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实验室诊断
肝癌实验室诊断
面对B超、CT检查报告显示的肝内发现结节或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很多人惶恐、焦虑、不知所措。在此不想掩饰做苍白无力的安抚,不可否认检查发现的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中肿瘤占了很大一部分,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肉瘤、胆管癌、肝血管瘤、肝纤维瘤等,但肝内结节(占位)绝对不全都是肿瘤,更不全都是恶性肿瘤!除了肿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疾病有类似表现,常见的有肝硬化的结节、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肝囊虫病等,还有不均匀脂肪肝也都如此,所以不用一看到肝脏占位就“谈虎色变”。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细菌性肝脓肿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大多为10 x 109/L ~20x 109/L,中性在90%以上。血培养常为阳性。X线检查可见右膈肌抬高和活动受限。B超可分辨肝内2cm的脓肿病灶,并可以测定脓肿部位、大小及距体表深度,必要时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肝脓肿穿刺,脓液作细菌涂片检查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CT、磁共振成像对定性和定位诊断均有很大帮助。
阿米巴性肝脓肿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增加,部分病人粪便检查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粘膜有特征性凹凸不平的坏死性溃疡,或愈合后的瘢痕。B超可显示脓肿所在部位不均质的液性暗区,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穿刺可吸出典型的果酱色无臭脓液。X线检查可见肝脏阴影增大,右膈肌抬高、活动受限或横膈呈半球状隆起等,有时能见到胸膜反应或积液等。血清阿米巴抗体检测阳性率可在90%以上。肝功能检查多正常。
肝癌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有可能治愈的,所以经常出现“胃病”症状的人群,尤其是既往有肝炎病毒感染史、肝硬化病史、肝癌家族史、酗酒史的人群,切莫自行用药,一定要到及时到医院进行彻底检查除外早期肝病,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睾丸癌诊断鉴别
睾丸癌的诊断包括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和病理诊断:
实验室诊断:主要为血清β-HCG、AFP和LDH检测,这些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治疗、随访和预后有重要意义。β-HCG是由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血清半衰期为24-36小时,在绒毛膜癌、胚胎性癌和精原细胞癌患者血中升高。AFP升高见于纯胚胎性癌、畸胎癌、卵黄囊肿瘤和混合性肿瘤,但纯绒毛膜癌和纯精原细胞癌不合成AFP。AFP的血清半衰期为5-7天。LDH升高可见于睾丸肿瘤,但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并不高,其升高程度可用于提示病变严重或广泛程度,治疗后的升高还可提示复发。LDH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可预示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对中危患者,降至正常的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影像学诊断:阴囊B超可帮助确认睾丸内的肿块,是临床首选方法。腹部盆腔CT用于了解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胸部平片和CT用于评价是否存在肺转移。因此,腹部/盆腔CT是所有患者分期分级的重要依据。在治疗后的随访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治疗后残余肿瘤评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病理诊断:对睾丸肿瘤进行穿刺活检虽然可以明确诊断,但有发生肿瘤种植转移的风险,因此应禁止行经阴囊睾丸穿刺活检。
睾丸癌的鉴别诊断包括睾丸内表皮样或皮样囊肿、睾丸扭转、附睾炎、附睾-睾丸炎、鞘膜积液等。
肝癌的中期症状
1.原发性肝癌实验室检查
(1)肝癌血清标志物检测 ①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对诊断本病有相对的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测定持续血清AFP≥400μg/L,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等,即可考虑肝癌的诊断。临床上约30%的肝癌患者AFP为阴性。如同时检测AFP异质体,可使阳性率明显提高。②血液酶学及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查 肝癌患者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及其同功酶、异常凝血酶原、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可高于正常。但缺乏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 ①超声检查 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0%。②CT检查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微小癌灶。③MRI检查 诊断价值与CT相仿,对良、恶性肝内占位病变,特别与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④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 对血管丰富的癌肿,其分辨率低限约1cm,对<2.0cm的小肝癌其阳性率可达90%。⑤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 在B型超声导引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2.继发性肝癌
大多数继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但少数来自胃、食管、胰腺及卵巢的肝转移癌则可有AFP的升高。有症状者多伴有ALP、GGT升高。癌胚抗原CEA升高有助于肝转移癌的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时CEA阳性率高达60%~70%。选择性肝血管造影可发现直径1cm的病灶。选择性腹腔或肝动脉造影多显示为少血管型肿瘤;CT表现为混合不匀等密度或低密度占位,典型的呈现“牛眼”征;MRI检查肝转移癌常显示信号强度均匀、边清、多发,少数有“靶”征或“亮环”征。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实验室诊断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其特点,虽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初步确定是否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但要确定是何种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还需靠实验室的诊断。以下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几项检查。
1、外周血象: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0×109/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或有少数增高者。
2、大便镜检:多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或伴有少量红细胞,偶见巨噬细胞。
3、细菌产养:采取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标本作细菌培养,发病初期采取的标本阳性率较高,婴儿肉毒中毒主要依靠患儿粪便中肉毒杆菌或肉毒杆菌毒素的检出。
4、血清学检查:沙门菌属乙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可作血清凝集试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儿血清凝集效价达1:80~1:160即可确诊。对可疑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患儿采取标本作细菌培养分离出大量变形杆菌时,需作病儿的血清凝集试验,对变形杆菌OX19、OXk或自身分离出的菌株呈1:80以上为阳性,也可作间接血凝试验,敏感度较凝集试验高2~16倍。
5、动物试验:肉毒杆菌的肉毒毒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的检测是诊断的有力依据。用食物标本浸液或培养物上清液给动物注射。进行动物试验和观察。用可疑含肉毒杆菌肉毒毒素的食物喂饲小动物。被饲动物出现麻痹或死亡可判定毒素所致。将检出的毒素用中和试验鉴别其类型将有助于抗毒素治疗。
6、肌电图检查:对诊断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有参考价值。
患上非淋应该做哪些检查
【沙眼衣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
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常用的实验室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标本涂片染色直接镜检;
②细胞培养法;
③抗原检测试验,包括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④DNA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法;
⑤血清抗体检测;
【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
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支原体的培养和血清学鉴定,目前主要采用基因诊断。
1.支原体培养:
a.采集标本,一般为泌尿生殖试子或刷片,少数取前列腺液,精液、关节液,或取输卵管,直肠活检物,近年来用初段尿标本离心物,以取代尿道拭子。拭子取材时,将拭子插入男性尿道2-4cm,用力擦取。该方法容易造成尿道损伤及继发感染。用时须慎重。女性则需先清洁宫颈鳞状与柱状上皮结合部,用细胞刷收集宫颈标本,能增加感染细胞的数量,较棉拭子敏感性高。
b.常用培养基为牛心浸液或蛋白胨,并含百分之一新鲜酵母浸液,百分之十到二十动物血清及百分之零点五氯化钠,还可加葡萄糖和精氨酸以促进MH和MG生长,加入尿素以供UU代谢,适量加青霉素抑制杂菌。
2.血清学鉴定法:最常用的是琼脂扩散法,即将支原体接种到琼脂皿上。然后再用浸过适量血清的滤纸放到琼脂表面,观察哪一种能抑制支原体生长。也可用琼脂表面的菌落作荧光抗体染色法,用落射荧光显微镜观察,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最初生长在琼脂表面上的菌落而不必将支原体传代。
血清学诊断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敏感性高:微量免疫荧光法(MIF)具有快速特点。
3.基因诊断:利用DNA探针对支原体诊断其敏感性稍差,但特异性高,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具体检测方面如下:
患者来就医时,男性主诉常常是尿道疼,不适感或从外尿道流出脓样粘液,或因患“淋病”久治不愈,反复出现上述现象;女性病人常常无症状,只是白带多或因其丈夫有“淋病”史,特意来检查确诊。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检查
1.影像诊断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X线、内镜检查、胃液分析与粪便化验等手段。必要时应行超声、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腹腔脏器病变。
(1)胃肠道X线检查 显示整个胃肠道的运动加速,结肠袋加深,张力增强,有时因结肠痉挛,降结肠以下呈线样阴影。
(2)结肠镜检 结肠黏膜无明显异常。
2.实验室诊断
血常规、免疫因子检查,肝肾功能,必要时做活组织病检。
鼠疫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当地曾有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 者。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做 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的尸体,应争取病理解剖或穿刺取材进 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 据。
痢疾的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查诊断
通过痢疾的临床症状分析后,可以接触实验室检查来诊断痢疾,其主要的实验室检查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
2.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阴囊炎中医治疗
阴囊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其中病原学诊断是帮助鉴别感染性阴囊炎与非感染性阴囊炎以及指导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升高,局部脓液培养可见细菌生长。
中医方法
1.掌握特征皮损多是不规则,多角形或扁平圆形丘疹融合成片,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日久皮肤变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呈苇席状,极易形成苔藓化,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2.明辨病性病初皮损以丘疹为主,或发红斑,瘙痒阵发,舌质红,苔腻,脉濡数等,多为风湿热邪交阻肌肤,属实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演变为血虚风燥,证见皮损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伴舌质淡红,脉细弱等,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了解诱因本病常因精神因素、刺激性食物或衣物摩擦、抓挠等诱发或加重病情。
小儿腮腺炎的诊断方式
(一)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下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
1.补体结合试验
双份血清的效价4倍及其以上者可确诊,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可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2.血凝抑制试验
恢复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抑制效价递增4倍或以上即属阳性。
3.病毒分离
必要时可取病人唾液、血液、脑脊液或尿,接种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管培养,以便鉴定。由于手续繁杂,一般甚少采用。
蚕豆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 半个月内有食蚕豆史;
(2)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面色苍黄、黄疸、尿色深或酱油色尿、肝脾肿大等;
(3) 符合 G-6-PD 缺乏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4]。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分为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原则、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原则、化学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原则、致病物质不明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具体如下。
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②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③实验室诊断资料和对中毒食品或与中毒食品有关的物品或病人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资料。
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②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③形态学鉴定资料;④必要时应有实验室诊断资料和对中毒食品进行检验的资料;⑤有条件时,可有简易动物毒性试验或急性毒性试验资料。
化学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②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③如需要时,可有病人的临床检验或辅助、特殊检查的资料;④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毒食品或与中毒食品有关的物品或病人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资料。
致病物质不明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②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③必要时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的资料。
类风湿因子是什么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临床内科学中描述为四型,没有IgD型;但在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5 型),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较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IgM型RF阳性率为60%-78%。
实验室诊断学:约90%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RF呈阳性。IgA-RF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IgE- RF升高时,已属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较高的阳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现RF。
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
心源性休克的实验室诊断
1.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一般在(10~20)×109/L(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常提示血液浓缩,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降低,出、凝血时间延长。
2.尿常规和肾功能诊断
尿量减少,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相对密度(比重)由初期偏高转为低而固定在1.010~1.012,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尿/血肌酐比值常降至10,尿渗透压降低,使尿/血渗透压之比<1.5,尿/血尿素比值<15,尿钠可增高。
3.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诊断
血清钠可偏低,血清钾高低不一,少尿时血清钾可明显增高,心源性休克早期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之改变,心源性休克中,晚期常为代谢性酸中毒并呼吸性酸中毒,血pH降低,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正常时血中乳酸含量为0.599~1.78mmol/L(5.4~16mg/dl),若升至2~4mmol/L表明为轻度缺氧,微循环基本良好,预后较佳;若血乳酸含量>4mmol/L说明微循环已有衰竭,已处于中度缺氧;若>9mmol/L则表明微循环已经衰竭,有严重缺氧,预后不良,此外,严重心源性休克时,血游离脂肪酸常明显增高。
4.血清酶学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GO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 1,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均明显增高,尤以后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100%和99%,其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判断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心源性休克晚期若并发肝功能损害可使丙氨酸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GPT)升高及相应的肝功能试验异常。
5.心肌肌凝蛋白轻链及肌红蛋白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测定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肌凝蛋白轻链(cardiac myosin light chain)增高,人类主要测定心肌肌凝蛋白轻链Ⅰ(LCI),其正常值为(3.7±0.9)µg/L[(3.7±0.9)ng/ml],血,尿中肌红蛋白含量增高,国人血清肌红蛋白正常值为0.585~5.265nmol/L(10~90ng/ml),其增高幅度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且较血清酶学改变为早,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测定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特异性极高的标志,正常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正常值为<4µg/L,急性心肌梗死3~6h即可明显升高,常超过165µg /L;心肌肌钙蛋白T(cTnT)正常值<1ng/L,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病,坏死时常可明显升高。
6.有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检查
心源性休克晚期常并发DIC,除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以及有关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黏附能力和聚集能力障碍,血块回缩缺陷等)外,可有以下改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常降低,凝血酶凝固时间与正常对照血浆比较相差>3s,全血凝固时间超过10min以上,凝血因子Ⅰ,Ⅱ,Ⅴ,Ⅷ,Ⅹ,Ⅻ均减少,由于DIC常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尚可作以下检查以间接说明DIC的存在,包括全血凝块溶解时间缩短(正常人72h内无溶解现象),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临床上常用的如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试验(3P试验)阳性,Fi试验(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测定)正常参考值小于1∶8,当其大于1∶16时有诊断价值,此外,尚可作鞣酸化红细胞凝集抑制免疫试验,乙醇凝胶试验等,DIC者常呈阳性。
7.血液流变学检查诊断
心源性休克时血流速度缓慢,有效血容量减少,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加上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和黏滞性增高,故测定全血和(或)血浆比黏度常增高,当合并DIC时,初期呈高凝状态,其后纤溶亢进时可转为低凝。
8.微循环灌注情况的诊断
(1)皮肤与肛门的温差:分别测定皮肤和肛门的温度,正常情况下前者比后者低0.5℃左右,心源性休克时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而肛门温度不下降甚至增高,使两者温差增大,当温差>1.5℃,则往往表示心源性休克严重;当其大于3℃时,表示微循环已处于严重衰竭状态。
(2)眼底及甲皱检查: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和小静脉扩张,严重时可出现视网膜水肿,甲皱检查通常在无名指甲皱部位,用特种冷光源照射的光学显微镜下,用肉眼观察皮下组织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及对刺激和加压后反应等,心源性休克病人由于血管收缩,因此甲皱微血管的管襻数目显著减少,排列紊乱,血流缓慢,可有微血栓形成,血细胞常聚集成小颗粒状,甚至聚集成絮状物,在指甲上加压后放松时可见毛细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延长等。
(3)血细胞比容检查:当周围末梢血的血细胞比容比中心静脉血血细胞比容高出0.03vol(3vol%)时,则表明有外周血管明显收缩。
微循环的上述指标测定,对判定心源性休克时微循环障碍严重程度,以及合理选择血管活性药物等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