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消瘦是什么原因 血糖及其控制严重不良
糖尿病患者消瘦是什么原因 血糖及其控制严重不良
其见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病程较长。这是由于患者体内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无法充分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所导致的。
身体总是需要能量的,不能用葡萄糖就只有消耗脂肪,于是造成了突然消瘦的原因。
糖尿病人夏季饮食三大原则
1、时令瓜果浅尝辄止
夏天各种时令水果大量上市,但糖尿病友不可贪食。血糖控制良好、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但量不宜多,并且最好是在两餐之间(如上午10~11点,下午3~4点)或睡前食用,同时相应减去正餐中主食的量。例如,晚上睡前吃500克的西瓜(包括瓜皮),则晚餐应减掉半两主食。严重高血糖、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应当禁食水果,而以番茄、黄瓜等蔬菜代替。
2、夏季汗多水要补足
夏天天热出汗较多,机体失水量较大,应注意多补充水分。有些糖尿病患者担心多饮会引起多尿,尽管口渴却不敢喝水,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糖尿病多尿是由于血糖高之故,口渴是体内缺水的表现,如果限制饮水,很容易造成脱水,其不良后果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甚至导致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因血液浓缩导致脑血栓形成、肾前性肾功能不全等。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应限制饮水,应该多喝白开水或茶水,但不宜饮用可乐、雪碧等含糖饮料和汽水。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失水后渴感不明显,应注意主动补充水分。
3、坚持规律进餐
人们在夏季往往食欲下降、喜食清淡、爱喝稀饭、愿吃水果。作为糖尿病患者,应坚持适量而规律地进餐,尤其是应用胰岛素的患者,不可随意减少主食,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这对血糖的平稳控制十分不利。
糖尿病患者消瘦是什么原因 药源性消瘦
如二硝基酚、甲状腺素等,这种消瘦往往是由于服用一些增强人体代谢的药物所引起的。
血糖标准可不是书上说的那么死板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虽然同为糖尿病,但血糖控制标准大不相同。即使同为2型糖尿病,不同病情血糖控制的目标也不同。看看你属于哪一类人群,血糖控制达标了吗?
不同类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1、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
2、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
控制标准: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10.0mmol/L,HbA1c<7.0%。
3、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
4、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控制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空腹血糖6.0~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
5、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7.0~9.0mmol/L,餐后血糖在8.0~11.0mmol/L,HbAlc在7.0%~7.5%就可以了。
6、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7.0~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11.1mmol/L,HbA1c在7.0%~7.5%。
四种情况下,2型糖友需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1、大于80岁的高龄糖尿病患者;
2、无论年龄大小,或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可以适当放宽血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3、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
4、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1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1、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控制标准:餐前5.0~10.0mmol/L,睡前5.0~11.1mmol/L,HbA1c<8.5%即可。
2、年龄超过13岁及以上者
控制标准:建议HbA1c<7.5%,如无低血糖则尽可能使其HbA1c<7.0%。
妊娠高血糖控制目标
1、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控制标准: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餐前血糖控制在3.3~5.3mmol/L,餐后血糖在7.8mmol/L以下,HbA1c<6.5%。
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1c<7.0%,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2、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
控制标准:理想的目标值为HbA1c<6.0%,餐前、睡前及夜间血糖不应高于5.3mmol/L,餐后2小时峰值不高于6.7mmol/L。值得注意的是,餐后血糖控制比餐前血糖更重要。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一般控制目标为基础,个体化制订控制目标为原则。有些情况下目标可以适当放宽,调整目标的关键原则是控制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和避免血糖过度波动。总之,良好的血糖控制应从制订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开始。
糖尿病血糖指标
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对于血糖指标的控制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列出各类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指标,供大家参考。
1、2型糖尿病。
年轻者小于四五十岁者:空腹血糖:4.4-5.6mmol/L;餐后血糖:4.4-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
60岁以下:空腹血糖:4.4-6.0mmol/L;餐后血糖:4.4-8.0mmol/L 大于60岁并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血糖〈10.0mmol/L
2、妊娠糖尿病: 餐前及睡前血糖不应超过5.5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不应超过7.8 毫摩尔/升; 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6.6 毫摩尔/升。
3、糖尿病儿童: 儿童的饮食不可能很规律,日常活动量变化较大,并且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过于追求血糖达标,易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餐前(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5.0-10.0毫摩尔/升就可以。
4、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不超过11.0毫摩尔/升。
荸荠肉里有黑色的线能吃吗 荸荠什么人不能吃
荸荠性质寒凉,具有一定的润肠通便功效,腹泻便溏者若是食用过多可能加剧肠胃的刺激,从而导致腹泻症状加重,不利于肠胃健康。
荸荠味甘,性寒,脾胃虚寒者的肠胃功能本来就比较虚弱,食用过多的话更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从而导致原本的脾虚症状加重。
荸荠味道甘甜,其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糖类物质,糖尿病患者若是饮用过多的话,不仅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严重者甚至可能会诱发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和胰腺癌有什么关系
胰腺癌是一种较典型的富贵病,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易引起胰腺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有年轻化的发展倾向。此外,糖尿病和胰腺癌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平时也要注意对胰腺癌的预防。
1、高血糖易“诱发”胰腺癌
尤其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当糖尿病的症状突然加重的时候要小心胰腺癌的潜在因素。究其原因,学界认为糖尿病对胰岛、胰腺功能的损害,本身就是诱发癌症的一个危险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升高。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证实,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胰腺形成慢性刺激,可能导致胰腺细胞癌变。糖尿病的病程越长(超过5年),发生胰腺癌的可能性越大。
对一些老年糖友来说,由于长期服用降糖药物和饮食上对血糖的控制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疾病。但是最近无其他原因血糖控制不好,口渴、多尿、消瘦等糖尿病症状突然加重,或还伴有上腹胀痛、腰背疼痛、食欲不振、皮肤或巩膜黄染等症状,应警惕胰腺癌发生的可能,尽早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检查。
2、部分胰腺癌患者表现为糖尿病症状
还有一些最初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有时候由于一些症状很相似而出现误诊现象,这时候应该注意对肿瘤疾病进行排查,以免错过胰腺癌的最佳治疗时期。
由此可见,当身体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如果被诊断为糖尿病还应该注意对身体肿瘤的排查,以免误诊。而一些老年糖尿病朋友也要注意对胰腺癌的预防,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节饮食结构,对各种营养物质进行再分配来更好的保护身体的健康。应该尽量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等,这也对糖尿病人积极控制血糖有利。
糖尿病患者消瘦是什么原因 甲状腺机能亢进
据研究有约5%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老年人甲状腺机能亢进不如年轻人的甲亢容易识别,
这种病大约有1/3的病人无甲状腺肿大,1/2以上的病人无明显症状,其主要表现就是越来越瘦。
糖友突然消瘦有喜也有忧
糖友大多体胖,有的人短期内出现体重明显下降,需要查找原因。
糖尿病本身可引起患者消瘦。第一个原因,血糖控制不好。葡萄糖是人体能量来源。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的胰岛功能逐渐衰减。血糖控制若不得当,长期高血糖状态 会进一步加重胰岛功能退化,胰岛素分泌减少,无法充分利用血中葡萄糖,尿糖增多,糖分流失,使机体能量不足。为获取能量,体内脂肪、蛋白质大量分解,消耗 增多,人便消瘦了。
第二,药物因素。例如二甲双胍是糖友常用的降糖药物,它的一个主要副作用就是胃肠道反应,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体重也 会减轻。此外还有肠促胰素类药物,常见的有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部分糖友使用后胃肠道反应较强烈,同样会使人迅速消瘦,且有些患者体重降幅可能较大。药物 引起的体重减轻,对体型肥胖的糖友来说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肥胖带来的胰岛素抵抗会影响控糖效果,体重减轻了,血糖水平也会改善。但如果是瘦削体型的糖友, 若体重减少过多,反而对健康不利,应考虑调整治疗,可以改用胰岛素治疗。
第三,胃轻瘫。糖尿病会导致胃轻瘫的发生,出现此并发症的糖友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变差,因而人也逐渐消瘦。
第四,治疗方式的不适当改变。例如胰岛素的不恰当停用。比方说胰岛功能较差、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患者一向用胰岛素控糖,突然擅自弃用胰岛素改为口服药,治疗 方式不适当的突然改变可能会引起血糖水平紊乱,代谢紊乱加剧,导致患者体重明显减轻。这种情况下患者须与医生沟通,及时调整治疗。
除糖尿病本身造成的减重外,糖友还可能合并有其他几种致人消瘦的疾病。首先,恶性肿瘤。糖友属于肿瘤高发人群,如果合并各种恶性肿瘤,则也会使人迅速消瘦。这是糖友一定要最先排查的因素。
其次,甲亢。甲亢也是糖友中较常见的合并症,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此时除表现出甲亢的典型症状外,患者体重也会减轻。如怀疑自己有甲亢,及时检查甲状腺功能十分必要。
再次,消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使患者时常腹痛、腹泻。糖友消化不好,对营养吸收不良,体重自然会下降。此外,在患有肝硬化等肝病时,病人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上升,也会造成迅速消瘦。
最后,精神心理因素。有的糖友可能由于心情压抑、精神不好等原因不想吃饭,摄食减少,渐渐就瘦了下来。这需要家属的关怀,帮助疏导、调整情绪。
可见,糖友如果发生突然消瘦的状况,一定要及时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糖尿病患者消瘦是什么原因 恶性肿瘤
糖尿病易合并各种肿瘤,有时高血糖是胰腺癌的早期指标。
大多数恶性肿瘤都会先有消瘦的特征,因此,原来不瘦而近期内明显消瘦者应提高警惕。很有可能患上胰腺癌。
糖尿病患者消瘦是什么原因 胃肠道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或胃轻瘫患者,均可造成不能正常进食,消化和吸收功能比较差,导致营养不良而消瘦。
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态有哪些
一、怨天尤人 有些糖尿病患者会存在这种不良的心态,因为他们刚开始自己的事业、新生活也才刚刚开始,结果却被诊断才胡糖尿病,这对年轻人的打击是很大的。年纪轻轻得了这如影随形怎么也甩不开的病。从此,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情绪低落,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终日为“糖”所困,憔悴不堪。
二、满不在乎 因为糖尿病患者在一次检查当中发现了糖尿病的存在,却觉得这病没有那么严重,不接受治疗,而使病情加重。所以,张女士抱着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不治疗,也不改变饮食习惯。结果,三个月后她昏倒在家,家人急忙将她送到医院急救。原来,她因为血糖太高而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血糖控制的具体目标
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死亡率,从这个角度上讲,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严格控制血糖的弊端就是低血糖风险增高。如果是轻度低血糖,只要适当进食即可很快恢复,不会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但若是严重低血糖,如果没得到及时救治,则会给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有生命危险。 严格控制血糖固然益处多多,但低血糖的风险也随之加大,而严重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甚。因此,对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利益与安全,换句话说,要使减少并发症的效应最大,而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最小。本着这一原则,我国制定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4.4~8.0 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不同人群,标准有别 空腹血糖不超过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普通成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人群。其实,许多人的血糖控制目标与一般人群是不一样的,比如青少年、孕妇、老年人,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标。
1.糖尿病儿童
由于儿童的饮食不可能很规律,日常活动量变化较大,并且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过于追求血糖达标,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餐前(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5.0~10.0毫摩尔/升就可以。
2.糖尿病孕妇
高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糖尿病孕妇的血糖一定要严格控制,使其尽可能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糖尿病妊娠者餐前及睡前血糖不应超过5.5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不应超过7.8 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6.6 毫摩尔/升,如果高于这一标准就要及时干预。
3.老年糖尿病人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因此,老年患者的标准也比成人相对宽松,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2.0 毫摩尔/升即可。
4.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或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如“脆性糖尿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有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适当放宽,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不超过11.0毫摩尔/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