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增生的症状 月经量少
小叶增生的症状 月经量少
患有乳房小叶增生的患者,痛正常女性相比,其平均月经周期要较常人短,月经量要较少。
小叶增生怎么办
小叶增生可能发生在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病变是以腺体小叶和乳腺导管末梢扩张、增生和囊性改变为主的病理过程。
小叶增生的发生和发展与卵巢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是由于孕激素分泌不足和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多,致使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的增生和复旧过程发生紊乱而罹病。
而不良精神刺激导致的郁郁寡欢、孤独焦虑则是乳腺小叶增生的“催化剂”,多见于25~40岁月经不太规则、经量少、经期短、未婚、未育、或未哺乳和哺乳不良的妇女。
小叶增生的病因与分类
引起乳腺小叶增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或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
育龄期妇女的乳腺受卵巢内分泌所控制,一旦卵巢功能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情绪不稳定、心情不舒、过度劳累、性生活不和谐、生活环境变迁。
或者过食含有激素的滋补品和长期使用含有激素成分的化妆品等等,均可影响女性体内雌孕激素分泌的比例失调或分泌节律紊乱而引起乳腺组织增生。
小叶增生是雌激素分泌相对增多,使乳腺管扩张成囊状,囊壁的上皮细胞增生旺盛,形成一个或多个囊肿。
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乳房的多个大小不一的肿物,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触摸时质地硬而韧,有一种摸橡皮块的感觉。
乳腺小叶增生症的发生是由于体内卵巢功能失调,致使雌激素分泌相对增多,有一种摸橡皮块的感觉。
肿块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并无粘连,可被推动。但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清楚。
肿块可局限于乳房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房,病人时常感到乳房胀痛,且具有周期性,在月经来潮前3~4日尤甚。
月经一来疼痛有所减轻,但常不消失。大多患乳腺小叶增生症的病人常在发病数月至1~2年后自行缓解,故一般无需治疗。
双侧乳腺轻度小叶增生的症状有哪些
首先,女性朋友需要了解什么是双侧乳腺小叶增生,了解该病的病因及治疗等相关常识,才能更好的预防和保健乳房,大家知道,女性的乳房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很容易患上乳腺炎及乳腺增生的,双侧乳腺小叶增生就是一种常见的非肿瘤、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
非肿瘤、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可能发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病变是以腺体小叶和乳腺导管末梢扩张、增生和囊性改变为主的病理过程。
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卵巢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多由于孕激素分泌不足和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多,致使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的增生和复旧过程发生紊乱而罹病。而不良精神刺激导致的郁郁寡欢、孤独焦虑则是乳腺小叶增生的“催化剂”,多见于25~40岁月经不太规则、经量少、经期短、未婚、未育、或未哺乳和哺乳不良的妇女。
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多发生在月经前,一侧或双侧乳房有轻重不等的疼痛、胀痛、刺痛或刀割样痛,疼痛可向胸前区、侧胸和腋下放射,直到月经来潮后,疼痛锐减或消失。少数为无周期性的乳房持续疼痛,有时连衣服摩擦、胸罩压迫都会引起剧痛,尤其在上肢用力后更加明显。乳房内有散在或局限于某部分(以乳房外上方多见)的米粒样、豆样小结节,结节可融合成片状、条索状或无清晰边界的肿块,质韧而不坚,可以推动,而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随着月经的到来,胀、痛、结节消失。
有时乳头有溢液,或有颈部和腋前淋巴结轻度肿大,这一过程是月经周期中乳房的正常生理过程。以往认为乳腺小叶增生是癌前期病变,目前认为这种看法不恰当。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大多数乳腺增生症是安全的,只有少部分可能有发展成乳腺癌的危险。单纯的小叶增生并不会发生癌变,而临床上小叶增生中95%为单纯的小叶增生,只有导管上皮高度增生及不典型增生者才可能会发生癌变。所以目前认为小叶增生伴有导管上皮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是癌前期病变,而绝大部分的小叶增生并不是癌前期病变。
乳腺小叶增生可分为三种类型:
小叶增生通常发生于双侧乳腺,但其中一侧更为明显。患者常感觉乳房胀痛,特别是月经来潮前一周内尤甚。乳腺小叶增生可分为三种类型:
1、乳腺腺病:30岁左右多见,乳房内有时有多个结节,检查时有触摸碗底黄豆一样的感觉。有时增生明显,特别是月经前,常为局限性增厚,不易与肿瘤区别。
2、乳痛症:20多岁妇女多见,以乳房胀痛为主症,月经来潮前更为明显,好发于双侧乳房外上方。
3、囊肿样形成:常有胀痛、钝痛成烧灼感。触诊时多为边界清楚的囊性肿块,有时多个囊集合成堆,检查时不易与癌肿鉴别。
患有乳痛症的患者,要知道本病属于良性疾病,有自愈的倾向,以消除恐惧心理。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舒畅。治疗月经不调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后两种类型,特别是乳腺囊性(样)增生,是一种乳腺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这种病理改变2-4%有恶变的可能。
因此,在没有任何乳腺癌的迹象以前,定期进行乳腺的检查,是侦查早期乳腺癌的最佳方法。
乳腺小叶增生会癌变吗
门诊工作中时常见到的乳腺小叶增生是中青年女性最常见的乳腺疾病,约占乳腺疾病的75%。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病原因与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具有周期性,常发性或者在月经前期症状加重,月经期过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乳腺小叶增生症发病年龄以25-45岁居多,但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肿快常为多发性,可见于一侧,也可见于两侧,可局限于乳房的一部分,或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快为结节状,大小不一,质韧而有囊性感,与皮肤或深层组织无粘连可以移动。腋窝、肩部偶有酸胀感,但是淋巴结不肿大。主要是以周期性乳房胀痛、乳房肿快为临床特点。乳房疼痛与情绪和劳累有关,个别偶有乳头溢液,为黄色,黄绿色或无色浆液性。
乳腺小叶增生症的发病率极高,可达90%之多,究竟会不会引起癌变,这是许多患有乳腺小叶增生的妇女所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她们感到十分烦恼和担心受怕,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大多数乳腺小叶增生都不会恶变,只要注意属于那一类型。
国内资料认为,单纯性小叶增生并不会发生癌变,但在导管上皮高度增生的基础上则有可能发生癌变。国外报道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患癌症的几率是一般妇女的2-4倍。有上皮增生明显异常是普通患者患癌的危险性的5倍。国内外专家认为患有乳腺小叶增生患癌要高于正常妇女的6倍。这说明乳腺增生病在某些情况下仍有可能发生癌变。对于患有乳腺小叶增生症的妇女,必须注意定期检查,密切观察,能得到及时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卵巢功能失调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或者活性增强,孕激素水平降低,孕激素和雌激素比例失调有关,调节女性患者的内分泌和体内微循环,调血理气,散淤化结,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消除乳腺小叶增生,就具有早期预防乳腺癌的作用。
乳腺小叶增生症的特点和治疗要点
(1)临床特点
①乳腺小叶增生症在门诊就诊人数较多,可占门诊乳腺疾病的70%~80%。
②乳腺小叶增生症的年龄跨度大,可从20岁左右开始到绝经后若干年。
③乳腺小叶增生症病程长,可从数月到十余年之久。
④乳腺小叶增生症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可出现多次发作,经过治疗或自我调节缓解。
针对上述乳腺小叶增生症的临床特点,给专科医生确实带来十分棘手的问题。根据文献报道,有2%~4%的乳腺小叶增生症发生恶变。
(2)治疗要点
①三苯氧胺。三苯氧胺1980年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病,1988年我国开始用于治疗乳腺病。
三苯氧胺是一种非甾体药物,在人体内主要通过拮抗雌激素发挥作用。三苯氧胺很可能是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抑制内源性雌激素的作用。另外,三苯氧胺对人体几个系统还表现出雌激素作用,如子宫内膜、骨骼和血脂。
三苯氧胺的用药剂量和用法:每次10毫克,每日2次。有两种给药法:
持续给药法:每次10毫克,每日2次,连续给药1~2个月。
周期给药法:月经后2~5天开始用药,每次10毫克,每日2次,连续用药15~20日后停药,第二个月经期后再如上述用药。一般累积100片为1个疗程。
②丹那唑。丹那唑是从17炔睾酮衍生的合成激素,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促性腺激素。可以抑制垂体一卵巢轴,由于抑制了垂体的促性腺激素,抑制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H)释放减少,从而使雌激素和黄体酮均分泌减少,也减少了雌激素对乳腺组织的刺激,可以达到治疗乳腺疾病的目的。
采取间断用药或与其他药物交叉用药,效果令人满意,而不良反应出现得较少。
丹那唑用药方法:病人月经期第二天开始服药,最初每次50毫克,每日2次,半个月后改为100毫克,每日2次,到1个月时可增至200毫克,每日2次,再维持1个月后,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及出现的不良反应,随时调整剂量,直至停药。
③溴隐亭。溴隐亭是多巴胺受体激活剂,作用于垂体催乳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抑制催乳素的合成与释放,同时减少催乳素对卵泡刺激素的拮抗,促进排卵恢复,调整激素平衡,从而达到乳腺小叶增生症的症状缓解,乳腺疼痛可得以缓解,而增生的团块也可以缩小。据有关文献报道改善临床症状可达70%~90%。
用法和用量:每次2.5毫克(1片),每日2次,可连续服3个月。在开始用药时,先以半片开始服用,每日2次,连服1周后,再逐渐加大剂量,至每日2片。
④黄体酮。黄体酮有直接拮抗雌激素的作用。黄体酮不足可促使性激素增加,导致卵巢合成雌激素增加,造成钠、水潴留,催乳素分泌增加,反过来可抑制黄体酮分泌,使乳腺增生加重而复旧不全。如果给予外源性黄体酮,可制约雌激素,使乳腺增生得以控制。黄体酮用在雌激素增高黄体酮下降的病人时,效果十分明显,尤其对于月经量少的病人,其效果更为明显。
用法和用量:每日1次,每次可用到5~10毫克,连续10日为1个疗程。
⑤甲睾酮。甲睾酮对于拮抗雌激素有一定疗效。为了避免甲睾酮的不良反应可小剂量间断运用,效果较好。尤其乳腺小叶增生症双乳剧烈疼痛的病人,用药后乳房疼痛能很快得以缓解。
用法和用量:每次5毫克,每日2次,连续用15日为1个疗程(或每次5毫克,每日1次)。
⑥维生素B6。维生素B6用于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辅助用药,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据有关文献报道,维生素B。缺乏可致经前期紧张者的雌激素过剩,如果加用大剂量维生素B。可以缓解雌激素过剩。从临床实践观察,乳腺小叶增生症患者在用其他药物治疗同时加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B6,病人紧张情绪可以减轻,乳痛亦可明显缓解,乳房张力也会减少。
用法和用量:每次50~80毫克,每日3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经后第五天开始服用至下次经前止,连续用药3个月。
⑦维生素A。近来国内有报告称,乳腺小叶增生症患者血液中维生素A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还发现维生素A能促进无活性的过氧雄烯酮及孕烯酮激素转变为有活性的雄烯酮和孕酮,而后两者被激活的激素同时可以抑制乳腺对雌激素的反应。因而加用维生素A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用法和用量:维生素A胶丸(含2.5万单位),每日2次,每次2.5万单位,连续半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间断服用或连续服用。
⑧中药。中医认为,妇女多肝郁,肝郁则气滞,同时妇女多忧思,忧思而伤脾,脾失去正常运化水湿功能导致肝脾两伤,痰气互结,于是形成了“有形”之块,谓之“乳癖”。中医治疗的主导思想应以疏肝理气,散郁化结,由此应运生出诸多的中药方剂,在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些年来,在市面上出现了许多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的中成药,如逍遥丸、乳癖消、小金丹、乳康片、平消片、天冬素片等,治疗效果均令人满意。
乳腺小叶增生有哪些症状
症状一:乳房疼痛
80%的乳腺小叶增生患者都有乳房疼痛的症状。疼痛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周期性乳房疼痛。乳房疼痛随着月经和情绪的变化而波动,常于月经前或生气时疼痛加剧,月经结束后或心情愉快时,乳房疼痛明显减轻。
一是,非周期性乳房疼痛。通常表现为,乳房一侧或者两侧出现胀痛、刺痛。严重时,患者不敢触碰乳房。此外,这种疼痛会蔓延到背部、两肋和腋窝等部位。
症状二: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是乳腺小叶增生的另一明显症状。患者常在乳房一侧或者双侧发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肿块。这些肿块常常位于乳房的外上方,呈现片状、颗粒状和条状。肿块边界不清晰,活动性较大。
症状三:乳头溢液
若是女性在非哺乳期出现乳头溢液的情况,则可能是小叶增生的症状表现。患者在挤压乳头时,有少量乳白色、清水样、黄色或棕色等溢液流出。
症状四:月经不调
月经的前后时间不定,月经量少或月经颜色淡等,也是乳腺小叶增生的症状表现。
乳腺小叶增生要紧吗 乳腺小叶增生需治疗吗
乳腺增生可分为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和乳腺囊性小叶增生症,发现小叶增生后需要定期检查,必要时需要药物或者手术治疗。
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属于生理范畴,通常疼痛症状只出现在经期前后,经期一过症状便会消失,如果疼痛厉害,可以口服治疗内分泌失调的药物缓解。
如果B超显示是乳腺囊性小叶增生,则可对囊肿进行穿刺抽液检查,根据具体的病情确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的病理概念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是什么意思
乳腺小叶增生是妇女的常见乳房疾病,主要是指乳腺发生非肿瘤、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常见的病因一般有器官发育不健全或者病变、乳腺受到人为抑制因素影响、饮食不合理等。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的病理概念
乳腺小叶增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非肿瘤、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是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可能发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病变是以腺体小叶和乳腺导管末梢扩张、增生和囊性改变为主的病理过程。
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卵巢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多由于孕激素分泌不足和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多,致使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的增生和复旧过程发生紊乱而罹病。而不良精神刺激导致的郁郁寡欢、孤独焦虑则是乳腺小叶增生的“催化剂”,多见于25~40岁月经不太规则、经量少、经期短、未婚、未育、或未哺乳和哺乳不良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