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关于脑中风的认识误区

关于脑中风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中风。人们都知道高血压容易得脑血管病,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其他因素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血管病。

误区二:

青年人不必担心得中风。虽然脑血管病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现在,脑血管病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中风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血液病、心脏疾病等因素。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仍是青年人远离中风的关键。

误区三:

中风发病突然,无法预防。在中风发病前往往会有许多先兆,比如中风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剧烈头痛等。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极易被病人忽略。专家认为,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大中风的来临,须积极到医院求治,不可延误。

误区四:

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吃吃停停。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有些病人不能坚持服用,这样做是错误的。高危病人服用阿司匹林来防治脑血管病应当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有关。只有每天坚持服用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近年来国外的研究显示,脑卒中的存活者如果中断使用阿司匹林,在1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危险将会增加3倍以上,停药一周内更应当引起注意。

误区五:

瘦人不会得中风。与胖人相比较,瘦人得中风的几率相对低一些,但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瘦人也可以患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脂紊乱等疾病,这些都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

风湿病认识误区

误区一:有些人认为关节、腰腿疼痛不影响吃、不影响穿。不是什么大病,疼痛厉害了,吃些止痛片即可,只能止住疼痛就算了,这种想法更是要不得,风湿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疾病,得风湿病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使病情发生迁延。最后使风湿病一步一步恶化、发展而导致残疾。

误区二:风湿病虽然难治,但并不是无药可治,有一部分患者道昕途说,认为风湿病是不治之症,往往背上了“死不了,活不旺”、“轻了是懒汉,重了是瘫痪”等思想包袱,产生悲观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到了谈风湿而色变的地步,不是积极的配合治疗,结果只是耽误治疗而错过最佳、有效的冶疗时期。致使疾病更进一步恶化、发展,增加残疾的程度。

误区三:激素治疗是有严格适应症的。一般而言只有不足5%的风湿病病人才需要使用激素治疗。但在实际治疗中大部分病人曾经用过激素治疗。病人用药后,表面上疼痛、僵直稍减轻些,活动稍有改善,病情看似有一些缓解。而实际上。激素服用后有诸多毒副作用,如发胖等。长期应用激素,还会产生赖药性和抗药性等,一旦停药。风湿病的症状会璧新出现并加重,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病人不要滥用澈紊。

风湿热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风湿病只包括风湿热(含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

新的认识:风湿病是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大类疾病;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退行性或代谢性骨关节病及感染性关节炎等十大类百余种疾病。

误区之二:老年人才会患风湿病。新的认识:不单是老年人,所有不同年龄的人包括儿童都会患风湿病,而严重的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在青壮年中更常见。

误区之三:风湿病是因为在潮湿环境中生活、工作所致。新的认识:风湿病可发生在各种气候环境中,主要是与免疫相关.

误区之四:关节肿痛加上抗“0”增高即可诊断风湿热(含风湿性关节炎)新的认识:风湿热目前是个少见病,不要轻率地滥下风湿热的诊断。抗“0”增高只是链球菌感染的证据之一,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也常见抗“0”增高,不能仅凭此诊断风湿热,一定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排除其它的风湿病才能诊断。因为风湿热要应用青霉素治疗和预防,而其它各种风湿病皆不用。

治疗老年人脑中风常见的误区

误区1:我们经常说肥胖的人容易得病,尤其是脑中风,那么是不是瘦人就不会发生脑中风呢?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脑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科研工作者做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脑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脑中风的发生。

误区2:脑中风比较青睐于中老年人,那么是不是就只有中老年人才会患脑中风呢?虽然90%的脑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毕竟还有10%的脑中风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社交活动多,生活压力大,酒肉大餐机会多,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事实上,近年来脑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的7大防治误区

随着天气转凉,又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在我国,中青年突发心血管疾病问题日趋突出,呈低龄化态势。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澄清大众对高血脂、胆固醇等认识所存在的误区,才能更好帮助人们远离梗死和中风。

心脑血管疾病的7大防治误区

误区一: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是多吃少动生活方式导致的。

误区二: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就是血黏度度高、血流缓慢。

误区三:胆固醇异常是慢性问题,即使不达标也不会有大碍。

误区四:保健品或重要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黏度,服用无副作用。

误区五:中风不能预防。

误区六: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中风。

误区七:中风病人不可能完全恢复。

普遍存在的颈椎病的认识误区

一、颈椎病的认识误区:脖子和肩部感到酸痛就认为是颈椎病。

大部分脖子和肩部的酸痛还是因为肌肉疲劳所致,真正的颈椎病大多带有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双脚有踩棉感等症状,因此不要把脖子和肩膀的酸痛简单等同于颈椎病。

二、有些年轻人转头时颈椎经常发出响声,就认为自己得了颈椎病。

转头时之所以脖子会发出“咔咔”的响声,主要是因为颈部的韧带和骨骼发生摩擦所致,颈椎病的认识误区就是这个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颈椎病。事实上,颈椎病仍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年轻人患病的比率不高,但年轻时不良生活习惯和长期伏案工作确实会增加将来患病的可能。

三、“低枕”或者趴着睡就能“无忧”,空调过冷则会导致颈椎病。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高枕无忧”是错误的观念,因此有些人就选择“低枕”“理疗枕”,甚至俯卧着睡觉,颈椎病的认识误区是趴着睡觉肯定扭着脖子,反而造成颈椎在睡眠时保持弯曲状态,其实无论仰睡还是侧睡,选择能保持颈部正常生理弧度的枕头最好。

中耳炎的认识误区

中耳炎的认识误区,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尤其好发于儿童。通常中耳炎又分为急性与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及时就医的话,可以痊愈并不再复发,但慢性中耳炎无法根治。

中耳炎的认识误区一、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

以前由于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若手术需在停止流脓3月到半年以上,但往往由于中耳乳突炎性病灶没有彻底根除很容易复发流脓鼓膜再次穿孔。

目前由于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鼓室成形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耳炎的治疗,不仅能彻底清除炎性和胆脂瘤病灶获得根治,并能修复鼓膜听骨重建提高听力,复发的几率也很低。

中耳炎的认识误区二、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现在知道其他耳科疾病也会有“出水”流脓的症状,如外耳道炎有时就表现耳道“出水”,伴有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的症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的表现。

外耳道炎原因很多,如反复挖耳、糖尿病真菌感染、耳道狭窄进水等,尤以挖耳比较多见。外耳道毛囊炎形成疖肿破溃也可引起耳道流脓,耳道检查及追问既往病史多能鉴别。

中耳炎的认识误区三、治疗中耳炎,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是要治疗其诱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可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有鼻息肉、鼻腔鼻咽肿瘤、鼻咽重度增殖体肥大等要进行手术。

急性中耳炎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要用滴耳剂,鼓膜未穿孔期可用草酚甘油消炎止痛,穿孔化脓就要用双氧水和抗生素滴剂了,加用滴鼻收敛剂可加快病情的恢复。

包皮包茎有哪三大误区

包皮包茎常见认识误区一、婴幼儿包茎会自然治疗。大多数3-4岁的孩子会由于生殖器官发育、生殖器官的生理反应,会出现包皮自然翻转,很多男性都表示自己包皮永远都是健康的,其实这是误区是错误的,临床中确实有的儿童包皮口非常狭窄,甚至到了青春期之后仍无法自然翻转,因此一旦出现不能自然翻转,建议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诊断。

包皮包茎常见认识误区二、男性包皮过长是正常的:很多男性觉得自己性生活正常没有问题,就会觉得包皮过长属于正常现象,只要到了成年后青春期之后,就是会自然翻露的,其实这也是对于包皮包茎这个疾病存在的误区,若是患上之后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长期藏污纳垢引发炎症,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包皮包茎常见认识误区三、不会出现隐睾症:很多男性朋友在觉得自己包皮包茎没有问题的时候,当然更是想不到其他的病症,并发症会出现的就是隐睾症,睾丸萎缩影响生隐睾症育,还会导致出现的问题就是发生损伤、扭转,因此大家在患上包皮包茎之后,要重视治疗,不要觉得没有问题,其实很可能还会引起患上隐睾症。

相关推荐

打呼噜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一、只有胖人才打呼噜打呼噜不是胖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道窄的原因。打呼噜会使氧气摄入明显减少,身体各重要部位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各种严重疾病,如血液缺氧促发脑动脉硬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无论胖瘦,只要打呼噜,都应早做检查。二、轻度打呼噜不用重视很多患者都有由轻度打呼噜而引起的重度打呼噜。打呼噜很容易造成中风、高血压和心肌梗塞。但是很多产生这些并发症的患者有一部分的打呼噜并不是很响亮。所以

脑瘫治疗的8大认识误区

1、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小儿翻身、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正常同龄儿时,往往单纯认定是早产所致,常常会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指望能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恢复。2、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3、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

痛风才错误认识

每个痛风患者,都认为自己很了解痛风,其实很多痛风患者所持的观点非常的错误。看看所有互联网上关于治疗痛风的产品,不管是丸散膏丹、蔬菜水果、萝卜樱桃...等任何方法,那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网站在宣传中都是自相矛盾的。下边是对痛风常见的6个错误认识:错误认识1:痛风不可被根治。事实上引起痛风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习惯,治疗痛风就如同治疗所有慢性病一样需要调整生活的基本习惯。所以只要能改善饮食,适当锻炼和配合药物

月经认识误区

特殊时期勿逛街专家建议女性如果担心自己的购物行为,她们应该避免在月经周期后期购物。她们应考虑干点别的,而不是周末去商业街。1. 购物也要看心情在生气、悲伤的时候就不要进行购物了,运动是最好的选择,又可以释放压力又可以减肥,一举两得。购物就等开心时和闺蜜一起逛街吧。2. 别为赶时髦买东西每个季度都会有商品新款上市,到下个季度就被淘汰了。买自己实际需要的,别为赶时髦买东西,以免白花花的钞票都换成了压箱

认识睡眠误区

误区1:没有一个固定睡眠模式我们常认为可以通过在下一个夜晚早点上床来弥补失去的睡眠,但是生物钟调节健康睡眠模式的能力是基于保持严格的作息之上的。我们在周末熬夜,期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补上睡眠,或者是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弥补这周不足的睡眠。这两种作法都打乱了身体的节奏,特别是熬夜的周末更是容易引起接下来工作日的失眠。解决:制定一个计划并且严格遵守每天准时地起床睡觉,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有健康的睡眠

蛀牙认识误区

误区一、虫牙是虫子咬关于“虫牙”的说法,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我国宋代杨士瀛已指出:“牙齿被腐臭之气淹溃日久便生虫,将牙齿腐蚀成孔。”那么,能够说牙齿真是被“虫子”咬坏的吗?来口腔科看病的人,常诉说嘴里的“虫牙”痛了。应该认为牙齿的损害,不是“虫子”造成的,而是其它因素所致。人类对龋齿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提高。外国学者首先在1819年指出:龋病是由于食物发酵产酸引起的化学性疾病,这种学说

中耳炎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中耳炎是儿童多见的一种耳部疾病,由于小儿的中耳炎严重的危害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做好中耳炎的预防工作,尽量的避免中耳炎的病发,中耳炎的出现带给患者很多的痛苦,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耳边会经常出现一些声响,带来患者的侵害也是相当严重的,有很多的朋友在认识中耳炎的时候就会陷入到误区当中,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耳炎的相关误区有哪些呢。1.没有耳痛、耳道溢脓就不是中耳炎,目前临

秋季腹泻预防的误区

到多,由稀到浓地循序渐进。宝宝秋季腹泻的认识误区误区1:是菌痢或由细菌引起的腹泻。正确认识:罪魁祸首是轮状病毒。● 误区2:宝宝饮食不干净造成的,没有传染性。 正确认识: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有效预防● 误区3:秋季腹泻不是传染病,没有疫苗 。正确认识:宝宝秋季腹泻有疫苗,是计划外疫苗,需自费。●误区4:腹泻往往是由细菌引起的,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正确认识:秋季腹泻是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无效,

糖尿病的认识是不是还存在误区

1.吃糖太多引发糖尿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会得糖尿病。因此,这是糖尿病的认识误区之一。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2.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饮食要异于常人。其实,不论健康人还是糖友,都需要健康的饮食,即选择低脂、营养全面、热量适中的食品。3.糖尿病的认识误区还有只有成人

洗牙认识误区

洗牙会破坏牙齿的珐琅质?牙齿的珐琅质就是牙釉质,包被在牙齿最外面起保护牙本质和牙髓的作用。这是一层很坚固的硬组织,比骨头还要坚硬。正确的洗牙只是只是去除附着在其表面的牙石、菌斑,不会破坏牙釉质。洗牙可以使牙齿变白?牙齿的色素沉着分两种: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色素沉积。外源性的是指附着在牙面上的色素,通过洗牙就可以消除,使牙齿变白(其实是露出本色)。内源性是指沉积于牙体内部深层的色素,洗牙无法清除,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