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身体的变化 产后排尿增加
产褥期身体的变化 产后排尿增加
由于产后体内大量的液体需要排出,一般产后女性尿液排出增多。但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水肿,膀胱肌张力弱,以及会阴部伤口疼痛等,都有可能引起排尿困难。长时间尿潴留等容易引发感染。这个时候新妈妈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私处感染的发生。
产褥期身体出现的变化 阴道、会阴的恢复
经过艰辛的分泌过程,产后会阴、阴道扩张,阴道壁肌肉松弛,黏膜褶皱减少消失。而后随着身体的恢复,肌张力逐渐恢复,黏膜皱褶多在产后20天左右开始出现恢复。如果分娩过程中有会阴裂伤或者会阴侧切的缝合伤口,新妈妈不必过于担心,这些伤口多在产后48小时基本愈合。
怀孕晚期身体变化
一、怀孕晚期妈妈的子宫变化
进入怀孕第九个月,胎儿已经为分娩做好了准备,宝宝悄悄地将身体转为头朝下的姿势。胎儿此时身体呈圆形,皮下脂肪较为丰富,皮肤的皱纹、毳毛都相对减少。皮肤呈淡红色,指曱长到指尖部位。胎儿的手肘、小脚丫和头部可能会清楚地在你的腹部突现出来。宝宝的性器官、内脏已发育齐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已近成熟,听力也已充分发育,对外界的声音已有反应。
二、怀孕晚期妈妈的身体改变
怀孕晚期妈妈的宫高增加,体重达到可能是人生最高峰。从孕妈妈的肚脐量起,子宫底部高度约15厘米,从耻骨联合量起约35厘米。到本周,孕妈妈的体重约增加了11~15干克,这时孕妈妈的体重已经达到最高峰。子宫整体位置的下降,使胃、胸部的憋闷感减轻。但同时也使膀胱受到的压迫增加,越来越尿频,阴道分泌物也因而增多。子宫口及阴道变软,正在为分娩做好准备。子宫的收缩,使腹部胀满、发硬。如果间隔15分钟左右子宫有规律地收缩1次,那就是临产的先兆了。
腹部下坠,行动困难等异常都会增加孕妇的不安感。由于胎儿增大,并且逐渐下降,相当多的孕妈妈此时会觉得腹坠腰酸,骨盆后部附近的肌肉和韧带变得麻木,甚至有一种牵拉式的疼痛,使行动变得更为艰难。日益临近的分娩会使孕妈妈感到忐忑不安甚至有些紧张怀孕期间饮食,此时,多和丈夫、朋友或自己的妈妈聊一聊,会得到更多的安慰和鼓励,可以稍稍缓解一下自己内心的压力。
三、怀孕晚期妈妈的情绪波动大
离预产期越来越近,妈妈们不禁都会有些焦虑,严重会有产前抑郁症。考虑到自己要经历痛苦的生产过程,你的可能会有些焦虑。要知道,产前焦虑会对你和胎儿会造成直接的影响。由于焦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可能会导致胎儿宫内缺氧,产时宫缩无力造成难产或滞产。
三伏贴可以治月子病吗 什么是月子病
月子病亦称之为“产后风”,是妇女在分娩时期,因筋骨腠理大开,身体虚弱,内外空虚不慎风寒侵入而引起的一种病症。妇女产后,因妊娠引起的身体变化及分娩引起的体力损失、出血等症状,产褥期间调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产生月子病。
生孩子后身体变化 排出恶露
恶露即产后经阴道排出的分泌物,内含血液,坏死的脱膜组织以及粘液等。
产后3天左右,恶露量较多,颜色鲜红,含有大量血液,小血块及坏死的脱膜组织等,称为血性恶露。
3到5天后恶露变成淡红色,所含血液量较少,有较多的宫颈粘液及阴道渗出液,还有坏死的脱膜组织,白细胞及细菌,这种恶露称为浆液性恶露。
10到14后恶露呈白色或淡黄色或淡黄色,里面含有大量白细胞,脱膜细胞,表皮细胞和细菌,这种恶露称为白恶露。
产后4到6周,恶露分泌停止,但是白带会有所增加。
产褥期身体有哪些变化 产后恶露
恶露为产后阴道排出的血性液体物质,主要是由胎盘剥离出血,混杂一些坏死的蜕膜组织、粘液及细菌等。随着子宫的复旧,恶露排出由多变少,由红便淡、变白,所以恶露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子宫复位的情况。正常恶露的变化规律为产后3-4天,为血性恶露;产后4-7天,为淡红色浆液性恶露;产后7-14天为白色恶露。
产褥期母体变化有哪些
生殖系统的变化
子宫在产褥期变化最大。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1)子宫体:子宫体肌纤维复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正常非孕期大小。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分娩结束时约为1000g,产后1周时约为500g,产后2周时约为300g,直至产后6周时约为50g,接近非孕期子宫大小。
子宫内膜的再生:整个子宫的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产后第三周,除胎盘附着处外,子宫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内膜修复。胎盘附着出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
(2)子宫颈:于产后2—3日,子宫口仍可通过2指。与产后1周,子宫颈外形及子宫颈内口恢复至未孕状态,产后4周时子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分娩时宫颈发生轻度裂伤,多在子宫颈3点及9点处,使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产前的O形(未产型),变为产后的“一”字型横裂(已产型)。
(3)阴道及外阴: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粘膜皱襞,但阴道于产褥期结束时尚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的状态。分娩后的外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3日内自行消退。会阴部若有轻度撕裂,或会阴切口缝合后,均能在3—5日内愈合。处女摸在分娩时撕裂形成残缺不全的痕迹,称为处女膜痕。
(4)盆底组织:若能于产褥期坚持作产后健身操,盆底肌有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
2.乳房的变化
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随着胎盘剥离排出,产妇血中的胎盘生乳素、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胎盘生乳素在6小时内小时,孕激素在几日后下降,雌激素则在产后5—6日内下降至基线。产后呈低雌激素、高泌乳激素水平,乳汁开始分泌。
初乳中含蛋白质较成熟乳多,尤其是分泌型IgA(曾被称为出生后最早获得的口服免疫抗体)。脂肪和乳糖含量较成熟乳少,及易消化,是新生儿早期理想的天然食物。产后7—14日所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含蛋白质质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房含量逐渐增加。产后14日以后所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呈白色。初乳及成熟乳中,均含有大量免疫抗体,如分泌型IgA。
3.其他系统的变化
(1)血液及循环系统的变化:产妇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创面能迅速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量。纤维蛋白原、凝血活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3周内降至正常。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逐渐增多。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早期仍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3—4周降至正常。
(2)消化系统的变化:产后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约需2周恢复。产褥期容易发生便秘。
(3)泌尿系统的变化:妊娠期体内滞留的大量水分,需在产褥早期主要经肾排出,故产后最初数日的尿量增多。肾盂及输尿管生理性扩张,需4-—6周恢复正常。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使粘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
(4)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哺乳产妇垂体催乳激素于产后数日降至60μg/L,吸吮乳汁时此值增高,不哺乳产妇则降至20μg/L。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
更年期身体变化 卵巢变化
卵巢体积变化:卵巢体积随更年期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变小,其大小仅为青年女性的三分之一,萎缩的卵巢皮质变薄,表面光滑而坚韧,仅覆盖单层扁平细胞,卵巢髓质几乎完全是结缔组织,髓质部及卵巢门的血管也发生硬化,完全失去功能。、
卵泡减少:更年期女性卵巢内卵泡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初生人群卵巢内有8万多个卵泡,以后卵母细胞大量退化小时,到青春期以后,仅剩三到四万个始基卵泡进入更年期只剩8千多个,到50岁以后的女性卵泡残存无几,而且都属于衰老卵泡。
卵巢分泌性激素变化:孕激素分泌减少,继而在绝经前数年分泌雌激素也开始下降,到绝经后卵巢已经基本上不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产褥期身体出现的变化 产后乳房变化
伴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孕妇的乳房开始逐渐增大,产后乳房即开始分泌乳汁,在挤压乳头时可挤出少许的淡黄色初乳。在产后的3-4天,为乳房充血期,乳房胀痛,但乳汁开始分泌并不多,有时可能出现局部硬结。胀痛过后,母亲乳汁逐渐增多,乳汁也从浓稠开始转变为乳白色稀稠的液体。
产褥期身体有哪些变化 排便困难
由于分娩过程中吃的东西较少,胃肠蠕动较弱,又加上伤口疼痛等原因,产后极易出现排便困难,甚至可能出现便秘的情况。因此产后注重营养、膳食搭配,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排便。
产褥期护理注意什么 产褥期早排尿
由于产褥期产妇体内有大量液体需要排出,多表现在产后5天内排尿量明显增多,产妇应当尽可能早的进行自行排尿。产后4小时内应当经常排尿,若出现排尿困难,其家人应当鼓励产妇做起排尿,帮助产妇解除怕排尿引起他的顾虑;此外还可按照医生指示做热敷腹部、按摩膀胱等方法刺激排尿。
新妈妈产褥期身体的变化
1、乳房
产后3—4天,新妈妈会发现乳房开始充盈,血管扩张。
2、子宫
产后子宫将收缩至脐部以下,10后天降入骨盆腔中,6周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3、恶露
产后1周内,新妈妈阴道会发生流血,颜色鲜红,量较多。第二周为淡红色,量逐渐减少;以后逐渐转为黏稠的淡黄色液体,量更少。3—4周后基本干净。
新妈妈产后即面临两大任务:一是自身身体恢复;二是喂养宝宝,这两个任务均需要大量营养,因此饮食营养对于产褥期的新妈妈尤为重要。
新妈妈在分娩时耗力、损血,流失了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及水分,因此产后初期常常感到脸色苍白、疲乏无力、易出虚汗,且胃肠功能趋于紊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饥不思食、食而无味等情况,加之乳汁分泌也会消耗能量和营养素。此时倘若营养调配不好,不仅母亲身体难以恢复,容易得病,而且不利于哺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