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生的俗语都是对的吗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关于养生的俗语都是对的吗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观点:对!
刷新建议:根据个人生活环境稍做调整。
“春捂”是指在冬季转春之际,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以防止因为身体受凉而致抵抗力下降,让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秋冻”是说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添棉,要适当地冻一冻,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但凡事皆有度,需要根据个人生活需要进行调整。
秋裤怎么穿 秋裤不穿过晚更健康
有的人响应”春捂秋冻“,到实在冷的受不了才穿上秋裤,这其实是对春捂秋冻的误解。所谓的秋冻,正是讲究”冻肉不冻腿“,室外温度降至10摄氏度,就应该结束秋冻。否则可能引发膝盖发凉、酸麻等关节疾病。
春捂秋冻下一句的俗语是什么
后半句是【不生杂病】.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衣食住行养出秋冬健康好肤色
How to do:
1、早盐晚蜜:盐能“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因此,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而蜂蜜含有丰富的镁,镁对大脑中枢神经具有镇静作用,能调节心理,消除紧张心理,减轻压力。因此晚上睡觉前喝蜂蜜,有舒缓安眠的作用。
2、少辛增酸:辛辣的食物会消耗大量的体液, 一些酸性的水果和蔬菜中所含有的鞣酸,有机酸,纤维素等物质,可以起到刺激肠胃消化液分泌,加速肠胃蠕动的作用,促进体内各种体液分泌正常,从而使各组织器官功能正常。
3、趋利避害:秋季易发症状诸如 咽部干燥,皮肤干燥等都与体液的分泌失调有关系,尤其是胃肠道消化液不足有关,因此选择饮食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趋利避害的法则,避开“害”:葱、姜、蒜、辣椒,因为辛味具有很大的发散的作用,过食容易消耗中气,出现浑身无力倦怠等现象;趋向 “利”:山楂,葡萄,柚子、石榴、番茄等等。
健康Tips:
适宜吃的蔬菜:南瓜 菠菜 萝卜 花生
适宜吃的水果:柚子 山楂 石榴
穿:春捂秋冻、缓慢添衣
理论:《摄生要集》有云“冬季棉衣稍宜晚着,仍渐渐加厚,不可顿温,此乃将息之妙矣”
How to do:
1、春捂秋冻,不得杂病
秋天应该顺应因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不要着急添加衣物,为冬天做好耐寒的准备。
2、腰腹保暖、足部保暖:
秋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腰腹是寒气侵入体内的主要途径,而受凉是关节病等病症的主要诱发因素。通常人体的下半部血液循环 要比上半部差,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也就是“寒自脚下生”,因此足部的保暖也不容忽视。
初秋尤需防感冒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虽说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讲究有意为之和循序渐进。那种因大意而受凉或突然受凉,就不属于秋冻之道。事实上,许多疾病容易在早晚凉、中午热的天气里诱发或加重。其中最典型和多发的当属感冒。
医疗气象学研究证实,感冒与气象要素的变化值关系密切。例如感冒的发生几率,既与一天中的平均气温有关,更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即日较差)有关。初秋时节,各地的气温日较差都很大,以至于很多人需要在中午开空调、晚上盖棉被。午后的对流天气以及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会造成气温骤降。而气温骤降正是秋季感冒的主要诱因。平时,人们的鼻腔和口腔周围附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和病毒,不过因为身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使它们无机可乘。而着凉时,身体抵抗力大为下降,病菌或病毒便能长驱直入,侵入人体,导致感冒。
三法预防秋季感冒
1.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密切关注温差变化,必要时随身携带长袖衣。
2.夜晚入睡时盖上被单。刚睡时如果觉得热,可先把被单放在一边,夜间凉气袭来时,只要轻轻一拉即可避免受凉。
3.感冒流行时,可用食醋熏蒸房间,或服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对预防感冒也有一定的作用。
老年人春季养生的必备食物
一、忌脱衣过早
俗语说“春捂秋冻,不生百病”。春天气候变化剧烈,乍暖还寒,就是在一天内也常有朝暮凉、白昼暖、午夜寒的变化。
所以,老年人应特别重视防寒保暖,不可过早地脱去冬衣,应多“捂”几天,以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
二、忌睡眠过多
春天人易犯困,老年人睡眠过多,不但会出现肌肉倦怠酸痛等不适,还容易加速血栓形成。
一般睡八小时也就足够了。
三、忌懒于活动
春光阳光明媚,早(日出后)晚(晚饭前)多到户外活动,呼吸些新鲜空气,对增强老人的心肺功能、消除困倦、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重要意义。
四、忌日晒过多
春天是紫外线十分强烈的季节。
所以,中午前后阳光最强烈的时候,不宜多在室外活动,春游时要戴上宽边遮阳帽或打遮阳伞,以防引起日光性皮炎、皮肤癌症等。
五、忌情绪波动
俗语说:“春天到,痴子闹”。
春天气压变化较大,人的情绪也多不稳定。
这也是春天为什么各种精神性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所以,春天老年人一定要重视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各种强烈不良精神剌激,以免因情绪骤然有大的波动而诱发中风、心梗以及严重的精神性疾病等。
处暑防困防燥防秋凉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但“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好。
处暑时节,时值初秋,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脱勤换”。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
另外,由于天气逐渐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骚扰”市民。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因此更应注意随时增减衣服,以防疾病“秋后算账”。
气温达到多少度 立春后要注意什么
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
初春宝宝穿衣要下厚上薄
初春宝宝穿衣要“下厚上薄”
医生提醒:家长进门后抱孩子前要洗手,以避免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宝宝。春季给宝宝穿衣,要记住“下厚上薄”。因为宝宝一旦肚子着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宝宝的腿脚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双脚受寒后,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如果头部捂得过热,容易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因此,宝宝肚子、背部和腿脚要穿厚一些,头部和心胸口要相对穿薄一些。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预防疾病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除了“春捂秋冻”的说法,民间还流传“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的俗语,都是劝人们初春季节,适当捂捂更健康。
儿科医生说:“这两天的门诊情况看,其中八成以上的患儿是因为冷热不当导致的感冒、发烧、咳嗽等呼吸系统的毛病,所以春天家长更应注意,适当给孩子捂着点儿。”但对于喜欢到处活动的孩子,要适当减一些衣服,以防玩得大汗淋漓后被风吹,反而会感冒。
立秋感冒吃什么药
立秋之后,明显感觉风是凉爽的。有点秋高气爽的气息。这时候很多家长担心宝宝着凉感冒,迅速给宝宝穿上厚厚的外套。这样宝宝更容易感冒。那么,立秋之后宝宝怎样穿衣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转眼就立秋了,北方部分地区早晚已开始有微凉的感觉,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被高温酷暑掌控,不过尽管如此,我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应该顺这节气而改变。在宝宝穿衣上也要有所讲究,家长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加衣服,尤其不要马上“捂”,否则宝宝更容易感冒。
立秋后不要马上给孩子加衣服
有些家长在立秋之后,会下意识地给孩子增加衣服,然而立秋并不是真正的秋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当中,如果宝宝穿多了,很容易捂出一身汗,这样吹到一点冷风马上就会感冒。
俗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是春天不要过早减衣服,秋天不要过早加衣服,这样才不容易生病。因此,宝宝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春捂秋冻必须要遵守吗
春捂秋冻不能千篇_律,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天气情况,决定是梧还是冻。如果天气变化较平缓、气温逐渐下降或上升,捂一捂或冻一冻是可以的。但遇到有强冷(热)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上升)时,还是应该及时添衣保暖(减衣降温)。春梧秋冻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因人、因时而异,而且要适度,否则不仅达不到预防效果,反而可能闹出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