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妈妈在这4点越懒 孩子未来越独立

妈妈在这4点越懒 孩子未来越独立

孩子上学了,妈妈变“懒”了!妈妈是真懒还是假懒呢?

儿子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似乎父母养育他到7周岁,就 等着他背上书包这一天。心也随之不轻松起来,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来。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为他忙前顾后, 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能成正比。

究其 原因,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于父母太勤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关注他的学习,他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是为大 人学的,对大人产生依赖性。长此下去,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如是保证优秀成绩的关键,是支付将来成材的前提,是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 保证。

勤和懒是一对矛盾体,是互相牵制、相辅相成的。大人勤了,孩子就懒了;大人“懒”了,孩子就勤了。不信你看,我是如何做的:

1、懒于接送——独自走路去上学

虽然很多孩子上下学都是父母接送的,虽然他爸刚开学时送过他几次,但我从不接送,因为儿子从家到学校最多只有一公里的路程,只需穿过一条马路,来往的车辆也不多。在给他讲了安全知识后,我就要他自己走路,其美名曰“练轻功”。

有一晚,他没按时睡觉,次日起来迟了,要我骑车送,我故意说,我自己上班要迟到,来不及送。他气得一边跺脚一边小跑去学校,结果因迟到被罚扫地。我知道 他最怕老师罚了,所以只有让他迟到一次才能吸取教训,改正晚睡的毛病。果然,以后总是一到8点半就上床,准时睡觉,保证第二天早起。如果那次真的送了他, 恐怕良好的作息习惯难以形成。

【教子心得】让孩子自己走路上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养成不依赖他人的好习惯。

2、懒于陪读——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

我只提醒儿子,什么时间该做功课了,做完了向我报告一声。遇到要检查的作业,我一律叫他自己检查,我只负责签字。他极不高兴地说:“别人的妈妈都给检 查,你怎么这么懒?”我给他讲道理:“不是妈妈懒,你想,如果我帮你检查了,你还会检查吗?考试的时候错了,谁又帮你检查?平时出小错,考试出大错啊。” 并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叫他自己开动脑筋,实在不会做了告诉他该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如某个生词不知道什么意思,他为了图省事,来问我, 我叫他自己查字典,为了完成作业,他不得不一个笔划一个笔划地查。过后,我在思考他不爱查字典的缘由,原来是对部首查字典不够熟练,往往查一个字要费老半 天时间,要查的生字多了,别说孩子,大人也觉枯燥。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和他玩查字典比赛,列出生字,看谁查得快,我故意输给他,赢了的他兴趣盎然。玩了几 次,查字典速度大大提高,不再认为是麻烦事了。现在,他还主动帮同学查字典呢。

【教子心得】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太勤于指导,而要学会发现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于独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的,哪些是他能力达不到而需要帮助的。

3、懒于唠叨——多做少说培养自觉性

有的父母为督促孩子学习,一天到晚象麻雀一样唠叨个没完没了。殊不知,重复的话孩子听多了耳朵也会起茧的,他反而不当回事。周末,他打游戏打了很久,作 业也没做,我问:“你准备打到几点?”他看看钟,说:“再打十分钟。”“好,说话算数。”十分钟过去了,我返回来一看,他还在打,我强忍怒气,脸上平静地 说:“你平常不是说,说话要算数吗?”他不好意思了,歉意一笑,马上关掉电脑。

在此之前,因我给他灌输过做人做事要守信用的意识,所以 这次他才能愉快地接受。试想,如果我来个火冒三丈,一阵唠叨:“别打了,还不赶快做功课去,这样打下去,成绩怎么会好?以后考不上大学……”恐怕他口服心 不服的,做作业时还会“身在曹营心在汉”。以后他打游戏,我要他自己规定时间,时间一到,必须马上关机。开始,他还要我监督,以后我偷偷观察,发现他自觉 了,时间一到就不打了。都说打游戏不好,但只要把握的好,可以变不利为有利,他从中学会了控制自己,克制欲望,培养了控制力,忍耐力、意志力等。而这些, 正是重要的学习品质。

【教子心得】勤教育不见得有效,要看在什么方面勤。如果勤于唠叨、大摆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于寻找方法和对策,并能有效实施才是值得借鉴的。

4、懒于动手——不包办培养做事独立性

凡是儿子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不帮忙。如他的房间乱的时候,我就提醒他该收拾整齐了,自己却在一旁乐得看他整理。

孩子上科技课经常要回家准备各种材料,我叫他自己准备;要买什么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店铺买,以锻炼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收集标本,我带他去野外,看着他动手做。

刚开学,老师要求给新书包上书皮,他不会包,我却叫他跟我学包。第一个封皮包好后(当然非常蹩脚),便放手,叫他自己包。他嫌麻烦,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我不理睬,只顾在旁边“指手划脚”地指导一番,看我如君子般“动口不动手”,他不得不耐着性子包。如果我为了图快省事,帮他包完,那么他永远也包不出第二 个更好的书皮。

【教子心得】勤于帮孩子做事,甚至包办,孩子就会有依赖和被动性,而责任心也无从培养。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由于我的种种“懒”,促成了他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改掉了粗枝大叶、丢三拉四的毛病,遇到困难,能独立思考钻研,主动寻求解决办法;生活上, 独立性强,样样能自理。可见,父母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该狠心的时候要狠心,该懒的时候不妨懒一把。操心、关注默默地放在心里。移开呵护的羽翼,让他自己 去飞翔,唯有这样,雉燕才能炼就一双坚强的翅膀,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的独立能力。

婴儿床有必要买吗

婴儿床的好处:

1、孩子单独睡觉可以锻炼他的独立能力。

2、与父母分开睡对孩子的呼吸好,空气流通的好,比较清新。

3、晚上睡觉时大人会压到宝宝,或者大人盖被子时可能不小心蒙住孩子的头,这都是非常危险的,婴儿床四周的护栏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坠落,避免了坠落引起的受伤。

4、避免孩子对母亲的过分依赖,培养他独立的好习惯,跟大人睡久了自然就依赖大人了,到时候再分开妈妈和宝宝都非常不适应。

有妈妈觉得没用,因为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吃奶频繁,并且没有妈妈在身边,宝宝可能会没有安全感,睡得不踏实。也有妈妈认为婴儿床可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并且宝宝在大人床上睡觉会比较危险,容易压到宝宝。 关于婴儿床是否有用这一点,网上还是有不少争议的。经过很多咨询和研究,总结出使用婴儿床的好处还是比较明显的,至于婴儿床有必要买吗,还要根据自家的情况决定。

你是现代合格父母吗

如何做一位称职合格的父母?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许多父母产生诸多不解和困惑。有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竭尽所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虚幻的空间,把孩子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幻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温室里;有的父母时常摆出自己的权威,动辄就对孩子批评、责骂、冲着孩子大喊大叫。这些都不应是现代合格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

一、溺爱型的父母

6岁的敏敏端坐在电视机旁看动画片。饮水机就在旁边。可他还是:“妈妈,我要喝水。”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赶紧出来给她倒水。“妈妈,这么烫的水怎么喝啊?” 敏敏显然是一种责怪的口气。妈妈赶忙有回来端起热水使劲吹以便让水迅速降温。“妈妈,我太热了!”孩子又叫,于是,妈妈马上放下手上的水杯,过来给孩子脱背心。

小提醒: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其结果只能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会懂得关心父母和别人,性格也比较暴戾焦躁,稍微不满意就会大发雷霆。溺爱孩子,凡事都替孩子包办,不仅不是帮助孩子,还会让孩子丧失了许多尝试的快乐。而动手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有利大脑的开发,而什么也不准孩子做,势必对孩子的智力的开发和身心健康没有一丁点好处。

二、专横型的父母

专横型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威,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动辄就对孩子批评和责骂。当孩子做错事时“你必须……!”“不行!”等等变成这类父母的口头禅。专横型父母常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无视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懂的宽容和民主也是教育。他们认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效,那首先要树立威信。

小提醒:同样,过分专横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种偏差。把孩子当作木偶一般命令来命令去,这样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到很大的伤害。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只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胆小怕事,性格孤僻内向,做事优柔寡断。甚至还会让从没有感觉到爱的孩子养成憎恨父母憎恨社会的不健康心态。

而事实证明,溺爱型父母和专横型父母的教育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势的剥夺,都伤害了孩子的心,无视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算得上称职的父母呢?

三、合格父母的教育

首先,父母应把对孩子的爱藏起一半,做到严爱结合。

每位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有的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度,出现了骄纵、溺爱,或望子成龙心切出现打骂现象,这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严爱结合才能教育好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自我”。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关键期。随着幼儿与外部环境接触的机会的增多,他们活动的空间扩大了,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现在许多家长因过度关怀孩子,常常无意间磨灭了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因此,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竞争激励的社会中立足,父母们在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要适当地保持一些“懒惰”,尊重孩子的“自我”,无论遇到什么事,家长也不要急于给孩子作决定,要先让孩子自己想想应该怎么做,多给孩子自己作决定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天气冷了,父母不应只给孩子添衣服,而要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变冷了,你觉得应该穿什么衣服呢?”或者当孩子做不好了一件事时,家长也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没关系的。好好想一想我们哪一步没做好?”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自我思考,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否则,孩子就会总是依赖成人,长大以后容易变得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与信心。

再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单独睡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单独睡

对妈妈的依恋是最原始的本能,孩子会舍不得离开妈妈。如果让他独睡,他就会感觉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会产生情感失落,造成情绪波动。

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增强。比如害怕黑暗,害怕孤独,害怕动物,甚至害怕想象中的人和事物,这也是孩子特别拒绝独睡的原因。

和孩子分床睡越早越好

孩子出生前就布置好婴儿房,从婴儿期就培养他单独睡的习惯, 省得日后经历被“改造”的艰难。

2 ~ 3 岁时,孩子正值个性萌发的低幼期,自我意识一天天壮大, 很多事都不喜欢别人干预。他们开始学习照顾自己, 慢慢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此时,正是培养孩子从行为到心理独立的好时机。

4 ~ 5 岁时, 孩子处于独立意识“发达”期,性格特征初步显现, 自立和自理的本领都大大增强。如若大人不给他自由的空间, 让他一味地依赖,坏习惯就会更加牢固。所以此时应该是孩子独睡习惯的巩固期,或培养独睡习惯的抢工期。

爱心提示

*内心能否独立是婴幼儿能否正确认识自我的一项重要指标。

*研究表明,孩子的独立是从形式再到内容的。所谓形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行为方式,而内容则是孩子的内心。

如何让孩子顺利习惯独睡

独立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爸爸妈妈应该积极引导孩子独立入睡,从细微处培养其独立性。一下子让孩子自己睡小床,甚至独自睡在一个小房间里,的确会让他难以接受。父母应该采取合理的步骤,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适应。

一、习惯分床而睡。父母把孩子的小床放在大床旁边,待睡着后再把他单独放到小床上,

让他逐渐习惯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二、训练独自入睡。父母要给宝宝充分的爱抚,让他感到安全和温暖;给孩子讲故事或欣赏舒缓的音乐,让孩子平静下来,然后他就会慢慢入睡。

三、适应独睡一屋。给孩子布置一个温馨别致、充满童趣的“童话小屋”。墙上贴一些爸

爸妈妈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欢的卡通图片,孩子就会减少孤独感和恐惧感,安然入睡。

要适时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安全依恋不失落,还能增强他独睡的勇气和信心。

宝宝不爱走路 5招来解决

一、宝宝不爱自己走路的原因

1、宝宝很懒惰,之前爸爸妈妈一直都是抱着的,所以孩子就养成了坏习惯。

2、宝宝缺钙了,不想要走路。

3、宝宝胆子小,担心不小心摔倒。

4、宝宝比较怕生,所以不愿意离开亲近的人。

5、宝宝腿部力量不够,走几步就觉得很累。

二、让宝宝爱上走路的办法

1、和宝宝比赛走路。宝宝有时候只是觉得走不动,也可能比较懒,所以孩子喜欢让爸爸妈妈抱着自己。爸爸妈妈可以想一些好办法,比方说把走路当成是一场比赛,在保证周围环境比较安全的情况下,让宝宝自己走路,然后跟爸爸妈妈进行比赛,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

2、和宝宝数步数。爸爸妈妈不要想着一步登天,慢慢来,宝宝也会更加习惯。爸爸妈妈最好试一下告诉宝宝,走50步,然后就抱着宝宝休息一下,接着再自己走,如此一来宝宝就会更加愿意走路了。

3、拿小动物的例子跟宝宝讲道理。可以说鱼自己在水里游,鸟儿自己在天上飞,所以,宝宝也要学会自己走路哦。

4、跟宝宝说清楚,爸爸妈妈要是一直抱着你的话会很累的。宝宝都是心地善良的孩子,看到自己爱的人太累都会不舍得,然后就会自己走路了。

5、给宝宝找个对比的对象。像是跟宝宝说“路上那小妹妹比你还小都自己走路,宝宝比她都大,是不是更加应该自己走路呀?”

三、从小锻炼宝宝自理自立的好习惯

爸爸妈妈总有一天要放手,宝宝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就进入幼儿园了,因此一些好习惯应该要早点养成。不然,宝宝过分依赖家长,爸爸妈妈自己会很累,宝宝也无法学会独立。

不能由于担心孩子“受苦”而不敢放手让宝宝尝试新事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应该多多进行锻炼。同时,要从小养成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好习惯,如此一来能够增强宝宝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不再被动地听任成人摆布,他对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尤其是两岁之后的孩子,就开始闹自立,经常说“让我自己来——”不让喂,吃饭要自己吃,但又不会正确用勺,撒得满脸满身;当成人帮他把被子叠起来时,他偏要“自己来叠”,只好重新打开,让他自己来,当成人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的时候,他会说“我自己下”!然后重新上到椅子上,自己再下来。有时候,故意做一些成人禁止过的事情,如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妈妈告诉他:“要轻轻的,别吵醒了别人。”他却故意大声叫妈妈,连叫几声,随即为自己的恶作剧得意地大笑。这些都是孩子在第一个转折期出现的新问题,是“闹自立”的具体表现。闹自立常常使成人很烦,吃饭时他自己吃得又慢又脏,有时还故意气人,容易引起成人“发火”,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发展中的“危机”。所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关键是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技巧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既然说孩子,自然是非常幼小,而且还处于独立性的萌芽阶段,不能约束过多。如果父母管得过严、过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们却说耽误时间,或者找其他的原因,偏偏不让孩子干,会使孩子刚刚出现的独立性萌芽,就被扼杀了,很多父母把孩子要自己做事的愿望看作是不听话或淘气,加以斥责,这更是不对的。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来……”,否则,过了这个关键期,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事事依赖成人、懒于思考和动手的不良习惯,也会使孩子做事缺乏自信心。长期受压制、限制也会使孩子情绪不安、暴躁,易对小朋友产生攻击性行为。培养孩子的独立不等于“不管”显然,不管不可取的,应教育孩子使其懂得初步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再让他们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如果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使孩子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将使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将来的社会。孩子的心理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一步一步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的话,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孩子的“独立性”危机,导致孩子的脾气暴躁,情绪不安,执拗任性,缺乏自信,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等这样的不良人格。

别让溺爱引起孩子病态的恋母情结

由于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因此男孩子在母亲的溺爱下,即便是长大成人,还是会留有一些依赖母亲的习惯,即恋母情节,多表现为生活圈子过于狭窄,每天只会围着母亲转。这其实是一种病变行为,如果家长朋友不加以正确指导,而是任由孩子的过度依赖,对孩子的成长危害极大。那么,如何让孩子远离病态的恋母情结而独立融入社会?

1、不要经常对孩子做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

如亲吻、拥抱,过多地抚摸其身体等。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逐渐淡化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2、让孩子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

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姑等近亲来家中小住,也可以让孩子到他们家中去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适当离开妈妈,消除他的依赖性。

3、从小养成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

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爱哭,缺乏独立性。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种现象。

4、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

尽量让孩子独立听故事录音、看电视、读书等,孩子自身的活动多了,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人身上了。

5、为孩子找几个小伙伴,培养他对同伴的感情

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一起玩耍,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之情和亲人之爱,还有友情。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日益增长,恋母或恋父情结也在不断蔓延,作为父母,非常有必要对从小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独立地融入社会。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并非是一件好事情,家长千万别用过度的溺爱让孩子成为精神层面上的侏儒。

妈妈性格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吗

冷漠严酷型妈妈,容易养成孤独型孩子 。

妈妈表现:有些单亲妈妈,在情感上稍显冷漠。她也许本来就没想要孩子,或许潜意识中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这种妈妈很少抱孩子,对孩子非常严厉,有些冷酷型单亲妈妈缺乏良好的情感疏通渠道,处于孤独的抑郁状态,对孩子的反应也是冷漠相待。

孩子心态: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塑造成孤独儿童。孤独儿童往往惧怕亲密接触,因为依恋妈妈的渴望经常落空,并由此认为:我没有需要。孤独儿童的内心里,可能隐藏着一个不真实的自我,看起来独立,实际上却是否定自我的需要。

成长的烦恼:孤独儿童通常性格冷漠甚至冷酷,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他们通常在事业上很成功,物质需求淡薄,独立并富于忍耐。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通常充满曲折。常见的被配偶抱怨成冷血动物、冷酷无情的人,多半是孤独型人格。

家教EQ:孩子是非常需要爱和抚摩的,在国外,抚摩和拥抱甚至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重要手段,刻意孤立孩子,不与他进行身体接触安抚,于他于己,都说不过去。

十大懒妈育儿法让娃早独立

1.0岁起,独立睡觉

产后从医院回到家里那天,她已经开始让孩子独立睡一个房间,方法是孩子房间放一喇叭,而在她和老公房间放了旷音器以保证宝宝安全,一开始对他们夫妻两人是一种折磨,因为小宝宝容易哭闹,除了肚子饿、拉屎拉尿或生病时哭闹他们会照应外,其他时间即使大声哭闹也不抱,晚上也不哺食,她跟我反复强调说:”人家老外医生说人类晚上不需要进食!“她和老公的狠心,让小宝宝除了第一个月哭闹比较多外,从第二个月起很少哭闹,大人没陪玩时,会自己乖乖自娱自乐,困了就自己睡觉。

2.8个月起,放养玩耍

8个月的时候,她儿子开始学走路,每当带孩子到外面,她就放养孩子自己玩耍,自己更多的时间,是在一旁看书。孩子摔倒、跨越草丛、被别的小朋友碰倒,她从来不哄不扶。这个放养出来的孩子,胆子很大,也乐于尝试各种挑战,比如抓起小蜗牛、趴在地上让蚂蚁往身上爬,观察地上鸟粪……似乎一切东西都充满着无穷的宝藏。

3.1岁起,自己吃饭

孩子1岁的时候,她决定开始贯彻让孩子自己吃饭的计划,特意将婆婆”请“回了老家,自己一人带孩子。方法是给孩子买个摔不坏的塑料碗,里面放辅食,让孩子笨拙地拿着勺子吃,吃得满头、满脸、满身都是食物,当孩子将食物”玩“完了,她就给孩子洗澡、打扫卫生,也不会特意给孩子喂食。这个做法让孩子知道,吃饭以及是否吃饱或吃不饱是他自己的事情,别人不会管。所以到孩子1岁半,基本上学会了自己吃饭。

4.2岁起,自己穿衣服

2岁后,即使需要外出,或者客人来,这位妈妈也不会帮孩子穿衣服,所以2岁半之前,孩子鞋子穿反、衣服纽扣未扣等都是常有的事情。旁人很不理解,说孩子这样穿多丢人。这位妈妈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果然,孩子2岁半时,已经学会了麻利穿衣穿鞋子,让其他妈咪们羡慕不已。

5.感冒从来不管

从孩子0岁起,每当感冒,只要不发烧,她就完全不管,任由鼻涕横流。说也奇怪,她的儿子很少生病。

6.2岁半起,自己洗澡

做法是先帮孩子盛好水,调好温度,然后让孩子自己脱衣、自己洗澡,有时候不放心,妈妈会在门外偷偷观察以防发生意外。一开始自己洗澡的孩子很调皮,将水、沐浴露等撒的到处都是,妈妈都默不吭声,这样大概玩了2个月,孩子似乎已经厌倦了,从此洗澡按部就班进行。

7.3岁起,早餐自理

这位妈妈会提前一晚将豆浆、牛奶、面包之类的准备好放冰箱,孩子早上起床后自己拿去吃;有时候没准备早餐,就让孩子自己下楼买早餐吃。同学说,有人认为早餐对孩子很重要,但她觉得孩子的性格情商等更重要。

8.上幼儿园,从第一天自己上学

这个孩子就读的是小区的幼儿园,所以妈妈大可以比较放心地让孩子自己走路去上学。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由于这个孩子已经被训练的很独立了,所以很自动自觉地、没有任何哭闹地自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9.做功课,从来不督促

同学认为,她小时候做功课、学习等从没人管,但是她的学习成绩不错,大学也考上了一本。所以她认为,越有人管,孩子越不听话,所以做功课,她从来没管过孩子。有时候孩子偷懒没做功课,被老师批评她也不会去安慰孩子,她对孩子说,做功课、学习也是自己的事情。后来,孩子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最好,但也还可以。

10.3岁起,周末摆地摊

她给孩子用的是”穷爸爸富爸爸“的理财教育。从小让孩子知道,钱是通过劳动获取的,而且还能通过劳动和才智,获取金钱并让钱生钱,金钱能购买东西,合理的储蓄和投资还能让人摆脱贫穷,并尝试让孩子理解”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怪圈。所以,她认为,让孩子通过劳动换取金钱是第一步。

小孩闹觉时该不该抱呢

不要让孩子一直哭

当孩子闹觉大哭的时候,有的父母就觉得要任由孩子哭,等孩子哭类了就不哭了。如果孩子一哭就抱起会惯坏孩子的,将来孩子很难独立。但其实这样做是不好的,宝宝在哭的时候是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没有哪个宝宝不喜欢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

如果宝宝哭得厉害,父母要想想是不是宝宝需要帮助,如果父母不能积极回应的话,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使孩子失去安全感,长大了对人缺乏信任,感到孤独,抑郁寡欢。

给宝宝自己的空间

有的父母一味地迁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哭,但有时候宝宝也需要再父母面前自然的感情流露。再小的孩子有自己是空间。

如果宝宝在睡觉中伸个懒腰、打个哈欠、皱一下眉头、做一个怪相,妈妈就马上去抱或去拍,这就是过多地干预了孩子。如果妈妈不去马上碰孩子,孩子有自己的自由空间,就不会这样烦躁易醒了。可能孩子本来就没有醒,妈妈一碰反倒醒了。妈妈恰恰就认为没有及时把孩子抱起来或拍一拍,孩子才醒了。这就是认识上的问题。

怎样教育孩子独立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要从小做起,比如让孩子从小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从简单的做洗手帕,打扫卫生,培养劳动精神。要给孩子灌输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以为的宠溺,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

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了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懂得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

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妈妈怎样让孩子有爱心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妈妈所经历的“生、养、育”与爸爸不同。母爱往往是关怀更多,保护更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积极的人际关系。如果说父爱是带有规则性的,那么母爱则是温柔细腻的。妈妈要充分让宝宝感受到被爱、被关怀。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让他觉得妈妈就是“安全岛”。感受到充分母爱的孩子,将来独立的更加顺利,也会更爱他人,爱这个世界。对长大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

第二,情感模式的形成。妈妈跟孩子在一起时,会滔滔不绝地说话,并不断地跟他进行眼神、肢体的接触与交流,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模式。孩子的要求,母亲能立刻感知并做出反应,长大后,他也会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这一点,体现在男孩身上,就是责任心强,体现在女孩身上,就是温柔细腻。

第三,性别意识的形成。父母双方在孩子性别意识形成上的作用,各有侧重。女儿的效仿对象是妈妈,她会通过观察妈妈,了解女性的性别特征。

那么,妈妈怎样做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呢?首先要提醒妈妈,母爱无边,但千万不要过度保护和溺爱。好妈妈会随着孩子成长,学会放手,让他独立。

孩子3岁以前,妈妈需要和他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这一点与父亲不同,妈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这是个稍纵即逝的过程,妈妈需要将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成为孩子的第一养育者。

相关推荐

婴儿有热毒怎么治疗

1.给孩子依恋乳房一个过渡阶段。 妈妈要给孩子一个过渡的时间,让孩子逐渐脱离对乳房的依恋。过渡的时间以不超过3个月为好,不可以在孩子断奶后就断然拒绝孩子对乳房的情感需求。 2. 妈妈要逐渐减少孩子接触乳房的次数。 3.给孩子提供安抚奶嘴、分床、分房间,帮助孩子发展独立自主的意识。 4. 接纳或者培养孩子的依恋物。 5. 帮助孩子发展出更多获得精神愉悦的方式,孩子从工作、阅读、游戏中获得了精神愉悦,乳房将不再是孩子获得精神愉悦的唯一来源。 离乳后长期要求摸或者吸吮妈妈乳房,妈妈需要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将解决

4种做法将给宝宝智商添堵

1.事必躬亲 父母似乎都有这个毛病,什么事情都希望帮宝贝办得妥妥帖帖。父母希望宝贝受到好的教育、有好的生活环境,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什么都为宝贝做好的行为,却使得宝贝们懒得动脑,甚至连手脚都懒惰起来了。宝贝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日子确实过得神仙般。但作为父母需要知道,真正的爱应该是让孩子学会自立。所以想要宝贝更聪明,爸爸妈妈们莫要把宝贝的什么事情都揽下来哦! 2.过于严厉 有些父母把宝贝宠上了天,而有些父母则对宝贝太过严厉。这种父母常常给孩子制定太多的规则,宝贝们稍有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在这种环境

怎么培养宝宝自己睡觉

给宝宝布置一个他喜欢的“窝” 如果宝宝有单独的房间,最好把房间装点得色彩斑斓、明亮有趣,墙上贴一些宝宝的照片和他喜欢的动画人物。妈妈更可以在小床及其周围独具匠心。比如把小床布置成小船、军舰、大汽车或胖胖熊等有趣的形状,周围挂上卡通小动物、带有悦耳声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贴画等做装饰,再把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摆在床边,告诉他,小动物是他的保护神。童趣弥漫的温馨小屋,可以给宝宝自己睡的勇气和信心。 2-3岁正是孩子独立意识萌芽和迅速发展时期,要给小孩一个缓冲期,不可能要求一个已和父母同睡成习惯的孩子立刻自己独睡,要

掌握不同月龄的重点早教

专家的话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长得好,而且又聪明可爱。可我们有时却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智商很高,人们总以为他们孩子的智力水平也一定也很高,可出乎人们的预料,他们孩子的智力水平只能说是一般。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个递减规律。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和开发,就可能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有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60分能力的人。由此看,对孩子教育和开发得越早,越有利于潜在智能的发挥

妈妈们需要独立于孩子和工作之外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热情和焦点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两件事情上,一天24小时,脑子里只循环反复这一两件事情,而且你所关注的事情又总是会让你陷入紧张的状态,那么时间久了,你就会觉得疲惫不堪,甚至会产生想要逃离的感觉。可是,工作始终要做,孩子也依然需要我们的照顾,不管我们多么想逃,始终摆脱不了自己的责任。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给自己的生活保鲜,寻找一些除了孩子和工作以外的精神生活。 首先,职场妈妈不要做“孩奴”。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有了孩子以后,拼命地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送他去最好的学校。孩子开销一旦增大,超出了自己生活的实

如何使宝宝单独睡觉

如何使宝宝单独睡觉 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单独睡 妈妈的怀抱最安全 有些宝宝如果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就难以入睡;有些宝宝还会在熟睡中下意识地摸摸妈妈的乳头,一旦找不到就突然惊醒;有的宝宝则睡觉时只要父母一离开马上就会醒来。有些家长为了陪伴宝宝睡觉,要躺两三个小时一动不动,苦不堪言,打乱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作息时间。 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是最原始的本能,宝宝在胎儿期就是听着母亲的心跳一天天长大,有科学研究发现母亲的心跳是对婴幼儿最大的安抚。因此对于宝宝来说,爸爸妈妈不离左右,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宝宝心里就会踏实,就会感到最

如何让宝宝乖乖吃饭

1. 尽早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 从CC一岁2个月开始练习用勺子,整个过程历时2个月。舀不着饭,把饭挑得到处都是;勺子送不到嘴里;一边用勺子,一边用手抓饭,抹得满脸脏兮兮的……最大的困难在于,爷爷奶奶认为,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吃,费时不说,根本吃不饱。特别是爷爷屡屡干扰,趁我不备就会把勺子抢过来喂饭。但好在CC小时候我在家时间很多,基本都能坚持立场,控制局面。后来因为CC确实能很好地用勺子吃饭了,爷爷奶奶才算作罢。 CC一岁半开始练习用筷子吃饭。爷爷奶奶也曾干涉过,认为这么点孩子,能拿勺子吃好饭已经不易了,现在

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1、教养方式 (1)爸妈教养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2)爸妈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则顽固、冷酷无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3)爸妈过于溺爱,孩子就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 (4)爸妈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5)爸妈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 (6)爸妈支配型教养孩子孩子就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2、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

狐狸法则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

什么是狐狸法则? 一个寒冬,狐狸富来普和莱拉相爱了,生了5只小狐狸。一次觅食时,莱拉不幸被夹子打中而死去,富来普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任。他没有像母鸡孵小鸡那样把孩子们保护在身下,而是让他们自己出去独立生活。 因为富来普知道,没有谁能养他们一辈子。后来,小狐狸们长大了,学会了如何生存,也变得更加健康强壮。这就是大自然中普遍流传的狐狸法则:爱孩子,就要让他独立。 案例重现 5岁的萱萱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可是生活老师却发现她的依赖性太强了,凡事都要喊老师帮忙。吃饭要老师喂;午睡要老师给她脱鞋、脱衣服;就连上卫生间

孩子教育保持亲密还是独立

一、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0-3岁是孩子和他人(最主要是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以后的安全感和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孩子处于0-3岁这个年龄段时,爸爸妈妈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增加与孩子的亲密度。可以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反映,满足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 在3岁之后大部分孩子开始第一次脱离父母——上幼儿园,有良好并且健康亲密度的孩子会在脱离父母之后很快的适应学校环境,较少出现分离焦虑现象。孩子开始在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开拓自己的世界,会开始逐渐减少对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