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外关针灸手法
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外关针灸手法
进针方向:直刺。与前臂背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5-1寸,可透刺内关,或向上斜刺1.5-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直刺时在局部有酸胀感,可有麻木电感想指端放射;向上斜刺时,酸胀感向上扩散至肘,肩部,以治肩,肘及躯干疾病。
针灸外关的作用与好处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腧穴,又是本经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本穴具有去六淫之表邪,疏三焦之壅热,通经络之气滞,调气穴而止疼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热病(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瘰疬,胁肋疼痛,痄腮,咳嗽,暑病,急惊风,腹痛,便秘,肘臂屈伸不利,3,4,5指疼痛,甚则不能握物,手颤诸症。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子宫穴的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于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
【子宫穴的按摩手法】
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1、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妇女不孕、阴挺、盆腔炎、阑尾炎等;
2、按摩子宫穴的功效: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针刺子宫穴的方法】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孕妇禁针);可灸。(对受针者做蜂毒过敏实验后,确定不过敏着。可用蜂针散刺,蜂针直刺,蜂针蜇刺。
【艾灸子宫穴的方法】
子宫穴艾条灸5-15分钟,子宫穴艾炷灸3-5壮。
【子宫穴主治】
妇女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及阑尾炎,盆腔炎,睾丸炎等。
【子宫穴穴位解剖】
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
【子宫穴的配伍】
1、月经闭止或月经不调:子宫穴配下曲骨穴、经中穴、交仪穴(《奇穴治疗诀》);
2、月经痛:子宫穴配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带脉穴、八髎穴(《建议针灸疗法》),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3、血崩漏下:子宫穴配中极穴(《针灸大成》);
4、女人子宫久冷、女子不孕症:子宫穴配照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针灸大全》);
5、慢性盆腔炎:子宫穴配关元穴、血海穴、阴陵泉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穴配三阴交穴、隐白穴(《中国针灸学》);
7、子宫脱垂:子宫穴配维胞穴、足三里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8、前列腺炎:子宫穴配归来穴、关元穴、筑宾穴、三阴交穴(《新医疗法手册》)。
针灸哪些穴位能治疗便秘
1. 针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位于膝盖外侧往下3寸,距离胫骨外侧1寸的位置。人体处于坐位,膝关节要打直。
2. 针灸肾俞穴:该穴位位于第二腰椎的棘突下方,旁开1.5寸左右。人体仍然是坐位,做成两手叉腰的姿势。
3. 针灸天枢穴:天枢穴与人体的肚脐平行,在肚脐旁边2寸的位置。姿势同针灸肾俞穴。人体双手叉腰姿势。
4. 针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人体的腹正中线,在人体的肚脐下方约3寸的距离。按摩时人体的姿势和针灸手法同针灸肾俞穴。
5. 针灸中脘穴:中脘穴的位置在腹中线,肚脐上方4寸处。人体处于仰卧位,大小腿需要伸直。
针刺 阳池常用配伍治疗
1.配翳风,风池,耳门,角孙,合谷,侠溪,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热,治疗少阳风火之偏头痛,耳聋,咽喉肿痛,口干等。
2.配风门,天柱,大椎,针刺泻法,清热散寒,调和气血,治疗邪在少阳之寒热头痛。
3.配大椎,后溪,液门,曲池,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疟疾寒热往来。
4.配脾俞,肾俞,三阴交,照海,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补肾,治疗脾肾亏虚之消渴。
5.配外关,阳溪,腕骨,四渎,合谷,尺泽,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治疗经脉痹阻之肩臂痛,手臂拘挛,腕痛,腕下垂等。
手三里针刺方法 手三里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疏风散热,消肿止痛。配合谷,下关,颊车,针刺泻法,治疗风热牙痛;配颊车,翳风,外关,合谷,针刺泻法,治疗风火颊肿;配鱼际,扶突,天鼎,二间针刺泻法,治风热失喑。
2.配天枢,中脘,曲池,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理肠胃,消积滞,通腑气,治疗食滞胃肠之腹胀,泄泻。
3.本穴通经活络。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上肢不遂;配肩髃,肩髎,臑俞,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肩痹疼痛;配曲池,天井,少海,手五里,外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肘挛不伸。
针刺内关的作用有哪些
针刺内关的作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针灸大成》云:“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抵,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阴,针五分,灸三状。”针刺该穴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调理三焦,疏肝降逆,活血解痉的作用。是临床常用治疗内脏疾病的要穴,为心,神志,消化道疾患首选。
针刺内关功能主治
功能:宽胸和胃,宁神镇惊。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病,痫病,热病,抑郁症。
配穴:配中脘治疗胃痛;配公孙治疗心胸痛;配间使治疗胃痛,心悸。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心绞痛,心悸,胸痛,腹痛,胃痛,哮喘呕吐,膈肌痉挛,癫痫,癔症,失眠,咽喉肿痛以及各种手术疼痛的治疗。
内关针刺方法
取穴法: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后,前臂下1/6与上5/6交界处,即腕关节掌侧第1横纹上方2寸,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腱之间。
进针方向:从掌面向背面直刺与前臂掌侧面成90°。
深度:针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麻向第2,3,4指。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子宫穴的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于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
【子宫穴的按摩手法】
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1、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妇女不孕、阴挺、盆腔炎、阑尾炎等;
2、按摩子宫穴的功效: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针刺子宫穴的方法】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孕妇禁针);可灸。(对受针者做蜂毒过敏实验后,确定不过敏着。可用蜂针散刺,蜂针直刺,蜂针蜇刺。
【艾灸子宫穴的方法】
子宫穴艾条灸5-15分钟,子宫穴艾炷灸3-5壮。
【子宫穴主治】
妇女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及阑尾炎,盆腔炎,睾丸炎等。
【子宫穴穴位解剖】
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
【子宫穴的配伍】
1、月经闭止或月经不调:子宫穴配下曲骨穴、经中穴、交仪穴(《奇穴治疗诀》);
2、月经痛:子宫穴配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带脉穴、八髎穴(《建议针灸疗法》),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3、血崩漏下:子宫穴配中极穴(《针灸大成》);
4、女人子宫久冷、女子不孕症:子宫穴配照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针灸大全》);
5、慢性盆腔炎:子宫穴配关元穴、血海穴、阴陵泉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穴配三阴交穴、隐白穴(《中国针灸学》);
7、子宫脱垂:子宫穴配维胞穴、足三里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8、前列腺炎:子宫穴配归来穴、关元穴、筑宾穴、三阴交穴(《新医疗法手册》)。
针灸外关的作用与好处 外关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后皮神经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由上述皮神经分布。
3.小指伸肌和指伸肌:两肌并列,前者位于尺侧,后者位于桡侧,针刺时先后或从二者之间透两肌,若进针偏向桡侧,仅刺入指伸肌。两肌均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肌肉的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4.骨间后神经及同名动,静脉位于针的尺侧:针稍偏向尺侧,可刺激骨间后神经,产生向腕后及手背放射的触电感,骨间后动,静脉为同名神经的伴行血管。
5.拇长伸肌及食指伸肌:两肌并列,前者位于桡侧,后者位于尺侧,两者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必要时可继续深刺,透刺内关穴。
外关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外关的准确位置图
外,指体表,关,指关隘,穴在腕后2寸两骨间与内关相对。
取穴时伸臂俯掌,于掌背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与内关相对处取穴。
脑神经痛怎么办 穴位治疗
针对于脑神经痛可以用按揉或者针灸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如果是自行治疗可以用按揉的方式,需要针灸时不建议自行使用,应在专业针灸推拿医生的操作下治疗。
位置: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方法:用一手中指和大拇指指尖,放在对侧手的内关和外关,对内合力按压1分钟左右,双手交替反复10次。
功效:可以起到和胃理气、安神镇惊的作用。
位置:在颈部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方法: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两侧。由轻至重按揉1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位置:双手拇指、食指张开,虎口交叉。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即为合谷穴。
方法:用大拇指指尖置于合谷穴上,其余四指放置掌心。由轻及重按揉1分钟。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镇痛。
位置:位于目外眦角斜上1寸处。
方法:用大鱼际紧贴同侧太阳穴,用力按揉1分钟,以发热为最佳。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