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拉稀护理牢记3个误区
宝宝拉稀护理牢记3个误区
误区一、排便次数多不一定就是腹泻
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一种生理性腹泻。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发育,多在添加离乳食品后会自然好转,而并不是患了肠炎。只要宝宝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应良好,睡眠安稳,体重也在增长,大便化验无异常,就用不着服用止泻药,以免影响正常的肠功能。
误区二、给腹泻的宝宝吃甜食
在稀粥或米汤中加些糖,加重腹泻。因为,腹泻使肠黏膜受损,不能将糖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单糖,因而使水分从肠壁被动地进入肠道,致使肠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
误区三、腹泻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腹泻除了细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霉菌引起,如宝宝所患的秋季腹泻,就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这种腹泻服用抗菌素后一点也不见效果,只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更为严重的腹泻。有些抗菌素甚至损伤宝宝的听神经,或导致日后个子长不高。
宝宝经常腹泻七大误区
腹泻的护理误区
误区一:宝宝高烧急死人,拉稀跑肚小毛病
医学观察:父母可不要小瞧几泡稀,其中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和水分,而电解质是维系人体血浆容量必不可少的,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物质基础,水对人体的作用就更重要了,婴幼儿严重脱水可导致生命危险。相反,高烧是婴幼儿对抗疾病的一种机制,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可怕。
误区二:治疗腹泻,最重要的是吃药打针
医学观察:因为宝宝肠道环境受到侵害,药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口服补液、食物疗法、精心的饮食护理在腹泻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有些药物对此时的肠道来说难以吸收,而打针输液药物有效成分作用到肠胃并不理想。总而言之,药物治疗腹泻不是最主要的,所以父母的家庭和饮食护理最重要。
宝宝经常腹泻,妈妈心疼又心忧。婴幼儿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病之一,那么腹泻病注定频发吗?不是。经过妈妈 的妙手护理能够成功狙击腹泻病吗?可以。请首先消灭这7个误区。
误区三:宝宝一拉稀,父母就立即自行给药
医学观察: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腹泻,马上会使用药物,这些药物来自:上次腹泻时没有吃完的药物;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药店的推荐自行购药等。不恰当的医药处理导致频繁更换药物和人为的药物耐受。事实上,每一次腹泻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父母是没有能力总结和辨别的。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而且,不要仅仅盯住止泻药,换了一种又一种,白白花钱,孩子受罪。泻是结果,不是病因,所以应治本,不是仅仅止泻。
误区四:拉稀是病从口入,限制饮食就天经地义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腹泻不提倡限制食量,更不能限制饮水。婴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大脑的快速生长阶段,腹泻的孩子已经丢失了养分,再禁食禁水岂不是雪上加霜。许多腹泻孩子往往由于处理不当,导致“饥饿性 腹泻”的发生。腹泻就是这样造成迁延的。
误区五:习惯叫肠炎,既然有“炎”就应该吃抗菌素
医学观察:这就是滥用抗菌素典型的代表。乱用抗生素治疗婴儿腹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婴儿肠道内非致病菌群数目少,还没有建立正常的菌群系统,肠道内环境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因素破坏,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不易恢复。所以,只有经医生确诊为细菌感染性腹泻才需要抗菌素,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六:宝宝拉稀,就一定是病了
医学观察:婴幼儿,尤其是小婴儿,非“病”的腹泻现象是不少见的。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多,也比较稀,这不是腹泻。若乳母的饮食有所改变,比如吃了凉的或油腻的食品、啤酒等,或母亲外出回来后马上给孩子喂奶,这样那样的原因可导致孩子的大便出现改变,不要马上就认为孩子腹泻了,立刻就吃药、打针,要等一等,看一看,是否由母乳造成的,或许拉一次两次就很快好转了。此外,在添加辅食过程中,婴儿的大便可能变得发稀、发绿,有奶瓣,次数偏多,这不是腹泻病,可能是对新的辅食不适应。减少辅食量或停止添加,会很快好转的。
误区七:腹泻病治疗都是一样的
医学观察: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细菌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细菌性痢疾;病毒感染性腹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秋季腹泻。广义的婴幼儿腹泻病还包括:饥饿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乳糖不耐受性腹泻以及肠道易激惹综合征等。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家长们可不要混淆了哦!
父母不要以为宝宝腹泻是小毛病,随便拿些自备药给宝宝吃,这是错误的做法!父母要弄清宝宝腹泻的原因,不同的腹泻有不一样的治疗方式。父母可不能乱来哦。
宝宝拉肚子护理误区
误区一、排便次数多不一定就是拉肚子
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一种生理性拉肚子。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发育,多在添加离乳食品后会自然好转,而并不是患了肠炎。只要宝宝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应良好,睡眠安稳,体重也在增长,大便化验无异常,就用不着服用止泻药,以免影响正常的肠功能。
误区二、给拉肚子的宝宝吃甜食
在稀粥或米汤中加些糖,加重拉肚子。因为,腹泻使肠黏膜受损,不能将糖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单糖,因而使水分从肠壁被动地进入肠道,致使肠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
误区三、拉肚子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拉肚子除了细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霉菌引起,如宝宝所患的秋季腹泻,就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这种腹泻服用抗菌素后一点也不见效果,只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更为严重的腹泻。有些抗菌素甚至损伤宝宝的听神经,或导致日后个子长不高。
因此,宝宝拉肚子时家长们最好不要“轻举妄动”,应该及时就医。
宝宝学步五大误区要牢记
误区之一:学步车
尽量不用学步车,因为学步车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特别强,它不是去发育大脑如何指挥他的四肢,比如他的下肢和胳膊、头、颈、身体,整个部位如何协调的运动,而是依赖学步车,而且学步车下面还有四个轮子,想去哪就去哪儿。因为有一部分是应该靠自己肌肉的力量去走路、跑步的,学步车也不能说一点用也没有,可是我们不能指望它发挥很大作用,所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但是意味着要在宝宝学步之前要有足够的训练,比如爬行训练要足够,爬行训练之前抬头、翻身、抓握的训练都要足够,他学走路的时候就水到渠成了。
误区之二:太早学走路
俗话说三翻、六坐然后八爬,一岁的时候会走路,如果过早的训练走路就会剥夺前面的那些时间,这个时候要通过他稳不稳来判断,如果他自己站起来走的挺稳不怎么摔跟头,说明他平衡能力已经发展足够了。如果他站起来摔一跟头,站起来摔一跟头,宝宝还是练习走路太早,说明他的腿部发育还没有足够,如果学走路过早会形成罗圈腿。
误区之三:不爬先走路
如果爬行不足会影响小孩的本体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四肢的感觉,这感觉会影响小孩写作业的速度,还有写作业的自觉性,还有上课的注意力的集中。
误区之四:学走路要穿鞋
其实小孩学走路的时候一开始时在家里爬然后站起来,还是光脚或者穿袜子的更多一些。然后逐渐到了一岁左右有穿软底鞋,就像过去给小孩穿的布鞋,不要给小孩穿硬底的凉鞋或者皮鞋,如果地板不是很凉的话可以让宝宝赤脚学走路。
误区之五:过度保护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对孩子进行训练的时候不是替孩子着想,而是启发孩子原动力。如果孩子能坐着不走,能躺着不坐,那他怎么上学呢,那不可以。这时候要激发起他的愿望,孩子要有能力才能有愿望,如果浑身肌无力怎么能有愿望呢,所以肌肉有力是来自于他的动力和需要,当孩子的视野非常的丰富多彩,引发起他那种求知欲和那种要去的欲望。所以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过度保护首先是帮他做事情,其次是抱着他太多了,还有就是永远不放心,另外就是限制活动范围。走路会影响到孩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他将来对环境的适应和学习能力。过度保护就是限制孩子能力的发展。
宝宝拉肚子护理的几个误区
宝宝拉肚子即禁食
张奶奶的宝贝孙子晟晟伤食后出现拉肚子,每天拉稀水便六七次,还伴有呕吐。张奶奶自作主张,认为宝宝越吃越拉,决定给他禁食,饿得宝宝哭闹不止,拉肚子症状也未减轻。
点评
民间主张对急性拉肚子采用禁食8-12小时,甚至24小时的饥饿疗法实际上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即使急性拉肚子时,患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不会完全消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仍可达到正常的60%-90%。较长时间的饥饿,不仅不利于患儿营养的维持,还会使其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并影响肠粘膜的修复、更新,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最后导致“拉肚子——营养不良——易致拉肚子”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对急性拉肚子儿应继续喂食。母乳喂养儿可自由吃奶及喂水;人工喂养儿可先喂稀释牛奶(牛奶1份加水2份)2-3天,以后逐渐增至全奶;半岁以上的患儿可选用米汤、稀饭或烂面条等,并给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再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鱼末等,但均需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
服糖盐开水可防止脱水
甜甜才11个月,患秋季拉肚子,每天拉稀水样便5-8次,每次大便量多。甜甜妈听说给宝宝服糖盐开水可防止脱水,于是在温开水中加些白糖和食盐给宝宝喂服,结果甜甜脱水现象反而加重,只好上医院看医生。
点评
在白开水中随意加糖、盐是不能起到防治脱水作用的。正确配制糖盐水的方法见护理重点中:预防脱水一节。
鸡汤作为一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确有补益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人都适宜喝鸡汤。无庸置疑,婴幼儿拉肚子时会随胃汤液丢失大量的营养物质。因而,一些年轻的父母为宝宝增加营养,喜欢给宝宝喂食高营养的液状食物,比如鸡汤等。殊不知,给宝宝喂鸡汤不但达不到壮体强身的目的,反而会给宝宝带来麻烦。
研究发现,鸡汤进人人体后,蛋白质合成显著增多,而人体每合成1克蛋白质即需0.45毫克当量的钾,由于钾不断进入细胞,人体为维持平衡,钠也大量进入血液和细胞液中,因而造成体液高渗——高钠血症。所以,婴幼儿在拉肚子时不宜喝鸡汤。
拉肚子喝鸡汤补营养
鸡汤作为一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确有补益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人都适宜喝鸡汤。无庸置疑,婴幼儿拉肚子时会随胃汤液丢失大量的营养物质。因而,一些年轻的父母为宝宝增加营养,喜欢给宝宝喂食高营养的液状食物,比如鸡汤等。殊不知,给宝宝喂鸡汤不但达不到壮体强身的目的,反而会给宝宝带来麻烦。
点评
研究发现,鸡汤进人人体后,蛋白质合成显著增多,而人体每合成1克蛋白质即需0.45毫克当量的钾,由于钾不断进入细胞,人体为维持平衡,钠也大量进入血液和细胞液中,因而造成体液高渗——高钠血症。所以,婴幼儿在拉肚子时不宜喝鸡汤。
拉肚子的宝宝一点油也不能吃
人们在小儿患拉肚子时,常常让小儿忌油。这种做法只适用于急性肠道炎症,一般不得超过3天。
点评
有些小儿容易拉肚子,尤其是渗出性体质的宝宝,拉肚子可持续很长时间,不应当长期忌油。如长期忌油,可使小儿消耗体内贮存的脂肪,引起消瘦,还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久之,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长期忌油还可造成拉肚子,易发生在6个月至3岁小儿,称“学步婴儿拉肚子”或慢性非特异性拉肚子。此与小肠粘膜上酶的活性增强有关。如酰甘酸环化酶使前列腺素增加,促使胃肠蠕动加快,造成拉肚子。这种拉肚子可用植物油治疗,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这一过程。婴儿长期拉肚子吃些植物油有益无害。乳母严格忌油可使婴儿拉肚子,所以也不要忌油。
宝宝拉肚子应该多喝水
点评
拉肚子宝宝不宜喝水,因为宝宝持续拉肚子,丢失的钾和钠比较多,白开水中并不含这些成分,而且过量饮水会稀释胃酸,影响宝宝食欲。如果宝宝口渴的话,可以给他服用口服补液。因为口服补液中含有适当比例的糖、碱、氯化钾和氯化钠,可以帮助宝宝补充丢失的电解质,让宝宝尽快恢复。
宝宝拉稀护理牢记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排便次数多不一定就是腹泻
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一种生理性腹泻。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发育,多在添加离乳食品后会自然好转,而并不是患了肠炎。只要宝宝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应良好,睡眠安稳,体重也在增长,大便化验无异常,就用不着服用止泻药,以免影响正常的肠功能。
误区二、给腹泻的宝宝吃甜食
在稀粥或米汤中加些糖,加重腹泻。因为,腹泻使肠黏膜受损,不能将糖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单糖,因而使水分从肠壁被动地进入肠道,致使肠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
宝宝腹泻可以喝奶粉吗
一般来说宝宝拉稀的话是可以喂食奶粉的,在宝宝拉稀期间虽然说胃肠功能减退了,但是还是可以进行一定的消化吸收的。为了防止宝宝在拉稀期间出现水电解失衡的情况,还是应该让宝宝喝奶粉,没必要给宝宝禁食,不过奶粉的喂养量一定要减少才行,喝水可以适当的帮助宝宝补充水分,解决了可能因为拉稀而导致的脱水等问题的出现。
宝宝拉稀期间也可以吃奶粉的,但是应该看宝宝的拉稀程度,以及宝宝是不是对奶粉有些不适应,同时如果一直都是吃母乳,第一次喝奶粉就拉稀的宝宝,最好还是继续母乳。
但是如果宝宝拉稀很厉害,那就应该注意一些,最好是更换防腹泻的奶粉,同时还应该减少宝宝日常的奶粉量,如果不够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米粥汤等填饱肚子的食物,但是一定不要吃任何的果汁和水果之类的。拉稀严重的话还需要随时观察宝宝的神志状态,避免出现脱水的情况。
宝宝拉稀护理误区
误区1 只要排便次数多就是腹泻
宝宝腹泻护理有的妈咪常在这种情况下急着服用止泻药,可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6个月内的宝宝在生后不久,可能经常会在喂奶后就排出黄绿色稀便。每天少则4—6次,多则达到10余次,便中还有奶块或少许透明黏液。这种情况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其实它是一种生理性腹泻。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发育,多在添加离乳食品后会自然好转,而并不是患了肠炎。只要宝宝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应良好,睡眠安稳,体重也在增长,大便化验无异常,就用不着服用止泻药,以免影响正常的肠功能。
误区2 腹泻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有的妈咪一见宝宝腹泻,马上就给喂抗菌素消炎。其实,腹泻除了细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霉菌引起,如宝宝所患的秋季腹泻,就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这种腹泻服用抗菌素后一点也不见效果,只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更为严重的腹泻。有些抗菌素甚至损伤宝宝的听神经,或导致日后个子长不高。因此,服抗菌素不见效时要马上停药,赶快去看医生。
误区3 给腹泻的宝宝吃甜食
宝宝腹泻时,妈咪往往在稀粥或米汤中加些糖,以为这样既补充热能又易消化。然而,这样只会加重腹泻。因为,腹泻使肠黏膜受损,不能将糖分解为能被肠道吸收的单糖,因而使水分从肠壁被动地进入肠道,致使肠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
宝宝拉稀怎么护理
(1)千万不要禁食
不论何种病因的腹泻,婴儿的消化道功能虽然降低了,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营养素,所以吃母乳的婴儿要继续哺喂,只要婴儿想吃,就可以喂。吃牛奶的婴儿每次奶量可以减少1/3左右,奶中稍加些水。如果减量后婴儿不够吃,可以添加含盐分的米汤,或哺喂胡萝卜水,新鲜蔬菜水,以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已经加粥等辅助食品的婴儿,可将这些食物数量稍微减少。要根据婴儿口渴情况。
(2)保证喂水
早期发现脱水。当婴儿腹泻严重,伴有呕吐、发烧、口渴、口唇发干,尿少或无尿,眼窝下陷、前囟下陷,婴儿在短期内“消瘦”,皮肤“发蔫”,哭而无泪,这说明已经引起脱水了,应及时将病儿送到医院去治疗。
宝宝夏季护理的3大误区
误区1:夏天尽量别剃光头
夏天宝宝的头发不宜留得过长,因为除了通过呼吸排出人体部分热量外;皮肤排汗是排出热量的主要途径,但给宝宝剃太短的头发或剃光头并不可取。
误区2:夏天不宜给宝宝断奶
夏季,特别是7、8月份,天气炎热,导致婴儿食欲减退,而且会使食物中的细菌相应增多,出现消化道感染。另外,高温有利于苍蝇的繁衍,这增加了胃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机会,容易出现腹泻,因而影响婴儿健康,所以夏季不宜断奶。
误区3:夏天不能经常给宝宝掏耳朵
现在天气炎热,宝宝出汗较多,真菌容易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如果家长三天两头给孩子掏耳朵,容易造成细菌侵入,感染外耳道炎。建议每半年给孩子耳朵清洁一次。
夏季新生儿护理牢记3准3不准
一准:坚持喂养母乳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安度夏季的最好食品,母乳营养成分合理,易于消化,温度适宜,不易被污染,母乳中含有抵抗病毒和细菌的各种抗体和溶解微生物的溶菌酶。如果必须人工喂养,一定要注意卫生,奶具要消毒,不要吃剩奶,要现吃现配。
同时,大人小孩都要及时补水。夏天是一个渴坏了的季节。为了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乳母要多饮水,乳儿也要适当饮水,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更应注意补充水分。
二准:用温水给宝宝洗澡
夏天一到,有些宝宝就辛苦了,因为他们就是天生怕热的宝宝。这个时候,有些妈妈还会用凉水给宝宝洗澡,让他们可以舒服一点。这种做法正确吗?
当然不正确,妈妈们可不要用冷水或是偏热的水给宝宝洗澡啊。
新生儿的皮肤柔嫩,防御功能差,每天要用温水洗浴,尤其是在狂出汗之后可以先用布轻轻擦干,过一会再用温水帮宝宝洗澡,不那么容易长痱子。如果宝宝要预防尿布皮炎,妈妈最好不用尿布兜臀部,可在凉席上铺一层夹被,在臀部下面垫上尿布,不要使用塑料布。
三准:适当使用空调
空调、风扇一刻不停地转,极易使宝宝受寒而引发疾病。小编是不推荐宝宝吹空调,但如果实在是热得受不了需要开空调的话,空调的温度设定不要太低,最好在26℃以上,一般室内外温差保持在5-7度比较适宜,否则室内外温差大,宝宝在经历温差变化时容易生病。 由于空调房内往往空气不流通,妈妈最好尽量减少宝宝待在空调房里的时间。如果可能最好不要长时间开空调,在开空调1-2个小时后开窗通风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至于吹风扇,小编的建议是使用时间不能过长,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并且风速不要太快;电扇不宜直接对着宝宝吹,也不能近距离吹。吹一段时间后,调换一下风扇的位置,以免局部受凉过久;不要让宝宝开着电扇睡觉,如果气温实在过高,也只能摇头微风,并用定时控制;当宝宝大量出汗时,切记不要让他对着电扇猛吹。
当然,有些事情是不可以用的,且听小编慢慢道来“3不准”。
一不准:不开窗户
面对蚊子的一次次无情的袭击,许多妈妈会关上窗户,室内的空气质量立刻就呈直线下降了。其实,如果我们把门窗关紧,加上室内干热,存留于室内的病菌种类虽然少,但是它们的繁殖速度可是惊人的快,可使密度增加,这样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机会也会增加。所以,室内要经常通风,保证空气流通,以降低室内病菌的密度。
妈妈们,何不打开窗户,让宝宝充分拥抱外面的空气呢。
二不准:将宝宝裹得严严实实
有些妈妈直言:现在是过渡到夏天的时候,早晚温差大,睡觉时不把他裹紧点,待会早上气温低,着凉了怎么办?
非也非也。在这种情况下,用婴儿睡袋代替包裹是最适宜的方法,可以避免给宝宝造成束缚,影响生长发育。我国北方的妈妈们习惯用棉被包裹宝宝,有时为了防止宝宝蹬被子,还将包被用绳子捆上几道,其实这样妨碍了宝宝的四肢运动,不利于触觉发育,而且因为不透气,宝宝岀汗后容易导致皮肤皱褶处糜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尽早给宝宝穿上小衣裤,有利于四肢发育,千万别将宝宝捆得严严实实的,还宝宝一个自由的睡眠。
三不准:忽视洗澡细节
在夏天,洗澡可是宝宝的关键词。我们的宝宝如此爱干净,可受不了黏黏的汗水折磨着自己。可是有的妈妈在给新生儿洗澡的时候不太注意方式,给他们娇嫩的皮肤带来了负担。那要怎样洗澡呢?有哪些小细节要注意呢?
小编说:用“分段沐浴法” 吧。
脱下宝宝衣服,并将此衣服包裹于胸腹上,暂以保暖。
第一步:开始洗脸、洗头及颈部,注意勿使水流入耳内。
第二步:再以小毛巾擦洗肚脐以上的胸,腹、背部。
第三步:拭干后,再将肚脐以下的臀、下肢部分,缓缓置入盆水中,很技巧地利用肘关节、手臂及手掌的力气,给予安稳的支托及抓牢宝宝的大腿部。
整个过程中,身体的皱折及弯曲部位,应特别注意洗净擦干,且动作要轻柔,使宝宝有安全感。
秋季宝宝拉肚子护理误区
秋季宝宝拉肚子误区一:腹泻就一定是由菌痢或者细菌引起的
近日来,天天渐渐转凉,很多爸妈都还没有从中毒性痢疾等夏季传染病的恐惧中走出来,又开始发现宝宝会发热、咳嗽以及呕吐拉肚子等,而且秋季宝宝拉肚子后,很快会伴随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等症状。很多爸妈经验不足,会把宝宝出现的这些症状想象成为细菌性腹泻或者是中毒性痢疾,其实秋季宝宝拉肚子的真实原因是一种“轮状病毒”引起的,属于一种急性传染性拉肚子,0-5岁的婴幼儿特别容易在秋冬季节患病。
轮状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因为轮状病毒引起的宝宝拉肚子的病症,每年的秋冬季节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峰期,所以这种病毒引起腹泻被称为秋冬季宝宝拉肚子。
秋冬季宝宝拉肚子在我国各地多发,在全世界各地都很盛行。宝宝感染上这样的病毒之后,首先会出现水样腹泻等机型肠胃炎为主的病症,常见伴随发烧、呕吐或者拉出来的大便呈现有恶臭的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如果爸妈在护理宝宝的过程中,护理方式错误将会导致宝宝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可导致死亡。
秋季宝宝拉肚子误区二:腹泻没有传染性,是由于宝宝吃的不干净
很多人觉得,婴幼儿腹泻是没有传染性的,总觉得是吃坏了肚子,所以也就不了解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其实轮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秋季宝宝拉肚子后,大便富含容易污染环境的轮状病毒,会有导致造成局部流行的可能。此外,爸妈在护理宝宝的过程中,如果在帮宝宝处理便便后,没有彻底消毒洗净双手就去接触奶瓶和宝宝的玩具,就会再度让宝宝感染上轮状病毒。轮状病毒的其他传播途径是:生活用水、医生护士的手以及医疗器械。
所以,给宝宝喂东西之前一定要注意洗手,要经常清洁消毒宝宝平时的玩具和餐具,宝宝专用的奶瓶清洗后要高温消毒20分钟,秋季宝宝拉肚子后,要妥善处理宝宝的便便,宝宝使用过的便器和尿布都要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