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三餐后运动才最佳
糖尿病患者三餐后运动才最佳
不少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控制血糖除了药物之外,饮食和运动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大多数糖友对于饮食的关注度更高,往往会不经意间忽略日常运动,甚至会采取一些不科学的运动方法。其实,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不但可以帮助稳定血糖,更可能有助于减少药物使用的剂量。
空腹运动不可取!
饭后运动才最佳!
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晨练的习惯,尤其是热衷于在起床后空腹去运动,认为这种方式有益健康,殊不知,其实这种方式很危险。
糖尿病低血糖反应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并发症,诚然,早上晨练对于健康有益,但如果空腹煅炼,极有可能由于血糖过低而导致昏迷,如果有旁人及时发现给予帮助,或者患者自己有携带糖果、糖水等含糖物质进行及时补充,通常不会发生严重的问题,但如果没有得到紧急处理,糖尿病患者或会由于严重低血糖造成死亡!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科学的运动应该放在三餐之后,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缓解餐后血糖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运动量多少合适?
因人而异适合自己才最好!
既然运动如此重要,那么糖友应该如何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量呢?
一直以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往往认为有氧运动是最适合的,的确,散步、骑单车、爬山、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节奏较和缓,又可以消耗相当的热量,的确对于糖友来说是比较好的运动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强度的肌肉煅炼不适宜,其实诸如举哑铃、举重、弹力带、健身器等抗阻训练则可训练肌肉,增强肌力。糖尿病人在进行有氧运动时会消耗能量,抗阻训练更能优化和提高糖尿病人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帮助维持一种低氧状态,这样就能促进患者胰岛素阻抗降低。因此,两种锻炼可以互补,最重要的在于根据自己的年龄、兴趣和时间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才能持之以恒。
至于运动量究竟如何把握,糖友就需要找一个帮手——“血糖仪”。其实血糖仪不仅仅只是衡量饮食和血糖控制的器械,科学的使用和分析血糖数据,也可以作为衡量运动量的参考。比如,今天散步半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是多少;明天散步1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是多少;游泳1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是多少;爬山1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是多少……只要注意记录血糖数据,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来认真分析,就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量。
血糖高时不要运动
过量运动危害糖尿病人:
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进行运动,血糖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是不适宜进行运动的。运动要适度,不要过量运动,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及老年患者,运动量过大可能导致低血糖,甚至造成脑供血不足、昏迷等严重后果,反复的低血糖可能诱发心梗等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死亡。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方案应该个性化,不同的患者应根据体质差异,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中等强度,时间不过长的运动。
糖友运动后血糖不降反升是为何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运动能降血糖,可是有一些病友在监测血糖时却发现,运动后血糖不但没降下来,反而升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临床工作中确实发现有很多病友都对运动后血糖反而升高而感到困惑,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运动时间过长,二是运动量过大,三是运动量不足,糖尿病患者运动是要因人而异的。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根据年龄、病程、胖瘦、并发症情况确定运动时间。年龄偏大、病程长以及比较瘦的病友,运动时间不宜过长,每次运动以20~30分钟为宜;比较胖的患者每次运动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一般人以30~40分钟为宜。
运动量过大或运动时间过长,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升糖激素活跃,血糖随之上升。当运动时间过长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也会使血糖反应性升高,这种情况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见。1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后血糖可能会低,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不是太高(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先低血糖后高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中午是血糖最高的时候。很多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只在早晚注射胰岛素,早晨打的胰岛素作用不到中午。另外,很多病友中午吃得较多,有的病友吃得太快或太烫,如果中午不吃yao或不运动,血糖就容易升高。
因此,在此特别强调病友餐后不能立即睡午觉,要先运动,再睡午觉,吃药是被动降糖,而运动才是主动降糖,运动既能改善胰岛功能,又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以防治其他疾病。
糖尿病病患者运动有何讲究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要控制在既达到了运动治疗的目的,又不能过分剧烈进入“无氧运动”状态。那么糖友在运动方面有哪些讲究?
1.年逾35岁,患病超过10年或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血压高、呼吸系统疾病的糖尿病人,需与医生商量及经医生检查后才可进行运动。可以选择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时保持心率(次/分钟)=170-年龄(如年龄为60岁,保持每分钟110次的心率即可),或者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不要一味追求大运动量,以免发生意外。
2.不宜空腹锻炼。空腹锻炼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
3.运动后配合额外进食。通常每运动30分钟,应额外进食10~15克糖类(即一片面包或两块饼干),若感觉血糖过低时也可立即进食。
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能否运动方面一定要注意一下,有的运动不适合糖尿病患者有的运动是非常的适合糖尿病患者都有过慢行跑步打太极拳的,而且运动的时候千万不要过于激烈,以防发生意外糖尿病患者平时一定要好好的控制饮食。
运动对糖尿病有什么好处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好处
一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常可能处于胰岛素相对不足和胰岛素过多之间。在胰岛素相对不足时进行运动可使肝葡萄糖输出增加、血糖升高;在胰岛素相对过多时运动使肌肉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有可能诱发低血糖反应。故对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体育运动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而二型糖尿病患者尤其肥胖患者,适当运动有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同时可以加速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在众多运动项目中,走跑交替或者快步走适宜二型糖尿病患者参与,但有如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亦应按具体情况作妥善安排。
运动时,如果感觉体力增强、精神饱满、周身舒适,血糖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则表明运动疗法有效。相反,如果感到疲乏无力加重、精神萎靡、血糖又高低不定或反而升高,则应重新调整运动方案或暂时停止运动。
因此,无论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都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严格遵守规定的运动量和进度,不要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素反应而使血糖升高。运动必须与饮食、药物治疗相结合,合理安排好三吝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疗效。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好处有哪些
1、降血糖。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血糖浓度变化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和受体的亲和力,并且可能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以此有效地改善糖代谢,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2、降血脂和血压。运动能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而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3、减轻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肥胖,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促进内脏脂肪分解,其体重下降,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提高降糖药物的疗效。
4、有助于心理健康。心情不好不仅影响患者的积极就医,而且还会引起血糖值的波动,适当并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同时运动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生活情趣,放松紧张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适合糖尿病人的运动
尿病是常见的一种疾病,糖尿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一般患上了糖尿病是很难根治的,很多糖尿病的患者都害怕运动,其实有很多适合糖尿病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也称耐力运动),这是一种可以增强呼吸、心血管功能,改善新陈代谢,纠正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的锻炼方法。通常采用的有氧运动有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爬山、登楼、划船、游泳等。
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差时宜进行运动强度小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如果能在优美的绿化环境中进行,自然的气息更有益于身心健康。行走时应全身放松,眼观前方,自然而有节律地摆动上肢,每次10—30分钟。
身体条件较好、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则可以采用运动强度中等偏高的运动如健身跑。慢跑时要求全身放松。
糖尿病患者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住高层建筑者,可进行爬楼梯运动,或跳绳、原地跑等方式。此外,广播体操、球类运动等都可以采用。
步行对糖尿病患者有什么好处?
美国医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步行不但可以降低糖尿病患病率,而且可降价其病死率。研究人员收集了1990~1991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2896例≥18岁的糖尿病患者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与不活动者相比,每周步行≥2小时的患者总病死率降低39%,心血管病病死率降低34%。每周步行3~4小时与步行时心率及呼吸频率中度增加的患者病死率最低。
运动量一般可根据脉搏或心率来决定,以练习即将结束时的脉搏数不超过170减去年龄后的数为限度,或以一般青年人心率每分钟130-140次,老年人每分钟不超过120次为宜。
除了用脉搏、心率、血压作定量指标外,还应在每次运动时留意运动中出现的自我感觉,如有无疲劳感、出汗和呼吸急促等。还可应用检查尿酮体、尿糖来判定运动后的效果,在运动康复一段时间后观察血糖、尿糖、酮体来调整运动量。鉴于4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无症状的心血管并发症增加,为更好地确定运动量,运动之前最好检查心电图,作运动试验,然后根据安静时心率与实测最高心率计算,使负荷量控制在不引起心肌缺血的范围内。对于年老体弱、有心血管并发症者或对定量的准确性无把握时,可以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步增加。
运动治疗益处多多,但这些益处有赖于运动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运动时间方面,糖尿病患者有一系列原则,为了便于记忆,可归纳为“一三五七法”。
具体是,糖尿病患者运动要持之以恒,最好每天都运动。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对于从来没参加过运动的患者,可从每天5—10分钟、每周2—3次开始,逐渐增加);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运动强度应该以浑身发热、出汗但不大汗淋漓为宜,脉搏应控制在170—年龄,这样运动则为有效且安全的。
糖尿病友餐后1小时运动最好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在运动时间方面没有什么禁忌。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本来就不稳定,运动时会消耗能量,进而对血糖产生影响,所以导致血糖波动更大。如果没及时加餐,运动量又过大,则很容易在运动中发生低血糖昏迷。
“对糖尿病人来说,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运动。”专家表示,此时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稳定,加之胃中的食物也消化大半,跟餐后立即运动相比,也不容易伤害肠胃。尤其早餐后,是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可能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候,此时运动往往不必加餐。需注意的是,患者不要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的时候运动,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有些病人喜欢晨起服药后出去运动,而后再回家吃早餐,这是不对的。
糖尿病的最佳疗法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点中等强度的运动就是最佳疗法了。中等强度的运动一般指的是散步、慢跑、骑自行车之类的。简单来说运动到哪个程度就可以呢?就是你运动完之后感觉有点发热、有点出汗、有点气喘。记住糖尿病患者是不适合做激烈运动的,比如打网球、羽毛球之类。因为对抗性运动的运动强度是非常大的,所以适合糖尿病患者考虑的中等强度运动就是常见的骑自行车、慢跑等等了。
糖尿病人选什么时间锻炼最合适?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最佳时间是饭后的60分钟至90分钟,因为饭后60分钟是人体吸收的最高峰,这个时候血液大部分都跑到胃肠道去了,这个时候运动会有胃肠不舒服。饭后60至90分钟去运动对人体来说影响是比较小的,胃肠道白带血液循环也减少了,这个时候运动也不容易引起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坚持定量饮食、定时定量运动、定量使用降血糖药物,做好这三点才能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注意事项
1.运动中一旦出现视物模糊、意识不清、头晕、大量出汗、心跳急剧加快、面色苍白、手抖、强烈的饥饿感等情况,表示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停止运动,进食或吃含糖食物,症状即可缓解;或求助他人帮助,严重者立即送医院。
2.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眼花、心跳缓慢无力、意识突然丧失,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减慢,应立即将病人平躺,松开衣领、腰带,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阿托品等,叩击心前区,手掐人中穴,进行辅助人工呼吸,但注意此时不要喂患者糖水。
3.假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出现腰背疼痛、骨头痛,体力下降,腿抽筋这些症状的任何一种,就应该怀疑存在骨质疏松的可能。
4.糖尿病人足部容易损伤,鞋子应穿宽松、鞋底柔软舒适、鞋面通气好的运动鞋、布鞋等,且在运动前后常规检查足部。有感觉丧失的患者应避免负重运动和需要足部反复活动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机、长距离行走、慢跑、踏楼梯运动。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好处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适当的活动锻炼对糖尿病人的作用在于:
一、可以减肥,糖尿病的发病病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过于肥胖,所以患了糖尿病之后可以针对减肥作适当的运动,在减肥的同时,身体内的很多的组织细胞也会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使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病情稳定。
二、促进肌肉利用血糖,加强糖代谢的调节和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使血糖和尿糖降低。
三、肌肉利用脂肪酸增多,从而使血脂降低。
四、增强体质,改善新陈代谢和心肺功能,以减少心血管的并发症。
在锻炼方法上,可根据本人健康状况,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气功、散步、健身操、打乒乓球等不太剧烈的活动方式,每天锻炼二次,每次锻炼时间不要多于30分钟,不要过分疲劳。
锻炼的时间一般在饭后1-1.5小时为宜,因为这时血糖较高,通过运动可降低血糖,切忌空腹运动。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最好在胰岛素作用过后进行活动,以免发生低血糖现象。
糖尿病患者运动要注意什么
运动就要补水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汗,而出汗就会丢失水分。每次运动时间达1小时者,要注意补水,少量多次饮水为佳。如果预期运动时间达1小时,最好事先补水,以免脱水后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超过2小时的运动还要考虑加餐,以免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消耗过大后,产生低血糖。
运动间歇时间别太长
运动停止后60小时,曾经的运动带来的一系列血糖和血脂的有利变化,包括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都会消失,因此为了控制餐后血糖,最好每天运动,甚至每餐后运动(多数都是低强度运动)。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5天以上,每次间隔不超过两天。力量练习每周至少3天,隔天做1次。柔韧性运动最好天天做。
知道何时监测尿酮体
如果你是1型糖尿病患者,且运动前血糖达13.9mmol/L,此时需要监测尿酮体。如果酮体比较多,就不要运动。酮体意味着身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很低,如果运动将会产生更多的酮体。酮体会增加血液的酸性,大量酮体的产生将会打破体内的化学平衡,甚至导致酮症酸中毒,直接威胁生命。一定要等到酮体消失后再运动。
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运动过程中,肌肉会消耗体内的葡萄糖,同时,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增强,双重作用,导致运动后血糖降低。如果你注射胰岛素或服用口服降糖药,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都可能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可以发生在运动后的2~12小时内,甚至在24小时内。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需要警惕发生低血糖的时间范围就越大。
别忘测血糖
监测血糖是避免发生低血糖的有效措施。如果运动前血糖低于5.6mmol/L,应进食后再去运动;运动过程中有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如果你的血糖大于16.7mmol/L,说明血糖控制得很差,最好别运动,而是想办法把血糖降下来。如果一定要去运动,首先要确定没有尿酮体,且血糖在10~15分钟之内有下降的趋势。
常时间低强度运动也有效果
购物、边散步边聊天、下楼梯、收拾家务、开汽车等属于低强度运动,糖尿病患者不应轻视低强度运动。低强度运动时间长了,也会消耗热量,对控制血糖产生积极作用。低强度运动属于基础活动量,每天越多越好。糖尿病患者最好是:能站着不坐着,能坐着不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