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病可诱发心脏病
牙病可诱发心脏病
研究证明,牙周病(包括牙周炎、牙周变性、牙龈萎缩等)是诱发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在每一立方毫米的牙菌斑中有1亿多个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链球菌。它们能分泌大量的酵素及毒素,不仅能破坏牙齿及牙周组织,还能进入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致血管痉挛,促使血栓形成,进而堵塞血管,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研究还发现,牙周炎患者因冠心病死亡或住院人数比无牙周炎者高25%。有牙病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是没有牙病者的1.4倍,发生中风的为没有牙病者的2.1倍。现已查明,缺牙越多,发生冠心病、中风和痴呆的几率越大。
切莫“大意失荆州”
在我国,35岁以上成年人的牙周病发病率为20%左右。不少人患有牙周病却不知晓,更想不到治,以致由轻拖重,直至痛得难以忍受时才进行治疗。
为了维护身心健康,建议人们出现牙痛时别大意,更不可自己吃片止痛片甚至找游医一拔了事。否则,不但会掩盖病情,或误失本来可修复的牙,还可能“引狼入室”,危及心脏及其他系统的安全。牙痛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大意失荆州”。
牙病的危害
不少人认为牙疼不是病,自己牙疼时首先想到的是吃抗生素,实在疼痛难忍时才会去医院就诊。其实这种做法不可取。牙病与全身多种疾病息息相关,靠吃抗生素缓解牙齿疼痛的办法不靠谱,牙齿出现问题后越早治疗越好。
口腔疾病与全身多种疾病相关
1. 口腔病灶威胁着全身健康口腔病灶指龋齿、牙周炎、根尖炎、颌骨骨髓炎、牙残根残冠及根尖囊肿等,病灶内的细菌与病毒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到达全身器官和组织,可引起许多全身性疾病,常见的有慢性肾炎、慢性胃炎、风湿热、关节炎、慢性咽炎、偏头痛、皮肤病、不明原因的低烧等。一旦去除口腔局部疾病或病灶,上述相应的全身疾病也随之消退。
2.牙病可危及心脏健康牙周炎是冠心病、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口腔病灶中的细菌和毒素通过血液转移至心脏易引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牙周炎的菌血症,易诱发心肌梗塞和冠心病。
国内外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50岁以下男性牙周炎患者或无牙者其冠心病发病率高出普通人群70%。牙槽骨吸收严重者致死性冠心痛和心脏骤停发生率分别是正常人群的2倍和3倍。
3.牙病可诱发肺部感染研究表明,老年性肺炎与各种牙痛关系密切,因为口腔内的大量细菌可以被吸入肺部,导致肺炎。因此,搞好口腔清洁对老人预防肺炎有重要意义。
4.牙病可诱发糖尿病研究证明,牙周炎和糖尿病有双向关系,即牙周炎如不治疗会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反过来可并发牙周炎。
伴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显差于无牙周疾病的患者,如果牙周感染得以有效治疗,患者肌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就能恢复正常。
5.牙病易引发早产研究证明,有牙周炎的孕妇发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率是正常人的7.5倍。因此,妇女在怀孕前应重视口腔疾病的诊治。
房颤的常见的症状表现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目前已是慢性心脏病患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纠正房颤,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流到大脑就容易造成脑梗塞即脑中风。因此,在日常如果发现房颤的症状时,还需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病情加重。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2)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过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持续3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3、心房颤动的特殊类型: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简称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
(1)临床特点:
①首次发作者的年龄在30~50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男女之比为4∶1。
②几乎只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③多数患者常经过几年药物治疗,但疗效差,病情加重后才就诊,临床病史常为2~15年。
(2)发作模式特点:
①发作多在夜间、休息时,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
②发作常与进食相关,尤其在晚餐后,因早餐、午餐时交感神经活动较强。饮酒是促发因素。阵发性房颤主要在夜间发作,常在早晨恢复窦性心律。
③机械性或药物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常可诱发心房颤动。
牙病也可能会诱发心脏病
据统计,在每一立方毫米的牙菌斑中有1亿多个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链球菌。它们能分泌大量的酵素及毒素,不仅能破坏牙齿及牙周组织,还能进入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致血管痉挛,促使血栓形成,进而堵塞血管,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研究还发现,牙病与心脏病存在一定的关系,牙周炎患者因冠心病死亡或住院人数比无牙周炎者高25%。有牙病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是没有牙病者的1.4倍,发生中风的为没有牙病者的2.1倍。现已查明,缺牙越多,发生冠心病、中风和痴呆的几率越大。
诱发心脏病的药有什么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如洋地黄、地高辛。目前倾向于小剂量治疗,若过量使用或同时使用其他能提高地高辛血药浓度的药物,可出现“洋地黄中毒”,再贻误治疗,会因心室纤颤而导致死亡。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四类,使用不当均会导致心律失常。
如奎尼丁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然而当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超过6ug/ml时,就会出现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病人用该药治疗时可诱发心房内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或心肌梗死而突然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奎尼丁晕厥”。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时,若用药过量或静脉注射过快,会导致血压下降或心搏骤停,严重者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另外,有些药物同时使用也有心脏骤停的风险,如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两者均有钙通道阻滞作用,抑制心脏,如果并用此种效应就会加强,可引起心脏骤停。作用于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心脏在神经-体液平衡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发挥泵的作用,如心脏由于血管活性药物引起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将导致心脏自律性兴奋性发生变化。
此外氨茶碱是能有效缓解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症状的药物,应用过量或用于快速静脉注射,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呼吸窘迫者会引起室颤。
房颤症状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局部锻炼易诱发心脏病
原来,机体血液的供应是本着“多劳多得”这一原则的。所以,身体某部肌肉活动量越大,该部肌肉血管扩张的程度往往就越大,获得的血液也就越多。众所周知,人体内流动的血量是一定的,而为了供应活动肌肉不断增多的需血量,不活动肌肉的血管就必然要收缩。人在做全身性肌肉活动时,虽然血压在运动开始后会有轻微的升高,但随后由于全身肌肉血管舒张就会恢复至原来水平,这样的活动既没有加重心脏的负担,又达到了锻炼的目的。而人在做局部性肌肉活动(比如上肢或下肢的运动)时,活动部分的肌肉血管会舒张,大部分不活动的肌肉血管则收缩,从而引起血压显著升高,必然加重心脏负担。
一般而言,在同样输出量的情况之下,人在单独进行上肢活动时的血压比单独进行下肢活动时要高,单独进行下肢活动时的血压比全身活动时要高。再加之心脑功能本来就弱的情况,所以病人极易发生心肌梗死。
为此,专家提醒,老年朋友和心脏病人在进行室内活动时,不宜进行上肢肌肉的锻炼,比如使用哑铃、拉力器等进行锻炼。而应适当进行一些既轻松愉快又不至于增加心脏负担的全身性活动,例如跳交谊舞、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
加重心脏病的七种因素
1.感冒:病虽小,但可因发热等使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多,特别是合并支气管炎、肺炎时,心脏负担更重,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2.劳累:体力劳动或活动时,全身肌肉需要的血量增加,心脏相应要排出更多的血。有病的心脏代谢功能有限,因而过强的体力劳动或活动常使心脏“筋疲力尽”而发生心力衰竭。
3.情绪不良:精神紧张或闷闷不乐,喜怒无常,感情起伏大,都可引起心律失常,尤其盛怒、惊恐等强烈刺激,可诱发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4.失血:消化道大出血或外伤出血,全身血容量锐减,心跳加快,心脏负担突然增加,使心脏病情加重。
5.妊娠与分娩:妊娠时全身血量增加,分娩时的用力,均可使心脏病情恶化。
6.药物:心脏病人用药常较多,但用之不当,反而加重病情。如心得安有削弱心肌收缩力作用,对某些心脏病人用后可诱发心力衰竭。
7.饮浓茶、浓咖啡、吸烟、酗酒、过分饱食、食物过碱等对有病的心脏不利。
咖啡喝多了会有什么坏处呢
咖啡中含有咖啡因,能兴奋神经,刺激血管,加速心跳.过量饮用咖啡会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血压升高,夜间失眠.对于有胃溃疡或胃炎的人,由于咖啡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并能增加胃液分泌,因此会加重病变.多饮咖啡可诱发心脏病.
噪音可诱发心脏病
当人猛然听到一声巨响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连锁反应。巨响首先会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如愤怒、压力、恐惧等。随之,肾上腺素和其他激素升高,导致人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升高,并由此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样,巨大的响声会造成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速,从而对心脏带来高负荷。
以前的研究就发现,经常暴露在各种噪音环境下,可以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调查了4000个人,其中半数有心脏病发作史。研究人员对他们每天所接触的环境中的噪音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即使对吸烟和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以后,慢性噪音污染仍然可以轻至中度地提高心脏病风险。另有研究发现,工作时戴着耳塞的人比不戴耳塞的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低。
研究显示,交通和其他环境噪音能较大地提高女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但女性似乎不太容易受到办公室中噪音的影响,而男性受办公室中噪音影响而导致心脏病的风险却高近3倍。
心脏早搏是怎么回事
1.心脏早搏可发生在正常人身上,多数是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主要有精神上的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易怒、抑郁;身体上的过度劳累、消化不良;生活上的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2.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可引起心脏早搏。比如是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心病、心肌炎、二尖瓣相关的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一般情况下,心脏病患者比正常人更敏感,所以症状比较明显,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力衰竭。此外,像贫血、低血钾、低血钙、高血压等也会诱发心脏早搏。
3.药物刺激。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类、咖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以及氯仿、环丙烷等麻醉药的毒性作用等。
4.手术以及相关检查影响。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对心脏的机械刺激也会诱发心脏早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