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冰更容易中暑
为什么吃冰更容易中暑
为什么吃冰更容易中暑?
专家表示,中医认为入伏后“暑毒外蒸”,应多吃温、软的食物,避免过度食用冰凉食物,以免这些美食影响消化功能、降低抵抗力,让人更容易上火、中暑。短时间内摄入冷食冷饮过多,消化系统就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会使人体因局部温度很快下降而调节失衡,继而影响到全身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容易导致中暑发生。
预防中暑的小妙招
1、喝水
喝的时候要慢慢喝,不要渴了就猛喝;要喝温开水,不要喝冰水;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要喝烧开过的水,不要喝生水;要喝新鲜温开水,不要喝“陈”水;还可以多喝加淡盐的温开水。
2、多吃苦味菜
有利于泄暑热和燥暑湿,苦瓜、苦菜、苦丁茶、苦笋都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
3、多吃凉性蔬菜
像番茄、茄子、生菜、芦笋等等。
4、多吃各种瓜类
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苦瓜祛暑清心;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排出肠道中腐败的食物,降低胆固醇;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
5、留意体重变化
中暑有可能导致身体在连续几天内逐渐虚脱,所以如果出现体重在数天内直线下降的情况,应加以留意。
6、外出不要打赤膊
以免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通风的棉衫和赤膊相比更有消暑的作用。
三伏天要吃什么养生 三伏天要注意哪些事项
三伏天时气温炎热,很多人会吃冰凉的食物来度夏,此时,身体体温上升,吃冰的之后会冲淡胃液、刺激肠道、促使肠道蠕动和亢奋,减少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影响到人体对食物的吸收和利用、造成脾胃损伤。
三伏天的时候温度高,很容易中暑,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应准备一些防暑药物,,还可以常饮金银花和菊花泡的水。
三伏天的时候,日长夜短且天气闷热,如果睡眠时间少或者睡眠质量差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较大。如能午后稍睡片刻,有利于体力恢复。
三伏天的时候温度较高,年老体弱和平时缺少运动者,不可剧烈运动,否则容易中暑和加重疲乏感。
老是中暑是怎么回事
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大家在夏季,一定要注意多做防暑降温,多喝淡盐水,午后减少外出
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该马上把患者抬到阴凉通风处,打开患者的衣领,让患者休息,用冷水、冰水湿敷患者,随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合并症,甚至死亡。
热射病死亡率 易患热射病的人群
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人群,比如车间工作者、环保工作者、户外施工人员等,特别是体质较差、年老及患有心脏病等人群,更容易患热射病。
老年人最容易中暑,因为老年人体内本来含水量就低,大约占体重的50% 左右,年轻成年人则为60%。 其次,由于体温调节能力的衰退,温度上升时老年人的出汗量与皮肤血流量的增加量都会减少,不利于散热。老年人对于炎热不太敏感,对于口渴不容易感到渴,身体可能以及缺水却没感觉,很容易中暑。
为什么老人更容易中暑
日本每年因中暑而死亡的人中,65岁以上老人约占80%,而75岁以上老人占到60%。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研究结果说,根据模拟演算,在一定气温和湿度环境内,75岁的高龄老人与65岁的老人相比,前者的体温调节功能较低,体温上升幅度是后者的近两倍。
在气温32.5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只上升0.17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34摄氏度,而75岁的老人则上升0.66摄氏度,相当于65岁老人的1.9倍。
如果气温进一步提高到35摄氏度,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上升0.24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45摄氏度,75岁老人则升高0.83摄氏度。此外,在这一温度环境下,20多岁的年轻人很快就能出汗,65岁老人要15分钟后才出汗,75岁老人则要30分钟后才出汗,而且后者的出汗量很少。
人靠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体温,体温调节中枢统一调节皮肤内的温度传感信息和内脏、骨骼的深层温度传感信息,以保持稳定的体温。体温上升后,这一调节中枢就会发出排汗指令,从而降低体温。但是老年人感知温度的功能降低,体温超出一定水平后,出汗等体温调节功能仍然不能发挥作用,导致无法阻止体温上升。
次研究确认了70多岁老人更容易中暑的一个原因。因此,老年人不要只靠自己的感觉,还要根据温度计等客观工具了解气温和湿度,身边的人也要多关照老人。
哪些人夏季更容易中暑
跟体格健壮的人相比,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夏季更容易出现中暑的症状,要多加防暑;
老年人因其皮肤的汗腺逐渐萎缩,循环系统功能逐渐衰退,体内散热不畅也比较容易出现中暑症状;
怀孕后的孕妇因为孕后体重增长较快,体力消耗较大,身体略虚弱,就比较容易出现中暑情况,为防止胎儿缺氧,孕妇最好不要中暑;
婴幼儿的机体发育尚不成熟,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皮下脂肪又多,不利于散热,较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对温差反应迟缓,热量堆积在体内,而糖尿病患者发觉较晚,不利于排热,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缺乏多种营养而使得血压下降,因其血管收缩,还极其容易腹泻,体内的电解质紊乱且脱水,容易导致中暑。
冰水喝多了有什么坏处 更容易中暑
冰水喝多了会使人更容易中暑。这是因为喝冰水的时候身体的体温快速下降,而使体内的热量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排泄,大量的余热堆积在体内而使人更容易中暑。
这四种你不注意的细节会导致中暑
夏季炎热,很多外出工作的人是很容易中暑的,但有些情况你可能不注意,也容易导致中暑情况的发生。
越吃凉食越易中暑
天津中医一附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副主任医师表示,中医认为入伏后“暑毒外蒸”,应多吃温、软的食物,避免过度食用冰凉食物,以免这些美食影响消化功能、降低抵抗力,让人更容易上火、中暑。
很多人认为,气温炎热多吃冷食、冷饮可防暑。其实在炎热夏天适当吃些冷食冷饮未尝不可,但一定不要过贪,否则吃得越多、越凉,越会影响消化功能、降低抵抗力,让人更容易中暑。因为短时间内摄入冷食冷饮过多,消化系统就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会使人体因局部温度很快下降而调节失衡,继而影响到全身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容易导致中暑发生。
关窗睡觉易中暑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科史忠主任介绍,在夏季高温下,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受到阻碍,周围的热量也会反向辐射于人体;当高温闷热时,汗水更是不忍离开人体———附着在表皮上难以被蒸发掉,从而导致体热很难散失。当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使大脑中的体温调解中枢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头昏、眼花、心慌等症状,这就是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致热痉挛,又长时间呆在闷热的房间而导致中暑的,属于高温影响体温失调的热射性中暑,在闷热的房间内午休时间过长成为诱发热射病的重要原因。
喝凉茶不当易中暑
一般而言,凉茶属于祛邪之品,如果体内无邪,就不适合饮用。在炎热的夏天,人体容易出汗而损伤正气,服用苦寒的凉茶就会使“虚者更虚”,甚至伤及脾胃,影响营养精微的吸收,增加中暑的几率。特别是老人和小孩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都不太适合服用过多凉茶。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科吕雄教授说,见凉茶就喝是不可取的。不同体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等,适用的凉茶均不相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凉茶呢?首先要了解一下自己或家人的情况,平素看中医时多留意医生经常开哪几种中药;其次,无论煲汤或煮凉茶,都要根据气候特点来搭配原料。例如三伏盛夏,可以在煲汤时加点绿豆解暑清热。
太阳刚落山遛弯易中暑
太阳刚刚落山时的气温并不比中午低,喜欢傍晚外出遛弯的中老年人需格外警惕中暑的危险。北京东方医院亚健康中心主任彭玉清解释,傍晚时分的高温主要源自于众多热源的集中散热。吸收了一天热量的建筑物此时正释放热量,大量的热辐射会提升环境温度。
8种人容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 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孕产妇 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 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心血管病患者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 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映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引起中暑。
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 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 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夏季哪些人最容易中暑
1、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要保证每天不低于7小时的睡眠,调整饮食保护脾胃,不要多吃辛辣食品,要常吃清淡食物。由于天热汗多,因此补水显得很重要,每天要补充至少2500毫升的水分。
2、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衣着应凉爽宽大,多吃新鲜蔬菜、新鲜豆制品。经常用温水擦洗,不要盆浴。不要因为过于贪凉而导致感冒发生,此外要保证睡眠。
3、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婴幼儿应穿薄的棉质单衣,如果流汗要马上擦干,尽量不用电扇或冷气。外出戏水前应选择不含香精、防晒系数低于15的防晒乳液外擦。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室温不低于25℃。冷气房内最好放一盆水,以免干燥。
4、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6、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7、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8、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9、夏日发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环境恶劣,房间闷热不通风,营养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
10、胖子脂肪多、体内的热量很难被及时排除,故胖子颇受中暑的亲睐。
11、长期熬夜或者睡眠不足的人,其心肺功能往往也较差,从而排汗受阻、引发中暑。
12、剧烈运动者高温高热的天气剧烈运动,因为运动量越大、体内产生的热量越多,也容易引发中暑。
13、腹泻的人腹泻会使体内水分流失过多,进而导致身体缺水、诱发中暑。
14、不爱出汗者。高温天气体内的热量主要通过皮肤汗腺的排汗来完成,如果一个人不怎么流汗,虽然皮肤干净清爽了,但却更容易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