感冒和病菌感染。
生理性稀便
在给宝宝腹泻下定义以前,首先应考虑宝宝是否真正得了“腹泻”。
由于正常新生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当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多及稀便等“腹泻”表现时,可能还无法断定宝宝得了“腹泻”。
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
当然,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如何每天大便超过五次,或者是大便中出现暗鼻涕状黏液,亦或者是含有大量水分的话,则应该及时找专家进行检查治疗。
喂养不当
给新生儿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儿积食,从而引起宝宝腹泻。
对奶粉过敏
100名婴儿中有2—7名会对奶粉蛋白质过敏,这种症状多出现干2—3个月的婴儿。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新生儿更容易产生对奶粉蛋白质的过敏症状。
患感冒
新生儿患上感冒的时候,往往是会伴有腹泻症状的。因此,如果是感冒因为腹泻的话,则将感冒治疗,腹泻也就会随着变好。如果担心宝宝出现脱水情况的话,则可以适用一些口服补液。
病毒或细菌感染
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造成的腹泻中具代表性的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干燥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约占干燥季节小儿腹泻的70%—80%,所以人们常把它称作秋季腹泻。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多,尤其是6个月—7岁的婴儿。
传染性很强,能在家庭、幼托及儿科病房流行。发病时伴有呕吐发热,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脱水症状,因此要格外注意。
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学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
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
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中医辨证治疗5种类型腹泻
1、伤食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伤食泻临床表现: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呈黄绿色稀薄液状,夹有食物残渣或奶瓣,可有少许粘液,嗳气酸馊,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睡卧不安,舌苔薄黄或垢腻。
治以消食化滞,和中止泻。
方选保和丸加减,药用焦山楂、六神曲、法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麦芽、莱菔子。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若以伤乳为主者,重用炒麦芽、炒谷芽、砂仁(后下);伤于肉食积者,重用焦山楂;伤于面食积者,重用莱菔子;伤于谷食积者,重用神曲;病情较重者,加鸡内金、莪术。
大便多水者,加泽泻、车前子(包煎);兼有呕吐者,加藿香、生姜汁;脾胃本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者,加白术、生谷芽、薏苡仁。
2、风寒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风寒泻临床表现:腹部胀痛,喜温喜按,泻下泡沫状稀便,色淡黄,无味,肠鸣漉漉,口渴但不喜饮,或有恶寒、发热,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苏叶、白芷、腹皮、厚朴、陈皮、半夏、生姜、茯苓、苍术。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包煎);腰腹部痛剧、肠鸣者,加煨姜、砂仁(后下)、草豆蔻。
3、湿热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湿热泻临床表现:腹泻急迫,便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夹有粘液,肛门灼红,腹痛阵作,烦闹不安,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
治以清热利湿,和中止渴。
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芩、黄连、车前子(包煎)、苍术、木香。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若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先煎)、寒水石(先煎);小便色赤而短者,加六一散;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呕吐频繁者,加藿香、半夏、竹茹。
若舌苔厚腻,渴不欲饮,泻下稀薄如蛋花汤样,淡黄不臭,发热不高,恶心欲呕者,宜芳香化浊,燥脾渗湿,忌用苦寒之品,以免湿蕴难化,用藿香正气散合五苓散加减。
4.脾胃虚弱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脾胃虚弱泻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
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5、脾肾阳虚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脾肾阳虚泻临床表现:久泻不止,缠绵不愈,大便清稀,无味,下利清谷,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软喜按,精神萎靡,或有睡时露睛,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补脾温肾,调中止泻。
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药用熟附子、炮姜、五味子、米壳、吴茱萸、党参、白术、补骨脂、肉豆蔻。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如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脱肛者,加黄芪、炙升麻。
让孩子轻松远离肚子疼
随着夏季的到来,小儿腹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大多数都是孩子饮食不当或是着凉诱发出现的,腹泻让孩子们十分痛苦,肚子疼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表示小儿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其治疗方法选择不一,那么,小儿腹泻中医治疗怎么样?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把小儿腹泻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罗爱武医师认为,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疗。其中小儿腹泻调整饮食非常重要,饮食调整得好,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或止泻,促使脾胃肠道早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有利于机体较快康复。
一、辩证治疗:
1、湿热型小儿腹泻
湿热型小儿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燥等症状。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饮食应忌刺激性食品、乳食及助湿生热的食物。
小儿腹泻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 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2、寒湿型小儿腹泻
寒湿型小儿腹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此症多因腹部受寒或食后吹风、或过食生冷,或食物属性过寒引起。饮食上应避免再进食属性寒凉的食品和难消化的食物。
小儿腹泻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二、暖脐止泻:
由白胡椒10克,肉桂6克,茴香9克,干姜6克,公丁香6克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用。用于小儿腹泻属于虚寒或风寒留中而致腹泻者。小儿腹泻临床症状表现为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用法为将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混均装瓶备用,每次取药末1.5~3克,以热醋调成糊状,将药贴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3日为一疗程。
温馨提示:小儿腹泻属于常见的疾病,家长们不必担心,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患者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对症治疗,希望上述的文章可以帮助到患者们。
秋季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秋季腹泻比较多见的证型是风寒证,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有藿香、苏叶、茯苓、泽泻、厚朴、大腹皮、神曲、半夏、马鞭草、铁苋菜、生姜等(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应在中医生指导下应用。下同)。也可口服藿香正气液,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一般连续服用3~5天。
病程迁延,证属脾虚泻时,可选参苓白术散或七味白术散加减,常用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陈皮、木香、丁香、诃子、黄芪、薏苡仁、扁豆、砂仁、焦神曲等。也可口服健脾八珍糕,每次2块,用开水调成糊状,每日2~3次,可连续服用10天左右。
出现气阴两伤证候,可选用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有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子、山药等。
脐带脱垂的中医辨证治疗
脐带脱垂是指胎膜已破,脐带超过先露部而脱出于宫颈进入口外,甚至阴道外。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死胎,死产的原因之一。
一旦发现脐带先露或脱垂,胎心尚存在,应在数分钟内娩出胎儿;无剖腹产条件或产妇家属不同意手术可行脐带还纳术;确定胎儿死亡,任其自然分娩。
无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新生儿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寒袭肺型
症候:哭声低弱,口吐白沫,喉中痰鸣,面白肢冷,口周微紫,鼻翼轻度煽动,点头呼吸,体温正常或稍低,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达风关或气关。
治法:辛温散寒,宣肺止嗽。
方药:三拗汤加减。炙麻黄1g,杏仁、前胡各5g,陈皮、半夏、炙甘草各3g。鼻塞流涕加荆芥、防风;喘憋明显加苏子、炒白果;面白肢冷加桂枝。
2.风热犯肺型
症候:发热咳嗽,气急痰鸣,吮乳困难口唇微紫,点头呼吸,舌质红,苔黄,指纹紫红。
治法:辛凉清热,宣肺止嗽。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1g,生石膏lOg,杏仁、前胡、芦根、炙甘草各5g。热重加黄芩;痰多加黛蛤散;口唇发绀加丹参。
3.肺热血瘀型
症候:精神萎软,咳嗽拒食,呼吸浅快,肢端及口唇发紫,面色灰黯,体温不稳定,甚至出现黄疸或皮肤瘀点,舌质微紫,舌苔黄,指纹紫滞。
治法:清肺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知母各6g,黄芩、鸡血藤各5g,芦根、杏仁各3g。精神萎软加太子参;皮肤瘀点加丹参;喘促明显加苏子、蝉蜕。
新生儿腹泻的中医治疗
(1)取穴
主穴:天枢、止泻、足三里。
配穴: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腹泻重加长强。
(2)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据症而加。以30号1寸针直刺,捻转提插半分钟后即出针。针毕,令患儿俯卧,用常规捏脊法沿长强至大椎的督脉段提捏3~6遍,着重提捏关元俞和大肠俞。再由膀胱俞至风门的膀胱经线边捏 边提放3~6遍,双拇指同时揉双脾俞、胃俞各1分钟。上法每日1次。
(3)疗效评价
共治575例,全部获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64天,较采用药物治疗为优[15]。
头针
(1)取穴
主穴:额旁二线。
(2)治法
额旁二线取穴方法为在临泣穴以下至前发际向下1厘米处,分上、中、下三点。针刺时,令患儿取半坐位,由家长双手捧住患儿两颞部,常规消毒皮肤后,术者左手拇指压穴旁,右手持1寸毫针,刺上、中、下三点。采用半刺法,浅刺而疾出针,针刺深度为患儿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为得气。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3)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治愈:经治疗后,大便次数一天内不超过2次,性状正常;好转:经治疗后,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大便性状渐趋正常;无效:经治疗一个疗程,大便次数和性状无变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