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岁开始用爱来教育孩子
从0岁开始用爱来教育孩子
所有的生物在诞生之初,都有一个甚至被称作是异端的、显著的成长发育时期。比如老鼠,据说出生后的30天内是其引人注目的成长发育时期,我们知道,在这一时期内得到良好、正向刺激的老鼠会成长得很聪明;反之,则会成长为劣等的老鼠。
像老鼠这样的小动物都有一个较短的成长发育期(叫做临界期),人类更是从0岁到6岁都是临界期。
人们通常都认为,刚刚出生的小婴儿几乎什么能力都没有,头脑的功能为零,所以要慢慢将知识教授给他(她),这才是教育。其实必须完全相反地去认识:在人类整个生涯中,婴儿一直都受到了恩赐,被赋予了最高的素质和潜在能力。
然而,奇妙的事情是这种天才性的素质若是没有被发现的话,就会马上衰减。这被称为“才能衰减原理”或是“才能递减法则”。所谓递减是指“逐渐地越变越少”。
华盛顿大学的帕特里夏·库尔一直从事有关听力的研究,他认为,“对于在1岁之前没听到过几次的声音,婴儿在今后将无法听懂”。
孩子教育保持亲密还是独立
一、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0-3岁是孩子和他人(最主要是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以后的安全感和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孩子处于0-3岁这个年龄段时,爸爸妈妈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增加与孩子的亲密度。可以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反映,满足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
在3岁之后大部分孩子开始第一次脱离父母——上幼儿园,有良好并且健康亲密度的孩子会在脱离父母之后很快的适应学校环境,较少出现分离焦虑现象。孩子开始在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开拓自己的世界,会开始逐渐减少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后,爸爸妈妈要逐渐的让孩子学会独立,但这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在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后慢慢形成。
二、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教育方式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例如,自我情绪指向内部的孩子,会在对外界的探索上较为退缩,安全感也较低,较为依赖父母,这时父母需要以建立亲密关系为主。如果孩子早期的亲密关系得到巩固,对外部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这时父母就应该去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家庭外部,引导孩子向独立和自主的方向发展。
三、不同的性别有时需要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男孩子和教育女孩子的方式上,爸爸妈妈们往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孩子在0-3岁正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年龄段,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区别不大的。0-3岁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以建立亲密关系为主,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充足的探索欲。只有拥有安全感和探索欲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和引导孩子独立自主并不矛盾,亲密关系是孩子能够独立发展的基础,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到孩子正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在此时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了解到这些才能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盘点早教的利
好处一:宝宝不太怕生,顺利度过认生期。
正常宝宝在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认生的阶段。一般从出生后5-6个月开始认生,8-9个月逐渐明显,12个月达高峰,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1岁以后的宝宝显得更认生了。随着长大,幼儿增加了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认生的情况渐渐好转。如果在0-1岁参加早教课,多与陌生人接触,创造丰富的社交环境,可以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认生期。
好处二:有助家长发现孩子的天性,锻炼宝宝适应能力。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套与世界互动的特别方式,这就是他的性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与生俱来的倾向将开始表现出来。这个孩子可能比较灵活,容易适应变化;那个孩子更喜欢事先安排好的时间表。观察出宝宝可能作出的反应,想想您该怎样调整他的环境帮助他成功适应。成年人能够找出让自己感觉最舒服的环境,但宝宝要完全靠您的帮助。尊重宝宝的天性有助于帮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在0-1岁参加早教课,家长能够在一群同龄孩子中发现自己宝宝的特点与天性,从而帮助宝宝发展适应环境的潜能。
好处三:有助培养亲子亲密关系,促进宝宝社交和语言发展。
0-1岁宝宝社交能力基本上局限于和亲人在一起,因为他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学习自己应该掌握的技能,比如抓握、爬行、学步等。宝宝怎样学习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什么时候开始交朋友?这些都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习的。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个玩伴和朋友,也是他最喜欢的人。在父母的帮助下,宝宝会逐渐熟悉其他人,并且开始喜欢与他们在一起。这就是宝宝社交技能发展的开始。0-1岁的亲子早教课,贵在“亲子”二字,没有什么比与宝宝一起学习成长更快乐更值得了。
早教课程提供丰富的社交环境,帮助孩子学会分享。与学习其他技能一样,宝宝在发展社交能力时也需要不断尝试,也可能犯错误。一开始,宝宝可能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玩具,但随着他学习关心别人,他会成为更好的玩伴。
随着宝宝在智力、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跃进,他将逐渐学会用词汇来描述他所看到、听到、感觉到和想到的东西。研究人员现在知道,在宝宝说出第一个词之前很久,他就一直在学习语言的规则以及成年人如何运用语言交流。0-1岁上早教课展示了全新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在家庭以外的情境学习运用语言。
为什么要进行早期教育
0岁脑部体积相当于成人脑体积的50%,3岁脑部体积相当于成人脑体积的80%。一个人的学习能力50%都是生命的头4年发展起来的。
现在科学证明,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是0-3岁的婴幼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的大脑发展,形成今后智力、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出生时,小儿的脑重量是成人的25%;1岁时是成人的50%;3岁时的脑重量已相当于成人的80%,而这时,几乎每个幼儿都突破了语言和学习的关口。4岁前,宝宝可以达到相当于17岁时所测智力的50%,有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比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智商平均高出17%左右。由此可见,早教对孩子的将来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婴幼儿在特殊敏感时期内,对某种能力或经验的涌入,例如:视觉、听觉、运动、情感、语言和音乐非常敏感,科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机会之窗”。 “机会之窗”会打开亦会关闭,“机会之窗”的开启会使宝宝掌握这种能力变得容易轻松。当“机会之窗”关闭时,大脑也可以学习,但会变得非常艰难,不能获得和达到最好的水平。充分利用开放的“机会之窗”,珍惜孩子这个一生难得的机会。
遗传并没有限定脑的发展,婴儿刚出生时,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才刚刚开始,并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神经元分化、突触生成与修剪、大脑偏侧化等是婴儿出生后大脑发育的主要方式。遗传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的发展,但没有良好的环境,遗传信息也得不到顺利表达。事实上,由于缺少某些环境条件,很多人的遗传特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应为婴儿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遗传特质得到最好的表达。
早教中心专家介绍,0-3岁是宝宝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家长们应该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为孩子最大程度的开发潜能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因此,孩子在0-3岁这一个性品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是需要家长尤为注重的时期,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如在此期间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参与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大程度的开发孩子的潜能,才会事半功倍,同时,在此时期接受早教也是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需要的一个促进手段。
我们梦想着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惊人的创造力,能够熟练应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活跃的思维、艺术的美感、完美的人格。您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以更加积极的方式选择专业的早教机构,在“机会之窗”开启之时给孩子最丰富的环境、最科学的教育,帮助孩子向完美人生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6
家中有个可爱宝宝的你,开始早期教育了么?很多家长可是早早的从胎教开始,一步不落的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及培养,相信只要我们有耐心,不久的将来就能看到宝宝的成长以及你早教的硕果。
教育孩子先从家长开始
孩子们顽皮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也不希望孩子过早地成熟,像个成年人一样彬彬有礼。但有时他们把握不了分寸,比如他揪小朋友的头发取乐或将你急需的东西藏起来看你火烧或燎而暗自得意。再理智的妈妈也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一味地惩罚不是办法,管教需要恰当的方式,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像大多数的父母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不对因而不去做。甚至更奢望,他因为知道拽人家的头发是不对的而乖乖听话,而并不是因为他心里惧怕再惹妈妈发怒而不去做。但大多数时候,今天我们制止了他的不好行为,似乎对明天还要阻止他做出更坏的举动没有什么帮助。孩子到底何时才能学乖一点儿?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可以学会听话、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教给他们。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下面所讲的这六个秘诀非常有效。虽然,它不能防止一个淘气的孩子偶尔犯错,但它可以帮助你运用爱心和耐心,将那个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小孩从这样的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1、说到做到
育儿专家指出:如果从1到10代表正确管教儿童的原则的重要程度,(数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2来表示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能逃避惩罚,他们试图竭尽所能的做到这一点。 但当他们知道你会怎样做,或犯了错会发生什么时,他们就可以预测他们选择那种行为的后果,这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这一点?
“说到做到”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不要心软,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让步。总结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规矩和无论何时他们破坏这些规矩都会出现的后果。然后,将这些统统告诉你的孩子。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之前请三思,你运用的语气和措词的不同,效果差别会很大。像说:“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硬,但过会儿,孩子就很自然地明白你的意思了。高明父母 用故事喂孩子
在另一些情况下,把你所期望的作为要求他们必须做到的解释给他们听。假如,你要带他们逛超市,告诉他们不要乱动和拿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了的后果是什么。
说到做到要求你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须大声威胁。
2、不要小看孩子
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个定论(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两个最无效的方法。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尽量吝啬你对孩子行为的批评。
为什么要这样做?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并不因为你惩罚了他,他就会从对自己不好的感觉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感觉也许会过去,但反复的批语(“为什么你总对别人这样不友好”)也许会产生消极的感觉使其挥之不去。
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暗示着你相信你的孩子,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终,也就促进了孩子做出更好的行为。自尊来源于正确的行为。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这样想:“如果我做了正确的事,我会自我感觉很好。如果通过做这种正确的事我就能得到很好的感觉的话,下次我还想再这样做。”
3、带着赞赏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确含义是“教”(读一声)。如果你只是通过惩罚来管教孩子的话,你会失去大量的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机会。例如当孩子拿起玩具,你通过像奖励她一小块点心这种具体的方式提醒她,你希望她怎样做,效果反而会更好。
为什么要这样做?
也许你很难相信,但却要反复这样想:他想做个好孩子。但他也渴望受到别人的注意,如只有当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的时候,才能引起你的注意……,我想你是可以明白我的意思。当他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时,多给些鼓励和赞许,这会激励孩子下次做的更出色。
如果有其他人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大加赞赏,建议父母应将这些表扬转达给孩子们,这会让他感到骄傲,并且这些表扬会比父母对他们的赞许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到这一点?
你不必因为孩子说个“请”字就大加赞许,但是表扬他的时候应该更具体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说:“做得好。”而应该说:“今天你的衣服很整洁、干净,非常好。”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你会表扬他,以及原因是什么。
表扬就是表扬,避免在表扬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话,说出类似:“你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为什么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这种貌似表扬实为批语的话没有什么好处。
重视早教但缺乏育儿知识
上海有30万0-3岁的婴幼儿,年轻父母们远比上一代重视早期教育,2岁孩子开口背唐诗已经不算新鲜事,但过度和失当的早教造成一些孩子出现“会弹琴却不会上厕所”,“会背唐诗不会穿衣”等怪现象。昨天,市教委专家指出,这是成人功利思想所致,需要警惕。
问题:会弹琴却不会上厕所
4岁的琳琳开始练钢琴已经一年了,能演奏简单曲子的她却不能独自完成诸如穿衣、上厕所等日常行为。因为在家里,这些活儿都由父母、祖辈和保姆包了。所以,被父母引以为傲和被小区同龄人羡慕的琳琳在幼儿园就显得很“无能”,因为她连一些最平常的起居也无法自己完成。浦东东方幼儿园园长毛美娟表示,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受功利思想影响,急于求成,其结果是内在素质培育不足,结果就出现“会弹琴却不会上厕所”,“会背唐诗不会穿衣”等怪现象。
昨天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也在上海电台“990市民与社会”节目中指出,眼下不少父母对0-3岁孩子的早教很重视,这是好事。一位曾在民工子弟学校任教五年的蒋老师昨天说,她曾对学校学生做过调查,发现父母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能力成正相关。但有些家长重视的方法不对,用大人的兴趣框定孩子,造成早教过度和失当,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因为失去了展示孩子最有潜力的机会。
提醒:慎带宝宝参加爬行比赛
“小朋友,娃娃可爱吗?爬过来拿吧!”年轻的早教老师一边说一边举着洋娃娃逗几个7个月大的宝宝,引导他们爬行,但其中有两个孩子看看陌生的“阿姨”,露出恐惧的神情转过头去寻找妈妈。这样的情景在许多早教中心都可以看到,父母们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胆子不够大,却忽视了0-3岁宝宝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博导朱家雄表示,0-3岁的孩子需要和父母“捆绑”在一起,获得充分的安全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更有甚者,眼下许多父母热衷让宝宝参加各种爬行比赛,通常是一个选手有三四个拉拉队员加油,家长们还要使出各种招数吸引宝宝尽快爬向终点,大喊大叫、拍手跳舞、挥舞玩具……再加上相机摄像机,比赛现场怎一个“乱”字了得?朱家雄教授说,这样的环境对0-3岁的宝宝来说简直是场灾难,难怪每次爬行大赛总有小选手被吓哭,哭泣已经是宝宝抗拒的极端反应了。
建议:教孩子更应教家长
华东师大早教专家李季湄教授在日前举行的“儿童早期发展高层论坛”上说:“现阶段许多早教变成了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的训练。”
儿童早期认知技能、愉快情绪、社会能力、健壮身体和健康精神都十分重要,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因此,一些早教中心开始注重辅导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闵行区、浦东新区还推出每年4次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家长的早教指导服务,教父母科学育儿。
朱家雄教授表示,0-3岁的早教更重要的是教会父母如何养育孩子,而非直接训练婴幼儿。
据悉,近年来申城以创建社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示范服务点为抓手,推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进家庭,下一步将逐步建立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公共服务。
教子应循三大原则
当今父母为何难当?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家庭教育专家许建国提出,家庭教育首先应从家长教育开始。许建国分析,造成如今父母难当的原因有五:
第一,现在社会文化多元了,生活环境变了,孩子复杂了;第二,父母管教孩子还用着自己当孩子时的经验,然而两个时代的孩子不一样;第三,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望子成龙越来越心切,教育孩子越来越烦躁;第四,父母爱子天经地义,父母教子不会变通,容易造成两个极端:0到12岁的“前半段”教育,是溺爱、迁就、娇惯、满足、让步,12岁到高年级,是唠叨、训斥、打骂、强制、放弃。
“两极分化”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第五,父母往往认识不到,父母自身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家庭的生活情调是教育最好的教材。
当今父母这么难当,到底咋教育孩子?许建国提醒广大家长,父母教子至少要遵守三大原则:
第一,平等尊重原则。当你尊重了孩子,孩子也会尊重你,不要把孩子的情感不当一回事;
第二,家庭本位原则。因为孩子0到12岁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这段时间内,家庭教育要重于学校教育,家长应当用友好、开明的方式每天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孩子就会把心底的秘密告诉父母;
第三,带着笑脸坚持原则。应当让孩子适当吃苦,锻炼孩子的意志,家长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不要用体罚来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不是用体罚就能解决的,心理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仅仅因为上校车时与维持秩序的老师发生摩擦,初一学生康坤被老师一拳打裂嘴角,伤口长达3厘米。这是日前发生在广州黄埔区某中学的一起体罚学生事件。
其实,在有关教育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老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在孩子犯错时会忍不住体罚孩子,有的甚至会演变成家庭暴力。
“究竟该不该惩罚孩子?”“怎样惩罚?”始终是家长心头的一个难题。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与心理研究室蒋亚辉主任就此问题做出解答。
孩子的心声: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走了,请不要找我。我爱你们,是你们含辛茹苦将我抚养到15岁。我又恨你们,是你们让我在同学面前尊严全无。
爸爸,还记得那一巴掌吗?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不应该早恋,你可以教育我,但你不应该当着同学的面打我,我不是小孩子了,我已长大成人,有自己的尊严。我想爷爷奶奶,他们是那样和蔼可亲,当我做错事时只是耐心地教育我,从没打过我,我去乡下找他们了。
女儿:小娜
案例一:不打不成材
小建 初一学生
王女士这几天非常烦恼,原来,她的儿子小建因沉迷网络竟常常在网吧呆到半夜。一年前,当她发现小建有沉迷网络世界的迹象后,也曾语重心长地跟他谈过心。可是,几番谈心教育却丝毫不起作用,心急如焚的王女士发怒了,她抬起的右手重重地落在儿子的后脑勺。
挨打后的那几天,儿子很乖,不再上网了。可是不久她发现,儿子是背着她偷偷上网,愤怒中的王女士继续对儿子实行体罚。谁料想最近一段时间,小建干脆常常在网吧呆到半夜,不愿回家。
案例分析:小建,十一二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你说东,他偏偏要向西,以此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这个时期的孩子也很倔强,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会感到体罚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同时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报复与逆反心理。小建在挨打之后之所以不回家,并不是他害怕被打,而是他小男子汉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不愿面对妈妈。
案例二:犯了错不惩罚
豆豆 幼儿园大班
“豆豆,你又在墙壁上乱画了!该怎么办?”“知道了,妈妈,今晚不准吃饭,我有汉堡包吃。”淘气的豆豆笑嘻嘻地答道,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因为他对这种惩罚已经习以为常了。
“爷爷奶奶疼爱孙子,从来不许我们打骂他,犯了错,也只是象征性地惩罚一下,没想到豆豆越来越‘皮’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林女士为难地说道。
案例分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当的惩罚是可以的。现在有些家长特别溺爱孩子,总舍不得碰孩子一手指头,只是隔靴搔痒地用嘴说说。
其实幼儿阶段的孩子是非判断能力只停留在表层,他对是非没有理性认识。
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可以先给孩子讲明道理,如果不听,可以适当地拍打一下小屁股,让他从感性上认识到那样做是不对的,以此遏制坏习惯。
案例三:不理不睬疏远你
莎莎 小学四年级
莎莎是越秀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本是贪玩、爱热闹的,可莎莎却不喜欢跟同学在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看自己的童话书。回到家吃完饭,就悄悄地进入自己的房间不再出来。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莎莎是个文静懂事的孩子呢,其实莎莎是因为长期遭受着家庭的冷暴力。
刚开始,当莎莎做错事时,父母还会耐心地教育她,随着次数的增多,父母很生气,就向孩子黑着脸,连续几天不予理睬。此后,每当莎莎犯错时,父母就如法炮制,渐渐的,莎莎不喜欢跟人交往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
案例分析:不管对成人还是对孩子,冷暴力都是非常可怕的,看似没有打骂,孩子幼小的心灵却受到极大伤害。现今,由于工作压力大,父母回到家后都身心俱疲,教育孩子缺乏耐心,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
惩罚孩子要有“度”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免不了会对孩子实行 “惩罚”,但这种手段在使用时要慎之又慎,否则会起到不良效果,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蒋亚辉主任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孩子要注意年龄阶段。对于幼儿段的小孩子来说,当他做错时可以适当地拍拍小屁股,打打小手,告诫他这样做是错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和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要尽量跟他讲道理。
2.惩罚孩子要注意场合,不可在亲戚朋友面前或公众场所惩罚孩子,当众不留情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当众顶撞,父母也会很没有面子。
3.当家长看到孩子犯错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切勿急于打骂孩子,因为一顿暴打不仅会伤害孩子,对家长的身心也会造成伤害。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会变得比较粗暴,甚至会去伤害他人,也有的孩子长大后性格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4.在教育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很多家长在数落孩子的过程中越说越生气,情绪失控中很可能对孩子施行体罚。
5.要跟孩子有约在先,在平时的预防教育中,要让他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态度要坚决,切不可心软。孩子改正错误后,要及时表扬。
名人小时候
郎朗:喜欢鼓励教育
被称作世界“钢琴王子”的郎朗是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成材的。郎朗在《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回忆道:有次因给学校合唱团伴奏,回家迟到了两小时。父亲一把拽住他,揍了起来。并拿出一包药放到他面前,狠狠地说:你弹不好琴,别活了,你死了吧!要么跳楼,要么吃药,你选一样吧!郎朗眼里充满了委屈和绝望。当时,他以毁伤自己双手的方式拒绝再触碰钢琴。尽管后来成材成名了,可回忆起小时候的那段经历,郎朗还是心有余悸。“我喜欢鼓励教育,他们越骂我,我就越不想弹。”他告诫各位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尽量少惩罚,过度的惩罚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
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
早教班是很多家长的共同选择,但是很多家长对于早教的认识却是错误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培养不同的能力,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针对性的培养,可见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是很多的。
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
早教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早期教育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于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了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学前教育怎么样
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学前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0-3岁早教阶段:早期教育能够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早教"并不是要教什么,其实就是在生活中给予宝宝关爱、指引,使他的心智及身体更好地发育。比如给宝宝喂奶时哼儿歌、抚摸他,多陪他说话,多带他出门散步,洗澡时顺便按摩……这些其实都是早教的内容。
2、4-6岁大童教育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一般是在幼儿园中进行教育,幼儿园的任务是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
护牙要从0岁开始
护牙要从0岁开始。虽然我们出生的时候牙齿都是洁白无瑕,但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碰到各种损害牙齿整齐和美观的因素,比如龋齿、四环素牙、牙颌畸形、牙外伤等等,能真正用天然完美的牙齿过一辈子的人是不多的。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认真护牙,时刻注意牙齿的健康和美观,才能让你笑得更自信!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沪申五官科医院口腔科的邓健儒主任。
虽然牙齿要等我们出生后才会“崭露头角”,不过牙齿的孕育早在娘胎里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对于牙齿的保护要先下手为强。在还是婴幼儿的时候,妈妈可用纱布沾温水擦拭宝宝的牙床,做好口腔清洁工作。
到了儿童时期,牙齿问题就要开始悄悄“袭击”每一个人了。儿童多喜欢吃甜食,因此要注意防止龋齿。龋齿,是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牙齿的结构———即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发生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龋齿会影响牙齿外部的美观已是毋庸置疑,不过别以为这只是单个牙齿的健康和美观问题。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病变在牙齿硬组织,继续发展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等。这些疾病发生的疼痛剧烈,因此会降低咀嚼功能,妨碍消化,久而久之,便容易得胃病。在童年期,龋齿可以影响牙颌系统生长、发育,造成后天的牙颌畸形。龋病还可以使颌骨破坏,形成骨髓炎、上颌窦炎等多种病变,损害机体,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
青少年——牙齿矫正的最佳时机
即使你非常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在牙齿的成长过程中,也很难做到一帆风顺。牙齿在萌出的过程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可能发生排列不整齐或是上下颌骨之间出现位置异常。这些现象在口腔医学上统称为牙颌畸形。牙颌畸形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牙错位,如某一两颗牙在牙弓中出现位置偏移或出现扭转,如“虎牙”。第二类是牙弓形态和牙齿排列不协调,如牙弓过宽或过窄,牙齿排列稀疏或拥挤。第三类是上下牙之间的咬合关系异常,如前牙后缩,俗称“地包天”。有些牙颌畸形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例如没事时爱用舌头向外顶牙齿或啃指甲和铅笔头,喜欢用一侧咀嚼食物,睡觉时习惯张嘴呼吸等。
青年——美白从“齿”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病、牙外伤、药物、饮食的色素不断侵入口腔,黄板牙、烟斑牙、四环素牙等开始渐渐显现。因此,在乐此不疲地美白肌肤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为牙齿做一次美白护理。
冷光牙齿美白是利用特殊低温冷光技术,将有机色素有碳环结构美白至亲水性无色素结构。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快速洁白变黄、变黑的牙齿,而达到美白牙齿的效果。冷光美白有效、安全、便捷,只需用这种特殊的冷光照射一次,黄板牙、烟斑牙、四环素牙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美白效果可保持三年以上。需要提醒的是,美白剂在半小时之内还不够稳定,千万不要喝咖啡、茶、酱油这些有色饮料,否则颜色粘了上去,牙齿就变成“斑点狗”。
中年——重在口腔修复
人到中年,原本存在的牙齿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如牙齿钙化不良、四环素牙、氟斑牙、变色牙、牙列不齐、牙冠形态异常、牙体缺损较大,牙缺失,类似问题均可用烤瓷牙加以解决。用烤瓷牙进行美容修复,既能达到理想的外形、色泽,又能使牙齿排列整齐。制作烤瓷牙需要磨去一些凹凸不平、伤痕累累的牙釉质,而非牙本质,因此不会损伤牙齿。烤瓷牙还有生物相容性好,不刺激口腔组织,易清洁的特点。它既能恢复牙齿的功能,又有美容作用。它的边缘密合性大大优于传统的修复体。
全瓷牙是另一个不错的选择。全瓷牙由于没有金属基底冠的存在,有效避免了金属过敏和牙龈黑线等问题的出现,对人体健康无任何毒副作用,而且透明度好,光泽度更佳,形态颜色更加自然逼真。
宝宝长乳牙要注意什么 注意口腔清洁
要让宝宝拥有一口好牙,就必须从0岁开始帮宝宝养成清洁口腔的好习惯。从宝宝出生后开始喝奶起,最好坚持每次喝完奶都给宝宝清洁口腔,以纱布清洗或给宝宝用清水漱口均可,每天至少也要在晚上入睡前清洁一次。宝宝出第一颗牙时,就应该帮他刷牙了,一天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