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
早产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
1一般动脉的导管,主要是胎儿在母体的时期,肺动脉中的一种正常的通道,如果胎儿的肺脏处于不张状态,尚无换气功能,右心室的血液大部分经未闭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未闭动脉导管是构成胎儿期血液循环的重要通路。
2而导致早产儿出现了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包括了,母亲在怀孕前使用的情况,、早产儿相关疾病及生后干预等。一般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越高。
3建议出现了该病症的患儿,首先可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心脏彩超的检查,一般对于日常生活中无明显症状新生儿暂时不用手术,继续观察,在1岁内有自愈的可能。如果孩子出现气促、乏力、呼吸困难、发育不良时,可在出生后4至7天是最佳的药物治疗时间,可采用吲哚美辛或布若芬。如果无法使用药物治疗或第二疗程治疗失败,可使用手术结扎治疗。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1.早产儿 对于早产儿,早期就需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量。对于生后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在出生10天内静脉滴注吲哚美辛(消炎痛),可有效关闭动脉导管。但有肾功能不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有出血倾向的患儿禁用,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检测肾功能。近来使用布洛芬(异丁苯乙酸)静脉滴注促进动脉导管闭合,疗效与吲哚美辛(消炎痛)相当,且较少引起少尿。布洛芬分3次给予,首次剂量为10mg/kg,之后的24h按5mg/kg再用2次,导管闭合率可达70%。经治疗心功能不全不能纠正者,需手术结扎动脉导管。动脉导管结扎术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以避免转往手术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手术合并症并不多见,可有导管撕裂、膈神经麻痹、乳糜胸、误扎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故术后检查股动脉搏动十分必要。对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在出生当天进行预防性的动脉导管结扎,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2.足月儿和年长儿 有严重左向右分流的患儿,关闭动脉导管可以纠正心力衰竭并消除最终发展成为肺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为预防感染性心内膜,即使是小的分流也建议结扎动脉导管,尤其是这种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但单纯为消除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性而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尚有争议。
3.经皮穿刺经导管动脉导管堵塞术 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堵塞未闭的动脉导管的方法优于手术结扎。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到80年代后期,Rashkind双伞装置被广泛使用之前,动脉导管经心导管阻塞术只是偶尔有过尝试(图8A)。但Rashkind双伞由于价格昂贵,需较大的经静脉管鞘及相对较高的近10%~20%的残余分流率,目前亦已少用。据报道有少数病人尚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和左肺动脉血流紊乱。 近来,充满涤纶纤维的不锈钢弹簧圈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到中型的动脉导管的堵封闭(图8B)。具有可控性释放机制的可拆卸弹簧圈,因其潜在的易控制、易于取回重新放置的优点而得到发展。弹簧圈的优势是价格便宜,只需要较小的递送导管,封堵率达95%以上。关闭4mm及以上的大的动脉导管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须植入多个弹簧圈。弹簧圈封堵术的并发症不多见,包括弹簧圈导致的肺动脉分支栓塞、堵塞不全所致的血管内溶血及植入多个弹簧圈导致的左肺动脉狭窄。对于大的动脉导管未闭,纽式装置和近来备受推崇的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已取得良好疗效(图8C)。新近的多中心研究表明,纽扣式堵闭器用纽式装置是可行的和十分安全的。在284例年龄为3个月至92岁,动脉导管直径在1~15mm的患者中,278例(98%)患者术后1年、2年、5年的残余分流检出率,分别为21%、14%和0%。同时,在婴儿和年长儿中采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堵塞中到大型动脉导管亦已积累了大量经验。Bilkis等近来报道了209例年龄在2个月至50岁,动脉导管在1.8~12.5mm,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对98%患者有效,术后24h内和1个月内关闭率分别为66%和97%。术后并发症较少,包括堵塞装置引起栓塞、轻度主动脉狭窄,血管内溶血更少见。
4.手术治疗 手术结扎导管临床上有0.4%~3.1%的残余分流率。使用较敏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残余分流率可能会更高,因此,对于一些再通和管径超过7~10mm的患者需手术时,应切断动脉导管。但在大多数医疗中心,目前手术治疗仅局限应用于药物治疗失败或有治疗禁忌证的早产儿。近来,对新生儿、婴儿经腋下小切口胸廓切开术已经开展,取得了广为认可的效果。胸腔镜手术已成功应用于儿童动脉导管的关闭。手术步骤包括胸腔镜直视下放置血管夹。技术熟练的医生20min内即可完成。该新技术扩展应用于早产儿和婴儿,并发症包括气胸、喉返神经损伤。经验的积累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5.无症状动脉导管未闭 随着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应用,一些无临床症状的细小的动脉导管引起的微弱的湍流亦可被探及。据报道,因发现与动脉导管未闭血流无关的杂音而行彩超检查的儿童中,约0.5%发现有无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曾有报道示1例无症状性导管未闭患者患有动脉内膜炎,是否需常规关闭无症状性导管尚需进一步探讨。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可以吗
1.早产儿 对于早产儿,早期就需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量。对于生后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在出生10天内静脉滴注吲哚美辛(消炎痛),可有效关闭动脉导管。但有肾功能不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有出血倾向的患儿禁用,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检测肾功能。近来使用布洛芬(异丁苯乙酸)静脉滴注促进动脉导管闭合,疗效与吲哚美辛(消炎痛)相当,且较少引起少尿。布洛芬分3次给予,首次剂量为10mg/kg,之后的24h按5mg/kg再用2次,导管闭合率可达70%。经治疗心功能不全不能纠正者,需手术结扎动脉导管。
2.足月儿和年长儿 有严重左向右分流的患儿,关闭动脉导管可以纠正心力衰竭并消除最终发展成为肺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为预防感染性心内膜,即使是小的分流也建议结扎动脉导管,尤其是这种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但单纯为消除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性而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尚有争议。
3.经皮穿刺经导管动脉导管堵塞术 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堵塞未闭的动脉导管的方法优于手术结扎。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到80年代后期,Rashkind双伞装置被广泛使用之前,动脉导管经心导管阻塞术只是偶尔有过尝试(图8A)。但Rashkind双伞由于价格昂贵,需较大的经静脉管鞘及相对较高的近10%~20%的残余分流率,目前亦已少用。据报道有少数病人尚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和左肺动脉血流紊乱。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的动导管未闭是很严重的,如何来治愈动导管未闭这是一个很是重要的问题。动脉导管关乎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如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在医学上是有很多方法的,当然一定要在适合的时间来医治小宝宝的动脉导管未闭,千万不要急于治疗而失了理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先天性心脏病原因一:胎儿发育环境的因素
子宫内病毒感染是最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原因,其中又以风疹病毒感染最为突出,其次为柯萨奇病毒感染。母亲如在妊娠前三个月内患风疹,则所产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较高;其中以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口狭窄为多。这是由于胎儿心脏大血管的发育在妊娠第二至八周中形成,而此时子宫内病毒感染足以影响到胎儿心脏发育之故。
其他如羊膜的病变、胎儿受压、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母体营养不良、糖尿病、苯酮尿、高血钙、放射线和细胞毒性药物在妊娠早期的应用等,都是使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母亲在怀孕期间吃了某些药物,也可以导致胎儿心脏畸形。
先天性心脏病原因二:早产
早产是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原因。早产儿患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者较多,前者与心室间隔在出生前无足够时间完成发育有关,后者与早产儿的血管收缩反应在出生后还不够强有关。出生时体重在2500g以下的新生儿尤易患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原因三:高原环境
高原氧分压低是先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和先天性心脏病房缺较多。我国青海高原本病患病率远较平原地区高。
先天性心脏病原因四: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是先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同时或父母子女同时患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不少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同时有心脏血管畸形的事例,说明本病有遗传因素存在。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原因
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妊娠的第2~8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主要发生于此阶段。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大致分为内在的和外部的 2类,其中以后者多见。
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易位和畸变,例如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4-三体综合征、15-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等,常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此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子女的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比预计发病率明显的多。外部因素中较重要的有宫内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及柯萨奇病毒等;其他如妊娠期接触大剂量射线、使用某些药物、患代谢性疾病或慢性病、缺氧、母亲高龄(接近更年期)等,均有造成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
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婴儿出生后随着第1次呼吸的建立,血氧浓度急剧上升,可使动脉导管壁肌肉发生收缩而关闭。一般在生后第1 天动脉导管大多已呈功能性关闭,但在7~10天内可由于缺氧等原因而重新开放。解剖上的闭塞则常需在1岁左右方能完成。组织学上的变化是先由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内膜垫突向动脉导管腔,然后内膜下层出血和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闭塞,而形成一条索带状的残余。若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构成主动脉和肺动脉间不应有的通道,即称动脉导管未闭(PDA)。
流经动脉导管血液量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及肺和全身血管床的相对阻力。随着分娩、脐带结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早产儿中,由于肺动脉血管平滑肌数量较少,肺动脉阻力的下降更为明显,当动脉导管未闭时,可出现较大的左向右分流和左室容量超负荷。同时早产儿的心肌细胞小,密度低,心室肌肉的含水量较多,且心脏内交感神经尚未完全发育,致早产儿心脏的收缩力和储备功能低下,在心室容量超负荷时,增加心搏出量的顺应能力常受限制,因此早产儿特别是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常因动脉导管开放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当动脉导管未闭时由于主动脉一部分血液分流到肺动脉,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而致脉压增宽,出现周围血管体征。伴严重肺部疾患或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主、肺动脉间可无压差或肺动脉压超过主动脉压,此时通过动脉导管可无分流或发生右向左分流,即肺动脉内的缺氧血流入降主动脉到下肢,导致脚趾青紫,称差异性发绀。
动脉导管未闭有哪些危害
1、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循环
主要症状表现取决于分流量大小,即主动脉至肺动脉分流血量的多少,以及是否产生继发肺动脉高压和其程度。分流量小的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儿表现为劳累后易发生气促、心悸、乏力等,容易反复发生感冒、肺炎,生长发育迟缓。
2、引发新生儿缺氧发作
长期动脉导管未闭,可能引发肺小动脉反应性痉挛,最终形成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高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现差异性紫绀,下半身清紫,右上肢正常。
3、导致心力衰竭
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时,血液将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造成肺循环血量的急剧增加,进而导致回流到左心房和左心室的血量也增加,大大增加了左心室舒张期的负荷,致使左心房扩大,左心室肥厚,脉压因此增大,产生周围血管症,甚至发生心力衰竭而引发猝死。
动脉导管未闭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分流大小以及流向,因此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七种最常见的先心病心脏动脉导管未闭症状有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和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一般在一岁内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但是必须定期随访,随时掌握病情。也有的患者病情较严重,一出生就出现紫绀,此时应立即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
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代谢。当时肺呈不张状态,来自肺动脉的血流绝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最后经脐动脉回到胎盘。婴儿出生后肺开始呼吸,肺循环压力降低,因而血流方向由主动脉流向肺动脉,因动脉血氧含量升高促使动脉导管闭合。如仍旧开放,即为动脉导管未闭。
若新生儿期动脉导管直径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常可引起心力衰竭,当内科无法控制时,可急诊用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结扎导管,预后良好。
为防止心内膜炎,有效治疗心功能不全和节制肺动脉高压,不同年龄、无论是否有症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均应及时进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如患儿呈现心力衰竭或伴有呼吸窘迫症,应尽早进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是施行手术,间断导管处血流。
动脉导管未闭共存于肺血流减少的紫绀型心脏病时,导管是其赖以存活的重要条件,则另当别论。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单纯结扎术(双重结扎+缝扎)是一种安全、简易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管型的未闭动脉导管。
2、导管前壁加垫结扎术:适用于儿童病例并伴严重肺高压者。
3、切断缝合术比较理想,但操作较复杂,有大出血之虞。
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方法通常是施行开胸结扎手术,但具体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要根据心脏检查结果决定,必须听娶胸外科医生的意见。
如果您还有想要了解的情况,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会给您最专业,最详细的解答。
什么是pda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DA),是指正常连接血管的两大主要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将血液带离发育中的胎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DA))将血液从肺部带离,直接流向全身。
当胎儿尚处于母体羊水时,肺部是不工作的,因为胎儿将直接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氧气。当新生儿开始使用肺部呼吸时,就不再需要DA,通常它会在婴儿出生后两天自动闭合。
但是,当DA不曾闭合,将会引发一种“开放式”的动脉导管未闭(PDA),将主动脉富含氧份的血液与肺动脉的缺氧血液相混合,其结果导致更多的血液流向肺部,从而形成对婴儿的肺动脉压力,包括心脏和血压升高。
起因是什么
PDA的病因尚不确切知晓,但基因可能发挥了作用。这类病症在早产儿身上更为常见,并且影响女宝宝高于男宝宝两倍的数量。同时,它也常发生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症、有遗传疾病的婴儿(如唐氏综合症)、以及妈妈在妊娠期患德国麻疹生出的婴儿。
绝大多数患PDA的婴儿,心脏状况正常。一些PDA患儿会在生命最初几天里,该症状自行闭合;也有的宝宝会成长到一岁的阶段,才能完全闭合。
患有PDA的早产儿,更容易保持开放的状态,尤其对于有肺部疾病的宝宝。当这类情况发生时,有可能需要配合治疗,使之闭合。
究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正常吗
动脉导管是胎儿在母体时赖以生存的联结在主动脉和脐动脉之间的一条生理性通道。这条生理性通道叫动脉导管。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应该闭塞。但极少数婴儿,一个月后仍未闭塞,形成一个永久性通道,临床上称为动脉导管未闭。
未闭的动脉导管的直径粗细不同。直径越小,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影响越小、越晚。直径越大,影响越大、越早。有动脉导管未闭的小孩出现症状的时间和导管粗细关系十分密切,导管比较粗时,孩子小的时候,易得感冒或肺炎。上学时,如果容易疲劳,活动力不如同龄儿童,要注意是否有动脉导管未闭。导管直径小,可以在都不出现症状。
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时间选择:如果是单纯的动脉导管未闭,应尽早手术。如果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同时手术。早期手术可以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肺动脉高压的风险。
究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正常吗?看了上文的介绍,相信你已经知道答案了吧!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此事要根据患儿自身来决定,有些是可以自己闭合的。动脉导管室患儿赖以存活的生命通道,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还是及时到医院诊治较好。
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时间选择:如果是单纯的动脉导管未闭,应尽早手术。如果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同时手术。早期手术可以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肺动脉高压的风险。
究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正常吗?看了上文的介绍,相信你已经知道答案了吧!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此事要根据患儿自身来决定,有些是可以自己闭合的。动脉导管室患儿赖以存活的生命通道,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还是及时到医院诊治较好。
婴儿心脏有一个洞是怎么回事
1、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在人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心脏,称为先天性心脏病。除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需要做手术治疗,目前这项手术还是比较成熟的,建议尽快住院治疗
2、早产儿不是单独心脏没有发育完好的,身体的各个脏器都,没有发育完好的。所以早产儿是要加强护理和喂养的。使起尽快的生长发育完善的。如果自身有发育缺陷的话,那是要积极治疗的。
3、孩子先心病应该是对疫苗没有影响的,而之后的疫苗也是可以接种的。而对于动脉导管闭塞通常是可以自己长好的,如果不能自己长好选择介入即可
动脉导管未闭为胎儿时期血液经肺动脉至主动脉的通道(即动脉导管,本应出生后闭合),因某种原因未能闭合的疾患。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为常见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疾病的15%,女性比男性多见,先天动脉导管未闭可能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发生。先天动脉导管未闭病因不详,但有些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出生一年后可以自行闭合。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心脏那部分没有发育完全,俗话说就是还没有长好,有些先天性心脏病,例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是可以在孩子出生后自己长好的,但是一般到5-6岁一般都得长好。
关于婴儿心脏有一个洞是怎么回事,大家也知道是怎样回事了。在刚出生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的给自己的孩子做好检查,这样是为了确保及时的发现病情并治疗。同时在生活中孩子的一些饮食和生活方面的护理也是需要家长们细心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