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疳积推拿图片 点按足三里

小儿疳积推拿图片 点按足三里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操作:用拇指指腹点按足三里3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上四穴,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

章门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章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章门属足厥阴肝经,八会穴之脏会,统治五脏疾病。脾脏素有"人体血库”之称,五脏之气禀于脾,脾气在章门穴聚集,汇合,凡是和五脏相关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该穴得到一定的缓解。该穴具有理气散结,疏肝健脾,降逆平喘的功效,适用于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等;配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等症。

小儿疳积推拿手法 清大肠经

定位: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患儿虎口桡侧缘直推至食指尖60-100次。

小儿疳积怎么治疗才是最有效果

一、中医药治疗

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

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

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

二、治疗小儿疳积的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及手法

推八卦2分钟,清胃2分钟,清补脾2分钟,清补大肠2分钟,揉中脘1分钟,捏脊一次,分腹阴阳半分钟,揉巨阙2分钟,揉足三里1分钟。

三、小儿疳积推拿按摩随证配穴

1、伤食

表现:精神烦躁,夜间不能安睡,纳呆,腹胀,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或大便腥臭,小便混浊或伴发热,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健脾。

推拿配穴;揉板门2分钟,清大肠2分钟,推下七节骨1分钟,推下承山1分钟,呕吐者配天柱骨和逆揉巨阙2分钟。

2、积滞伤脾

表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面色萎黄,乳食不进或食后即饿,毛发干枯结穗,形体消瘦,头大颈细,腹部膨胀(蛤蟆腹),脂肪消失,青筋暴露,苔腻舌质淡,脉濡细。

治法:益气健脾,兼以消积。

推拿配穴:退六腑2分钟,摩腹1分钟,逆揉天枢1分钟,刮四缝1分钟,分腹阴阳1分钟。

3、气血两虚

表现:精神萎靡,睡眠露睛(睡眠时两眼不能闭合),食欲不振,或便秘或便不消化食物,面色鱿白没有光泽,形体干瘦如柴,四肢不温,哭声无力,舌质淡少苔,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推拿配穴:补肾2分钟,补脾3分钟,推上三关1分钟,揉三阴交2分钟。

附:捏脊法

医者用两手拇指从大椎穴旁开1.5寸,自上而下按压丙遍。然后以两手食指背面横压长强穴部位,拇指指端与食指合作捏起皮肤,交替向上,捏至大椎穴为一遍,连续捏六遍。到第三、四遍时,在腰椎部和胸椎部用隐力把肌肉拉起向左右上方提,每次捏两下,向上提一下,捏完第六遍后,

另以两拇指从命门分向肾俞穴压按一次。这样连续捏6天为一疗程,一日2次。

针刺四缝穴:用毫针快刺不留针,刺破后用手挤出黄水或淡血水,一日一次。

胃仓在左边还是右边 胃仓穴配伍应用法

配脾俞,四缝,健脾消食化积,主治腹胀,小儿疳积;配足三里,内关,和胃止痛,主治腹痛;配石门,水分,四满,健胃,利水渗湿,治疗水肿。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上四穴,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

脾虚夹积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经外奇穴为主。

治法:健脾化积消痞。

艾灸处方:章门,四缝,膏肓。

取穴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在肝经上,又是脾经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

四横为治小儿疳积之要穴,因其病久积甚,故选用膏肓,意在滋肺健脾,益肾培元,扶正化积。

艾灸方法:

1.艾炷灸:取章门,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隔物灸即可。

注:将三棱针消毒后点刺四横穴,出黄稠粘液为佳。

气血亏耗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任脉为主,兼取督脉及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治法:补气益血,回阳固脱。

艾灸处方:神阙,关元,长强,章门,脾俞。

取穴方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乃为血,水谷精微必赖胃之腐熟和脾之转输,再加心肺阳气锻炼,方可化生气血。本方取神阙,补益脾胃,调气暖中;用关元温肾壮阳,壮火以煖土;长强回阳固脱;章门疏理肝脾,化湿滞,是寓疏于补之中的配穴方法。

艾灸方法:

1.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

2.隔盐灸:取神阙穴,凡脱症急用粗盐填平肚脐,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之,每次20-30壮。

小儿推拿疳积手法 宝宝疳积推拿处方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常用推拿法:掐四横纹,揉板门,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

饮食伤脾者加清补脾胃,清大肠,分推腹阴阳,揉中脘。

体虚脾弱者加补脾胃,推上三关,揉中脘,揉脾胃俞。

小儿疳积常见的中医治疗法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推拿治疗法:

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常用穴位脾经、板门、四缝(四横纹),内八卦、腹、脐、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经500次,推板门300次,推四横纹200次,运内八卦200次;继以上体位,摩腹与揉脐相合,约5分钟,使腹部有种温热感,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食、中两指分别双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钟;而后在患儿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龟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约3~5遍;为加强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诸穴处多加提捏。

(2)、随证加减:对乳食积滞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后加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肾水100次,揉中脘5分钟;对气血两亏者,加补脾经50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摩中脘5分钟,摩丹田2分钟,揉血海30次,指揉肾俞、命门请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疳积之症,宜早防治。迁延日久,累及其他器官,则缠绵难愈。

3、合理喂养,进食定时定量;防止偏食、挑食,纠正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尽可能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注意营养,以保护小儿肠胃功能。

4、缺锌、铁、钙等微量元素者,应予以适当补充。

5、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6适当安排小儿户外活动及身体锻炼,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7、保证小儿的充足睡眠。

针灸治疗法:

治疗疳症以健运脾胃为主。

常用穴:①、四缝穴(奇穴)针刺;②、疳积穴(位于督脉经腰俞穴下0.5寸处)挂线。

操作方法: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疳积穴挂线:备用九号绣花针一根,针孔引上红丝线一根(作标记),操作时,先用75%酒精棉球,将疳积穴处皮肤和针线拭擦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捏住疳积穴,右手持针横穿浅刺皮表层约1~2厘米宽,将丝线打结扣紧,把余线剪断即可。此线一般在3~5天自动脱落。据临床实践观察,小儿疳积如无其他兼症,仅用针刺四缝穴和疳积穴挂线,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不需内服药物。

按:四缝、疳积穴能消小儿乳食停积,为治疗疳病经验效穴。

治疗过程中尚须注意:

①、疳积穴挂线处,平时可以水洗,但洗后要用干布拭干,切勿用手指去抓,以免局部皮肤感染。

②、治疗后忌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肠炎,则忌油荤。

③、凡因肠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须治疗原发病。病至后期,极度消瘦者应配合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④、本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提倡母乳喂养,断乳时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食物。平时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偏食。

相关推荐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

胃癌的2种外治疗法

胃癌的外治疗法包括: (1)针灸及穴位封闭 针刺止痛:主穴:中脘、下脘、章门、胃俞、膈俞、足三里;配穴:丰隆、公孙、肾俞、脾俞、内关、三阴交。根据病情运用穴位及补泻手法治疗。 艾灸止痛:穴位:中脘、下脘、章门、胃俞、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三阴交。 针刺止呃:针刺双侧内关穴、足三里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每B一次。 耳针止呃:主穴:膈、胃、肝、脾、交感;配穴:榭门、皮质下、肾上腺。 穴位封闭止呃法:用维生素B62 mg,取双侧内关穴作穴位封闭,有效率在95%以上。 (2)推拿按摩疗法:目的为改善胃的功能

小儿脾胃不和可以怎么调理

脾胃不和是很多人的烦恼,小儿天生脾胃娇嫩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引发脾胃失调,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如食欲不振,厌食、挑食等都是脾胃不和的表现,那么小儿脾胃不和该如何调理呢? 疳积可针灸“四缝穴” 小儿脾胃不好,由很多原因引起,如疳积(即胃肠消化不好)、先天不足、后天护理不当等。对于疳积,可以通过针刺“四缝穴”来调节。“四缝穴”位于除拇指外的4根手指上,靠近手掌的手指关节横纹中央。针刺后,让油脂类的液体流出。每周针刺一次,连续针刺四次既可。一般针刺一次后,小孩气血明显改善,胃口也变好了。 “捏积”也可治疳积 此外,

婴儿湿疹推拿按摩手法有哪些

小儿湿疹可以推拿以下穴位 按揉曲池 定位: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摩曲池穴3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按揉板门 定位:板门位于双手拇指近侧,在手掌肌肉隆起处。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揉小儿的板门穴3分钟。 按揉血海 定位:屈膝,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处。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揉血海穴3分钟。 按揉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揉按足三里穴3分钟。

小儿疳积忌吃什么

① 羊肉 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小儿疳积者均忌。疳积之人,脾有受损,消化吸收力弱,羊肉性属温热助阳食物,多食易助湿生热,难以消化,故当忌之。 ② 大枣 又称红枣。性温,味甘,其性腻滞碍气,古代医家均认为小儿疳积者忌食之。 ③ 栗子 由于栗子难以消化,故婴幼儿不宜多吃,患有小儿疳积者更应忌食之。 ④ 胡椒 性大热,味辛热。辛走气,热助火,小儿多食久食,尤易耗气伤阴,动火损目,皆不宜食之。 ⑤ 饴糖 性温,味甘,虽能补虚损、健脾胃,但已患有小儿疳积者又当忌食之。 此外,小儿疳积者还应当忌吃糯米饭、糯米糍粑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疗法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2. 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4. 加减治疗 ⑴

小儿通便的推拿方法有哪些

小儿实秘推拿通便手法 主证:大便干结,身热面赤,烦渴口臭,胸胁痞满,饮食减少,腹部胀满作痛,噫气频作,小便短赤,苔黄燥,脉弦滑,指纹色紫。 治则:理气行滞,清热通便。 推拿处方:清大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运内八卦,摩腹,推下七节骨,揉天枢,按弦走搓摩,按揉足三里推拿方解:清大肠,揉天枢以荡涤大肠腑之气,邪热积滞;运内八卦,摩腹,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按弦走搓摩可疏肝理气行滞;推下七节骨,按揉膊阳池,退六腑以清热通便。加减:邪热壅结重者加清天河水。 小儿虚秘推拿通便手法 主证:面色苍白无华,

小儿积食推拿手法附图 按揉足三里100~150次

足三里是保健大穴,按揉足三里有利于帮助宝宝健脾和胃、调中理气、消食导滞。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揉按足三里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4横指),胫骨旁开1寸的位置。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常用配伍疗法

1.配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针刺补泻兼施,脾俞,中脘可灸,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吞酸,胃痛,腹痛等。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补益脾胃,如配中脘,关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治疗脾虚泄泻,完谷不化;配中极,天枢,中脘,治疗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疗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3.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可灸,温补脾肾,如配肾俞,关元,水分,足三里,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鼓胀;配肾俞,关元,天枢,上巨虚,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小儿疳积宜食

对于疳症患儿来说,其饮食应以健脾运消、益气养胃为主。应食用的食物主要有:山楂及山楂制品、麦芽(烘干研粉加糖)、鸡内金、萝卜子、猪肉、牛肉、蚕蛹、鱼子、粳米、猪肚、牡蛎、鱼、虾、鸡、鸭、鹌鹑、猪肝、鸡蛋、糯米、锅巴、白扁豆、鸡肝、蝗虫、南瓜子、新鲜蔬菜、水果等。 1.粳米:性平,味甘,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最宜小儿疳积者煮粥食用。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明代医学家缪希雍还说:“粳米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