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的意义
1、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2、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 若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
3、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用于指导对血糖的调整。 ,生化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在7%~8%者要更多干预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 >8%者要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 <8%则侧重于改善餐后血糖。
4、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正常糖耐量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5.6%,单独IFG患者其平均值为6.2%,单独IGT患者为5.9%,既有IGT又有IFG的患者为6.2%,新筛查 出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8%. 5、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脑血管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8%,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胎、子痫前期更有意义。故HBA1c是妊娠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参数。
血红蛋白浓度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B.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C.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血红蛋白正常值 血红蛋白升高的原因
可以导致血红蛋白升高的因素很多,如机体大量水分丢失可造成人体血红蛋白的相对性增多,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引起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等,以及居住用高原的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运动、恐惧、冷水洗澡等因素均可导致血红蛋白增多。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是什么原因
首先,血红蛋白是人体内一种负责氧气输送的蛋白质,有很多肝病患者在乙肝检查中被告知血红蛋白偏高,那么,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是什么原因呢?
专家指出,体内每天红细胞的衰亡以及新的红细胞的生成,保持着血红蛋白的平衡。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增多。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正常值是120~160g/L,成年女性的正常值是110~150g/L,新生儿的正常值是170~200g/L,儿童的正常值是110~160g/L。
引起血红蛋白偏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理因素:一些高原居民、胎儿和新手儿、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会使人体内血红蛋白偏高。另外血液中,红细胞数、红细胞积压值都会升高,血脂中甘油三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偏低。
2、病理性因素: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肺气肿以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因为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引起血红蛋白偏高。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多常见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区别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的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是监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能替代瞬时血糖(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糖化血红蛋白和瞬时血糖都是非常重要的血糖监测指标,都需要糖尿病患者很好的注意,降糖应两者都要降。
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会受到基础胰岛素分泌、进餐后胰岛素分泌量、进食量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反映的是瞬时血糖水平,时刻在变化,可以说,每个时间点的测量值均不相同。
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与血红蛋白A(血红蛋白在血中存在的主要形式)缓慢发生不可逆的糖化作用,从而生成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水平,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不过,瞬时血糖水平会在一天中随时波动,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健康人体内的波动范围很小,仅0.1%—0.2%。
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速度与2—3个月内的血糖浓度水平成正比。因此,临床上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患者过去2—3个月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综合反映,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它不能代替瞬时血糖测定。特别是依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剂量的调整必须依靠实时监测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数值,否则会发生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等严重后果。
另外,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降不下来,糖化血红蛋白也不可能达标,因此医生需要结合瞬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来调整治疗,以更好地达到控糖目的。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检测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能有效预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而言,并无任何瞬时血糖阈值可供参考,也就是说,瞬时血糖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未必就高;而糖化血红蛋白值越高,患者发生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就越大。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化验
血红蛋白A1是主要的糖化血红蛋白成分,正常情况下体内糖化血红蛋白约占血红蛋白总量6%~8%,无性别、年龄、种族的差别。当糖尿病时糖化血红蛋白较正常人高2~3倍。且与过去的2~3个月间的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血糖浓度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对百分率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病程中下降缓慢。在糖尿病被控制和血糖浓度下降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仍升高,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出患者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但不能反映近期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价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程度。
8.1 英文名
glycoseylated hemoglobin
8.2 糖化血红蛋白的别名
糖化血红蛋白,GHb
8.3 原理
血清葡萄糖能与白蛋白及其他血清蛋白分子N末端的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此酮胺结构能在碱性环境中与硝基四氮唑蓝(NBT)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物以1-脱氧-1-吗啉果糖(DMF)为标准参照物,进行比色测定。
8.4 试剂
(1)0.1mol/L碳酸盐缓冲液:pH 10.8,无水碳酸钠9.54g,碳酸氢钠0.84 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
(2)0.11ml/L NBT试剂:称取氯化硝基四氮唑蓝100mg,用上述缓冲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置冰箱保存,至少可稳定3个月。
(3)4mmol/L DMF标准液:称取DMF 99.6mg,溶于40g/L牛血清白蛋白溶液100ml中。
糖化血红蛋白概述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液葡萄糖通过非酶作用,经细胞膜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链颉氨酸结合形成的产物,其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天)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血浆葡萄糖浓度大小波动而变化,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这可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通常所说的HbAlc为Hb的色谱分离中的一个成分,并非为一个特指物质,只有与葡萄糖相结合的Hb才被称为Glyco-sylatedHemoglobin(GHb),而现在临床上把HbAlc和GHb常视为同义词。
血糖测定可以评估收集血样时糖尿病患者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情况。相反的,糖化血红蛋白和果糖胺可以回顾性地评价血糖,很大程度上它们不依赖于病人的生理节奏模式、饮食及其他短暂性的葡萄糖浓度波动,而综合了几天或几周过程内这种波动。
葡萄糖及其他单糖和蛋白质的自由氨基反应,取决于它们的浓度。另一方面,就蛋白质而言,各氨基的Pk和邻近的多肽结构是反应的关键限速步骤。这种不可逆的、非酶催化的反应称为糖基化。除血浆蛋白的半衰期和浓度不同以及有时体内波动相对大之外,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一个长期的参数评定血糖浓度特别适合。血红蛋白的半衰期定义为红细胞存活时间,相对恒定在100~120 d。除血红蛋白半衰期的影响外,糖化程度基本取决于血糖升高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糖化是不可逆的,并且降解血红蛋白糖化位点的酶系也未知。
总的糖化血清蛋白的检测分析,因葡萄糖-蛋白复合物中的酮胺结构,又称果糖胺。测定单一糖化蛋白(主要白蛋白),这些试剂已经商品化。由于存在许多分析和解释的问题,果糖胺的测定通常不用来监测糖尿病。因此该试验不在这里详细讨论。在一些病例中,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并不可靠或价值有限,果糖胺的测定短时间内可作为长期血糖监测的一种替代方法。
糖尿病患者如何把握好检查时间
1.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压、体重,1个月查1次。
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7毫摩/升,餐后血糖5~10毫摩/升(请注意控制目标不等于正常值,正常值空腹血糖3.4~5.6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4.0~7.8毫摩/升)。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或者血糖很不稳定的糖友,最好自己备有血压测定仪,学会在家自测血糖。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病友,应控制血压小于130/80毫米汞柱。建议购买血压计,学会在家自测血压,每天一次。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1季度查1次。
糖化血红蛋白能更全面的反应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值为7.0%以下,如果能控制在6.5%一下更好;对需要加强治疗达标的患者,可能检查的频率要高一些。
3.视力和眼底,胸片、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肝胆超声和神经系统检查,1年查1次。
4.血脂系列、尿白蛋白、尿常规、心电图,6个月查1次。
血脂系列检查中,总胆固醇(TC)正常值<5.17毫摩/升;三酰甘油正常值<1.7毫摩/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值>0.9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值<2.0毫摩/升。如果血脂不正常,则有必要增加检查的频率。尿蛋白正常值<20微克/分。尿常规正常值:无细胞、无酮体,也无尿糖或进餐后微量的尿糖。如果尿白蛋白和尿常规检查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检查血肌酐和尿素氮。心电图主要用来检测心血管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糖化血红蛋白(GHb)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形成两周后不易分开。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正常生理条件下,非酶促糖化反应产物的生成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由于蛋白质浓度保持稳定相对稳定,糖化水平主要决定于葡萄糖浓度,也与蛋白质与葡萄糖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
2、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正常值: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检查什么
1、在现在的体检套餐中,除了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是检查糖尿病的主要项目,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可以起到监测血糖控制水平的作用。因此对于中老年人群查糖化血红蛋白很有用,特别是糖尿病患者。
2、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也可用于指导对血糖的调整,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另外还可以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4%~6%:血糖控制正常。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7%~8%:血糖控制一般。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是根据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计算出来的,与平静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结合,对诊断贫血类型有意义。如果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只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轻微偏低,没有临床意义,注意加强营养,定期复查就好。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值
糖尿病血糖标准:人体血糖正常浓度为:空腹静脉血浆血糖3.9~6.0mmol/l,餐后静脉血浆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小于6.5%。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4.6~6.4。葡萄糖耐量试验及馒头餐试验诊断此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2小时血糖≥11.1mmol/l,或任何时间的血糖≥11.1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正常血糖标准: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15~6.19mmol/l,餐后血糖2小时血糖<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这种疾病;如果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则称为空腹血糖损害。如果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mmol/l~11.1mmol/l则称为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损害与糖耐量减低可看做从正常到疾病的一个过渡阶段,但如果治疗得当,可以逆转为正常。如果治疗不得当,则发展为此病
血红蛋白正常范围 血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每天约有人体中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使红细胞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正常人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血红蛋白质的正常范围分布如下: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青少年儿童:110~16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