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预防幼儿蛀牙
能预防幼儿蛀牙
一篇报告指出,龋齿患儿母亲的维D水平远低于其他母亲。
母亲孕期的低维D水平与儿童的高龋齿率之间存在关联。为验证这一想法,他们从较落后的城区招募了207名孕妇(处于第二妊娠期或第三妊娠期早期),测量了其维生素D水平。之后,又检查了她们孩子的牙齿(135名,平均年龄16个月)。
孕妇们的维D水平大部分处于正常值,有三分之一处于较低水平。而其后的检查里,23-36%的孩子有龋齿(龋齿的定义由实验人员决定)。并且,龋齿患儿的母亲维生素D水平低于其他母亲。研究人员由此认为,孕妇缺乏维生素D将会加大孩子成长后的龋齿风险。
研究者认为,在牙齿发育期和幼儿时期为孩子补充营养,能有效降低龋齿风险。不过,在孕期就应开始预防措施,通过调整膳食结构或添加维生素补充剂的办法来加强孕期营养。
不过,直接摄取维生素D并不是公认的解决办法。营养学家指出,通过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才是王道。
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每天应摄取4000-5000国际单位(相当于100-125微克)的维生素D3。维生素D不仅能降低孩子的龋齿风险,对孕产妇本身也有很多好处,比如降低孕期糖尿病、呼吸道感染和其他感染、早产、先兆子痫的风险。另外,还能降低胎儿罹患先天性疾病的概率。
并非所有孕妇都适合直接服用维生素补充剂。Hujoel博士建议采取自然的方式进行补充,比如多晒太阳,选择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蘑菇、鸡蛋、金枪鱼等)。此外,减少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也不失为良策,可以降低人类对维生素D的需求与消耗。
如何预防婴幼儿蛀牙
Q:蛀牙是否会传染?
A:婴幼儿在出生时口腔中是无菌的,随着父母的哺育、喂食,口内也开始出现细菌,如果照顾者(如阿公、阿嬷或父母)有先把食物嚼碎,再放入婴幼儿口中的习惯或经常亲吻小婴儿,都会将大人本身口中的细菌传到孩子的口中,所以如果大人的蛀牙率较高,孩子口中的细菌数也会比较多。
建议:要准备怀孕的妇女,最好先到牙科作检查,在怀孕前先把蛀牙填补起来,并作洗牙;减少日后怀孕期间发生牙肉发炎,也可以避免把细菌传播到孩子的口中。
但是,虽然父母蛀牙率高,也并不代表孩子会遗传到坏基因,只是父母的饮食习惯及口腔清洁方式会影响到幼儿,如:父母喜欢吃甜食,孩子自然也跟着吃;父母本身蛀牙多,表示刷牙不够彻底,对孩子的照顾也会疏忽。
Q:听许多人说喝牛奶会造成“奶瓶性蛀牙”,我的孩子已经不喝牛奶了,为什么还会蛀牙?
A:“奶瓶性蛀牙”它是一种快速进行的蛀牙,大多先侵犯前面的门牙,牙齿会先出现脱钙(因为细菌产生的酸侵蚀,会出现颜色较白的区域),接着软化的牙齿变成窝洞,如果这时候没有去理会,吃的东西会更容易卡在凹洞内。
就算不喝牛奶,如果每天吃甜食又不注重刷牙,牙齿长期浸泡在酸性环境中就会开始脱钙,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如果不刷牙,唾液的分泌减少,蛀牙的机率更会大增。
孩子吃糖不长蛀牙的秘诀
吃糖导致蛀牙,不吃糖或少吃糖就可以减少蛀牙的几率,是很多家长的共识。然而,口腔医生告诉您,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孩子多吃一点糖也不会发生龋齿。”减少次数,而不是减少总量,是孩子吃糖不长蛀牙的“秘诀”。
为什么要控制频率而不是量呢?
医生告诉大家,首先,糖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很重要意义,过分控制孩子的糖摄入,或许会影响孩子的发育,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大脑发育,因此要保证糖的摄入量。
第二,糖果之类的零食对牙齿危害大,是因为多次吃零食,会使口腔长时间处于酸的环境中。长此以往,会增加龋齿发生的几率。口腔处于酸环境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吃的频率,而不是吃的量。
根据这个原理,香港的一些幼儿园就采取了一种“黄布袋”的方式,帮助儿童预防龋齿。幼儿园给孩子们每人发一个黄色的小布袋,当孩子想吃糖时,就把糖放到黄布袋里;想吃饼干,就把饼干放进去,然后攒在一起吃。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营养和需要,又减少了吃零食的次数,可以预防牙病。
尖锐湿疣患者的食疗
1、禁烟酒、海鲜产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的属性和该病的是相同的,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易引起复发,因此要禁止食用。
2、吃些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主要有:乳制品含有乳酸菌,可帮助维持肠胃细菌结构和平衡。脱脂乳汁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同时还能增强免疫系统,可防癌;营养专家们认为,橄榄油能预防心脏病,还可降血压;大蒜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消除呼吸道炎症。目前认为,大蒜还能降血压,降胆固醇。大蒜中所含的有益物质能抗癌;西红柿中的西红柿红素含量很高,西红柿红素可抵抗细胞变异,因此,西红柿被认为是防肿-瘤和心脏病的重要食物。此外,西红柿还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吃西红柿有益于眼睛,皮肤和免疫系统;菠菜维持视力,加强细胞组织的活性,增强抵抗力及预防幼儿贫血。根部红色部分含有促进骨骼成长的锰,可千万别舍弃;山药含维生素C、B1、钾,对调节身体机能,增强体力有很大的功效。还能消火、祛痰、止咳,对预防幼儿过敏、改善气管炎亦有很大帮助。
如何保护牙齿 婴幼儿也要预防蛀牙
经常见婴儿周岁就开始蛀牙了,主要原因是没有好好的清洁乳垢,以及喂食的方式不当,不管是配方奶或母奶,在口腔内均会产生奶垢、牙菌斑附着在乳牙上,再经细菌发酵代谢所产生的酸,脱钙侵蚀乳牙,蛀牙于焉产生。
奶瓶性龋齿就是指习惯含着奶瓶睡着,造成猛爆性蛀牙的写照。甚至,有婴幼儿刚长完的二十颗乳牙竟然有蛀到十七、八颗的窘境,当然睡前习惯吸母乳后没有洁牙;
或是含着母亲的乳头睡着,以及母亲也一起跟着睡着到天亮;或睡前喝含糖饮料、果汁等,也都会有相同的后果。
婴幼儿有蛀牙时不仅疼痛,开始吃副食品时,更是因功能不良咀嚼久久不能下咽、造成痛苦,家长也为了带孩子看牙医、上诊所大伤脑筋。
因此在婴儿出生后、半岁前,喂食奶品或母奶后应立即使用干净纱布,圈在食指上、略沾冷开水,在口腔内或牙床上来回轻拭奶垢,也让婴儿习惯大人帮他清理口腔。
长牙后,父母帮忙用幼儿牙刷刷牙,及使用牙线清理邻接面(尤其是二岁半后,乳臼齿长出后有接触点,易塞住食物碎屑、奶垢而蛀蚀)并持续至小学二、三年级,至少孩子学习自己刷牙后家长也要督导、检查。
另者,从婴儿开始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少吃糖果、汽水、果汁、薯条等易形成牙菌斑的食物,婴儿副食品也多用蔬菜及水果类,进食后能立即刷牙用牙线清理,戒除夜间睡前喝奶的习惯,慢慢用开水来取代牛奶或果汁。
建议宝宝周岁就到牙医诊疗室检查,让孩子习惯检查牙齿的氛围、并保持每六个月检查一次、每半年洗牙及涂氟更是儿童定期检查之基本疗程。
窝沟封闭是否能杜绝龋齿
目前较常采用的儿童蛀牙的方法是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指在不去除咬合面牙体组织的前提下,在牙齿的窝沟缝隙上涂布一层感光粘结性树脂,来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侵蚀,增强牙齿抗龋能力,从而达到预防蛀牙发生的一种有效防龋方法。
通常什么时候比较合适接受窝沟封闭呢?"六龄齿"是幼儿在六岁左右长出的第一恒磨牙,长出后通常不会再换牙了,因而保护好"六龄齿"不仅地牙齿重要,同时对儿童颌面部的发育、保持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维持面部的形态均非常重要。由于六龄牙萌出较早,咬合面有比较多且深的沟隙,所以最需要进行窝沟封闭。做了窝沟封闭后,需要定期(3-6个月)带孩子去口腔医院进行检查,可观察窝沟封闭是否引起不适及观察封闭效果,如果一次封闭不好可能还是修补或重做。
只要做了窝沟封闭,儿童就不会出现蛀牙(龋齿)了,实际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窝沟封闭只是保护儿童牙齿的咬合面不出问题,而没有做封闭的两侧牙体,尤其是两颗牙齿间难以清洁的牙缝,仍是藏污纳垢的区域,如果无法解决口腔环境长期过"酸"的事实,仍会出现蛀蚀而形成蛀牙的。窝沟封闭是儿童防蛀的好办法,但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要杜绝蛀牙,仍需从改善口腔环境的"酸"入手。
牙齿黄金,正是窝沟封闭作为儿童防蛀有效办法之外的又一有效补充。牙齿黄金的生物保护层,能保护窝沟封闭无法作用到的牙体侧面,同时通过有效促进口腔的唾液分泌,来自然降低口腔酸浓度,从根本上阻断了儿童蛀牙的发生条件,两者配合起来,才是有效杜绝儿童蛀牙的最终解决方案。
吃糖不长蛀牙的秘密在哪里
吃糖导致蛀牙,不吃糖或少吃糖就可以减少蛀牙的几率,这是很多爸爸妈妈达成的共识。然而,口腔医生告诉您,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其实,只要方法正确,孩子多吃一点糖也不会发生龋齿,减少次数,而不是减少总量,是孩子吃糖不长蛀牙的“秘诀”。
首先,糖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很重要意义,过分控制孩子的糖摄入,或许会影响孩子的发育,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大脑发育,因此要保证糖的摄入量。
第二,糖果之类的零食对牙齿危害大,是因为多次吃零食,会使口腔长时间处于酸的环境中。长此以往,会增加龋齿发生的几率。口腔处于酸环境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吃的频率,而不是吃的量。
根据这个原理,香港的一些幼儿园就采取了一种“黄布袋”的方式,帮助儿童预防龋齿。幼儿园给孩子们每人发一个黄色的小布袋,当孩子想吃糖时,就把糖放到黄布袋里;想吃饼干,就把饼干放进去,然后攒在一起吃。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营养和需要,又减少了吃零食的次数,可以预防牙病。
在日常生活,你可以效仿上述做法,减少孩子吃零食的数量,同时,在孩子吃完之后,要及时漱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刷牙,尽量保持口腔环境的卫生。
总之,爸爸妈妈们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控制孩子的吃糖的,这样就可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让孩子没有蛀牙,让孩子牙齿健康。
儿童蛀牙怎样进行有效的防治呢?可从以下2方面着手:
1、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如坚持早、晚刷牙,每次用餐后用清水漱口的习惯。
2、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要有节制地吃甜食,每次吃完甜食应及时漱口,防止口腔酸浓度持续过高。
怎样预防婴幼儿期蛀牙
(1)细菌:引起龋齿的细菌种类很多,主要是变形链球菌。现代研究证明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黏蛋白和食物残渣混合在一起,牢固的黏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黏合物就是牙菌斑。牙菌斑与牙面贴得很紧,只有通过认真刷牙才能使之脱落,但在6小时之内又会重新附着在牙齿上。菌斑中大量的细菌使食物残渣或糖发酵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牙釉质表面脱矿溶解,形成龋洞。新生儿的口腔里原本是没有变形链球菌的。如果父母和看护人有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本身是细菌的携带者,尤其是引起龋齿的变形链球菌携带者,在喂孩子食物之前,先把勺子放在自己嘴里尝尝,或与孩子共使一个餐具,或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嘴里逗他玩、或者嘴对嘴亲吻孩子,通过口水将自己口腔中的微生物,包括变形链球菌,传播到孩子的口腔中去。变形链球菌在孩子口腔定植、繁殖得越早,孩子将来患龋齿的程度就越严重。
(2)饮食:在龋齿的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多糖即粮食。不管是单糖、双糖或是多糖在人体中最后主要转化为葡萄糖供人体吸收,葡萄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碳水化合物主要供给婴幼儿所需要的能量促进生长发育。与此同时碳水化合物也为菌斑中细菌提供了活动能量。通过细菌的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使牙齿处于酸性的环境中,造成牙釉质脱矿破坏,形成龋齿。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及时清理残留在口腔里的食物,就能阻断细菌的能源。
(3)牙齿结构和时间:牙胚从胚胎2个月开始发生,每个牙齿发育都要经过生长期、钙化期和萌出期。乳牙在胎儿期就已发生、发育和钙化。在牙齿发育期间,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如果孕母在怀孕期间加强营养,矿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若孕母饮食中含有的矿物盐、微量元素、维生素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容易发生龋齿。另外,牙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婴幼儿时期正是孩子乳牙和恒牙硬组织的形成和矿化时期,此时孩子如果出现全身和局部健康紊乱,就会影响牙齿的发育,出现牙齿发育缺陷,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就容易发生龋齿。此外,排列拥挤的牙齿以及牙齿虽然发育正常,但是乳牙列的生理间隙随着年龄增长变大等,容易使食物残渣滞留,不易清洁而容易诱发龋齿。患结核病、佝偻病或在牙齿发育期患过严重的发热性疾病的儿童,患龋率往往较高。
(4)唾液: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到缓冲、冲洗、抗菌或抑菌的作用,唾液稀薄量多有利于清洁牙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渣堆积,同时也有助于稀释酸性产物。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和助长菌斑形成和黏附在牙齿上。同时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也影响着缓冲能力和细菌的生活条件。
此外,龋齿形成的原因还与免疫、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婴幼儿来说,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奶瓶喂养时间、含着奶头(奶嘴)睡觉。使得奶液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口腔中的细菌分解产酸,侵蚀牙齿,使牙齿脱矿溶解形成婴幼儿的早期龋齿(又称奶瓶龋)。另外一些孩子过度吃零食,尤其是甜、细、软和黏的甜食,容易残留在孩子有很多细小的裂沟的牙齿咬合面上,不易清除,也是形成龋齿的一个原因。牙科医生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如果食物在嘴里停留时间超过半小时,就容易造成牙细菌的滋生,增加患龋齿的机会。婴幼儿期无限制地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奶瓶喂养时间,含着奶头睡觉,睡前食用零食、甜食、甜饮料,家长又不给孩子做口腔清洁处理,孩子就会出现龋齿。
因此孩子出生后就要开始进行口腔清洁护理,最迟也要在第一颗牙萌出后进行口腔清洁护理。1岁以后开始为孩子刷牙,3岁以后开始使用牙膏。在整个学龄前都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刷牙。同时需要提醒孩子的父母以及看护人的口腔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改变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杜绝将自己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孩子。一旦患龋齿需要尽早、及时治疗,否则不但影响孩子的咀嚼、美观、发音,也会影响乳牙下面恒牙的萌出,严重的龋齿,变形链球菌会进入血液循环,危害心脏和肾脏等全身器官。因此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