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头血肿有哪些表现
胎头血肿有哪些表现
1、胎头血肿的原因
头颅血肿属新生儿产时损伤性出血,为胎儿头颅在产道受压、牵拉、器械助产等所致。头颅血肿,往往在出生后就发现,也可能生后数天方始明显。多见于头颅顶部,血肿边缘清楚,周界不超过骨缝,局部头皮正常,波动感明显。由于胎儿被迅速逼出产道时,胎头突然由高压下释放,使头颅骨膜下血管发生破裂而出血,血液积聚在局部形成血肿;此外,胎头负压吸引产有时可发生头颅血肿。
2、胎头血肿的发病年龄
患儿多为足月儿,体重多超过2500克,出生时良好,数小时后发现头颅血肿或发现于出生后1~4天。
3、胎头血肿的表现:
头颅血肿:头颅血肿又称骨膜下血肿,血肿位居顶骨或后顶骨,常位于一侧或两侧顶骨部,两侧同患头颅血肿者偶见之,额骨、枕骨及颞骨三处同时发生血肿者亦间或有之,由于骨膜下出血缓慢血肿,多在生后数小时或2~3天才明显,1周内达最大范围,以后渐吸收缩小,血肿界限清楚不越过骨缝,有波动感,局部患处皮肤颜色无改变,个别患儿的血肿局部皮色发红。初起时中部血肿处紧张,其后血肿处顶部呈现波动,头颅血肿吸收较慢,因大小不同可在2周至3个月左右消退。
帽状腱膜下血肿:生后不久即见头皮局限性肿胀出血,可通过软组织扩散,出血量较少时血肿范围较局限;出血量多时肿胀范围逐渐扩大,可累及整个头皮甚至波及额、眼周枕或颈背部,血肿有波动感常使前囟不易扪清,所覆皮肤可呈青紫色,出血严重时可致贫血或低血容量休克,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孩子不小心头上摔了个包,是否需要去医院检查
孩子不小心头上摔了个包,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去医院检查。一般孩子头部摔伤后,局部有出血、渗出,所以会出现肿大,“头上的包”医学名词为“头皮血肿”。在24~72小时会达到高峰,不宜用热疗,应该用冷疗,过了72小时出血、渗出才逐渐吸收,可以用热疗加速其吸收。单纯头皮血肿有吸收的可能,新生儿多数在2~4周内自然吸收,吸收缓慢者可以进行血肿穿刺。其他年龄段的 外伤性头皮血肿1周后尚未吸收者,需要到医院就诊,可在无菌条件下抽除积血,然后加压包扎头部,以利于局部组织粘连愈合。
新生儿头皮红有哪些原因
1.胎头水肿(产瘤) 新生儿产瘤的发生是由于分娩时胎儿的光露部位(最多先露头),一般在中间横跨两个头骨,受强烈压迫,头皮和皮下组织发生水肿,因而产生柔软的瘤体,即称为产瘤。临床不需特殊处理,3—5d后可自行消失。
2.帽状腱膜下血肿 出血量较大,血肿范围广。帽状腱膜下血肿的处理,对较小的血肿亦可采用早期冷敷、加压包扎,24—28h后改为热敷,待其自行吸收。若血肿巨大,则应在严格皮肤准备和消毒下,分次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尤其对婴幼儿患者,需间隔1—2d穿刺—次,并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必时尚需补充血容量之不足。
3.骨膜下血肿(头血肿) 颅骨骨膜下血肿,除婴儿因产伤或胎头吸引助产所致者外,一般都伴有颅骨线形骨折。出血来源多为板障出血或因骨膜剥离而致,血液集积在骨膜与颅骨表面之间,其临床特征是:血肿用界止于骨缝。骨膜下血肿的处理,幂期仍以冷敷为宜,似忌用强力加压包扎,以防血液经骨沂缝流向颅内,引起硬脑膜外血肿,应在严格备皮和消毒情况下施行穿刺,抽吸积血1一2次即可恢复。
若反复积血则应及时行CT扫描或其他辅助检查。对较小的骨膜下血肿,亦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待其自行吸收的方法;但对婴幼儿骨膜下血肿,往往为时较久即有钙盐沉着,形成骨性包壳,难以消散。对这种血肿宜及时穿刺抽吸,在密切观察下小心加压包扎。
新生儿的头皮发红的现象有的可能 是因为在怀孕期间收到了一些外界的事情的影响,有的可能是因为在生产的时候不顺利造成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素造成的,只要是对宝宝的身体和智商没有什么影响的,就是不用担心的了。
新生儿十大常见疾病
1、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生后2-3天皮肤发黄,但吃奶、大小便等情况都正常,一般经过5-6天就会自然消退的,这叫生理性黄疸。如果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全身皮肤发黄,特别是足底心也发黄,或黄疸超过两周仍然不退,甚至加重,那就是病理性黄疽。生理性黄疸,不需要处理,而病理性黄疸,就要将患儿送到医院去治疗。
2、胎头血肿:胎头血肿是由于胎头骨膜下小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分娩时,由于子宫收缩,胎儿不断地下降,胎儿头顶骨和母体骨盆间接的相摩擦,或头先露部受压时间较长,颅骨膜下的血管破裂,血液储积在患处形成血肿。常见于初产妇的婴儿,尤其多见高龄初产妇。其特点是:血肿开始不明显,常被胎头水肿所遮盖,要等水肿消失以后,血肿才显露出来。一般多发生在胎顶骨上,不超越骨缝,因此,肿块边缘清楚,开始软而有弹性,以后渐渐变硬,与胎头水肿不一样。胎头水肿是软组织受压水肿而成,多于24-36小时完全消退,肿块软而无弹性,压迫可凹陷,周围界限不清,可超越骨缝。
胎头血肿一般不需要处理,经过数周以后,会慢慢消失的。血肿初期,可进行冷敷。保持婴儿安静,不要随意搬动,防止揉摩息处。
3、新生儿呕吐:呕吐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现象,可以发生在新生儿期的任何时候。呕吐的原因很多,有的因奶头凹陷,奶水不足,或人工喂养时橡皮奶头开口太大或太小,以致吸入了大量空气而发生呕吐;有的因一次喂奶过量,速度过快,或两次哺乳时间太近,或乳汁过冷过热,引起呕吐,有的因喂奶姿势不正确,喂奶后立即搬动婴儿,或立即让小儿平睡而引起呕吐;有的因新生儿生后不久,由于吞入了胎粪或带血的羊水,或新生儿口服红霉素等药物,或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引起了胃内出血,激刺胃粘膜而引起的呕吐,此外,各种感染,也可引起呕吐。
新生儿防治呕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找出呕吐的原因,对应防治。如果呕吐愈来愈严重,或婴儿有脱水现象的,就要到医院去检查。
4、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性状的改变而言。母奶喂养的正常新生儿,大便一般呈黄色,或金黄色稀糊状,一天可4-6次或更多,只要婴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正常,体重日增,这是正常现象。相反,若大便次数增加,或次数虽不增加,但性状有所改变,婴儿一般情况较差,甚至出现脱水现象,那就是异常的表现。
引起新生儿腹泻的原因很多,如人工喂养的婴儿有时因对牛奶过敏而引起的腹泻,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情况,多见于出生后4周以内的婴儿,其特点是:在吃奶过程中,或吃奶数小时后,突然发生啼哭,面色苍白或潮红,两手握拳,双腿屈曲,并排出带泡沫样的稀便,常伴有少量血液,患儿营养差,生长缓慢。如果停用牛奶以后,上述症状消失,再喂牛奶上述症状又出现,这就是过敏反应。此外,肠道感染,也是引起腹泻的一大原因。
新生儿腹泻处理的原则是,找出原因,针对原因处理。如因奶头、奶具不干净,引起肠道感染的,那就要在喂奶之前,将奶头洗净后再喂,或将奶具消毒以后再用。若腹泻愈来愈严重,婴儿表现有脱水或衰竭情况时,耍尽快地将婴儿抱到医院或卫生院处理。
5、新生儿脐炎:新生儿在脐带脱落之前,或脱落后不久,没有注意好脐带的卫生,细菌侵入了脐部,引起局部发炎。表现为脐窝潮湿,有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有时还有臭味,严重的可并发腹膜炎,患儿有高烧、腹压痛等一系列症状。
新生儿脐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脐带的无菌处理,以及脐部的卫生。若炎症很明显,就要每天换药,先用75%酒精清洁脐部,然后滴上庆大霉索溶液,或涂上龙胆紫溶液。严重的,要将患儿送至医院处理。
6、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多发病,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占第一位,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肺炎,分吸入性肪炎和感染性肺炎两大类。所谓吸入性肺炎,就是在分期过程中,胎儿在产道内吸入了过多的羊水引起的肺炎。感染性肺炎多半是因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而发生的肺炎,也有皮肤和脐部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而并发的肺炎。这两种肺炎,可能独立存在,也可先后发生,或同时并存,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呼吸运动较弱,得了肺炎以后,症状常常不明显,也可以不咳嗽,不发烧,往往表现不吃奶,哭闹,呕吐,面色发育,口吐白沫等。严重时,精神很声,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呛扔,常并发心力衰竭、休克、肺出血而死亡。得了肺炎以后,要尽快将患儿送至医院处理。
7、新生儿鹅口疮:新生儿口腔粘膜出现了乳块状的白膜就叫鹅口疮。有时白膜可触合成大片,剥去白膜,可见下面粘膜呈粗糙面。它是一种霉菌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这种霉菌多半来自产妇的生殖道,也有来自奶具和乳母的奶头。
得了这种病可用5%苏打水洗口腔,然后涂上1%龙胆紫,或制霉菌素溶液,或冰硼散,或青黛粉等,效果都很好。千万不要用粗布擦,或用针去挑,以免损伤粘膜,造成感染。
8、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又叫寒冷损害综合症,简称“冷伤”,多见于早产儿。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外界温度而波动,加上皮下脂肪发育不良,脂肪层傅,血管丰富,易于散热,故早产儿易患此病。这种病,也可继发于肺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以后。
婴儿体温常在35℃以下,最低可达24℃,全身皮肤冰冷。有皮下脂肪聚集的部位,均可发生硬肿或硬而不肿,摸起来好像硬橡皮一样。常发生在下肢,也可逐渐发展至臀部、胸部和面部。皮肤颜色在疾病的早期呈暗红色,以后变成紫红色。严重的病儿,因循环障碍,皮肤可呈苍灰色。若伴有黄疸,皮肤则呈苍黄色。好似黄腊一样。患儿哭声低,呼吸浅慢,心音低弱,常常因合并肺炎而死亡。
防止早产,减少感染,鼓励母奶喂养,加强对母子的防寒工作,特别对冬季出生婴儿的防寒,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如果已得了这种病,一方面采取保暖措施,另一方面用中药局部包敷,效果较好。严重的患儿,要送医院处理。
9、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婴儿出生时脐带消毒处理不当,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体内所致。解放前,由于旧法接生,无数的新生儿感染了这种病以后死亡。解放后不久,即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或科学接生,从而使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下降。患儿得了病以后,多数是在4-7天有症状,因此,俗话说“四六风”或“七天风”,就是这个意思。
主要表现是:初期,患儿不吃奶,或吸奶时吞咽困难。以后就出现牙关紧闭,全身强直,角弓反张,面容苦笑,多数还发烧。绝大多数患儿因呼吸道并发症,如窒息、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内分泌阻塞,以及顽固性抽搐所致的全身衰竭和心力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是:开展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卫生宣传教育,做到新法接生或科学接生。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必须严格处理。要用消毒剪刀断脐,结扎,断端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后,以消毒纱布敷盖,包扎。如臀部有感染,即按脐炎处理。如无感染,每回在洗澡或换尿布时,观察脐带有无异常,直至脐带完全脱落为止。若生后已知脐带处理不当,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000单位。如已发生了破伤风,应立即将患儿送至医院处理。
10、新生儿臀炎:新生儿臀部长期与湿尿布接触,尿液里有一种化学物质叫氨,这种物质作用于臀部、外生殖器,以及大腿内侧皮肤,可使这些部位的皮肤发炎。此外,用粗糙而硬的尿布,经常磨擦局部,也会引起发炎。
异常分娩的症状
1、母体方面的变化
(1)一般情况:产程延长可使产妇烦躁不安、乏力、进食减少。检查可见口干唇裂、齿垢舌苔黄厚,甚至伴有体温升高;严重者可出现肠胀气或尿潴留。
(2)产科情况:产力异常时,在宫缩高峰指压宫底部肌壁可出现凹陷或子宫收缩过强、过频;宫颈水肿或宫颈扩张缓慢、停滞;胎先露部下降延缓或于宫缩时胎先露部不下降。严重时,子宫下段极度拉长、出现病理缩腹环并伴局部压痛。
2、胎儿方面的变化
(1)胎头水肿或血肿:产程进展缓慢或停滞可使胎头先露部软组织长时间受到产道挤压,出现胎头水肿(又称产瘤);或胎头在产道中被挤压、牵拉使骨膜下血管破裂,发生胎头血肿。
(2)胎儿颅骨缝过度重叠:分娩过程中,通过颅骨缝轻度重叠使头颅变形,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胎头娩出。但骨产道相对狭窄,产程延长时,胎儿颅骨缝可能过度重叠,表明存在明显头盆不称,不宜经阴道分娩,应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
(3)胎儿窘迫:产程延长特别是第二产程延长可出现胎儿窘迫。
宝宝摔了个包怎么消肿 必要时就诊
孩子如果撞到额头,血肿较大,或者出现流血,伤口较大,应立即赶往医院,切勿盲目自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或造成感染。
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时期的CT表现
1急性期血肿密度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CT值55~ 90Hu,这与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高于脑实质有关,且外溢血液因容积较大,故在CT上显影。血肿形态多为肾形,其次为类圆形、不规则形。血肿周围低密度水肿,第1d内可不出现, 以后逐渐明显,出现占位效应,这与血肿内血凝块收缩以及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缺血、坏死和水肿有关。
2吸收期血肿内红细胞破坏,随着血红蛋白的分解,血肿密度逐渐减低,小的血肿(体积<5ml)密度下降较快,20d或更早就变成等密度,大的血肿在第3~5周变为等密度至低密度。演变过程为高密度血肿向心性缩小,表现为血肿周围低密度影逐渐扩大,边缘模糊,同时中心区密度逐渐降低,血肿周围水肿在出血2周内最明显,范围最大,占位效应较重,以后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减轻。
3囊变期坏死组织被清除,较小的血肿由胶质及胶原纤维愈合;大的血肿则残留囊腔,呈脑脊液样密度,基底节的囊腔多呈条带状或新月状。 CT检查快速、方便、准确、安全,一经CT检查确诊,无需再作其他检查,为患者争取时间及时治疗;CT检查直接显示脑内血肿大小、数目及准确部位,并可计算出血肿体积和出血量; CT除了可准确发现血肿的位置、大小及范围,并可观察其动态变化,根据血肿不同时期的大小、形态及密度变化判断血肿分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使治疗方案的制订更为合理。
新生儿头皮血肿与水肿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新生儿头部血肿呢?
新生儿头颅血肿与头皮水肿在新生儿临床中经常遇到,但不是颅内血肿,只需注意护理,预后良好。新生儿头皮血肿主要发生在难产,胎头吸引术,产钳助产,有时也可发生在正常产.这是由于颅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停留在局部而形成的,多见于一侧或双侧头顶骨.血肿高出皮肤,边界清晰,大小不一,不超越颅骨骨缝.一般于生后2~3天逐渐明显,压之有波动感,可逐渐吸收消失,一般经数周至数月不等.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可不必处理.
如果是出生时被挤压引起的头皮水肿,一般在七天内就会消退,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的。如果是头皮下血肿,是没那么容易消退的,一般要到三,四个月大的时候,能消退的就消退,不能消退的就会机会变硬。一般无须治疗.除非这“水肿”越来越大,千万不能为了让“水肿”消退而去按它,否则会让它越来越大的.
水肿与血肿有什么区别呢?
1、水肿是水淤积在组织中,血肿是血淤积在组织中。
2、可从颜色上区别。水肿是深黄色样或无变化色,血肿呈紫红色样。
3、从触摸上区别。水肿摸上去较软绵绵的,而且用手压有凹陷,无明显压痛。而血肿摸上去较硬。用手触碰有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