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止血药有哪些 茜草凉血祛瘀止血
中药止血药有哪些 茜草凉血祛瘀止血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苗,泥土及细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中药止血药有哪些 花蕊石化瘀止血
花蕊石为变质岩类岩石蛇纹大理岩的石块,全年可采,除去杂石及泥沙,洗净,干燥,砸成碎块用,或经火煅,研细后用。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跌扑伤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研末吞服,每次1-1.5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止血药的分类
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的药物可治疗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如安络血、维生 素C和路丁等;垂体后叶素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收缩,有止血效果,特别是对咯血和门脉高压引起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有效。
2、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止血敏等。
3、大量的出血病人是由于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维生素K可促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因子Ⅶ、Ⅸ和Ⅹ,有助于制止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和止血环酸是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可使已形成的血凝块不致被溶解和破坏,达到防止由于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所致的出血;对于由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引起的出血,可静脉注射鱼精蛋白,由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出血治疗困难,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此外,一些中草药也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如云南白药、三七、止血灵、仙鹤草、白芨、紫草、茜草和白茅根等。
4、局部外用的止血药有明胶海绵和止血棉(由安络血、药用明胶、依他酸二钠和甲醛等经严密消毒后制成),对创面渗血和牙龈及鼻出血有较好疗效。根据药物作用的不同,用于止血的中药一般分为凉血止血药、收涩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温经止血药。凉血止血药主要用于火热炽盛、阴虚火旺、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证。收涩止血药主要用于内无瘀滞,外无实邪的吐血、衄血、咳血、咯血、便血、尿血等。化瘀止血药主要用于瘀血阻滞脉络,不得循经而外溢引起的各种出血证。温经止血药主要用于久病阳气虚弱,不能摄血引起的各种出血证。
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法
气虚证
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助黄芪升阳举陷。
血热证
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清热凉血;熟地,白芍养血敛阴;黄芩、黄柏清热泻火。指折热邪;山药、续断补肝肾,固冲任;甘草调和诸药;地榆、茜草、马齿苋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血瘀证
证候: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蒲黄活血止血,五灵脂散瘀止痛,二药合用,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之效。加益母草、三七、茜草加强活血祛瘀止血之功。
不同年龄、生理阶段的女性,发生月经过多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以25岁至40岁女性为例,异常增多的阴道出血主要与以下的七大因素相关。
止血药会影响月经吗
专家表示,月经前期使用止血药是会影响月经的。
止血药指的是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止血药主要通过增强体内凝血因素或抑制抗凝血因素,促使凝血,以达到止血目的。 中药止血药具有收敛、凝固、清营、凉血等作用,用以治疗咯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及崩漏等出血症,并用于创伤性出血。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止血药以其药性区分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不同,临床应用须跟据药性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止血药是治标之品,临床应用需配合相应的药物如清热药、温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补益药,以标本兼治之。
三、凉血止血药一般忌用于虚寒之症,温经止血药忌用于热盛之症,收敛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出血日久不止而无邪瘀之症,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四、大量出血每有气随血脱、亡阳、亡阴之症,首应考虑大补元气、急救回阳以及挽回气阳,以免贻误病机。
五、止血药用量与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叶),有不需炒者(三七),有主要用于汤剂者(蒲黄),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芨),有需用量较大者(仙鹤草),当各随药性用之。
月经过多中医是如何治疗的
很多的人由于自身的情况和自己在生活上面的一些坏习惯导致每月的月经很多的。这个我们可一定要注意了啊。那么,对于月经量过多,我们有哪些方法呢?现在就来看看学习吧。
月经过多是指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一般月经量超过loom],而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亦称“经水过多”。月经过多,早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就有“月水来过多”的记载。
【治疗】本病的治疗,主要是调理冲任,减少月经出血。根据辨证,采用补气固冲、凉血安冲、化瘀调冲之法。用药不可过于温燥,以防动血耗血。
中药治疗
(1)气虚
治法:补气固冲,摄血调经。
处方:举元煎(《景岳全书》)。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补气;升麻助黄芪、人参升举阳气,气升则血升。诸药共用以补气固冲,摄血调经。若血量较多者,加阿胶、艾叶炭、乌贼骨以固涩止血;如气虚夹瘀、经行有块或伴小腹痛者,酌加益母草、炒蒲黄、五灵脂以化瘀止痛。
若病久不愈,失血较多,兼见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心脾两虚者,可用归脾汤(《济生方》)补益心脾,固气摄血。
若本病证情和缓,可服八珍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引《薛氏医案》),每次1丸,1日2次,补益气血。
(2)血热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处方: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茜草。
方中生地清热凉血;熟地、白芍养血敛阴;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续断、山药补肝肾、固冲任;甘草调和诸药;加地榆、茜草清热凉血,化瘀止血。若经血有块,加丹参、益母草清热消瘀;口渴甚,加玄参、麦冬、天花粉以养阴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知母、大黄泻热通便;小便黄赤,加滑石清热利尿。
(3)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处方: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加三七、茜草。
方中生地酒炒,清热凉血;归尾、赤芍、丹皮、桃仁、大黄活血祛瘀;枳壳行气以利血行;龟甲祛瘀生新;加三七、茜草增强化瘀止血之功。如小腹冷痛,加炮姜、艾叶炭温经止痛;血多色鲜红,加侧柏叶、仙鹤草清热止血;五心烦热、盗汗,加旱莲草、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止血;小腹胀满,加香附、乌药理气止血。
以上就是对于月经量过多有哪些方法来解决作出的回答了。相信大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对于这个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了吧。我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女性一定要注意饮食上面的习惯
止血药机制有何不同
能使出血停止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的药物可治疗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如安络血、维生素C和路丁等;垂体后叶素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收缩,有止血效果,特别是对咯血和门脉高压引起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有效。②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止血敏等。③大量的出血病人是由于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维生素K可促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因子Ⅶ、Ⅸ和Ⅹ,有助于制止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和止血环酸是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可使已形成的血凝块不致被溶解和破坏,达到防止由于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所致的出血;对于由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引起的出血,可静脉注射鱼精蛋白,由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出血治疗困难,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此外,一些中草药也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如云南白药、三七、止血灵、仙鹤草、白芨、紫草、茜草和白茅根等。局部外用的止血药有明胶海绵和止血棉(由安络血、药用明胶、依他酸二钠和甲醛等经严密消毒后制成),对创面渗血和牙龈及鼻出血有较好疗效。根据药物作用的不同,用于止血的中药一般分为凉血止血药、收涩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温经止血药。凉血止血药主要用于火热炽盛、阴虚火旺、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证。收涩止血药主要用于内无瘀滞,外无实邪的吐血、衄血、咳血、咯血、便血、尿血等。化瘀止血药主要用于瘀血阻滞脉络,不得循经而外溢引起的各种出血证。温经止血药主要用于久病阳气虚弱,不能摄血引起的各种出血证。凡功能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血液为人体重要的物质,凡出血之证,如不及时有效的制止,致使血液耗损,而造成机体衰弱,甚至危及生命,故止血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止血药的主要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病证,如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止血药的药性各有不同,如药性寒凉,功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之出血;药性湿热,能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出血;兼有化瘀作用,功能化瘀止血,适用于出血而兼有瘀血者;药性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出血日久不止等。主要药:仙鹤草、艾叶、灶心土、白芨、紫珠。◎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止血药以其药性区分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不同,临床应用须跟据药性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止血药是治标之品,临床应用需配合相应的药物如清热药、温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补益药,以标本兼治之。 三、凉血止血药一般忌用于虚寒之症,温经止血药忌用于热盛之症,收敛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出血日久不止而无邪瘀之症,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四、大量出血每有气随血脱、亡阳、亡阴之症,首应考虑大补元气、急救回阳以及挽回气阳,以免贻误病机。 五、止血药用量与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叶),有不需炒者(三七),有主要用于汤剂者(蒲黄),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芨),有需用量较大者(仙鹤草),当各随药性用之。 ◎具有止血的药物还有: 一、止血:荆芥、防风(解表药)、荷叶(清热药)、鹿蹄草(祛风湿药)、降香(活血祛瘀药)、胡颓叶(化痰止咳平喘药)阿胶、山茱萸(补虚药)、乌梅(收涩药)。 二、和血止血:当归(补虚药) 三、补血止血:龟板(补虚药) 四、收敛止血:马勃(清热药)、五倍子、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刺猬皮、乌贼骨(收涩药)。 五、凉血止血:栀子、白毛夏枯草(清热药)、代赭石(理气药)、黄药子(化痰止咳平喘药)、墨旱莲(补虚药)。
茜草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功效主治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
关节痹痛、跌扑肿痛。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5] 附方1、吐血。用茜根一两,捣成末。每服二钱,水煎,冷眼,用水调末二钱服亦可。
2、妇女经闭。用茜根一两,煎酒服。
3、盅毒(吐血、下血如猪肝)用茜草根、蓑荷叶各三分,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服。
4、脱肛。用茜根、石榴皮各一把,加酒一碗,煎至七成,温服。[5]
其他价值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古时称茹蔗、
地血,早在商周的时候就已经是主要的红色染料。丝绸经茜草染色后可以得到非常漂亮的红色,在历代文献中也有诸多记载。茜草是一种媒染染料,色素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主要有茜素、茜紫素、伪茜紫素等,经套染后可以得到从浅红到深红等不同色调。在出土的大量的丝织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6]
中医如何治疗经期延长的
(1)气不摄血
治法:益气摄血,固冲调经。
处方:举元煎(《景岳全书》)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摄血;升麻升举中气;阿胶养血止血;炒艾叶暖宫止血;乌贼骨固冲止血。全方共奏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之效。若经量多者,酌加炮姜炭、五味子、牡蛎以温经固涩止血;伴有经行腹痛、有血块者,酌加三七、茜草、益母草以化瘀止血;若气血两虚,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养血安神。
(2)阴虚血热
治法:滋阴清热,宁冲止血。
处方: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方中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滋阴清热;白芍、阿胶养血调经;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调经止血。全方共奏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之效,且滋阴不滞血,止血不留瘀。上方可酌加知母、丹皮、茜草以增清热凉血之功;若口渴甚者,酌加天冬、天花粉以滋阴生津止渴;潮热明显者,酌加白薇以清虚热;若属肝郁化火,口苦烦躁者,可加丹皮、炒山栀以清肝泻火。
若阴虚相火偏旺,心烦失眠,大便干结者,可用固经丸(《医学入门》)滋阴降火。
(3)湿热蕴结
治法:清利湿热,调经止血。
处方:四妙散(《成方便读》)加败酱草、地榆、银花、侧柏叶。方中苍术、黄柏清下焦湿热;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牛膝活血祛瘀,引血归经;败酱草、银花清热解毒利湿;地榆、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化湿、调经止血之功。若热重者,加炒黄连、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湿重者,加白茅根、猪苓以加强利水渗湿之作用;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没药以活血祛瘀止痛。
本证亦可选用固经丸(《医学入门》)加减治疗。
(4)瘀滞胞脉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调经。处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调经,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蒲黄、五灵脂祛瘀止血。全方活血祛瘀,养血止血。若经血量多,加茜草、乌贼骨固涩止血;若瘀滞化热,口渴心烦,大便干结,舌暗红苔薄黄者,酌加生地、黄芩、藕节炭以清热化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