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病损的治疗
周围神经病损的治疗
对这些病损的处理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一般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病损早期,手术治疗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而又适合或需要手术治疗的损伤,而康复治疗无论在周围神经病损的早期与恢复期还是在手术治疗前后均应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疼痛,预防与解除肌肉肌腱挛缩、关节僵硬,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运动与感觉功能,最终恢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对受累肢体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或完全不能恢复,应视具体情况分别给其设计、配制辅助器具,进行代偿功能训练。
一、预防与治疗合并症。
1.浮肿:可用抬高患肢,弹力绷带压迫,患肢按摩与被动运动,热敷、温水浴、蜡浴、红外线、电光浴以及超短波、短波或微波等方法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水肿或积液的吸收。
2.挛缩:预防极为重要。除采用预防浮肿的方法外,还应将受累肢体及关节保持在功能位置上,可使用三角巾、夹板、石膏托或其他支具作固定或支托,并应注意避免对感觉丧失部位的压迫,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3.继发性外伤:一旦发生创伤,由于创口常有营养障碍,治疗较难。对丧失感觉的部位等要经常保持清洁,并进行保护。对创口可采用超短波、微波、紫外线、激光等方法进行治疗,以促进创口愈合。
二、促进神经再生。对保守治疗与神经修补术后病人早期应用理疗有利于受损神经的再生过程,同时,可应用促神经再生药物。
三、保持肌肉质量,迎接神经再支配。可采用电针、电刺激疗法以及按摩、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等方法,以防止、延缓、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保持肌肉质量。
四、增强肌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一旦受累肌的肌电图检查出现较多的动作电位时,就应开始增强肌力训练,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五、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六、解除心理障碍。周围神经病损患者,往往伴有心理问题。可采用医学宣教、心理咨询、集体治疗、病人示范、作业治疗等方式来消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康复治疗。
七、对保守治疗无效而又适合或需要手术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周围神经病的治疗
首先是病因治疗;其次给予对症支持处理,如给予止痛药物及B族维生素等。针灸、理疗、按摩是恢复期中的重要措施,有助于预防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
康复治疗目前认为周围神经病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肌肉萎缩,肌束震颤,痉挛等)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周围神经病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在对肌肉萎缩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肌肉萎缩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肌肉萎缩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有助于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肌肉萎缩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肋间神经炎的治疗
肋间神经炎目前没有特殊治疗。可先服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疼痛加重可用止痛药、理疗、神经封闭均可周围神经病损分为神经痛和神经疾患两大类。常见的周围神经病损有: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末梢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病因神经痛是指受累的感觉神经分布区发生剧痛,而神经传导功能以及神经递质无明显变化,如三叉神经痛。神经疾患泛指周围神经的某些部位由于炎症、中毒、缺血、营养缺乏、代谢障碍、外伤等引起的一组疾病和损伤,属炎症性质者习惯上称为神经炎。
症状周围神经炎症与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1、运动障碍: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
2、感觉障碍:局部麻木、灼痛、刺痛、感觉过敏、实体感缺失等;
3、反射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局部皮肤光润、发红或发绀、无汗、少汗或多汗,指(趾)甲粗糙脆裂等。 周围神经损伤后,常出现浮肿、挛缩等合并症,应注意预防。检查周围神经病损后,除了须仔细而全面地采集病史、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外,尚有应进行功能检查与评定,以了解周围神经病损的程度,作出预后判断,确定康复目标,制订康复计划,评定康复效果等。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肌电图。
治疗对这些病损的处理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一般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病损早期,手术治疗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而又适合或需要手术治疗的损伤,而康复治疗无论在周围神经病损的早期与恢复期还是在手术治疗前后均应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疼痛,预防与解除肌肉肌腱挛缩、关节僵硬,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运动与感觉功能,最终恢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周围神经病损食疗方
1、黄芪僵蚕芹菜肉饺
【原料】黄芪15克,僵蚕6克,血竭3克,瘦猪肉500克,芹菜500克,面粉500~1000克。
【制法】将上药焙干研粉;芹菜洗净,在沸水中焯透,捞出切成碎末,用纱布袋装好,挤出菜汁待用;瘦猪肉打成肉糜,肉糜中加入中药粉,芹菜、盐、酒、味精、胡椒粉、拌匀后加鸡蛋清2个作馅;面粉用芹菜汁合好揉匀,揉至面团表面光滑为止,擀成圆薄皮,加馅将皮逐个包成饺子,煮熟后食用。
【用法】可随时食用。
【功效】滋阴祛风。适用于三叉神经痛。
2、龙眼干炖鸡蛋
【原料】龙眼肉干100克,鸡蛋2枚,白糖适量。
【制法】将龙眼肉干捣碎,同鸡蛋加水适量炖至蛋熟,鸡蛋去壳,再炖1小时,加入白糖即可。
【用法】吃鸡蛋喝汤,每白1剂,分2次食完,常食。
【功效】补心安神,养血益脾。适用于三叉神经痛。
3、阳桃根炖豆腐
【原料】鲜阳桃根30~45克,豆腐120克。
【制法】将鲜阳桃根加水煮沸半小时,去渣取液,加入豆腐,用文火炖15分钟左右。
【用法】吃豆腐喝汤,每日1次。
【功效】祛风活络止痛。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症见头面疼痛、遇风加重者。
4、全蝎川芎炖鱼头
【原料】鱼头1个(约90克),全蝎10克,川芎15克,荜茇3克。
【制法】将鱼头洗净,去鳃;全蝎、川芎、荜茇洗净,与鱼头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2小时,调味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祛头风,止头痛。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症见头面剧痛、痛甚伴恶心呕吐、吐出清稀痰涎、四肢厥冷等。
5、川芎生地鸡蛋黄
【原料】川芎15克,生地黄30克,鸡蛋黄2枚,冰糖10克。
【制法】将水煎川芎、生地黄取汁,趁热调入鸡蛋黄搅匀,放入冰糖溶化即可。
【用法】每日1次,早上空腹服之。
【功效】滋阴清火,止痛。适用于三叉神经痛。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 周围神经损伤怎么治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治疗,传统采用一些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做一些局部理疗、针灸,还有一些关节的被动训练,被动活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等。手术治疗,一般手术神经完全断裂,就采用神经转移术、移植术,或者是肌肉移植术,还有神经桥接术等。术后一般使用石膏托固定,指导做一些被动活动训练、理疗等治疗。
肌肉萎缩检查诊断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性硬化、视觉皮层病变、眼外伤、癔病等疾病;在内科主要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视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四、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要检查听神经损伤、发作性眩晕、听神经瘤、多发神经硬化、耳毒饕及外周损伤后的听力学检查;可客观评价听觉检查不合作者、婴幼儿和歇斯底里病人有无听觉功能障碍。
五、体感诱发电位:主要用于检测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丘脑及大脑的功能状态。应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神经性膀胱、性功能障碍等。
六、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可用于痴呆病、脑损伤、慢性脑病如肝性脑病、精神疾病等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以及评价儿童大脑发育。
周围神经病症状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疾病,它开始的表现是双手无力,而双足却不常发生。肌无力可以进展得更快,身体的同侧比对侧更明显,并且,一般将发展到上臂和腿。痉挛也是常见的,并且可以在肌无力之前出现,但感觉保留完整。除了进行性发展的肌无力外,也出现强直,肌肉变得紧张,痉挛随之而来,并且可以出现震颤。说话和吞咽肌肉乏力,将导致说话困难(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最后,疾病可以使膈肌无力,导致呼吸障碍;某些人需要呼吸机帮助呼吸。
肌萎缩侧索硬化总是进行性发展的,虽然进展速度可以有变化。大约有50%患有这种病的人将在出现首发症状的3年内死亡。10%的患者可活10年或更长时间,偶有活30年者。进行性肌萎缩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相似,但它进展更缓慢,不发生痉挛,并且肌无力也不严重,肌肉不随意收缩或肌纤维震颤可以是最早的症状。很多患有这种病的人可活25年或更久。在进行性球麻痹中,支配嚼肌、吞咽肌和说话的肌肉的神经受影响,以致于这些功能变得困难。患有进行性球麻痹的人也可以发生奇怪的情绪反应,常常无原因地从高兴的表情很快地转变成悲伤的神情;经常有不正常的情绪发泄。吞咽困难常导致食物或唾液被吸入到肺内,通常在起病后1~3年内死亡,常常的死因是肺炎。
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假性球麻痹是少见的,它们是缓慢进展改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首先影响双侧上臂和大腿,而进行性假性球麻痹却首先影响面部、颊部和咽喉部肌肉。在这两种疾病中,严重肌强直伴随肌无力。肌束震颤和萎缩不出现,劳动力逐渐丧失,发展的时间可超过几年。
周围神经病损能治好吗
周围神经病损西医治疗
对这些病损的处理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一般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病损早期,手术治疗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而又适合或需要手术治疗的损伤,而康复治疗无论在周围神经病损的早期与恢复期还是在手术治疗前后均应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疼痛,预防与解除肌肉肌腱挛缩、关节僵硬,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运动与感觉功能,最终恢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对受累肢体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或完全不能恢复,应视具体情况分别给其设计、配制辅助器具,进行代偿功能训练。
1、促进神经再生。对保守治疗与神经修补术后病人早期应用理疗有利于受损神经的再生过程,同时,可应用促神经再生药物。
2、保持肌肉质量,迎接神经再支配。可采用电针、电刺激疗法以及按摩、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等方法,以防止、延缓、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保持肌肉质量。
3、增强肌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一旦受累肌的肌电图检查出现较多的动作电位时,就应开始增强肌力训练,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4、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5、解除心理障碍。周围神经病损患者,往往伴有心理问题。可采用医学宣教、心理咨询、集体治疗、病人示范、作业治疗等方式来消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康复治疗。
6、对保守治疗无效而又适合或需要手术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周围神经病损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注意事项
对这些病损的处理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一般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病损早期,手术治疗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而又适合或需要手术治疗的损伤,而康复治疗无论在周围神经病损的早期与恢复期还是在手术治疗前后均应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疼痛,预防与解除肌肉肌腱挛缩、关节僵硬,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运动与感觉功能,最终恢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对受累肢体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或完全不能恢复,应视具体情况分别给其设计、配制辅助器具,进行代偿功能训练。
1、促进神经再生。对保守治疗与神经修补术后病人早期应用理疗有利于受损神经的再生过程,同时,可应用促神经再生药物。
2、保持肌肉质量,迎接神经再支配。可采用电针、电刺激疗法以及按摩、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等方法,以防止、延缓、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保持肌肉质量。
3、增强肌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一旦受累肌的肌电图检查出现较多的动作电位时,就应开始增强肌力训练,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4、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5、解除心理障碍。周围神经病损患者,往往伴有心理问题。可采用医学宣教、心理咨询、集体治疗、病人示范、作业治疗等方式来消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康复治疗。
6、对保守治疗无效而又适合或需要手术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到医院做哪些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得了肌肉萎缩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⑴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⑵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⑶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⑷神经的再生能力; ⑸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性硬化、视觉皮层病变、眼外伤、癔病等疾病;在内科主要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视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四)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要检查听神经损伤、发作性眩晕、听神经瘤、多发神经硬化、耳毒饕及外周损伤后的听力学检查;可客观评价听觉检查不合作者、婴幼儿和歇斯底里病人有无听觉功能障碍。
(五)体感诱发电位:主要用于检测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丘脑及大脑的功能状态。应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神经性膀胱、性功能障碍等。
(六)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可用于痴呆病、脑损伤、慢性脑病如肝性脑病、精神疾病等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以及评价儿童大脑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