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我发现早期糖尿病
如何自我发现早期糖尿病
糖尿病是目前最重要的流行病之一。它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则预后越好。如果等到过去说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出现,才发现糖尿病,往往已经有了不可逆转的并发症,预后也就差了。因此,近年来十分重视对一般人群筛查糖尿病,以期在它刚开始时就能发现。
可是要早期发现糖尿病,一般都必须从静脉或手指尖取血,或者查空腹血糖,或者查糖化血红蛋白。而抽血多少有些痛,所以,有一部分人因此而不愿筛查。近来美国发明了一种仪器,只须把前臂放在上面一分钟,不必空腹,也不用针,毫无痛苦,即可得出结果。
要说明其原理,先要了解血糖对人体的影响。血糖对神经系统等提供能量,但它还和各种蛋白发生反应而结合,严重时就产生了糖尿病并发症。它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就成为糖化血红蛋白。血糖高,测出糖化血红蛋白也高。血糖和皮肤上的蛋白也能结合,产生一种糖化终末产物(AGEs)。血糖高,AGEs也高。而AGEs在近紫外线的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测定此荧光的强弱,就可以知道AGEs的多少。因此,该仪器实际上是对手臂皮肤发射近紫外线,再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所产生荧光的多少。一般将前臂掌侧放在此仪器上,输入年龄后,约一分钟即出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的量受红细胞寿命的影响,因几周后红细胞被破坏,所以反映近二三个月的血糖水平。而皮肤表面细胞代谢慢,其AGEs半寿期约15年,所以如果升高,是反映近几年平均血糖高,因此单凭它不能确诊糖尿病。此仪器结果阳性后,应作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定是糖尿病还是糖耐量减退。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心血管病危险性增高,都应处理。
最近报道用此仪器对351名未诊断糖尿病的人群进行筛查,且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对比。用OGTT查出有2型糖尿病29例,糖耐量减退55例。而此仪器的灵敏度为74.7%,比空腹血糖(58%)及糖化血红蛋白(63.8%)还高。因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却高。
此仪器的缺点是体积较大,约4.5千克,只能放台上,价格也较贵。对于皮肤较黑及有刺花者,结果要校正,因刺花的颜料含铅会影响荧光。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如眼、肾、神经)往往因组织中AGEs过多,因此此仪器将来有可能每年用于检查并发症有无或进展。目前已申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如明年中能批准,将可用于临床,对医院及体检单位普查将方便不少。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
第一步:查4项指标。空腹血糖(》5.6毫摩尔每升)、血脂、血压、体重(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其中,如果有一项异常,就应该进一步检查。
第二步:再查2项指标,即糖化血红蛋白(百分之六点一)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被视为评判糖尿病疗效的金标准,其大于百分之六点五,可协助诊断为糖尿病。此外,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以作为一项预测指标。如果》5.6,那么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就会上升。因此,上两项指标如果有一项异常,就有必要进行第三步检查。
第三步:糖耐量和胰岛素水平。如果糖耐量异常,或者胰岛素水平偏高,说明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处于糖尿病前期,此时如果不开始干预,很快就可能进展成一个真正的糖尿病患者。
此外,在喝糖水试验的口服糖耐量测试时,最好好能够检测糖水试验前(0分)、喝糖水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5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根据这5个点的血糖水平,可以有助于医生判断你是一个胰岛功能尚可、处于高胰岛抵抗状态的患者,还是胰岛功能已经逐渐衰竭的患者。根据胰岛功能的不同状态,能帮助医生制订不同的治病策略,找到最合适的控糖方法。
红薯的营养价值 红薯有抗糖尿病作用
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肥胖大鼠在进食白皮红薯4周、6周后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分别降低了26%、60%;并发现红薯可有效抑制糖尿病肥胖大鼠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水平的升高;进食红薯也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研究提示白皮红薯有一定的抗糖尿病作用。
妊娠糖尿病鉴别诊断
1.与妊娠合并糖尿病进行鉴别: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孕前无糖耐量降低或临床三多一少症状者。
②曾有妊娠期糖尿病史,产后已恢复正常,且持续随诊糖耐量正常者。
③曾因其他原因引起过血糖高或糖耐量异常,但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者。
④因无症状而未被发现的早期真性糖尿病,于妊娠期筛查发现糖耐量异常或出现临床症状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多可恢复正常,其中约1/3的患者在5~10年后发展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而最终发展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人可达60%。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孕前即已发现糖耐量降低或有明确的糖尿病史者,其中包括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种。
2.非葡萄糖尿
①一部分人尿液中有果糖、乳糖、戊糖,可使班氏试剂出现阳性。葡萄糖氧化酶法试剂特异性高,可区别之。
②大剂量维生素C、水杨酸、青霉素、丙磺舒也可引起尿糖假阳性反应,应做血糖确诊。
3.肾糖阈降低,慢性肾功能不全,范可尼综合征,少数妊娠妇女,体内血糖正常,肾小管回吸收葡萄糖功能障碍,而出现尿糖阳性,应做血糖或OGTT鉴别。
4.食后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空肠吻合术后,因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吸收快,可引起食后半小时至1h血糖升高,出现糖尿。与糖尿病的鉴别点是空腹和餐后2h血糖正常。
5.应激性糖尿急性应激状态时,如脑出血、严重外伤、休克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可致糖耐量降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但不超过13.9mmol/L(250mg/dl),应激过后1~2周血糖可恢复正常。如原有糖尿病,则应激时血糖超过13.9mmol/L(250mg/dl),应激状态消失后血糖仍高。
怎么发现糖尿病肾病
目前,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比较权威的方法是检测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正常人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小于30毫克,若糖尿病患者半年内连续2次查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均在30毫克~300毫克之间,应及时查明尿微白蛋白升高的原因,若排出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患者,则属于早期糖尿病肾病。
如果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大于300毫克,则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可显示有蛋白。
留取24小时尿液标本的方法
留取24小时尿液标本的方法为第一天早晨7点小便后,直到次日早晨7点再次小便,收集其间所有尿液,其中第一天早7点的尿液不记录在内,而第二天早7点的尿液必须记录在内,混匀后用量杯量取总尿量并记录,然后留取一小杯尿液送至医院化验。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您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方法应该清楚了吧,如果你曾经患有糖尿病,如果你出现上述症状,请您及时去肾病医院接受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检查肾功能,然后对症治疗,这样您才会更快更好的康复。
腔梗与糖尿病有关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最重要因素。研究者建议高血压患者至少每年检查一次糖耐量,以早期发现糖耐量受损或胰岛素抵抗。
“腔梗”:部分可出现头晕、头痛、单纯的言语不利、单纯的轻度偏瘫,有的出现走路不稳、摇晃、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等轻重不同的症状。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最重要因素。研究者建议高血压患者至少每年检查一次糖耐量,以早期发现糖耐量受损或胰岛素抵抗。
这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除了年龄和24小时收缩压这两种影响因素外,糖尿病是“腔梗”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持续性高血压患者中,伴有糖尿病者“腔梗”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相比之下,在阵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伴有糖尿病者只有多发性“腔梗”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都有什么
1、尿液:想要早发现糖尿病的症状表现,就需要从自身进行检查,在检查时需要检查自己的尿液是否含糖过量,除了颜色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判断。尿液中葡萄糖增多,会发出甜酸气味,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泡沫并吸引昆虫。因此,如果你的尿液有上述情况的话,中招是一定的了。
2、尿量:糖尿病患者的排尿频率会增加,这是糖尿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快速判断是否是糖尿病患者的依据。其中,在正常人每天的排尿量是1--1.5公升,但糖尿病人因小便频数,每日的排尿量往往达到2--4公升,有的病人甚至高达10公升,因为口干是糖尿病最先出现的早期症状。
3、除了以上这两种常见的症状之一,糖尿病的症状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口渴、疲惫无力、视物不清楚、手脚发抖等。如果出现了上述的2个或以上糖尿病早期症状,建议最好去医院进行检查。了解糖尿病早期症状,及时发现糖尿病,让糖尿病远离自己。
怎么发现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这也是一种微血管疾病,尤其早期发病缓慢,又没有什么不适的症状,很多患者到疾病很严重了才到医院就诊,这时往往已经发展到尿中出现蛋白或是血肌酐已经升高,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那么,如何诊断糖尿病肾病呢?
专家指出,应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而早期糖尿病肾病只有通过定期监测才能及早发现。具体介绍如下:
目前,筛查早期糖尿病肾病比较权威的方法是检测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正常人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小于30毫克,若糖尿病患者半年内连续2次查 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均在30毫克~300毫克之间,应及时查明尿微白蛋白升高的原因,若排出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患者,则属于早期糖尿病肾病。
如果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大于300毫克,则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可显示有蛋白。
留取24小时尿液标本的方法
留取24小时尿液标本的方法为第一天早晨7点小便后,直到次日早晨7点再次小便,收集其间所有尿液,其中第一天早7点的尿液不记录在内,而第二天早7点的尿液必须记录在内,混匀后用量杯量取总尿量并记录,然后留取一小杯尿液送至医院化验。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您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方法应该清楚了吧,如果你曾经患有糖尿病,如果你出现上述症状,请您及时去肾病医院接受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检查肾功能,然后对症治疗,这样您才会更快更好的康复。
饭后血糖升高该怎么办
稳定的控制血糖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的理想,但是面对餐后血糖过高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呢?详情请看下文详细解说
我们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解决餐后血糖过高。
1、调整饮食,少吃多餐。
可以控制进食量,每餐七八分饱即可;“升糖指数”过高的粥、稀饭等食物要尽量少喝或不喝;尽量选择膳食纤维较高的粗粮或者全麦食品;可以采取分餐制,少吃多餐。
2、饭后适当运动。
饭后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的热量,一般建议在餐后半小时开始运动,并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运动量也不宜过大,持续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即可。
3、合理选择药物。
可用于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有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速效或短效胰岛素,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餐后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发现糖尿病的患者,通常都是在检测餐后血糖的过程中发现的糖尿病,因此检查餐后血糖有助于及早发现“糖耐量减低”人群和“糖尿病”患者。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呈明显相关性,而空腹血糖影响则比较小。因此,降低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整体的的血糖控制水平,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以上便是我们为你提供的详细内容,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相应的答案了吧。祝你早日康复
出现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病因是多因素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疾病和微循环障碍是其主要病因,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因素合并存在,其他因素如足部结构畸形、异常步态、皮肤或趾甲畸形、外伤和感染亦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诱因。
出现糖尿病足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请看具体介绍:
1、神经病变致感觉障碍:
肢体血管的植物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微小创伤即可引起感染,而又因局部感觉障碍,微小的病变不能及时治疗,导致伤口迅速扩展。同时由于肢体感觉障碍,还易导致烫伤。神经病变可引起足部小肌肉萎缩,由于长肌无对抗性牵拉,形成爪状足趾〔特别是第三、四及五趾〕。这种畸形使跖骨头成为足底负重的支撑点,由于摩擦,有胼胝形成,极易发生感染及穿透性溃疡,重者扩散至附近的骨骼引起骨炎。由于深感觉消失和关节运动反射障碍,使病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有些关节负荷过度,失去了对多次重复创伤的保护性作用,使关节及关节面变得很不规则,易出现骨折、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特别是跖趾关节。
2、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导致足部缺血:
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引起足部缺血,特别是足趾,加上小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使足趾血压下降到全身血压的一半或更低。患者常于夜间熟睡时因足趾疼痛而起床,且需行走几步才能缓解。在某些需要迅速增加血循环的情况下(如外伤、感染、过冷及过热等)血流不能相应增加,可引起坏疽,尤以足趾为甚。
3、感染因素:
神经病变及缺血容易引起局部创伤,继发严重感染。在轻微的创伤如足底的压疮,趾甲修剪得过短,足癣治疗不当均可引起继发感染。在足底压力负荷部位皮肤及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均可增厚,一旦足跟部有了感染,易迅速向四周扩散,韧带创伤可使感染扩散,引起跖骨骨髓炎。根据缺血的程度而发生湿性、干性和混合性坏疽。
温馨提示: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脚合并症的基本原因,糖尿病人的脚特别容易发生血管和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和神经病变互相影响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脚病,包括足趾疾病,胼胝形成,皮肤损害和脚溃疡,肌肉骨骼病变导致足变形。糖尿病人由于神经病变往往导致脚的散失或减低而易受外伤,轻微的外伤都能迅速导致溃疡、感染和坏疽,以致最终不得不截肢。糖尿病脚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全球性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加,②糖尿病人均寿命延长以致糖尿病病程也延长,③老龄化人口的增加。
如何及早发现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患者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标准
正常人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小于30毫克,若糖尿病患者半年内连续2次查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均在30毫克~300毫克之间,应及时查明尿微白蛋白升高的原因,若排出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患者,则属于早期糖尿病肾病。
如果24小时尿微白蛋白定量大于300毫克,则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可显示有蛋白。
留取24小时尿液标本的方法
留取24小时尿液标本的方法为第一天早晨7点小便后,直到次日早晨7点再次小便,收集其间所有尿液,其中第一天早7点的尿液不记录在内,而第二天早7点的尿液必须记录在内,混匀后用量杯量取总尿量并记录,然后留取一小杯尿液送至医院化验。
糖尿病怎么治疗?有什么后遗症?需要注意些什么
糖尿病一般是因为,过度肥胖,缺乏运动引起的。所以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不能吃太甜太油腻的食物,也不要吃太咸的食物。
意见建议:刚开始发现糖尿病的时候,不要轻易用降糖药。需要饮食疗法一段时间,看情况再说。
怎么才能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发现和早防治,是糖尿病患者长寿的关键。在糖尿病的症状表现中,最经常被人提到的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这些属于典型症状,在糖尿病的早期不一定会出现这些症状,等到出现这些症状时,已经说明处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阶段了,尤其是2型糖尿病更是如此。如何尽早发现糖尿病呢?
首先对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皮肤瘙痒,久治不愈的疮疡,不明原因的消瘦等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应定期进行检查。
其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也要注意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如果是育龄期女性反复出现异常分娩,如不明原因的多次流产、死胎,或是有早产、巨大儿等情况,也要及时检查。
如果有不明原因的反复感染,比如顽固性外阴瘙痒或反复的外阴感染,也有可能为糖尿病,需及时检查。
男性患者,如果出现了阳痿,在排出泌尿生殖的局部病变后,也要怀疑是否为糖尿病所致,可进行相关化验检查。
偶尔出现尿糖阳性,但是空腹血糖检查正常的人,也要考虑是否为糖尿病,需进一步咨询医生。
在餐后3小时以上,出现了心慌、饥饿、出汗、颤抖等低血糖症状时,而且这种症状在身体较胖的人身上发生时,也需考虑为糖尿病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