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病取下百病治足
上病取下百病治足
1高血压绝招
降压点位置:右脚底拇指骨关节骨缝处
施术方法:用工具或食指关节点以有痛力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刺激
2低血压绝招
升压点位置:双脚前脚掌人字纹的中间
施术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关节向前上方点压
3头疼绝招
头疼点位置:双脚足底足跟坡面的内侧
施术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关节向前上方点压
4眩晕症绝招
眩晕点位置:双脚背面,四五脚趾指缝脚背上1厘米处的肌肉凹陷处
施术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关节垂直点按
5心慌绝招
心慌点位置:双脚前脚掌人字纹的中间
施术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关节向前上方点压
6便秘绝招
便秘点位置:双脚内踝骨后上方肌肉凹陷处,内踝骨中心向上四横指宽
施术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刮按,先从下向上推三分钟再从上向下推两分钟
7腰疼绝招
腰疼点位置:双脚内踝骨下舟骨与距骨下缘痛点
施术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关节对有痛点按压
8膝盖骨刺疼绝招
膝盖疼点位置:双脚外踝骨下面的弧形肌肉带
施术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关节对有痛点刺激
9扁桃体炎绝招
扁桃体炎疼点位置:双脚背大拇指根部
施术方法:用工具或者食指关节有痛按摩
10坐骨神经疼绝招
坐骨神经疼点位置:双脚跟内侧中间痛点
施术方法:用工具刮板或者食指关节有痛推刮
脚虽然位于人体最低处,但它是人体的根本。一个人的步调如果轻盈则反应这个人精神很好,如果步调沉重,则反应身体疲惫不堪。一些生活中的小毛病,的确可以从足部来调节,足部反射区是“上病取下,百病治足。”的理论依据。
1眼干——揉大脚趾
“肝主目,肝开窍于目”,通俗的说就是:如果肝不好,那么眼睛得不到滋养,所以眼睛有问题,要从肝经治。揉脚趾头缓解眼干,肝经起于大脚趾。所以,如果我们觉得眼睛干涩,应该刺激大脚趾来加强肝经的气血。长此以往,比点眼药水更加能够从本处理,肝血活了,眼睛自然湿润,缓解不适症状。
2止咳——按小脚背
这一招来源于小儿推拿,很多小孩子的普通感冒都能通过专业的推拿来治疗,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手法,对自己的咳嗽做辅助治疗。如抱着小脚丫给揉揉,尤其是脚背,这对那些风热咳嗽并伴有扁桃体炎的很有好处。脚背揉一揉,只要扁桃体发炎时,这个部位一按就会很疼,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左、右大脚趾都要按摩,一只脚趾按摩5分钟。然后,喝一杯大盐水,休息一下。平常喉咙有不舒服也可以按摩这个。
3老人转脚腕:帮助降压,有高血压的人,一般有踝部发硬的症状,转动踝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转动脚脖子,早晚都可以,特别是对老人来说,经常转动脚腕子,有助于抗衰老、降血压。每天早晚各做1次,一般每次左右各转100下。脚部发热,对身体好。
4消化不良——扳扳脚趾
消化不良,有口臭、便秘、腹泻、胃痛的患者应该经常扳扳脚趾。从足部反射区来看:按摩二、三脚趾之间有一个内庭穴,经常按揉可以达到健胃的目的。
5顺泄逆补
顺着脚趾的方向按摩此穴,如果您有口臭、消化不良、便秘的,可以顺着角质方向按摩,这是泻胃火。脾胃虚弱(不能食生冷、胃痛、腹泻)患者,可逆着脚趾方向按摩这里了,补足胃气。
6静脉曲张——踮脚走
踮脚运动会让小腿后侧收缩,肌肉的收缩产生的挤压会促进血液的循环。静脉曲张,每天坚持2~3次,每次5~10分钟。长期进行这项运动,能够有效缓解静脉曲张,特别针对久坐、久站所导致的这种情况很有用。
7睡觉流口水——按脚拇趾
脾主运化水湿,睡觉流口水、设变有齿痕,这是脾虚的症状,就是常说的水湿重。如何处理呢?强脾,我们应该从脾经入手。足部的太白穴就是脾经经气的经行之处。脾脏经气足了,运化水湿的功能就会变强,时间久了就能消除睡觉流口水症状。
8抗衰老——常抬双脚
都说老年人不能躺,一躺下这人气就没了。确实是这样。腿部肌肉如果能够得到锻炼,能够加速血液回流、促进心肺、大脑的功能。每天坚持高架双脚2~3次,每次5~10分钟,虽然动作简单,但是长期坚持的确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经近百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精气神十足,据她本人透露:坚持每天脱掉鞋子,把双脚高高举起几分钟是她每天都要做的。
9肾气不足——抬脚跟
腰腿酸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这些基本都是人到中年后的常见情况,这既是大脑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肾气衰微所导致的。搓擦足心就能很好的补肾气。搓擦脚心,抬脚跟,肾气提起来了,上述这些毛病都会解决。下午五点左右肾经气最旺,这会抬脚跟会事半功倍。寒从脚下起,病从脚底除!脚底的反射区映射全身!
警惕高跟鞋的“十宗罪”
一、 腰痛或颈椎病:
腰痛和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脊柱的弯曲过大。因为脊柱是由多个椎骨连接而成的,两个椎骨的接触面近乎为平面。姿态挺拔时,椎骨之间是面与面的接触,受力得到分散,不易损伤;而脊柱弯曲时,椎骨间的接触面变小,受力趋于集中,甚至集中到一个点,压强迅速增大,这样很容易损伤椎骨。高跟鞋使人的重心过度前移,必然造成骨盆前倾,脊柱弯曲增大,腰椎和颈椎受力的集中,容易造成损伤,这种损伤的积累最终将导致腰痛和颈椎病的发生。
二、 膝关节病:
由于负重力线改变,使膝关节软骨磨损加重,诱发或加重关节软骨退变。
三、踝关节扭伤:
即“崴脚”,正常人在行走和运动中,脚踝容易产生向内的翻转力,鞋的外侧总是最先磨损就是这个原因。人的自身也在不断地调整这种翻转力,以维持平衡,但穿上高跟鞋后,调整能力就会减弱,容易造成“崴脚”。且鞋跟越高,向内翻转的势能越大,受伤程度也就越加严重。
四、扁平足:
扁平足的主要原因是跖腱膜松弛,跖腱膜位于足底,像弓弦一样维持着足弓的稳定。鞋跟越高,足弓的后臂越长,跖腱膜所受的拉力(张力)也就越大。如果长期拉力过大,跖腱膜松弛,足弓就随之降低,严重的会造成扁平足。
五、拇指外翻:
鞋头太尖,挤压着大拇指,就会造成拇指外翻。而外翻的拇指因为一直被鞋子摩擦压迫,发炎时会有尖刺般的压痛感。
六、拇囊炎:
过尖的鞋头会挤脚,会使拇囊炎的问题恶化。拇囊炎即:大拇指关节处发肿发炎。拇囊炎也可能在其他脚趾发生。专家不认为挤脚的,尖头的高跟鞋会导致拇囊炎的发生,但专家证明,高跟鞋的确会恶化拇囊炎。
七、槌状趾:
当脚趾被迫和鞋前方相挤压的时候,会使脚趾头处于不自然的形态,导致脚趾头中间的关节因为脚趾经常弯曲而导致变形的脚部问题。槌状趾会导致脚趾疼痛。
八、 疲劳骨折:
高跟鞋造成的前脚掌压力可能会导致压力性骨折。
九、鸡眼或厚茧:
鞋子和脚不断摩擦的地方,会长出厚的硬皮。当你穿上高跟鞋,脚滑上前方,并挤在那个窄小的鞋子内,这会对脚形成全新的压力点,并形成摩擦。
十、跖骨关节疼痛:
高跟鞋除了会改变整个身体的重力分布,并且会导致更多的重量移向跖骨。这会使前脚掌感到有压力和疼痛。
脚是人体负重的支撑点,从解剖上看就像“拱形桥”结构,脚跟是一个桥墩,前足的骨头是另一个桥墩,中间骨头构成拱形结构来承受人体的重量与分散应力,人每行走一步都要牵扯到上述重要结构。
现代全息疗法认为人体的各脏腑器官在足部均有相应的反射区,保护好我们的脚,可以增强体质、调节免疫、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治疗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多种病症。我国医学也早就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的方法,可见足与健康关系密切,鞋子好似足的保护伞,建议女士们不要单纯追求好看而穿太高的高跟鞋,而是选择高低合适的鞋子,既穿着健康舒适又美观大方。
手足口病治疗
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按摩穴位治胃病 足三里的取穴和按摩
足三里的取穴和按摩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它位于人体的腿部。每个人膝盖的髌骨下外侧都有一个凹陷,这个凹陷就是犊鼻穴。足三里穴距离犊鼻穴有大约3寸。我们将自己的四个手指放在犊鼻穴下,于胫骨粗隆旁开一横指即可准确取到足三里穴。
按摩右侧足三里穴,可用左手的拇指放在足三里穴位上,其他4个手指握住胫骨,拇指垂直下按,力度要大。由于足三里穴附近肌肉丰厚,手力小的人可用掌指关节叩击,也可使用辅助器械,如口红盖、小刮痧板、保健锤等器械进行辅助按摩,或请别人帮助按摩,均能有较好的效果。
由于足三里穴通过胃经与胃相连,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因此,只要是消化系统的疾病,都属脾胃运化失调形成的,按摩足三里穴可有显著的效果。
另外,足阳明胃经从头一直循行到脚,所以按摩足三里对全身及各脏腑的疾病如头痛、牙痛、发热、自汗、鼻炎、鼻出血、口眼歪斜、口舌生疮、颈痛、喉痹、胸满、哮喘、心悸、高血压、腹胀、黄疸、精神疾患、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及全身骨关节肌肉酸痛等胃经循行之处的各部位的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拍手能治百病
事实证明这确是真的,主要是通过长时间固定时的拍手,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激发人体的自愈力,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每天拍手的总量多少、拍手的力道、拍手的频率和拍手的时间都很重要,拍手的心态更是显得十分重要。
按照杨弈老师的说法,人的手上有多种反射区,在传统的拍手治百病的思维模式下,经常不断地拍手刺激这些区域,激发人体的自治力和免疫力,能起到预防甚至治愈某些疫病的可能,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但拍手不是万能的,对重病和大病还是要上医院,这是应当肯定的。
关于拍手治百病,不是说今天拍了明天就能好,它是一个慢功,有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也许三个月、五个月或者一年、二年,通过返回头来看时你的身体是不是比以前好些来判定,长期来看,确是效果显著。
耳鸣针灸的位置图片 耳鸣针灸辩证施治法
根据发病久暂,兼证和脉象变化等,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
证候:发病急,耳鸣如蝉,甚或如雷鸣样,且耳中觉胀,鸣声不断,按之不减,渐至闻声不清,重者出现耳聋不闻人声;亦有暴病耳鸣者,若为肝胆风火上逆,多见面赤,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脉弦;若为外感风邪,多兼有寒热头痛,脉浮数或浮弦。
治法:平肝泻火,熄风通窍。
针灸处方:百会八阵,风府八阵;河车路;风府至大椎段;翳风,听会,足临泣,侠溪,听宫,中渚。
手法:杵针用泻法。
方义:百会八阵,风府八阵,河车路有平肝熄风,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行气通窍的作用,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故取手少阳三焦经之中渚,翳风,足少阳胆经之听会,侠溪,远近相配,以疏导少阳经气,四穴合用为治疗本病之主方,足临泣为胆经之腧穴,用之可清泄少阳经热,通畅气机,为上病下取之意,听宫为局部取穴,可疏通耳道。
加减: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以清泻肝胆实火,外感风邪者加外关,列缺,合谷以疏散外邪。
虚证
证候:久病耳聋,耳中如蝉鸣,时作时止,劳累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兼见头晕,腰酸膝软乏力,遗精阳痿,带下,脉虚细等症。
治法:补益精气,通窍复聪。
针灸处方:百会八阵,命门八阵;河车路,大椎至命门段;翳风,听会,足临泣,侠溪。
手法:杵针用补法,并可加灸法。
方义:肾开窍于耳,虚证其治在肾,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故取命门八阵,百会八阵,河车路补气益精,培肾固本,疏经活络,通窍复聪;翳风,足临泣为手少阳之穴,听会,侠溪为足少阳之穴,两经均行于耳部周围,有疏通少阳经气,通窍复聪的作用。
加减:肾虚严重者加关元八阵,太溪以补肾气;脾胃虚弱加至阳八阵,足三里。
针灸可以治荨麻疹吗 荨麻疹针灸辩证施治法
治法:疏风合营,取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用泻法,也可以用皮肤针叩刺。
针灸处方:风池,百会,委阳,鱼际,天井。
针灸方义:督脉督率全身阳气,百会为督脉经穴,配风池可振奋手足三阳经经气,起宣散风邪的作用,故二穴相配善治风疾;委阳为三焦下合穴,配三焦经合穴天井,宣通三焦,肺主皮毛,故配手太阴荥穴鱼际,疏风泄热,调和营卫,营卫调和,荨麻疹渐消而愈。
治法:清泄湿热,取阳明,太阴经穴为主,刺用泻法。
针灸处方:曲池,足三里,血海,列缺,大肠俞。
针灸方义:本病系湿热蕴于肠胃,故取手足阳明之合穴曲池,足三里以调理胃肠而解内蕴之湿热;血海理血和营,为治荨麻疹的特效穴,列缺为手太阴经络穴,别走阳明,配大肠俞,以清阳明蕴热。
治法:疏风健脾。取阳明,太阴经穴为主,用平补平泻法,配合艾灸。
针灸处方:曲池,足三里,脾俞,耳荨麻疹点。
针灸配穴:面颈痒肿刺风池,背腰配委中,上肢配外关,合谷,下肢刺风市,太冲,臀部刺环跳,肠寄生虫刺四缝,百虫窝。
梨状肌综合征常见阿是性疼痛点有哪些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外伤、劳损发炎引起梨状肌挛缩,压迫刺激坐骨神经而致的疾病。病因病理:梨状肌起自骶椎前面,向外经坐骨大孔抵股骨大转子后部上缘。梨状肌将坐骨大孔分成上、下 两 部 分 ,称梨状 肌 上 、下 孔 。坐 骨 神 经 从 梨 状 肌 下 孔 通 过 。如弯腰搬运重物或剧烈运动下肢闪、扭 、外展外旋过度时会引起梨状肌急剧收缩受伤。受 伤 后 治 疗 不 当 ,发 炎 、出血 、水 肿 、粘 连 ,使梨状肌变硬和长期挛缩、压 迫 血 管 、坐 骨 神 经 形 成 慢 性 臀 部 酸 胀 、疼痛不适病痛。受 凉 、受 寒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腰椎管狭窄压迫坐骨神经,反射性刺激梨状肌使其挛缩和营养不良,形成继发性 损 害 。症 状 :①侧臀部深在性沉困、酸 胀 、刺 痛 感 。②疼痛酸胀沿大腿后侧、小腿 后 外 侧 至 足...
手足口病耳朵上会长吗 注意:有以下症状说明是手足口病
患儿感染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后,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出现在口腔粘膜的分散状疱疹,呈米粒大小,疼痛明显,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也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若患儿是重症患者,则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面色苍灰、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民间偏方治疗手足癣
采取民间偏方治疗手足癣方便有效,生活中手足癣是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患有此病,发病范围广,病因复杂,症状各异,影响着很多人的身心健康,下面为大家讲述手足癣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丁香15g,用70%酒精加至100ml,外搽,1日3次。如患处位于粘膜或有破溃,可将上方的酒精改为蒸馏水。功能杀虫止痒。主治手足癣。
蛇床子45g、苦参45g、白藓皮45g、生百部20g、当归20g、雄黄面12g(后下)、硫黄面12g(后下)。适用于治疗鳞屑、角化型手癣。
土槿皮30g、蛇床子30g、透骨草30g、徐长卿30g、黄芩30g、土茯苓25g、苦参25g、枯矾20g,水煎煮取滤液趁温热浸泡患足,每日 1剂用2次,每次20-30min,浸泡后拭干用无菌纱布包敷,6剂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收敛,镇痛止痒。主治手足癣。
苦参15g、蒲公英15g、明矾10g、丁香6g、百部12g、黄柏12g、黄芩12g、败酱草15g、地肤子10g、川椒10g、防风10g,每日1剂,煎洗3-4次,每次10-15min。功能杀虫,收敛。主治手足癣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