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
疼痛。突然发生剧烈的患肢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部分病人仅感酸痛或呈钝痛,少数病人疼痛并不明显,而是感觉丧失与麻木。
肢体远端疼痛是最为剧烈,活动时产痛加重,因而使活动受限。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栓塞近端有感觉过敏区或感觉减退区,感觉异常为袜套式;下肢动动麻痹,活动无力,可出现足下垂。皮色苍白。
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液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若皮下浅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现青紫色斑块及条纹,病久发生坏死呈紫黑色,以手足远端明显。皮温降低。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之冰凉,受累肢体皮温降低比栓塞部位低一个关节面,越远降低越明显,而且界限清楚。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栓塞动脉处常有压痛,其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栓塞肢体严重缺血4-6个小时,即可发生坏死。
上肢动脉栓塞危害性大吗
动脉栓塞是指来源于心脏、近端动脉壁或者其它栓子随动脉血流冲入并堵塞远端动脉,引起受累脏器或肢体缺血的一种疾病。
这种病人70%常伴有心脏疾病,并心房纤颤,常见的疾病有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室壁瘤、亚急性心内膜炎、心房粘液瘤;也有来自于动脉本身的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硬化、动脉壁炎症或创伤等,都可能造成血栓、菌栓、瘤栓及动脉硬化斑块脱落。
还有骨折、腹壁脂肪抽吸术可以引起肺动脉脂肪栓塞,分娩可以引起羊水栓塞。栓子堵塞的血管可在身体各个部位,可以在肢体动脉也可以在腹腔内动脉,下肢动脉的栓塞发生率比上肢高
由此可见,上肢动脉栓塞是一种有着严重危害性的可怕疾病,它所并发的种种疾病都可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一旦被检查出得了这个病,患者切勿讳疾忌医或掉以轻心,马上接受治疗才是明智的做法。
心肌梗死并发症 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后,动脉栓塞发生率在10%以内,包括肺动脉栓塞(发病时有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室息感等)、脑栓塞(栓子来源于损伤的心肌病变处,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周围动脉栓塞(出现栓塞的肢体冷、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等)和肠动脉栓塞(肠坏死、便血、腹痛等)。
腿麻木不听使唤小心急性栓塞
56岁的罗先生家住汉口胜利街,前早感觉左腿有点麻,走一会后腿几乎完全不听使唤,到武汉市某医院被诊断为左下肢动脉急性栓塞,若不及时处理,下肢会因长时间缺血导致不可逆的坏死,轻则截肢,重则危及生命。
该院血管外科主任何医生为罗先生实施急诊手术,从其下肢动脉中取出一条长约20厘米的血栓,术后麻木疼痛症状逐渐消失。“房颤是造成罗先生下肢动脉急性栓塞的主要原因。”据何医生介绍,房颤发生时心跳加快且不规律,这导致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瘀滞在心房内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而这些血栓脱落后顺着血流进入全身血管,就易造成栓塞,如心梗、脑梗、下肢动脉栓塞等。
什么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因发病急骤而得名。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有哪些症状
疼痛往往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早出现的症状,以扣渐向远处伸延。约20%病人最先出现症状是麻木,而疼痛并不明显。
此外,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症状还有皮色和皮温改变肢体的血液循环障碍。皮层乳头下静脉丛血液首先排空,皮肤呈腊样苍白。若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出现散在小岛状紫斑。浅表静脉蒌瘪,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腓肠肌呈生面团样。缺血进一步发展,肌肉可僵直,患肢皮温下降,以肢体的远段部分最明显。皮温改变实际上真正栓塞平面要低一个关节。腹主动脉末端栓塞者,皮温改变约在双侧大腿和臀部,髂总动脉约大腿下部,股总动脉约在大腿中部,动脉约在小腿下部。
动脉硬化如何诊断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见于年轻女性,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阻塞,出现脑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症状。临床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头痛、眩晕、昏厥、患肢发凉、麻木、酸胀、乏力、间歇性跛行,但无下肢静息痛及坏疽,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肾动脉狭窄即出现肾性高血压,如合讲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可有上肢低血压,下肢高血压;胸腹主动脉狭窄,产生上肢高血压,下肢低血压。在动脉狭窄附近有收缩期杂音。病变活动期有发热和血沉增快等现象。一般较易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鉴别。
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可有行走时下肢疼痛的症状。皮肤常有散在的紫斑、缺血或坏死,常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并常伴有内脏器官病变,很少引起较大的动脉闭塞或动脉搏动消失,要确诊本病需作活组织检查。
特发性动脉血栓形成
本病少见。往往并发于其他疾病如胶原性疾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和红细胞增多症,也可发生于手术或动脉损伤后。发病较急,并可引起肢体坏疽。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起病急骤,患肢忽然出现疼痛、苍白、厥冷、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多见于心脏病患者,栓子多数在心脏内形成,脱落至下肢动脉内。根据以前无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发病急骤,较易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鉴别。
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大多数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疼痛,部分病人可仅感酸痛,个别病人可无疼痛感觉。疼痛部位开始在栓塞处,以后渐向远处伸延。随栓子移动,疼痛部位可以转移,如腹主动脉骑跨栓塞开始常有剧烈腹痛,然后很快转为双下肢痛,而腹痛消失。患肢活动时疼痛常加剧。疼痛后来主要原因是组织缺血缺氧,而栓塞部的疼痛则与局部血管压力骤增和血管突然扩张有关。此种疼痛远较组织缺血引起的疼痛为轻,常不构成主诉。
(二)麻木、运动障碍:患肢远端呈袜套型感觉丧失区,由周围神经缺血所引起。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医学教育网搜集感觉减退平面低于栓塞部位。再近端可有感觉过敏区。患肢还可以有针刺样感觉。肌力减弱,甚至麻痹,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足和腕下垂。足下垂显然与腓总神经缺血有关。当主观感觉消失和麻痹时常提示已经或将出现肌肉坏死。在少数病人,发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患肢麻木。
(三)苍白、厥冷: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流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若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出现散在青紫斑块。肢体周径缩小,浅表静脉萎瘪。皮下出现细蓝色线条,皮肤厥冷,肢体远端尤为明显,皮温可降低3~5℃。
(四)动脉搏消失或减弱:栓塞部位的动脉有压痛,栓塞以下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有时由于血流的冲击,使动脉搏动传导到栓塞远端的动脉,股总动脉完全栓塞时,有时在股浅动脉近侧仍可触到搏动就是这个道理。偶尔,因栓塞不完全,仍有部分血流通过动脉,远端可触及微弱的动脉搏动。栓塞近端动脉可出现弹跳状强搏动或称为水冲脉,但当动脉痉挛严重或形成继发血栓时,栓塞近端搏动也可减弱。
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症状是什么
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损伤血管的部位及血管蔓延的范围,血栓发展的速度,受累血管的大小及周围血管的代偿能力则关系到脑梗死病情的轻重缓急,临床征象可于伤后立即出现,亦可于伤后数天始有表现。
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若血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仅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患者于伤后数小时至几天内出现偏瘫,失语,病侧视力下降与偏盲,约有15%的病人发生癫痫,如颈内动脉急性血栓使动脉完全堵塞,而脑的侧支循环不足,以致该侧大脑发生严重缺血,出现急性脑梗死,弥漫性脑水肿,则表现为伤后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重者颈内动脉栓塞完全,发病急促,因大块脑梗死,可于数小时内进入脑疝危象,甚至死亡,眼底检查可见病侧眼底动脉呈塌陷状态,部分颈内动脉闭塞者,或局限于颅外段时,可由于对侧颈动脉系统的代偿能力,血流量良好,所以临床上可无症状或甚轻微。
对轻型脑损伤伴有颈内动脉闭塞的病人,常能从临床表现与脑损伤程度不符而疑及此症,特别是伤后1~2天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大脑半球缺血的征象,如嗜睡,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患侧眼黑矇或失语等症状,若同时伴有一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病侧眼底动脉压下降,苍白变细或视网膜染色迟缓即应考虑本病,对重型脑损伤伴有颈内动脉闭塞的病人,要在脑缺血尚未至不可逆损害之前就明确诊断,并非易事,只有在密切观察的前提下,及时采用影像学辅助检查,才能作出早期诊断,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直接显示动脉闭塞的具体部位和程度,有助于治疗的抉择可谓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动脉栓塞能治好吗
1.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肢体功能障碍较轻,栓塞不完全的患者,或者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由于急性动脉栓塞基础上可继发血栓形成,因此可以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加重病情。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解除血管痉挛治疗,积极处理原发病如房颤、心梗等。肌肾代谢综合征治疗,高血钾、酸中毒、肌红蛋白尿以及少尿、无尿,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出现不可逆肾功能损坏。
2.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主要手段。肢体缺血坏死的时间一般在4~8小时,因而手术时间越早越好。否则截肢率随着动脉栓塞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1)手术取栓 是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重要方法,取栓应争取在6小时内进行,一般不超过12小时。应为首选。
(2)溶栓治疗 目前,介入下动脉导管溶栓是溶栓治疗的主要手段,栓塞发生14d内,行导管溶栓是有效的。相对于手术治疗好处在于可以溶解细小动脉内血栓、逐渐开放侧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小。
心力衰竭的并发症有哪几种呢
1、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必要时可给予抗菌素。
2、血栓形成和栓塞: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 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相应肺部呈现浊音,呼吸音降低伴有湿罗音,部分病人有胸膜摩擦音 或胸腔积液体征,巩膜可有黄染,或有短阵心房颤动发作。起病后12-36小时或数天后在下肺野出现三角形或园形密度增深阴影。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 内导致心原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心原性肝硬化: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处理: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4、电解质紊乱: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动脉栓塞的原因
造成动脉急性栓塞的栓子根据来源分为:1.心源性栓子约90%的栓子来源于心脏,心房颤动与栓塞关系密切,房颤造成的栓塞,大部分来源于左心房附壁血栓。2.非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比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栓子。3.来源不明的栓子。
1.心源性 周围动脉急性栓塞80%~90%来源于心脏病,2/3合并房颤。常见的心脏病有风心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衰以及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脏肿瘤(心房黏液瘤)等。
(1)器质性心脏病中以风心病和冠心病最为常见。前者病人多较年轻,男女比例为1:2;后者以老年病人居多,男女发病率相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前,风心病是动脉栓塞最主要的病因;而60年代以后,则以冠心病为主,目前冠心病占70%以上,风心病则不到20%。合并房颤是周围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约77%合并房颤。另据统计,慢性房颤并发急性动脉栓塞每年为3%~6%,而阵发性房颤,合并动脉栓塞发生率要低很多。陈旧性心梗也是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合并房颤,长期的抗凝治疗[主要是口服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明显地降低周围动脉栓塞率。
(2)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动脉栓塞的常见原因,多半发生在心肌梗死6周之内。心梗后并发动脉栓塞的病死率高达50%,肝素抗凝可以降低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心梗后合并室壁瘤,是动脉栓塞的又一来源,约有一半的室壁瘤有附壁血栓形成,5%并发动脉栓塞。
(3)在心律失常型心脏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约1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约1.3%并发动脉栓塞。其他较少见的可并发动脉栓塞的心脏疾病有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栓子常栓塞末梢小动脉,如手掌、跖、趾动脉,除了造成动脉栓塞和组织缺血外,还使炎症播散,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35%;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将有25%的患者发生1次以上的动脉栓塞,而且80%栓塞在颅内,其中10%是致命的,多见于未能坚持终身抗凝治疗者。左心房黏液瘤瘤体部分脱落可导致周围动脉栓塞,但非常少见。
2.非心源性 非心源性动脉栓塞较少见。主要包括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溃疡或狭窄、动脉移植物、血管损伤、肿瘤及静脉血栓形成等。
(1)动脉瘤的附壁血栓是仅次于心脏病的动脉栓塞的重要来源:合并动脉栓塞的动脉瘤有腹主动脉瘤、股动脉瘤、腘动脉瘤和锁骨下动脉瘤,其中以腘动脉瘤(25%)、锁骨下动脉瘤(33%)并发动脉栓塞最为多见。
(2)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血栓:常发生在主动脉或髂动脉,形成的血栓块较大,栓塞的动脉管径亦相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溃疡,胆固醇晶体进入血液循环,也能导致动脉栓塞,栓塞管径为200~900μm的末梢动脉,特点是栓子小、数量多,栓塞后不仅堵塞末梢血管,而且胆固醇结晶溶入管壁后还成为炎性肉芽肿,诱发血管周围炎,加重组织缺血。粥样硬化胆固醇结晶栓塞,常在动脉造影或腔内治疗后发生,多累及肾动脉、视网膜动脉、下肢末梢动脉等。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以及“蓝趾”症或肢体青斑,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溶栓可能有效。
(3)血管损伤:尤其是医源性损伤因素有增高的趋势。多见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导管表面的血栓,甚至折断的导丝、导管等,都能造成动脉栓塞。其他的血管外慢性损伤,如胸廓出口综合征,以及异常的颈肋或第1胸肋对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常能使之产生附壁血栓,而成为上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长期扶拐行走亦能挫伤腋动脉而导致附壁血栓形成。
(4)肿瘤:多见于原发或转移性肺癌,预后极差。
(5)静脉血栓:较少见,也称“反常性动脉栓塞(paradoxical embolus)”,是静脉血栓脱落经未闭的卵圆孔或室间隔缺损进入动脉系统。多伴有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