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输液注意事项
老年人输液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控制滴速
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对药物的分解及排泄能力减低,易发生药物中毒,要根据其心、肾功能和具体病情调整滴速。一般滴速可在50滴/分左右,如果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应严格控制滴速在30-40滴/分,并经常巡视,观察是否有输液反应。
做好救诊计划
输液虽然有效,但也有危险性。在病情未见好转的情况下,或在基层处理有一定困难时,应立即采取转院等急救措施。
肺水肿要注意不要输液太快
肺水肿是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肺水肿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布满对称性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蝶形片状模糊阴影,晚期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有些病人在输液的时候比较心急,常常自己把输液速度调快。专家指出: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输液总量、输液目的和药物性质等多方面情况来确定,是有“硬性规定”,不能随便调整的。
输液速度过快当心肺水肿
一般要求,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速度不宜超过20~40滴/分。患有心脏(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的患者,输液速度要更慢,以免因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急性心衰或肺水肿。
另外,不同药物对输液速度也有要求,比如抗菌药物中的万古霉素、克林霉素以及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喹喏酮类药物,输液速度都不能过快。如果补钾过程中给药速度过快,很可能使心脏骤停,有生命危险。
当然,也不是输液速度越慢越好,有时则要根据病情加快输液速度。比如,临床通过快速补液来抢救血容量不足的休克病人;通过快速静点甘露醇来救治颅内压增高的脑疝病人。因此,静脉输液的速度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调整,病人和家属切不可自行随意调整,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相信这些简单的介绍,令大家对预防肺水肿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注意对肺水肿的预防和治疗。
老年人肺炎的治疗注意事项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以及放射线、吸入性异物等理化因素引起。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可伴胸痛或呼吸困难等。幼儿性肺炎,症状常不明显,可有轻微咳嗽。细菌性肺炎采用抗生素治疗,7~10天多可治愈。病毒性肺炎的病情稍轻,抗生素治疗无效。
肺炎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这种疾病。很多患者因为这种疾病而影响到了正常生活。
高龄老人在进行肺炎的治疗时,由于自身身体抵抗力差,很多方面不能像成年人那样用药和手术。关于老年人肺炎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关注的话题,这里我们就简单说下老年人肺炎的治疗注意事项。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补液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肺水肿。输血可改善血的氧含量,增加抗体和中和毒性,纠正血中钾、钠、氯的含量。必要时可予以呼吸兴奋剂。
2、加强支持疗法:食疗也是老年人肺炎的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环,食物应该以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为主。不能口服者予以鼻饲,予以大量维生素C3~5g,每日1次静滴。
3、预防心、肾功能不全:对于原有心脏病患者,应注意输液速度,避免因输液过快而诱发心衰。这对老年人肺炎的治疗是十分关键的。
了解一些关于老年人肺炎的治疗方面的知识,对老年患者病情的控制是既有帮助的。患者家属应该多关心下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配合医疗机构进行肺炎的治疗,给老人一个安定的晚年。
小儿感冒最好不要输液
输液本身存在弊端
不是所有感冒发烧都要输液,输液本身存在弊端,如果病人都要输液,过多的病人挤在一起,容易导致病人交叉感染,可能使病情加重。经常输液也会带来药物反应,每次感冒都输液、吃抗生素,细菌的耐药性增强,输液的效果会降低。有些情况不一定要输液,但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只好为病人输液;按照我个人的用药经验,只有10~20%的感冒儿童需要输液。儿童不可多用抗生素,尤其是在感冒前期的2~3天内,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开一些中成药、口服液之类的药。
医务人员提醒一些因没有做好防范措施而让孩子患上感冒的家长,切不可贪图一时的治疗效果,急于求成,而要求给孩子输液。医师说,一些家长看不得孩子感冒时哭闹的难受状,便要求医师给孩子打点滴,以加速治疗进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她表示,输液的药量相对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一旦惯于了这种输液习惯,以后一感冒就得输液,长此以往,输液也难以达到治疗效果。而且孩子的肾脏功能发育还不完全,长期输液对肾脏还可以造成伤害。医师建议孩子感冒做好采用食疗或者药物治疗。
输液太快会诱发肺水肿吗
输液速度太快会引发肺水肿
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有些病人在输液的时候比较心急,常常自己把输液速度调快。专家指出: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输液总量、输液目的和药物性质等多方面情况来确定,是有“硬性规定”,不能随便调整的。
一般要求,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速度不宜超过20~40滴/分。患有心脏(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的患者,输液速度要更慢,以免因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急性心衰或肺水肿。
另外,不同药物对输液速度也有要求,比如抗菌药物中的万古霉素、克林霉素以及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喹喏酮类药物,输液速度都不能过快。如果补钾过程中给药速度过快,很可能使心脏骤停,有生命危险。
当然,也不是输液速度越慢越好,有时则要根据病情加快输液速度。比如,临床通过快速补液来抢救血容量不足的休克病人;通过快速静点甘露醇来救治颅内压增高的脑疝病人。因此,静脉输液的速度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调整,病人和家属切不可自行随意调整,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肺水肿的治疗方案
及时发现,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迅速减低肺静脉压及维持足够的血气交换,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治疗措施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积极治疗病因及诱发因素。
胎盘多肽注射液的注意事项
1、使用胎盘多肽注射液时,溶液不可煮沸。
2、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临床使用前应检查药液,如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异物、过期失效或瓶子有裂纹等异常情况不得使用。
4、本品开启后,应一次输注完毕,不得分次或给第二人输用。
温馨提示:
胎盘多肽最适合25岁以上的人群注射,男女均可。对25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工作繁忙、身心压力沉重、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的年轻人除外)。进入25岁以后,人体荷尔蒙分泌就处于下滑期,机体整体生理功能开始逐步衰退,表现为轻度早衰,应特别注意保养;中年人则生理规律性地出现机体整体生理功能开始全面衰退,大多表现为中度衰退;中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则急剧退化,通常表现为严重衰老。
定期输液能不能预防脑血栓
定期输液能预防脑血栓吗?脑血管病是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种神经疾病,,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出现偏瘫、失语、视觉缺损以及神志障碍等。但是有很多的中老年会选择定期输液进行脑血栓的治疗,到底这种方法有没有作用呢?
曾几何时,定期给脑血管病病人输一些活血化瘀、抗氧化、抗自由基、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已经成为许多大大小小医院的惯例和病人心目中的“救命良丹”,似乎认为输了液就能防止脑卒中,即便是血栓已经形成了,也能使其化解。那么,这种由来已久、花去了大量医疗费的做法,究竟有效还是无效?
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仅危险因素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肥胖、吸烟、红细胞压积增高等20多种,只有有针对性地、坚持不懈地治疗这些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控制脑卒中的发生。以学术界公认的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来说,它可使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或造成出血。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升高,对脑卒中的危险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关系:收缩压大于150mmhg者,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即增加28.8倍;舒张压大于90mmhg者,危险增加19倍;临界高血压者脑卒中的危险是正常者的8.7倍。降血压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而输液根本降不了血压。同时,对心脏病和糖尿病应进行针对性治疗,而短期输液既不能治疗心脏病,又不能控制糖尿病,因而也就无从说到疗效。
输液对哪些病有效?王新德教授认为:“只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如脑栓塞、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等,应由医生视病情决定选择哪些药物静脉滴注,因有的药物能稀释血液、改善脑局部病灶的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有的可抗血小板聚集,有的有溶栓作用等。特别是溶栓治疗必须在有条件的大医院进行,因其副作用是易引起出血。”
一种医疗方法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才能用于临床。每年两次输液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是否有效,只有在做过卒中后定期输液与卒中后不输液的长期对照试验后,再根据临床统计结果下结论,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科学根据说明,输液的药效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即便是对高血脂病人,仅靠一年两次的输液也根本解决不了预防的问题,何况输液停药后还有一部分人病情会呈现反弹,输液降脂来预防卒中是否有效还有待研究,更重要的是输液还会带来过敏反应问题,像休克、心衰、肾衰等,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还有专家认为,目前输液所使用的药物并不能达到100%的提纯度或无菌,而输液治疗本身造成的感染机会就已经增加。一旦进入血管内的杂物引发血液感染,就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损伤之处便可引起脂肪沉积,使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形成新的梗塞。
定期输液能预防脑血栓吗?原则是病人首先要解决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问题,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有针对性地治疗,除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外,能口服治疗的就不输液,能少输液的就尽量少输液。”
药物疏通血管好不好
用药疏通血管有一定的危险。许多老年人都有血管硬化的现象,有些人常常用输液的方式半年通一次血管。其实,药物疏通血管有一定的禁忌和危害性,不如多吃清理和保护血管的食物来防止血管过早老化。
输液后喝酒危害身体健康
男人们就算生病了也会仗着自己健康的体魄而为所欲为,很多男人对自己患上一些小病常不以为然,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体能扛过去,所以就算他们打点滴也不会担心什么,而且一打完点滴要是有人叫去喝酒也敢风风火火的去。其实男人输液后喝酒危害是相当大的。
输液后喝酒身体容易出现不适现象,“这属于药物与酒精混合产生过敏反应。”专家说,病人出现不适的症状叫做“青霉胺样反应”,出现情况后应该立刻送往医院救治,尽量不要延误时间。如果用了抗生素的药物再喝酒,哪怕喝很少的酒都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节日临近,医院最近遇到很多感冒药物和酒精混合导致患者过敏昏迷的情形。
节假日期间大家在聚会时要想想是不是刚刚吃过药打过针,患者感冒,尤其是输液后切忌饮酒,“情况严重的会危及生命。服药饮酒后一旦出现不适,可先平躺下以缓解心慌,然后抓紧赶往医院接受治疗。
老人安全用药要遵循哪些原则
1.小病尽量用食疗。
比如遇到伤风感冒这样的小病,最重要的是休息,同时可以通过食疗促进康复。如风寒感冒喝些生姜红糖水,头痛、关节痛等慢性疼痛可以先做理疗、按摩、针灸等,不要依赖止痛药。
2.药量要比常规少。
《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量应为成人用药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药量。80岁以上老年人,只能用成人量的1/2。而且,为了减少不良反应,一般不推荐同时服用4种以上药物。
3.口服用药危险小。
有些老年人觉得打点滴好得快,其实不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输液是不必要的。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注的就不输液。即口服药应该占到50%以上,肌肉注射占到30%-40%,输液只占10%左右。
4.看病记录别丢掉。
老年人应该保存好自己完整的用药记录、药物过敏史。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教授建议,老年人就诊时要带好用药记录,并尽量看固定的医生,这样能让医生开处方时更准确地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服药时间长,很可能服错药。专家建议,可以买个药盒,提前把药分好,也可列个清单,或在日历上写好每天用的药,每次吃完打个"勾",避免漏服或重复吃。
最后提醒,不少骗子都盯上了老年人,推销所谓的"灵丹妙药"或"祖传秘方",大家应提高警惕,到正规医院和药房拿药,以免上当受骗,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