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灸法白芥子敷灸
冷灸法白芥子敷灸
白芥子敷灸法是最为常用的冷灸法之一。白芥子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以白芥子研末水调外敷,可合局部皮肤发热乃至起泡,类似灸法。有关白芥子敷灸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备急肘后备急方》:治瘰疬:“小芥子末,醋和贴之,看消即止,恐损肉”。明·《本草纲目》认为白芥子具有“消瘀血、痈肿、痛痹之邪”的作用,并载有“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引毒归下,疮疹不入目”;“涂顶囟,止衄血“等方。至清代进一步从单味转为复方白芥子敷灸。如《张氏医通》创“白芥子散”。《卫生鸿宝》载:“治冷哮法:白芥子净末、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麝香五分, 匀,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等穴,涂后麻 疼痛,切勿便去,候二炷香足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二次病根去。”现代,白芥子敷灸不仅应用广而且观察的样本数也大。以复方白芥子膏敷灸为主,其配方的成分虽各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上述方药加减而成。且日趋规范与固定。
【操作方法】
灸膏制备:
(1)咳喘膏 全国各地配制的处方不一,现选介二方,其余将有“临床应用”中介绍。
方一、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甘遂、细辛、生甘草、百部、肉桂、葶苈子。依次按8:8:8:5:4:4:5:5:3的比例组成将上药烘干,粉碎研末,过100目筛。用时取药末用50%姜汁调成较干稠糊状,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方二、白芥子21 g,元胡21g,甘遂12g,细辛12g。将上药共烘干研细末,储瓶备用,此为1人3次用量。敷灸法为,每次用上药末之三分之一量,加鲜姜汁调成糊膏状,并加麝香少许,一般在夏天使用。
(2)关节膏
方一:以等量生白芥子、生草乌碾成极细粉末过筛,将粉末装入容器中封存备用。
方二:白芥子、元胡、细辛、防己、半夏、南星、木瓜、制川草乌等,上药粉碎,过80目筛,装瓷缸备用.
(3)胃痛膏 白芥子20g,白芷10g,甘遂10g,川乌10g,草乌10g、细辛5g,山栀子20g,芦荟10g,杏仁10g,桃仁10g,白胡椒5g,使君子10g,草决明10g,皂角10g,冰片2g,红花10g。上药并研细末,密封干燥处保存。
具体操作
(1)咳喘膏 治疗时,取药12g~18g分二等份置于二片医用胶布或分别摊直径为3cm的油纸上中间,分别敷贴于所选穴区,成人一般贴4~6小时,儿童一般贴3~4小时揭去。敷贴最佳节气常选择夏季伏天和冬季寒九天;疗程安排是每周敷贴2次,4周为1疗程,一般使用1个~2个疗程。,以胶布固定即可。每次贴灸4~6小时,10日1次,每年共敷灸3次(即补伏、中伏、末伏各1次),连续治疗3年共敷贴9次。
(2)关节膏 用时取适量上述粉末以清水调成糊状平铺于牛皮纸上,药面以4cm×4cm左右为宜。敷贴于穴处,嘱患 者不要离开,随时观察患处皮肤,直到穴处周围皮肤潮红,且药面下皮肤有烧灼感并出现水泡为度(如不出现水泡,可用红花油或解痉镇痛酊代水调药)。除去药糊,将创面皮肤常规消毒,以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待其自愈。
每年初、中、末三伏的第一日各贴药1次.视药末每穴3g,用生姜汁调膏,穴位用75%乙醇棉球擦后贴敷,外用敷料或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贴药时间一般为3~4小时,可根据贴后的反应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若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去药,以防烧伤皮肤;反之贴后微痒舒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
(3)胃脘膏 用时取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型硬纸上,每块小儿约3~5g,成人约5~8g,贴于穴位,胶布固定。48~72小时换穴换药,每次选6~10个穴位。本疗法3年为1疗程,停药2年后统计疗效.
【主治病证】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呼吸道感染、风寒性关节炎、周围性面瘫、胃脘疼痛、梅核气等。
【注意事项】
1.可根据贴后的反应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若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去药,以防烧伤皮肤;反之贴后微痒舒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
2.在临床上,结合个人体质异同,若贴处皮肤痒,充血过敏者,应慎用或药量相应减少、时间缩短。
3.贴敷时勿洗冷水澡,勿过劳.除个别疼痛较重对症处理外,其余不配用任何疗法。
【临床应用】
1.急性支气管炎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定喘。
治法:
灸药制备:白芥子30g,细辛15g,甘遂15g,玄胡索30g。共研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临用时以适量姜汁调和,另取麝香膏两张。
灸治方法:一穴均取,双侧同用。将以上贴药敷于8个穴区之上,以麝香膏固定(一张麝香膏分为4份),嘱1~2小时左右局部发痒、辣、发红时取下。小儿约30min.机体反应强者,局部可起泡,起泡者可用消毒针管抽出渗液,用艾条熏干即可。一般隔日1次,3 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2例,全部有效。
2.慢性支气管炎
取穴:
主穴:肺俞、风门、大椎、定喘、天突、膻中、大杼。
配穴:风寒型加风门,痰浊型加脾俞,心肾虚型加心俞,年老体弱者加肾俞、
治法:
灸药制备:各地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敷灸方颇多,但大同小异。以下诸方供读者参考。方一:白芥子、甘遂、细辛、元胡各等份,方二:白芥子、甘遂、细辛、吴萸、皂刺各等份,方三、白芥子30g,细辛30g,延胡索12g,甘遂12g。方四、白芥子30%麻黄15%甘遂30%细辛15%半夏10%。方五:白芥子、细辛、甘遂、莪术、玄胡、硫磺,比例为6:5:6:4:3:1。诸药混合研末(过6O目筛)。贴敷前先绞生姜取汁,临用时加鲜姜汁调成稠糊状。亦可取冰片溶入75%的乙醇制成饱和溶液,把姜汁与冰片乙醇溶液按5:1 的比例混合,随即以此混合液调药末(每100g药末约需120ml姜汁冰片混合液),制成药糊密封备用。方六、细辛、白芷、白芥子、甘遂、轻粉各等分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做成蚕豆大圆饼。
灸疗方法: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每次取4个穴区(双侧穴作二个穴区),轮流取用。穴处先以乙醇棉球擦除皮肤汗垢,擦至皮肤微红.或用生姜片擦穴位令热使毛孔充分舒张,取药糊置于穴位上。呈直径2cm、厚约0.5cm的圆饼状,或将药糊3g,摊于3× 3cm大小的腊纸或塑料薄膜上,以防药物挥发,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即可。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小儿为2小时。贴药时一般从病人感到穴位处有轻微烧灼感(约4~6小时)为宜。如贴药时间感觉刺激难忍,应提前取下。贴敷后患者背部即有不同程度的烘热及烧灼感,揭除药饼后可见穴位表皮形成红斑或为水泡,此为正常的穴位反应。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放水,注意勿令感染,以免影响下一次贴敷治疗。疗效研成细治疗时间选在每年夏季初、中、末伏。每3至5天宜,每年从初伏开始,10天贴敷1次,每年贴3次,连贴3年。亦可3~4日用药1次,10次为1疗程,伏天连用3年。
疗效:共治1880例,结果:临床控制(敷药后证状消失,能正常工作和学习,观察一年未复发)906例。显效(敷药后证状基本消失,能负担一般工作)518例。有效(敷药后呼吸平稳,咳喘减轻,发作次数减少)380例。无效(敷药后症状无改善)76例。总有效率为96.0%。
3.支气管哮喘
取穴:
主穴:分为三组。① 天突、大椎、肺俞;② 定喘、风门、脾俞;③百劳、命门、肾俞。
配穴:发作期选肺俞、风门、定喘;缓解期选肺俞、膏肓、肾俞。
治法:
灸药制备:可在下列方中选择其一。方一 :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甘遂、细辛、生甘草、百部、肉桂、葶苈子,依次按8:8:8:5:4:4:5:5:3的比例组成;方二:白芥子35%,洋金花35%,细辛18%,甘遂12%;方三:生甘遂、白芥子、延胡各一份,细辛、丁香、干姜各半份进行配伍;方四:以玄胡索、细辛、甘遂、白芥子。防风、白蚤休。方四: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白芥子(生),各药按比例配成。上述方药烘干,研磨成粉末,过100目筛。用时取药末用50%姜汁调成较干稠糊状,切成1cm ×1 cm的方块状或直径为10cm,厚为3mm大小之饼状,并撒以麝香适量。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方五:白芥子(生)30g,麻黄 20g,细辛10g,甘遂20g,延胡索20g。上药分别研末,临用前以老姜汁和蜂蜜混以3/1000的氮酮为糊状,切成等大(1cm × 1cm)的小方块。
灸治方法 :夏令敷灸取主穴。初伏取第一组,中伏取第二组,末伏取第三组。依据症情敷灸可用配穴。贴法:将药饼或药块置于穴区,用四方形胶布或香桂活血膏加以固定,成人一般贴4~6小时,年幼及老年、病轻、偏虚者一般贴2~3小时揭去。在临床上,结合个人体质异同,若局部皮肤充血过敏者,应慎用或药量相应减少、时间缩短。在贴药期间如感觉皮肤痒或较疼痛者应提前取下,视情况而给于抗过敏药物;到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者,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治疗期间忌食冷冻品及腥物。如夏令敷灸每伏贴药1次,于每年夏季三伏的第1日开始,初、中、末状各贴药1次,3年为1疗程。如按症情敷灸,每周敷贴2次,4周为1疗程,一般使用1~2个疗程。
疗效:共治533例,结果临床治愈118例,显效190例,好转149例,无效76例。总有效率为85.7%。并观察到年龄小则防治效果佳( P< 0.05);在按病程分组中,病程短则防治效果佳(P< 0.05)。另外,机理研究表明,本敷灸法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而影响着哮喘的病理。
4.胃脘痛
取穴:
主穴:中脘、上脘、下脘、神阙、梁门、阿是穴(背部压痛点,多在灵台、至阳穴处)、脾俞、胃俞、膈俞、肝俞、内关、足三里、手三里。
配穴:痛经者加关元、腰骶;冠心病者加膻中、辄筋、屋翳;乳房包块者加乳房包块处;阳萎者加命门、腰眼、关元;咳喘者加身柱、肺俞、中府、膻中;胆石症、胆囊炎加肝俞、胆俞。
治法:
灸药制备:白芥子20g,白芷10g,甘遂10g,川乌10g,草乌10g、细辛5g,山栀子20g,芦荟10g,杏仁10g,桃仁10g,白胡椒5g,使君子10g,草决明10g,皂角10g,冰片2g,红花10g。上药并研细末,密封干燥处保存。
灸疗方法:主穴为主,配穴据症酌加,每次选6~10个穴。位取适量药粉,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型硬纸上,每块小儿约3~5g,成人约5~8g,贴于穴位,胶布固定。48~72小时换穴换药。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38例,结果:痊愈2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
5.痛证
取穴: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
配穴:坐骨神经痛:命门、阳关、环跳、大肠俞、风市、外丘、地五会。肩痛:肩井、肩髎、肩贞、天宗、肺俞、大椎、手三里。踝关节痛:三阴交、申脉、解溪、商丘。腰痛:命门、阳关、大肠俞、阳关及腰骶部。网球肘、足跟痛、足背痛等可用大块贴肿痛处略大于患处。膝关节痛;内外膝眼,鹤顶或取大块贴膝盖部。类风湿性关节炎、产后身痛、腰腿痛等参照上述各方法选穴和痛点、痛处。
治法:
灸药制备:白芥子20g、芦荟10g、白芷10g、细辛5g、川乌10g、草乌10g、皂角10g、桃仁10g、红花10g、杏仁10g、草决明10g、白胡椒5g。山栀子20g、使君子10g、甘遂10g、冰片2g等研细末,装瓶或塑料袋内密封,勿泄气,置阴凉干燥处备用。
灸疗方法:每次选7~8个穴。取适量上述药粉用鲜姜汁调成膏状,取5~8g摊于方形硬纸上,贴在穴位上,胶布固定,或根据痛处范围大小,将药敷于患处,上盖硬纸,再用胶布固定,每次贴48~72小时。3次为一疗程,病情重者取掉药在贴药处拔火罐,必要时可反复拔。每穴贴后休息半月,待皮肤恢复后再重复贴治。
疗效:218例,痊愈145例。显效37例。好转31例。无效5例。
6.神经性胸闷
取穴:
主穴:膻中、中脘、身柱、神道、至阳、天突、大椎。
配穴:腹胀、腹痛、腹泻加神阙、足三里,恶心纳差加内关。
治法:每次取3~5穴,据症酌加配穴。用上述灸药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型硬纸上,贴于穴位上,胶布固定。每次贴48~72小时,每次选7~8个穴,贴3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13例,结果10例痊愈(胸闷气短憋气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3例显效(胸闷气短憋气症状基本消失,但生气着急仍有轻度憋气)。
7.梅核气
取穴:
主穴:天突、华盖、定喘、大椎、足三里、丰隆、阳陵泉。
配穴:肺俞、脾俞、内关、阿是穴(咽部最痛苦处体表对应点)。
治法:
灸药制备:取元胡 10g、白芥子10g、细辛10g、甘遂5g、麝香0.4g、斑蟊3.5g、人参芦10g、生地夏2.5g、生南星2.5,上药共研末。
灸疗方法:每次治疗选 主穴3~5个,配穴选2~3个。治疗时点出所选穴位,将上药用姜汁调成糊装,以黄豆大小药糊摊于1.5cm×1.5cm的牛皮纸上贴敷穴位,橡皮膏十字固定,8小时后将药糊揭下。每隔10日敷灸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组38例,痊愈(2个疗程内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消除)30例,好转(1个疗程咽部异物感 基本消失)6例,无效(2个疗程后咽部异物感无明显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4.7%。
8.骨关节病
取穴:膝关节取犊鼻、梁丘、血海、足三里;踝关节取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肩关节取肩髃、肩髎、臑俞、肩前;肘关节取曲池、天井、肘髎、小海。
治法:
灸药制备:白芥子、元胡、细辛、防己、半夏、南星、木瓜、制川草乌等各适量,上药粉碎,过80目筛,装瓷缸备用。
灸治方法:根据病变关节取穴。每次取药末的量为平均每穴3g,用生姜汁调膏,穴位用75%乙醇棉球擦后贴敷,外用敷料或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贴药时间一般为3~4小时,可根据贴后的反应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若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去药,以防烧伤皮肤;反之贴后微痒舒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敷灸时勿洗冷水澡,勿过劳.除个别疼痛较重对症处理外,其余不配用任何疗法。每年初、中、末三伏的第一日各贴药1次.本疗法3年为1疗程,停药2年后统计疗效。
疗效:共治360例,结果:痊愈293例,显效36例,有效11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 为94.5%.
白芥子治面瘫可以吗
患有面瘫疾病的患者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比如说性生活应该有所节制,还应当注意多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换苹果后可以考虑使用针灸治疗,同时还应当注意积极锻炼身体,尤其应当对面部肌肉多锻炼,可以面对镜子做一些面部活动。当然面瘫患者应该积极治疗,白芥子对于面瘫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白芥子具有软坚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一般中药店均有销售。取白芥子100克,捣碎,加适量白开水调匀,平摊在纱布上,待药温度接近于体温时,将药敷于患者面颊部,用绷带固定,注意保温,2小时后取下,切不可超过时间,只用药1次。自发病之日起,禁食生冷食物,避免风吹,不用冷水漱口、洗脸,注意局部保温。此法尤适宜病程在3个月之内的患者。
面神经麻痹外治法穴位贴敷疗法,用单味白芥子外敷配合挑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甚佳,现介绍如下。疗方法嘱其患者口腔含漱消毒,检查患者的患侧口腔内上齿靠第一、二大牙之间的腮部(也有在下齿腮部的),有条小支叉的青筋,就是怒张的小静脉血管,有毫针柄粗细,先局部消毒,然后持三棱针在暴露部位上挑刺放血,紫血自然流出3~6滴后停止,用止血钳刺激半分钟至一分钟,以提高疗效。
通过上面的介绍,朋友们对于白芥子治疗面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要强调一下,面瘫患者除了积极治疗之外,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说面部不要经常吹风,心情不要过于悲伤,注意面部的保暖,身体不能太劳累,不要吸烟饮酒。
2019~2020三九灸时间表 什么是三九灸
在三九天进行天灸疗法。
三九灸是传统中医养生疗法中的天灸疗法,天灸是中医传统灸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之后根据个人症状选定穴位进行施灸,有温阳益气,补肾散寒的功效。
三伏贴和艾灸贴哪个好
三伏贴和艾灸贴各有优点,建议根绝自己的需求选择:
1.三伏贴:三伏贴的主要成分是中药甘遂、白芥子、细辛、生姜等,可以通过贴敷阳性、热性的辛辣药物,刺激穴位经络、激发阳气、协调脏腑、调整人体状态。
2.艾灸贴:艾灸贴通常是采用远红外自发热技术配合精油,然后直接可以贴在不舒服的部位,贴在皮肤上之后会自发热,使用比较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贴。
落枕脖子僵硬怎么办
1、按摩法
松筋:在颈部两侧寻找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拇指按揉1分钟,再用手捏拿颈部和肩部肌肉约2分钟。
活动颈部:手指按住患侧的肌肉,头部先左右转动,再做抬头低头运动,最后再做环转运动。
抱颈:双手手指交叉,掌根抱住颈部,并用力挤捏,向上提起,反复10次,再用手掌在患处摩擦20次。
2、艾灸落枕穴
落枕穴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穴位,因而命名为落枕穴,其位于手背,在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 寸处。艾灸落枕穴可以有效祛除风寒之邪,缓解落枕的症状。在药店购买艾条1 根,然后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在落枕穴皮肤上3 至5 厘米处,做旋转运动,一般灸5 分钟之后,换另一侧手背再灸5 分钟,每日1 次。艾灸时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宜,小心烫伤。
3、热敷颈部
取250 毫升的优质酿造米醋,在锅中煮沸,之后将米醋倒入盆中。将无菌纱布在米醋中浸泡,然后平敷在颈部肌肉疼痛处,期间为了维持纱布温度,可在上面放一个热水袋。在进行热敷的同时,患者可稍微活动活动颈部,以加强疗效。每次热敷20 分钟,每日2 次,米醋可用2 次(第2 次加热即可)。一般落枕患者用此法治疗2 至3 次后,其疼痛的症状就可明显缓解。
4、食疗:葛根桂枝荆芥汤
葛根10 克,桂枝、荆芥(后下)各6 克,加水煎煮2 次,取药汁混合,分2 次服用,每日1 剂,连续3 日。
葛根特别善于缓解颈项强直、肌肉痉挛,可促进头颈部血液循环,并有一定降压作用。
桂枝性温,可祛寒止痛、温通经脉,并能制约葛根偏凉的药性。荆芥性温,有发散风寒的功效。
三味药同用,可缓解落枕后脖子强直、肌肉僵硬、活动受阻的症状。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艾灸是将艾叶用于针灸治疗,下面我们将对艾叶的针灸原理进行一个剖析。
每逢端阳节,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借其芳香气味来避秽、消灾,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识,但艾叶用在针灸方面来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
经过以上对艾灸的一个简单的了解,你是否已经明白艾灸是怎么回事了呢?
三伏贴能治哮喘吗 三伏贴可有效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三伏贴」是中医学对于慢性、虚寒性疾病的保养方法,已有悠久的历史,清朝《张氏医通》记载:「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未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由此可知,根据中医理论,利用特定节气,进行特定穴位中药敷贴,可有效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哮喘也是有帮助的。
艾灸治疗扁平疣的方法
第一大类:艾灸法
一、艾柱灸法
1、直接灸包括瘢痕灸、无瘢痕灸、骑竹马灸、三角灸。
2、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葱灸、隔韭菜灸、隔胡椒灸、隔豆豉灸、隔蟾灸、隔矾灸、隔巴豆灸、隔蛴螬灸、隔甘遂灸、隔皂角灸、隔蚯蚓灸、隔陈皮灸、隔厚朴灸、温脐种子灸、结胸灸、隔苍术灸、隔苦瓠灸、隔蓖麻仁灸、隔徐长卿灸、隔核桃皮灸、隔莨菪根灸、隔桃叶灸、隔桃树皮灸、隔槟榔灸、隔川椒灸、隔麻黄灸、隔白附子灸、隔葶苈饼灸、隔香附灸、隔木香灸、隔商陆灸、隔土瓜根灸、隔薤灸、蒸脐法、大灸疗法、隔钱灸、隔面灸、隔酱灸、隔碗灸、隔头垢灸、隔鸡子灸、隔黄土灸等方法。
二、艾条灸法
1、纯艾条灸包括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2、药物艾条实按灸法包括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神灯照灸法、百发神针、消癖神火针、阴症散毒针、艾火针衬垫灸。
3、隔药灸法包括隔核桃壳灸、隔蟾酥皮灸。
4、无烟灸法。
三、其他灸法
其他还有艾饼灸法、艾熏灸法、温灸器灸法、温针灸法等疗法。灸法是利用某些易燃材料和药物,以烧灼、熏熨和贴敷俞穴或患处,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
第二大类:非艾灸法
一、天灸法是用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而起到治疗作用。包括毛莨灸、旱莲草灸、吴茱萸灸、斑蝥灸、白芥子灸、甘遂灸、蓖麻仁灸、威灵仙灸、巴豆霜灸等。
注意事项
1、根据病情选择穴位,方可取得预期疗效。
2、水泡挑破与否均可,但要注意预防感染。
二、敷药灸法是用药物涂敷穴位或患处而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胡椒灸、马钱子灸、鸭蛋子仁灸、细辛灸、五倍子灸、生附子灸、食盐灸、天南星灸、生姜灸、丁桂散灸、蒜盐灸等。
三、其他灸法其他还有化学灸法、药熏蒸气灸法、冷淋灸法、灯火灸法、硫磺灸法、黄蜡灸法、桑枝灸法、桃枝灸法、竹茹灸法、麻叶灸法、药捻灸法、烟草灸法、线香灸法、火柴头灸法、铝灸法、药锭灸法、麝火灸法、电热灸法等多种灸法。
儿童哮喘的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治疗儿童哮喘的特色疗法一般有:穴位敷贴,扎针,针灸,还有推拿按摩,雾化,中医直肠给药等。这都是现代用的较多的特色疗法。灸法可以适用于缓解期的治疗,小儿推拿治疗哮喘的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治疗都可以。穴位敷贴可以作为急性发作期的辅助治疗和缓解期的治疗。再有雾化,高压泵雾化,用于急性期的发作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还有中药直肠给药,也是有效的。还有理疗,也是很有效果的。
我们把穴位敷贴做一个详细的介绍,穴位敷贴也叫做冬病夏治,从字面来解释,就是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我们夏天来进行治疗,也就是有个预防性的治疗,因为中医讲一个阴一个阳,自然界也有阴和阳,夏天就是阳,三伏天属于阳,三伏天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旺盛,我们的医者借助自然界的春夏养阳这个观念,在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旺盛的时机,借助这个时间用一些温热的药物,用一些药物贴特定穴位来达到扶持人体阳气,也叫做人体的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扶持阳气,帮助其冬天少发病,不发病或者是发作轻微。这是穴位敷贴,冬病夏治。
这个方法是清代张璐老先生,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张氏医通》,里面记载:夏月三伏、白芥子碾末,头伏治哮喘。就是夏天三伏天用白芥子碾成粉末,投穴位来治疗哮喘。我们依据这个理论。产生这个敷贴疗法,贴穴位它有三层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预防作用;第二个是增强抵抗力的作用,预防冬天的病;第三个是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是指小儿哮喘,病发了我们医生诊断以后属于寒性哮喘,我们用这个药贴穴位,同样收到很好的疗效,深受广大家长小儿的欢迎。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特色疗法,也同样需要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穴位敷贴是要根据辨证用药的,雾化也是辨证用药的,雾化用西药辨证,我们用中药雾化辨证用药的。推拿也要辨证用药的,小儿的推拿,也要辨证用药。还有直肠给中药,同样是要辨证用药的。是热证要用治疗热证的药,是寒证就要用治疗寒证的药。你比如说灸法,针灸的灸法,它必须用于寒证不能用于实证,不能用于热证。
什么方法治气管炎呢
(1)药物:硫黄粉50g,甘草50g,白芍20g,白术20g,白矾10g,热参总碱150g。制法:先将草、芍、术用水煎煮两次,煎液混合一起浓缩成稠膏,加入硫、矾烘干研末即得,最后加入热参总碱,混匀,备用。用法:先将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上药200mg敷于脐窝中,盖以软纸片,上用药棉,轻轻压紧,外以胶布固定,5~7天换药1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2)药物:二丑15g,大黄30g,槟榔8g,木香5g,轻粉少许。 制法:轻粉另研。余诸药均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加轻粉,调均匀,再研一遍,炼蜜调膏。 用法:敷神阙穴。用于支气管炎偏热者。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3)药物:白芥子3g,半夏3g,公丁香0.5g,麻黄5g,细辛2g,麝香少许。 制法:麝香另研,余共研细末,瓶贮备用。 用法:先将脐内放麝香,再放余药,隔姜灸,每次3~5壮,10天为1疗程。 出处:《中国灸法集粹》。
支气管哮喘中药方剂 寒饮内阻型支气管哮喘
阵发性胸憋气喘,呼吸困难,遇冷空气则加重,相当于冷哮。咳嗽痰多,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兼喜温畏寒,食少纳呆,胃腹胀满,便溏泄泻,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缓,治宜补益肺脾,化痰平喘,治疗当以哮灵汤合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灸麻黄,杏仁,地龙,党参,天花粉,冬瓜子,射干,炒白术,茯苓,干姜,紫苏子,灸甘草。
方中除哮灵汤外,更加炒白术,茯苓健脾,杜绝生痰之源,干姜温肺化饮,温中散寒;紫苏子化痰降气,止咳平喘;灸甘草甘温调中。痰凉者,加白芥子,宿食停滞,加莱菔子,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槟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