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怎么处理 寒气犯胃呃逆艾灸
呃逆怎么处理 寒气犯胃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沉缓,得热则减,胃部不舒,饮食减少,苔白,脉迟缓。
施灸方法:1.艾条温和灸,艾条隔火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可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每次选穴4-5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每日灸1次,5-7次为一疗程;2.艾柱无瘢痕直接灸:将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油以粘附艾炷,用中小艾柱,放小艾柱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即扫除艾柱,更换新的续灸,连灸3-7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膈俞,中脘,膻中穴。
呃逆艾灸哪里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 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气滞痰阻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呃逆连声,上冲胸胁,呃声响亮,伴随胀闷不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纳减,恶心嗳气,肠鸣矢气,苔薄腻等。
治则: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丰隆,期门,太冲。食入格拒加中魁可运化气机而消瘀。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胃俞,气海,中脘。脾俞配章门健脾益气,中脘配足三里使脾阳得运,运化有权。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胃火上逆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面赤,口臭,烦渴,大便秘结,苔黄,脉滑数。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较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2,艾柱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合谷,曲池,内庭。
呃逆艾灸哪里 呃逆艾灸治疗注意事项
1.呃逆病位虽然在膈,但病因较为复杂,疗程差异很大,艾灸对于轻证或实证效果较好;年老体虚,慢性久呃者,可结合服用中药治疗;若在急慢性疾病严重节段出现呃逆不止,多属胃气衰败,预后不良,必须中西医结合并采取急救措施。
2.外感风寒是膈肌痉挛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患者生活起居,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之邪侵袭。
3.精神紧张,会使全身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膈肌痉挛缓解,故患者应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打嗝的原因
打嗝即呃逆,呃逆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1、饮食不当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所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3、正气亏虚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等,均可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若病深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导致呃逆。如《证治汇补·呃逆》提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胃居膈下,肺居膈上,膈居肺胃之间,肺胃均有经脉与膈相连;肺气、胃气同主降,·若肺胃之气逆,皆可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而生呃逆;肺开窍于鼻,刺鼻取嚏可以止呃,故肺与呃逆发生有关。产生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成年人为什么打嗝
1、胃中寒冷型:
由于饮食没有节制,过食生冷寒凉致使中阳被遏,寒蕴于中,或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加重,食欲减少,口淡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施护原则:温中驱寒止呃。
施护要点:
(1)室温不宜过低,忌直接吹风;
(2)注意保暖,胃脘部及脐部可裹以毛巾被或加以中药湿热敷;
(3)饮食宜温热,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饮温开水,生姜、丁香、红糖水或鲫鱼汤、羊肉汤等,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或在呃逆间歇进上述流质饮食:
(4)中药宜温热服用;
(5)隔姜灸中脘、神阙穴。
(6)闪火坐罐取膻中穴,每次15分钟,1天2次。
2、胃火上逆型:
辛热温燥导致燥热内盛,胃火盛或进食过快过饱致食滞于胃,皆可致胃气上逆,胃失和降而致呃逆。临床表现为呃声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施护原则:清降泄热止呃。
施护要点:
(1)改善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寒暖适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舒适。
(2)饮食稍凉,稀软清淡,如鲜菜藕汁,竹茹汤,丝瓜饮、柿蒂芦根瘦肉粥等,忌食生硬,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之品,忌烟酒。
(3)针刺天突,内关、足三里,太冲等穴,每天1-2次,每次5-15分钟。
3、气机郁制型:
患者多因忧愁思虑过度或抑郁恼怒,导致情志不和,气机郁结,而使胃气上逆扰膈,膈间之气不利而致呃逆。临床表现为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呜矢气,苔薄白,脉弦。
施护原则: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施护要点:
(1)患者应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消除易怒、烦躁、忧虑的心理,改善心理状态。
(2)饮食宜温食,以软烂、细和少食多餐为原则。
(3)忌生冷瓜果;
(4)艾条隔姜灸太冲、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
(5)按摩翳风、中脘、膈俞、肝俞穴。
4、胃阴不足型:
由于脾胃受损或脾胃亏虚致胃阴不足,胃虚失降,上逆于喉而呃逆,或久病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逆,引动胃气而上逆。临床表现为呃声短促无力而不得续,烦躁不安,脘腹不舒,不思饮食,面色咣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施护原则:缓中补虚,益气安胃。
施护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肢体感觉情况,观察呃逆发作时间、诱因,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并作好记录。
(2) 柿蒂5-6个煎水代茶饮一天3次;或用石斛、麦冬煎汤代茶饮。
(3) 对此类病人更应注意饮食调节,以求正固本,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多食青菜,水果,如梨汁、橘汁。用橘皮、生姜煮水代茶饮,以温脾胃、降逆。
(4)中药汤剂宜稍凉服。
5、脾肾阳虚型:
由于阳气素虚,或劳倦伤中,饮食失宜,使脾胃阳气受损,久则伤及肾阳致虚气上逆。临床表现为呃逆声低长,气不接续,泛吐清水,脘腹不适,喜热喜按,面色少华,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调护原则:温补脾肾,和中降逆。
施护要点:
(1)室温应暖和适宜,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2)注意保暖,可常用热水袋温敷胃脘及脐部,或用中药吴茱萸15g补骨脂30g干姜20g艾叶30g红花10g煎汤足浴30分钟,每天1次。
(3)饮食宜服用富营养易消化之品。可适当服用温中补虚之中药黄芪、大枣、肉桂、龙眼、茴香等。或用姜、蒜、胡椒炖鲫鱼汤、鳝鱼肉、羊肉等服用,以增强温中和胃之效。
小儿呃逆推拿 呃逆的病因病机
呃逆的发生,主要是胃气上逆而致,胃处中焦,上贯胸膈,以通降为顺,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则胃寒,过食辛辣则胃热;或情志郁怒,久则化火动肝,肝气上逆则犯胃;或久病脾阳衰惫,痰浊中阻;或热病胃阴被灼,虚火上逆等,均可致胃气不降,上逆胸膈,气机逆乱而为呃逆。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气滞痰阻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呃逆连声,上冲胸胁,呃声响亮,伴随胀闷不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纳减,恶心嗳气,肠鸣矢气,苔薄腻等。
治则: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丰隆,期门,太冲。食入格拒加中魁可运化气机而消瘀。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打嗝怎么治
1.非药物疗法
(1)一般疗法:对呃逆持续时间长不缓解的病人可试行屏气、饮冷开水或采用重复呼吸等方法多可停止呃逆。
(2)针刺疗法:此方法目前国内报道较多,如分别针刺少商穴、迎香穴、双侧膈俞穴,1次有效率可达90%以上,也可同时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配内关、太冲穴,缓解率可明显提高。
(3)艾灸法:可用按中脘、关元,然后灸膻中穴的顺序,每穴温和施灸15min,1次/d,此法1次治愈率为69%,重复艾灸一周内治愈率达100%。
(4)按摩及指压法:治疗者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眼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患者耐受为限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min,并嘱患者间断屏气,常收到较好效果;也可按摩膈中穴10min;有人报道用拇指、示指捏压患者中指两侧,多于2~3min即可见效。
(5)掌击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立其背后,将手指伸直,五指并拢,腕部伸直,用手掌根部趁其不备时,击打背部膈愈和胃俞穴,左、右各击1~2掌。
2.药物疗法
(1)华蟾素:取2.4ml每天2~3次肌注,一般注射1~2次后呃逆即可减轻,2~3天内多可停止。
(2)利多卡因:首次将100mg利多卡因加入莫菲管中静滴,然后用10%葡萄糖500ml加入利多卡因500mg,30~40滴/min维持静滴,半h后效果不佳者,可再从莫菲管中加入100mg,待呃逆控制后,维持1~2天,总有效率可达95.8%。
(3)东莨菪碱:0.3mg~0.6mg,每6~12小时肌注1次,直至呃逆停止为止,多数病人于3~7天内停止。
(4)其他药物:目前尚有人用肌注氯丙嗪、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地西泮及苯妥英钠等药缓解呃逆。
3.中医疗法
因饮酒饱食而改呃逆者,辨为胃满食滞,积热蕴结引起,用泄热通便之调胃承气汤而愈。亦有人采用保和丸、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等治疗;对术后呃逆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并认为持续呃逆者,为淤血阻络,而用血府逐淤汤治疗。也有用单味验方治疗的,如生姜嚼服治疗,砂仁嚼服及生姜汁与蜂蜜共调治等,均能取得一定疗效。
4.体外膈肌起搏治疗
方法:以中等量刺激每分钟9次,每次治疗30~50min,直至呃逆停止,亦有病人需连续数天治疗方愈者。
对于继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呃逆,则应针对器质性疾病进行病因治疗。
呃逆艾灸哪里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 5-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头针胃区治疗呃逆有良效
呃逆多由寒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舒,正气亏虚等引起寒气蕴藏于胃,并循手太阴之脉上袭肺,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常与肺、肾、肝有关。肺气失于肃降,在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灵枢·口问》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其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灵枢·杂病》记载了古人治疗呃逆的简便方法:“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景岳全书·呃逆》:“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治法上分清虚实寒热,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标本兼治为原则。
健康人出现短暂呃逆会自行消失或可用简单方法如刺激咽部、屏气等加以消除,但对于顽固性呃逆多无效。采用西药治疗呃逆,其目的是通过中枢与外周的神经反射弧的作用,调节和抑制膈神经的兴奋和膈肌的痉挛。目前现代医学对有明确病因之呃逆尚可祛除病因以治疗,对于无明确病因或不能祛除病因的顽固性呃逆常束手无策。
针刺头针胃区治疗呃逆有良好疗效。头针胃区即额旁2线,在额部,位于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起,向下刺延长1寸。属足少阳胆经。头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要部位,针刺头穴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证,也可以治疗脏腑病证。治疗呃逆选用双侧胃区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刺激头部的经络腧穴,来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状态。针刺胃区,直接调节胃气,和胃降逆。
头针胃区与食道下段、膈、胃等内脏器官相对应。针刺治疗区可以改善本区域内大脑皮层血液循环,有利于相应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该局部缺血区的脑血流障碍得以改善,也可以促使因出血灶压迫而处于休克状态下的脑细胞觉醒并恢复其兴奋性,进而使患者的功能恢复。并且可使各种传入的神经冲动不断传达至大脑皮层,皮层在针刺激下对各种传入神经冲动提高了敏感性,从而发出相应神经冲动,有利于神经功能的不断恢复和巩固。头针中胃区分布规律与伏脏(人体脏象上焦、中焦、下焦缩影横伏于前额发际的左右两侧)一致,符合生物全息律的原理。呃逆的神经反射弧为: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膈神经和胸6~12节段交感神经中的向心纤维,中枢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第3~5颈髓节段,延髓网状结构,传出神经为膈神经和支配前斜角肌、肋间肌的运动神经纤维。当针刺大脑功能区在头皮部位胃区时,引起头皮神经和骨膜效应,循经络神经反射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或抑制,调整膈神经的生理状态,可能是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传入纤维相对阻断,从而达到止呃逆的目的。头针治疗呃逆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尤对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无副作用。
肝胃不和是什么病呢
【概念】肝胃不和证是指由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胁胀痛为主的证候。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本证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肝胃不和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①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肝失疏泄,肝胃气滞。
②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肝胃气滞,气郁化火,胃失和降。
③烦躁易怒--气郁化火,肝失柔顺。
④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气郁化火之征。
⑤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经上逆。
⑥或形寒肢冷--寒邪入侵肝胃,损伤阳气。
⑦或呕吐涎沫--寒邪内犯肝胃,损伤中阳,水津不化,气机上逆。
⑧或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寒邪内盛之象。
【诊断要点】
(1)有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或因寒邪入侵肝胃,扰乱肝胃正常功能之病理基础。
(2)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所致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3)若因寒邪入侵肝胃所致可见形寒肢冷、巅顶疼痛、呕吐涎沫等症状。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简易艾灸方法
呃逆多属实证,实证呃声洪亮有力,多为火逆,寒逆,邪阻内隔;久病呃逆多属于实证;虚证呃声地弱,气不续借,多为脾胃肾虚,寒者舌苔白,脉迟缓,热者舌苔黄,脉滑数,治疗宜理气宽膈,和胃降逆,多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
施灸方法:
艾条温灸:用艾条火头在穴位上方直接熏烤,皮肤产生灼痛感时即换其他穴位施灸,可每日灸治1-2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呃逆怎么处理 肝气犯胃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逆连声,胸胁胀闷,抑郁,恼怒加重,苔薄白,脉弦有力。
施灸方法:1.艾条灸,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刺激以能忍受为度。2,艾柱隔姜灸:穴上方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一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太冲,神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