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悸的辩证

心悸的辩证

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心脉瘀阻。

心悸是心脏强有力的、很快的、不规则的搏动。强烈运动之后心脏有几分钟的心悸是正常的,不必顾虑。吸烟、饮咖啡或饮茶太多,心脏受咖啡因或尼古丁的刺激,精神紧张,都会发生心悸的现象。如果不是因为上面所述的原因或是运动、情绪的影响,心悸持续了好多天,若还有呼吸困难或其他现象,就要去看医生。

胆囊结石辩证

胆结石中医称其为胆石症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病,科学报告显示随年龄的升高发病率也逐渐升高。这类患者洗喜静少动,体质肥胖,经常不吃早餐,有餐后零食的现象,肝硬化患者,并有一定遗传因素影响。

胆石症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期仅有肝区和胸背部不适和胀痛,在急性发作期则有胀痛和发热的症状。如双侧胆管被阻塞则会发生黄疸,并伴有胆管化脓性感染伴有高热、寒战、精神症状和休克等变现。检查是会发现肝呈不对称性肿大,肝区有压痛或叩击痛。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检查可显示胆管内结石分部情况和肝内狭窄或扩张情况。

胆石症不同部位辩证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胆囊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病史为消化不良,右上腹不适,急性发作多在夜间。症见右上腹绞痛,一般无黄疸,伴有低热。体征为右上腹胆囊区接触痛及腹肌紧张可触及胆囊。

胆总结石常反复发作,症状为上腹或右上腹绞痛,伴有波动性的中度黄疸,常有高热寒战等特征。体征为剑突右下方腹痛腹肌紧张不明显。

肝内胆管结石无典型表现,所有长期胆道病史。发作时肝区不适或轻度闷痛,黄疸不明显,伴有畏寒发热等现象。体征上肝有不对称肿大,容易误诊为肝炎或肝脓肿。

胆石症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法进行治疗,对无症状胆石症应用鹅去氧胆酸治,疗并增进胆汁排泄,常用药物为硫酸镁、去氢胆酸、胆酸钠等。还应用去绞痛的药物。中医上运用针灸中药已进行治疗。较严重的患者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可进行腹腔镜技术将10厘米的刀口缩小至一厘米,大大降低的手术感染的风险。y、一般术后当天或观察几天便可以出院,一周左右即可恢复。

心悸按摩治疗方法 心悸辩证加减按摩手法

1.延长按揉神门时间,拿风池。

2.用小鱼际沿胸骨正中分别向左右腋中线推运至两胁部约3-5分钟,以心悸减轻为度。

1.按揉血海,足三里,脾俞,胃俞。

血海:屈膝,手掌五指朝上握住膝盖,拇指与其他四指呈45°,拇指指尖处就是。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向外1寸处,可沿胫骨向上摸,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旁边1寸就是该穴。

脾俞: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点华佗夹脊穴5分钟。

华佗夹脊穴: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1.点肾俞,太冲,行间。

肾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太冲:足背第一,第二脚趾间向上推,感觉一凹陷处即为该穴。

行间:足背侧,当第一,第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2.揉太阳,耳门,听宫,听会。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外一横指。

耳门:面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时呈凹陷处。

听宫: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时呈凹陷处。

听会:面部,耳屏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时呈凹陷处。

黑便中医辩证

① 肠道湿热:便盅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方剂: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等,每天2次。

②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

少寐,舌质淡,脉细。

方剂: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仙鹤草、木香、槐花、阿胶等,每天2次。

③ 脾胃虚寒: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

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方剂:黄土汤加减。常用药:灶心土、炮姜、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三七等,每天2次。

心悸的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多囊卵巢综合症可以吃定坤丹吗

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定坤丹。

中医治疗常辩证论治多囊卵巢综合症,如果是由于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等原因引起的该病症,则可以服用定坤丹来治疗。

气滞血瘀临床上多见胸胁胀满疼痛,瘕聚、症积、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现。

气血两虚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眩晕、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等。

手癣辩证施治

1.风湿蕴肤

症状:手掌或指间可见针帽大小的水疱,瘙痒,破裂后水液外渗,干后脱皮,有环状鳞屑,或指间潮湿、糜烂,自觉瘙痒难忍,舌红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消风散

2.肌肤湿热

症状:水疱聚集,瘙痒难忍,有灼痛感,破裂流水,微热汗出,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祛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3.血虚风燥

症状:病程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皮纹深厚粗糙,皲裂痒痛,宛如鹅掌,舌燥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血润燥,补脾杀虫,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或养血润肤饮加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白蒺藜

4.其他治法

(1)外治法:有渗液、水疱或糜烂时,选用黄丁水洗剂或黄精水洗剂湿敷,再予鹅掌风止痒粉;以丘疹、鳞屑为主时,选用土槿皮酊;鹅掌风干裂疼痛时,选用二矾散熏洗之。

(2)针刺疗法:毫针刺内关、合谷,施泻法。

(3)灸法:皮疹区。生附子切厚片置于阿是穴上,艾柱灸5-10壮,再以鹅掌风癣药水外敷。

中医辩证胸闷

肺气壅滞胸闷:大致可分三种主要证候,外感风寒肺气壅滞胸闷、邪热壅肺肺气壅滞胸闷及肺痈肺气壅滞胸闷。

外感风寒肺气壅滞胸闷:发热,恶寒,头痛,身疼,咳嗽或喘,胸闷不舒,舌苔白,脉浮或紧。若素有伏饮于肺,复感寒邪于外,则咳喘明显,胸闷憋气,烦躁,甚至倚息不得安卧。

邪热壅肺肺气壅滞胸闷:发热重,微恶寒或不恶寒,口渴欲饮,上气咳逆,咳吐黄痰,喘鸣迫塞,胸闷憋气,或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肺痈肺气壅滞胸闷:胸闷多兼胸中隐隐作痛,发热,咳嗽,吐痰黄浊腥臭,或吐脓血,咽干,口燥,不渴,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心血瘀阻胸闷:胸闷憋气,以夜间为甚,或伴有胸痛隐隐,或痛引肩臂。心悸,或短气,舌紫暗或有瘀血斑点,脉弱或结代。

肝气郁滞胸闷:胸闷不舒,常太息以呼出为快,伴有胁痛,头目眩晕,口苦,咽干,或寒热往来。情绪急躁易怒。或妇女月经不调。舌正常或有薄黄苔,脉弦细。

相关推荐

性厌恶辩证论治

1、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厌恶房事,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疲倦,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宜滋阴养血,镇心安神,方选养心汤加减。药物举例:生地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朱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2 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朱远志10克,琥珀粉3克(分2次吞服),花龙骨15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日。 2、肝郁化火:常有创伤性性经历,遇到异性使厌恶,反对性活动,胸闷不舒,胁肋胀闷,喜叹气,呼出为快,JLl烦易怒,面赤汗出,舌红,苔薄黄,脉弦涩。

中医辩证多形红斑

多形红斑以好发于春秋季节,皮损多发于肢端,重者口舌糜烂为特点。本病病因病机为心脾久郁湿热,复感风邪,以致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或心脾素虚,复感风寒,以致营卫失和,寒凝气滞,经脉瘀阻。风湿热型用导赤散加味,生地清热凉血滋阴,竹叶清心除烦,木通利水以降火,甘草清热解毒,石膏泻热,蝉衣祛风,萆

月经病的中医辩证

月经病以期、量、色、质来辨寒、热、虚、实。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质稠者,多属血热证。 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血块者,多属血寒。 月经先期,经期延长,量多,色淡红,质稀者,多属气虚。 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挟小血块,伴小腹胀痛者,多属气滞。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者,多属血虚。 月经或多或少,色紫黯,挟多量血块,伴痛经者,多属血瘀。 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者,多属脾虚。 月经先后无定,量或多或少,色黯,质稠,挟血块者,多属肝郁。 月经后期,或先后无定,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稀薄者,多属肾虚。 同时,

湿疹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湿疹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胃与脾辩证关系

很多人认为,胃病是由胃,肠出现病理变化。实际上脾的状态与胃病有着很大的关系,今天我就来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脾与胃在经脉络属构成互为表里的关系,胃主降,主受纳,喜润恶燥,脾主升,主运化,相反相成,共为后天之本。其病理关系,如《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胗胀”。就是指脾胃升降失常就会导致腹胀泄泻及食少,呕吐恶心等病症。从脾的角度分析,脾气虚会导致腹部胀满,纳呆吃食少,食后腹胀益甚;脾阳虚 会导致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脾中气下陷会导致胃下垂;脾气不统血会导致食少便溏,便血.所以在遇到胃病时关

导致心慌失眠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心悸失眠的原因是什么?对于正常人来说可能偶尔发生的一次失眠并不会对生活造成任何困扰,但是对于患病者来说就不是偶尔了,而是经常性的病发。说起心悸失眠,很多人可能会表示不太了解。其实,心悸失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体质较差的老年人或是女性当中。另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一些年轻人也出现了心悸失眠的状况。那么,导致心悸失眠的原因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失眠症专家的分析吧。 对此,专家解释说,心悸失眠实际上可以算作是失眠症的一种。而心悸失眠中的心悸,主要指的是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

中医辩证分类施治

1、纤维素性乳房炎 感染主要指乳汁有絮状物,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早期阶段。主要表现病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乳区肿胀,疼痛,坚实。乳汁中含有絮状物,条状物。治疗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乳房炎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类药,用药时可配合中药双黄连,穿心莲效果更好。链球菌性乳房炎可使用正泰霉素,头孢菌素。支原体性乳房炎可使用泰乐菌素。 2、化脓性乳房炎 化脓性放线菌引起"干奶牛"或夏季乳腺炎。感染多发生在干奶期,并因干奶牛处于脏湿泥泞的环境而增加。由于化脓性放线菌是乳牛皮肤常见菌,在夏季蝇蚊叮

失眠的辩证分型

一、胃气不和,痰热内扰型 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少阳和阳明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刘国松认为失眠日久,紧张焦虑,思虑伤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内经曰“血舍魂”,血虚则魂不守舍,故不寐; 另脾虚健运失职,水湿不化,停聚为痰,痰扰神明亦引起不寐。古云“ 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 二、阳虚不运,心神失养型 阳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如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水疝的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以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若肾气亏虚证,宜温肾通阳,化气行水;若湿热下注证,宜清热利湿;若肾虚寒湿,温肾散寒,化气行水;若瘀血阻络证,宜化瘀行气利水。 证治分类 1、肾气亏虚证 主证:多见于婴幼儿。站立、哭叫时肿块增大,平卧时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加减。 2、湿热下注证 主证:多见于成年人。阴囊肿胀,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大分清饮加减。 常用药:茯苓、 泽

心悸的原因 心悸是什么病

心悸是属于中医上一种病症,指的是病人感觉心神不宁,中医症状描述为情志内伤,外邪侵袭;中医症状中的心悸在西医上描述为心律失常,如心跳过快或过慢。引起心悸的原因可以归纳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