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几招中风的急救方法
教你几招中风的急救方法
患者中风后病人当即失去意识或倒地,此时的抢救仍应尽可能避免将其搬动,更不能抱住病人又摇又喊,试图唤醒病人。此时的病人不仅无法唤醒,而且反复的摇晃只会加重脑内的出血。正确的作法是:若病人坐在地上尚未倒伏,可搬来椅子将其支撑住,或直接上前将其扶住。
若病人已完全倒地,可将其缓缓拨正到仰卧位,同时小心地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产生窒息。解开病人衣领、取出口内的假牙,以使其呼吸通畅。若病人鼾声明显,提示其气道被下坠的舌根堵住,此时应抬起病人下颌,使之成仰头姿势,同时用毛巾随时擦去病人的呕吐物。
对于昏迷的病人,若医生一时尚不能到来,可即从冰箱中取出冰块装在塑料袋内,小心地放在病人头上。低温可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中风病人无论是否清醒,在现场急救的同时,都应尽快请医生和救护车前来救护。对于因高血压病引起的中风不能为了急于送往医院而用拖拉机等颠簸剧烈的运输工具。条件许可的话,在发病当地进行抢救效果最好。
中风急救3字诀
识症状
当出现头晕头痛等状况时,就要警惕自己是否有脑卒中的可能。可简单进行一些判断:如语言测试,复述一个短语或一句话,看是否说得清楚;微笑测试,请患者露牙微笑,看微笑时面部表情是否正常;举手测试,闭眼,双手平举10秒,看是否有一侧手臂难以支撑。同时也可参照是否出现吞咽困难,四肢麻木等症状,一旦出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症状,家人请尽快将其送往医院。
打急救
一旦发现中风的征兆,首先不要惊慌,最好拨打120或999,请专业人士护送患者前往医院。在等待急救车到来期间,家属要解开患者衣领,保持其口腔清洁,有假牙者应取出。如果出现昏迷,要将患者置于侧卧位,切忌摇晃,运输途中避免头部的晃动和磕碰。
抢时间
把握黄金4.5小时。在发现脑卒中后,尽快进行溶栓是保证预后恢复的最佳途径,且越快做溶栓,康复的效果就越好,死亡率就越低。2010年出版的急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建议,在发生脑卒中4.5~6小时内都是溶栓的有效时间窗,但如果能在发生脑卒中3小时内就接受溶栓手术,超过50%的患者会康复或部分康复。
老年人中风急救怎么做
一、病人摔倒在地,应就近移至易于处置的地方,移动时,应由1人托住头部,与身体保持水平的位置。
二、昏迷病人应平卧位,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防止呕吐物误吸。
三、病人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四、尽快呼叫“120”急救服务,请急救医生前来抢救病人。
五、病情稳定后,在严密监护下送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搬运病人时尽量保持平稳。
专家提醒:80%的中风患者都会引起各种功能障碍,所以对于疾病的临床控制只是第一步,在病情稳定后,伴有功能障碍的患者必须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最大程度恢复因神经损伤引起的吞咽、肢体、言语、认知等障碍,实现患者生活自理。
中风后如何急救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紧急联系神经科医生。
▲在病人倒下的地方就地抢救,若必须移动时千万要小心。
▲手脚麻痹、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等是脑中风的先兆,要尽早发现、治疗。
检查有否麻痹等症状
1.鼻子一侧出现皱纹,左右鼻唇沟不对称。
2.嘴的一侧下斜,脸部不对称。
3.口水下滴。
4.出现打鼾。
5.脸色发红(或发青)。
6.眼睛充血。
7.剧烈呕吐。
8.大小便失禁。
9.发烧或出汗等。
中风患者用药需谨慎
专家观点:中风患者进补人参要辩证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因此,无论是小疾病,还是大疾病,一般患者身体状况好转之后,家人就会给予适当进补,以帮助其尽快恢复体力。秋季是中老年人中风的高发季节,而人参又是滋补的佳品,因此就有人买来人参,炖汤给中风患者服用。殊不知,人参虽是滋补圣品,用错了也能变成“毒药”。
中医治病要求辨证论治。同一种病,不同的证型,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即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饮食调理也一样,要分型,要辩证。
周国平教授解释,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中风可分为五种证型,即风痰瘀血型、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和肝阳上亢型。前三种中风类型属于实证,只能泄。人参大补,中风患者若服用人参,无疑会加重病症,使身体更燥。因此,这三种类型的中风患者都不适合进补人参。而后两种中风类型不能单纯的运用补法,宜攻补兼施。如气虚血瘀患者,应该益气活血,通经络;肝阳上亢患者,应滋养肝肾,潜阳熄风。如此,才能更好的调理中风。
周国平教授建议,中风病人是否要食补,应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误区二:中风急救必用安宫牛黄丸
专家观点:中风急救不能盲用安宫牛黄丸
除了饮食调理上的误区,周国平教授还指出了中风患者家庭常犯的一个用药误区——用安宫牛黄丸急救。
周国平教授认为,安宫牛黄丸药性寒凉,痰热神昏的患者可以服用,但痰热不明显或脾胃虚寒的患者却不适合,用之反而会加重病情。而对于在这些症状,一般人是无法辨明,需要中医辩证处理。
中医认为,中风急性期出现神志昏迷,首先须区别闭证、脱证。闭证属实证,系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据有无热象,又有热闭、寒闭之分。热闭为痰热闭郁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寒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脱证属虚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神昏,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治疗时,闭证应开窍,热闭宜清热开窍,简称凉开;寒闭宜温通开窍,简称温开。脱证宜益气回阳固脱。安宫牛黄丸药性寒凉,具有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之功效,属于凉开之品,只能适用于热闭。其他证均不能使用。
开窍剂多为芳香药物,其性辛散走窜,久服易伤元气,临床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同时,周国平教授还解释,安宫牛黄丸常用于心窍被蒙蔽(神智昏迷)时,作开窍之用。也就是说只有热闭中风,即出现“突然昏迷、面赤气粗、口眼歪斜”时,才能服用安宫牛黄丸,其他类型的中风都不是安宫牛黄丸的适应证。比如中风脱证神昏(包括舌苔白腻、寒痰阻窍者)就不宜用安宫牛黄丸,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中风急救注意事项需重视
判断中风前兆。中风有两种情况,一是脑血管被阻塞,使一部分大脑缺血,医学上叫脑梗死;另一种是脑出血,多见于高血压病人。他们的表现相似,突发的头晕、头疼,嘴歪眼斜,流口水,想说话但是已经说不清楚,一边手脚不听使唤,这样就极可能得了中风。
不要因为病人神志不清而摇晃他,尽量不移动,使他保持安静。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在等救护车的过程中采取下面的步骤。
解开病人领口和胸前的衣扣,使衣物保持宽松。
病人如果神志清楚,可以平卧休息。神志不清的病人,用侧卧位,头稍稍后仰的姿势比较好,有利于病人呼吸。
带假牙的要取出来,发生呕吐的也要清理口腔,以免呛到肺里。
时刻观察病人的情况。不可以喝水、吃东西。
教你几招急救常识
《急救常识》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感到非常高兴,也很感动。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出一套系统的、适合老百姓看的急救教材,让每一个人都能掌握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大家的生命安全就都多了一份保障。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约有1/10的人口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心脏病猝死病人超过百万,溺水、触电、煤气中毒、车祸、地震等意外伤害因现场救护不及时而致死者达数十万之众。如果抢救及时,他们大多是有生还希望的!
医学证明,一个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有在最初4分钟内得到及时的复苏,才会达到最高救治成功率,如果超过4分钟,就会造成脑细胞不可逆转的损伤,即使能保住生命,也很可能给患者留下各种严重后遗症。所以,医学界就把这个时间称为救命的“黄金四分钟”。
因此,为了“和时间赛跑”,发达国家已经从小学就开始普及急救常识,目的就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在身边发生猝死和突发事件时,都能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充当临时救护员。可以说,急救常识的普及程度也已经成为评定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次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的推动下,武警总医院、北京时代中联文化公司联合编写、录制了此《急救常识》,此教材由专业急救人员编写、录制,结合临床和生活实际,花费了大量心血,内容很充实,质量很高,又非常实用,建议大家都来学一学。我相信,随着此教材的推广,必会加快我国民众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
脑中风急救要注意什么
经常在急诊室里碰到病人没有及时到医院看病而导致残疾或死亡。患者家属也时常会问:“我们不是医生,怎么来识别中风的早期征兆呢?”脑中风真的这么难判断吗?其实判断是否中风很简单,大多数病人自己就能完成。
卒中会对感官、言语能力、行动能力、思维理解能力、记忆力及情绪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者会导致患者一侧肢体的麻痹瘫痪。
为了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卒中,美国的公众教育中有一种检测方法叫做“FAST检测”,即:Face笑一笑,看看有没有嘴巴歪斜;Arm抬抬手,看看两边的力气是否一样;Speech说说话,看看语言是否流利。如果上述三条中任何一条出现问题,赶紧选择打电话Telephone,尽快通知120急救中心或者由家人送到最近的有条件治疗的医院。
在荷兰有关脑中风的研究中显示,患者从发病到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可以缩短到90分钟之内,而目前在我国这一时间可能长达近3小时。所以,请大家记住这一简单的判断方法:笑一笑、抬抬手、说说话,有问题赶紧到医院。
最常见的卒中五大症状
1、突发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无力;
2、突发言语障碍,或理解力下降;
3、突发单侧或双侧视物模糊;
4、突发头昏、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
5、突发不明原因的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