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注意事项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注意事项
1.如果是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并且伴随刀割样的疼痛,疼痛朝肋部或背部放射,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把急性胰腺炎当胃痛误诊。
2.治疗胃痛期间要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3.如果胃痛发作时,身边没有艾条,艾炷,不妨让患者趴着,在其背部到太阳穴附近,找到一个压痛点,用拇指一下下的往下按压,坚持按压2-3分钟,疼痛能慢慢止住。
腹部艾灸后多久可以洗澡 艾灸肚脐眼的最佳时间
建议最好是饭后一小时进行比较好。
艾灸肚脐其实就是艾灸神厥穴,在中医上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和胃理肠的作用,可治疗人体的脾胃虚寒、大便稀溏,女性宫寒不孕、痛经、手足凉、关节冷痛等症状。
一般每次艾灸肚脐眼每次20分钟左右,身体过于饥饿或过饱是不宜艾灸,以免影响效果,最好是安排在饭后进行,这样可以帮助消化,调理肠胃功能。
胃痛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胃痛艾灸方法
1.用点燃的艾条对准中脘穴,距离皮肤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钟。
2.用点燃的艾条对准足三里,距离皮肤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钟。
3.用点燃的艾条对准内关穴,距离皮肤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钟。
4.用点燃的艾条对准公孙穴,距离皮肤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钟。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胃痛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胃痛日常养护宜忌
1.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及各种刺激性食物;戒烟忌酒。
2.谨防食物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好。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胃痛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胃痛艾灸哪里效果好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1个。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左右各1个。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各1个。
胃痛艾灸哪个位置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取穴及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胃炎灸什么穴位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艾灸治疗胃痛时,取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
令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准穴位后,术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笔写字状,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距离约1寸左右,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温和灸15~20分钟。按先左后右,左内关→左足三里→中脘→右内关→右足三里→左内关的顺序,每日一次,15次一疗程。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胃痛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胃痛可以多艾灸以下穴位调理: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1个。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左右各1个。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各1个。
艾灸可以强脾胃,缓解疼痛,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和治疗虚寒型胃痛。
特效穴解析: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艾灸足三里,可使肠胃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牙痛艾灸灸哪里最好 胃火牙痛艾灸穴位
主要症状:牙痛剧烈,齿龈红肿,或出脓血,严重者痛连腮颊,咀嚼困难,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而燥。
取穴:劳工,内庭,下关,颊车,合谷穴。
功效:清胃泻火。
中医怎么用艾灸养胃
用艾灸治胃病的妙用养生方法。艾灸养生疗法操作方便,下面教您如何用艾灸治胃病。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胃寒灸什么穴位
1、胃寒艾灸哪些穴位
艾灸治疗胃寒: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2、治疗胃寒关键穴位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中脘则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可治疗胃痛、恶心、腹胀等。内关则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之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
腹部: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上腹部全覆盖移动艾灸。肢体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艾灸罐来艾灸。
背部俞穴:也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背俞穴全覆盖移动艾灸,每天轻者一次,每次40分钟;重症,每天一到两次,每次1个小时左右。时间不要拘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施灸的时间。
寒症无论是宫寒还是胃寒,都是遇寒则痛,遇热则舒,所以由于寒凝导致的胃病,应该说最适合艾灸了。
3、治胃寒的小偏方
3.1、鲜姜、白糖治胃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个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3.2、白酒烧鸡蛋治胃寒: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腹吃。轻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艾灸可以治疗胃痛吗
艾灸可以治疗胃痛吗可以治疗胃痛,中医一般都是属于养生,治疗胃痛是一个长久的事情,而不是像西医那么明显一个疗程立马见效。
胃痛艾灸的好处中医认为,胃痛主要与脾,胃有关,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这些原因最终会引起脾胃之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艾灸上述两个个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而中脘穴是胃气于腹部的穴位,艾灸这个穴位更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减轻胃痛的作用。
胃痛艾灸取穴脾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
胃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
中脘穴
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暑湿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胃痛注意事项1.如果是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并且伴随刀割样的疼痛,疼痛朝肋部或背部放射,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把急性胰腺炎当胃痛误诊。
2.治疗胃痛期间要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3.如果胃痛发作时,身边没有艾条,艾炷,不妨让患者趴着,在其背部到太阳穴附近,找到一个压痛点,用拇指一下下的往下按压,坚持按压2-3分钟,疼痛能慢慢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