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1、精神创伤
有调查表明,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2、环境变化
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3、衰老和疾病
人到60岁以后,体力和记力都会逐步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恐惧心理。当然,不同心理状态的老年人,对待衰老和疾病的态度迥然不同。
白癜风对老年人都有哪些危害
第一、外貌和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白癜风对于患者的容貌有很大的影响,老年人也不例外,虽然很多老年人都不算很重视外貌了,但是如果不得到相应的治疗,很有可能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如失聪、失明、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等,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第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人老了适应能力也差了,所以白癜风也有可能对老年人的心理上造成了影响。一旦患上白癜风,常有极强的孤独感,对治疗等紧张刺激常不易适应。同时,他们对治疗很难有信心,对医护人员心存怀疑,害怕被医护人员、配偶或朋友抛弃,担心失去某些东西等。
第三、老年白癜风患者容易产生依赖与独立
父爱和母爱永远是最伟大的,所以很多老人在得知患有白癜风害怕给他人带来不便,尤其是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子女的关心、孝心,这样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1、开导老人看开生死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老年人年纪越大,出于对家人的牵挂等原因,对疾病可能会有一点忌疾讳医的心理。这时子女们要帮助和开导老年人,让他们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面对疾病要学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配合一生的治疗去战胜它,而不是采用消极的做法,抗拒就医,骗己骗人,当做疾病不存在,以免将小病拖成大病。平时要多关心老人,多向老人普及健康知识,以免老人因不懂而产生畏惧,影响老人心理及生理健康。
2、日常生活多关心老人
人是社会的动物,害怕孤孤零零一个人。因此,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几个电话,也可能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说到的“怙恃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于现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许多年轻人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即使不住在一起,子女也要多多关心老年人,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吃饭,以免老人由于孤独寂寞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除了以上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家庭和谐与老年人心理健康
健康长寿是人类文明生活一个永恒的主题,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石。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的那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而家庭和谐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没有家庭和谐,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对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国外研究表明,“50-80%疾病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仅因情绪致病就占74-76%。”“亲密的关系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德国一份调查资料证实:“生活在和睦家庭中人患癌症的危险要比生活在暴力家庭的至少要少一半。而且即使患癌症,其存活期也比较长。如果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整日精神不振、郁闷忧愁,使神经功能失去平衡。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十二指肠溃疡和新陈代谢障碍等疾病。”这就说明,家庭和谐在心理健康作用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家庭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密诀。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家庭不和谐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在影响和谐的诸多因素中,子女是否有孝心,是否能在精神上、物质上、生活上、言行上,给老人以关爱,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作为老年人,也要有个豁达乐观的心态,要能冷静地对待一切事物,不要用老眼光看问题,要向前看,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支持晚辈的发展,主动加强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学会协调、谅解,和睦相处。在家庭中,特别是成年的子女,掌握经济命脉,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年迈父母的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对老人的生活习性要有所了解,对老年人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要能理解,对有些老年人特有的固执、唠叨,要善于倾听,并耐心加以引导。不要嫌弃,不要有逆反心理。对待父母要谦恭、尊敬、温和,尤其是自己有一点成就或者与父母意见不同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正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我经过多年来参加现代医学、益生文化等科技理论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健康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孝”的教育,也忽视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人们的道德观念不能同步提高,致使敬老良好风气难以形成,心理健康目的难以实现。老人问题异常突出,农村赡养老人的民事纠纷和心理疾病均呈上升趋势。有些地方“超半数家庭对老人精神赡养不尽人意。”从而产生家庭不和谐,两代人不能很好沟通,造成相当数量的老人长期孤独、忧虑、失望、自卑等,所存有不平静、不自然、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长期累计的结果,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这正是老人们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的主因。在一个家庭中由于血缘的关联和作用,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结果影响着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怎样才能使家庭和谐而促进心理健康呢。人与人之间、家庭的和谐都要靠良好 的道德来维系。普及现代“孝育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全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就是说,要从“孝道”入手,从而加快实现“大家庭”的和谐健康。
第一,子女对老人一定要孝,就是要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也就是对父母要有颗纯真的爱。要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如天之阔,海之深,十月怀胎不用说了,一尺五寸、抓屎抓尿、呕心沥血,艰苦备尝,将儿女养大。成人后又为他(她)们成家立业,操劳一生。可是当子女长大后,有些就忘掉了父母之恩泽,忘了人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和做人起码的道德。还有不少子女对老人尽孝往往在物质上考虑的多,从精神安慰考虑少,甚至有的在精神生活关怀上简单粗暴或漠不关心,这是极端错误的。应该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孝适应科技知识更新加快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同步。(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孝”这一提升道德水平的珍宝,决不能因封建社会不合科学的“愚孝”对孝的扭曲,而影响普及“孝育”教育的步伐。)子女对父母的爱要发自肺腑,永恒而无私,子女对父母能爱,才能孝,这是对父母恩译的报答。就这样 ,人们有了“爱”“感谢”这一科学实验证明具有肯定力量的思想组合,也就有了和谐的密诀。人们都感受到爱,人体的白血球也会增加,特殊的荷尔蒙也会释放出来,帮助对抗压力和病痛,而病人的整个情况也都会因此而改观。从而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爱这一最大的永恒的“良药”,让每个家庭更健康。
第二,全社会都要注意现代“孝”的教育,注意进行亲情教育。要对全社会每个公民,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孝育”教育,可以一举多得,会大大推动“大家庭”的文明和谐。。用亲情教育,焕发亲情的亲密感,促使孩子从小就爱 父母,年青的父母会更孝顺自己的父母。促使父母之间、父子、婆媳之间,都互相体谅、互相关爱、互相照顾。使其让父母情绪良好,精神愉快,精神生活丰富。每个人都拥有可以打开心扉的亲情关系,去关爱需要关爱的人,会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相爱,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好 、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也随之达到 。
第三,人际间心理沟通的主要渠道是用语言表达。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听了顺心话,都会高兴,听了不顺心的话,心理就不痛快。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用药治不好,治不了的心病,用一次“话”疗,得到顺气丸,从而就冰化雪消,话到病除,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而家庭和谐,人际之间和谐,则为“话疗”提供了降低医疗开支关键措施,提供了英雄有用武之地。为了给家庭的健康投资,给家庭提供良好的情感气氛,保持亲密关系,子女应该特别要注意安排相互沟通的时间、使家庭成员敞开心扉,畅述衷肠,共度美好时光。面对我国“80%的65岁以上老人都有一种慢性病”,我们应普及人人学点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养老保健常识。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不仅能使家家越来越和谐幸福,整个社会亿万家庭也就和谐幸福了。
讲究代际和谐,家庭和睦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国情的现实需求。普及孝亲敬老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建设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工作。而弘扬“孝”这一民族万古长存的美德,使儿女尽到自己的责任,使家庭和谐最为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家和才能万事兴。动员亿万人民都参与社会和谐建设,就会以其巨大的能量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步上一个新台阶!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
老人心理健康介绍
老人心理健康: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岁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老人在这个期间,对这些都是要进行注意,而且老人在饮食上也要合理安排,对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老人都是要减少选择的,否则对身体会有影响,同时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也需要适当的进行运动。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五大要点
一个中心,是指以健康为中心。
有人戏称:“青年人用健康换金钱,老年人用金钱换健康。”此话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年轻人忙事业,忙家庭建设。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年轻人不同程度地透支生命,用健康的体魄赚前途、换金钱。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义务,作了贡献,所以到了晚年应该不再是追求事业或金钱,而是要以健康为主题。
退休以后,老年人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在家安度晚年,另一种就是再就业发挥余热。但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与健康的目的相矛盾,就不应该去做,就要坚决纠正。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想,一心享清福,结果缺少必要的活动,很快便疾病缠身。有的老年人不太愿意歇下来,为了赚钱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结果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甚至丢掉了性命。这样的退休生活方式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老年人做到身心健康,不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就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最大贡献。
二个要点,是指潇洒一点,糊涂一点。
潇洒,即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受拘束。退休后,不再为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累,不再受严格的作息制度限制,也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应该说已经具备了潇洒生活的基本条件。既然如此,“何不潇洒走一回”呢?
有位老人中年丧偶,自己辛辛苦苦地将5个子女抚养成人。晚年苦尽甘来,子女们都各自事业有成。但他仍然独自过着清苦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出门舍不得坐车,晚年生活质量不高。老人逝世时,子女们却惊奇地发现,他居然有十几万元的存款。人活着,当然不能完全为了物质享受,但到了晚年,有了一定的消费实力,为什么不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宽松、舒适、丰富一点呢?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啊!
糊涂一点,并非说人到老年就不要学习、不明事理或者思想糊涂,而是说要淡泊一点,看开一点,不为日常琐碎事所捆扰。通俗地说,就是小事上随意一点。人生苦短,生命第一,何必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无聊琐事斤斤计较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一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会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愉快、更充实。
三个忘记,是指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
忘记年龄,是说老年人没有必要总在心里惦记着一个“老”字。有的人常常叹息“岁月催人老,时光不饶人”,甚至害怕过年过生日。其实,年龄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分为“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日历年龄”,又称“年代年龄”或“时序年龄”,计算单位为年。“生理年龄”又称“生理学年龄”或“生物学年龄”,是指从生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衡量人的年龄。“心理年龄”则是指从大脑功能和心理衰老程度来衡量人的年龄。“日历年龄”的“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身体的衰老程度,如果用日历年龄来与生理、心理年龄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有的人是未老先衰,有的人则是老而不衰。比如,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快乐老人——宋书如,从“日历年龄”来讲,她是一位老年人,已经82岁了。但是,如果从“生理年龄”来讲,她还只是一位中年人,思维活跃,身手敏捷,活动自如。尤其可贵的是,从“心理年龄”来讲,她甚至只是一位年轻人,从不看重自己的年龄和生死,整天阳光灿烂,穿着时髦,一副健康快乐的心情。
忘记疾病,并不是说老年人有病也不要去治疗,而是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人老了,难免会有病,但不必对所患的疾病过分地担心和害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理当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但防御过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有的老年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病,却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而到处求医问药,或对照着医学书籍自己“找病”。这种对疾病过度恐惧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害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本来没病的人,也可能“怕”出病来。不要怕病,但有病也不要讳疾忌医,积极治疗就是了。
忘记恩怨,是指老年人要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人生旅途上总会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和恩恩怨怨,不必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有人说:“伤害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记住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你‘怀念’它一次,它就伤害你一次。”为什么要自己伤害自己呢?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长寿老人的凋查结果表明,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是他们的共同性格特点。老年人要想获得平和的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容、豁达,给记忆装一层滤网,滤去过去的不愉快,只留下快乐与自己相伴。
四个有,是指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
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无法替代的。
有个老窝,是指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个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给子女的房子要交遗产税,于是将房产全部分给了子女。谁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当作了包袱,谁都不想尽赡养义务,他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后悔极了。像这样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老少之间难免有“代沟”,老年人有一个家,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起码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点老底,是指留有一点积蓄。有积蓄的作用很奥妙,不说可以防备儿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实,精神上才能放松,思想会有安全感。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几个老友,是指有几个情投意合的老朋友。年龄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基本相同,有共同语言,相互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五个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j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等,就不一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老来俏,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所以,有的专家说:“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代替运动。”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人或朋友聊天。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乐趣。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走出家门,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风景名胜地去观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茶余饭后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老人心情不好怎么调理
1、适时开导
老人心情不好,作为家人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解说工作。及时了解影响老人心情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老人的困扰,引导老人走出心理低潮。即使工作再忙,年轻人仍需要多抽空与他们交流、沟通,给老年人以精神安慰。同时还要注意生活中老年人的行为,从老人微小的情绪变化中发现其心理矛盾、冲突,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心里说服、解释、劝慰、鼓励工作等。
2、出门走走
鼓励老人多出门走走,多和其他人交流,例如和其他老年朋友一起晨练、打拳、跳舞、逛公园等,还可在老年大学进修;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与其他老年人一同外出旅行。集体活动要比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欣赏一下自然的风光,能够帮助老人放松心情,提高愉悦感。
3、坚持适量的运动
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因为运动时大脑处于放松休息的状态。并且运动后身体的劳累能让人拥有高质量的睡眠,提高人的精神动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可丰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使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加主动积极地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气和兴趣,从而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4、保持规律的作息
平时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规律,对老人的身体有益。睡眠质量下降也会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因此保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老人以饱满的精神和精力去积极向上的迎接每一天的到来。睡得好,自然胃口好,心情也会有效提升。研究发现,那些睡得少,睡得晚的人与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的人相比,想法往往比较消极。晚睡或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出现消极的心情,因此规律作息有益身心健康。
5、享受天伦乐
家人永远是老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定期安排家庭活动,让老人感受到家人亲切的支持,做起事来都必定更加起劲。不跟父母同住的子女,平日虽然不能常抽空见老人,下班后可别忘了打个电话问候他们。关心一下老人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让老人远离寂寞感。
老年人听力下降应不应该戴助听器
依赖助听器没什么不好
“很多人老了,眼睛不好使了,就会借助老花镜,要是腿脚不利索,就会使用拐杖。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就是不喜欢使用助听器,觉得会产生依赖。其实,助听器和老花镜、拐杖一样,都是老人生活的辅助工具,依赖助听器并没有什么不好!”
老年人一旦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到听力困难,意味着需要助听了,都应该验配助听器。如果老人使用助听器后“离不开”、“摘不下来”,意味着助听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使用者的听觉状况,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不佩戴助听器会使听力越来越差
老年人听力不好,要及时佩戴助听器,不然听力会越来越差甚至导致耳聋。老年人由于身体的衰老,耳蜗毛细胞萎缩,听力中枢机能的退化等,使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所以不少老人总在抱怨“听得见却听不清”。然而,佩戴助听器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听到的声音清晰响亮,同时减缓听力系统衰老的进程。黄斌先生提醒子女及老人,听力不好要及时佩戴助听器,以免听力越来越差。
不佩戴助听器易患老年痴呆症
老年人听力不好,不佩戴助听器会很大程度上导致老年痴呆的情况发生。人体听到声音,大脑接收到声音信号才会兴奋;而听不到声音,意识则会处于不兴奋的状态,大脑就失去活力,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减慢。久而久之,听力下降会使老年人反应迟钝、语言能力下降、交流减少,这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老人产生孤僻、淡漠、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老年痴呆。
不佩戴助听器影响心理健康
老年人听力不好,不佩戴助听器会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据科学研究显示,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相比,听力受损的老年人思维和记忆更差。黄斌先生指出,听力下降,大脑接受声音的刺激减少,需要耗费更多能量来处理声音,因而会牺牲一些本来用于处理记忆和思维的能量,长期下来就导致老年人思维和记忆力下降。因此,老年人在生活中会出现沟通困难、交流减少等情况。久而久之,老年人就失去社交的兴趣,逐渐将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变得沉默寡言、心理自卑。老年人听力不好,不佩戴助听器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衰老和疾病
人到60 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的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会出现因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的情况。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
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
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俗话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真像这句话所说,变得像小孩一样任性、固执、暴怒和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