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有风险孕妇使用需谨慎
抗生素有风险孕妇使用需谨慎
病例分析
小陈已怀孕3个多月,是一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恶者,经检查,她的血压增高至170/l00毫米汞柱,小便呈浑浊咖啡色,尿红细胞+++,蛋白++,颗粒管型+。
小陈说,她的肠子都悔青了、原来,她一个月前患了急性扁桃腺炎、医生给她开了青霉素,嘱其在门诊输液治疗。地因担心青霉素影响胎儿发育,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觉得自己身体好、扛几天就过去了。没想到,由于治疗不及时,急性扁桃腺炎继发成了急性肾炎。
由于胎儿肝、脑等器官所占体重的比例较成年人大,血流量多,6%~80%的抗生素经肝脏代谢。胎儿血浆蛋白含量低,致使抗生素以游离型居多,游离型药物比结合型对胎儿造成的危害更大,故必须重视抗生素引起的胎儿畸形或药物中毒等危害。
孕妇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孕早期最好不用任何药物或尽量少用药物,尤其是没有孕妇使用临床安全性试验证据的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就诊时,应主动向医生说明孕周,并遵医嘱严格掌握剂量及持续时间,合理用药,及时停药;
★有些药物虽然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但若疾病可危及孕妇健康或生命,建议孕妇应权衡利弊,按时服药;
孕期可以吃抗过敏药吗
1.使用抗过敏药物需谨慎。孕妇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一定要慎重。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似乎是最佳的方案,但是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完全去除身边的过敏原不太可能实行。
2.免疫调节剂可用作治疗自体免疫性的荨麻疹。但是这种方法较少使用,对孕妇来说,有一定的副作用。
3.怀孕期间使用抗组织胺应该慎重。
(1)短效型或第一代的抗组织胺最安全。但是用这种孕妈妈会比较嗜睡。
(2)长效型或第二代的抗组织胺风险更大。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第二代抗组织胺。第二代抗组织胺虽然不会造成胎儿畸形,但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未知的风险。
(3)在使用抗组织胺时应该结合以上两种类型的抗组织胺。孕前8周时胎儿形成的关键期,此阶段治疗过敏可用短效型第一代抗组织胺,之后可用第二代口服抗组织胺。
准妈妈备孕期谨慎用药
准妈妈备孕期谨慎用药?现在有多的女性在孕期还在用药,因此请看专家的介绍,孕妇在用药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呢?因此下面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准妈妈备孕期谨慎用药?
药剂师提醒新婚人士,育龄妇女从停月经后至临床上确定怀孕前也要谨慎用药,避免胎儿有致畸的风险。
准妈妈备孕期谨慎用药
医院临床药学室梁智明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近日,有不少早孕的妇女前来咨询,表示自己在孕前“空档期”因不知道怀孕而服用了孕妇忌服或禁服的药物,有的甚至接受了放射线检查。
抗真菌药物让她忐忑不安
心怀喜悦的她无意中看到斯皮仁诺的药物说明书有“孕妇忌服”的字眼,阿玲忐忑不安地到处咨询医生,胎儿会否畸形?像她这样年龄偏大又有影响怀孕因素的妇女是否应该保留胎儿?
当阿玲得知,斯皮仁诺在动物试验中被证实有致畸的危险,而在人类中还没有相应的实验数据,风险难以评估时,经再三衡量,仍然决定保留胎儿,但此后,在妊娠期间,令人愉快的怀孕体验已被担忧所代替。
准妈妈备孕期谨慎用药?以上就是给大家简单的介绍,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吧,如有什么想知道更多的孕妇和不孕不育知识的可以到我们生殖孕育频道和不孕不育频道来看即可,希望能对家有帮助即可。
羊水穿刺能看出孩子是否有兔唇吗
水穿刺可以看出孩子有无兔唇的问题,但是羊水穿刺有风险,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要知道孩子发育有没有存在兔唇的情况,做个四维彩超就可以看出来了,无需做羊水穿刺来看,这样风险太大。
羊水穿刺是利用怀孕过程中产生的羊水,由一种简单的仪器抽孕妇的羊水,拿去化验,从而来判断胎儿是否健康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感染和流产的风险,孕妇朋友要谨慎选择。
看孩子是否有兔唇的问题,建议做个四维彩超。四维彩超可以清晰的看出孩子的四肢发育情况,还能清晰的看见孩子的摸样,而且这个过程中不痛,对孩子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费用也不高。
这6类人拔牙有风险需谨慎
血液病
可以造成血液凝固性降低及术后出血不止,如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疫及坏血病等,要避免拔牙。
肾脏病
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不能拔牙,以免引起肾功能衰竭。一般肾脏病较轻者,拔牙前应注射抗生素以防拔牙造成的暂时性菌血症,促使肾病急性发作。
肝脏病
对急性期肝炎或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应暂缓拔牙,因为此类肝病可以因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缺乏,或肝脏无能力利用维生素K合成有关的凝血因子而导致术后出血不止,必须待疾病好转后再拔牙。对于慢性肝炎,肝功能无明显损坏者可以拔牙,但术前应作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为防止术后出血,拔牙后应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止血敏等。
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因抵抗力降低,术后容易发生感染。病情重者应暂缓拔牙,对于必须拔牙的,应请内科医师会诊,控制血糖不要过高,再拔牙(清晨空腹血糖不超过6.8毫摩尔/升即160毫克%)。拔牙手术前后应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并发感染。
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神经疾患
有这种病的病人,应该考虑到手术中及手术后引起疾病发作的可能性,所以应该在神经内科医生会诊并治疗以后再拔牙,而且术前应服用镇静剂。
甲状腺功能亢进
此类病人可因感染、焦虑及各种手术引起甲状腺中毒的突然加重,即出现“甲状腺危象”,重者能迅速引起衰竭甚至死亡,故不宜冒然拔牙。如果必须拔牙时应作详细检查,基础新陈代谢率应在20%以下,脉搏每分钟100次以下。麻药中不能加“肾上腺素”。术后还要用消炎药。
眼袋吸脂有风险整形需谨慎
眼袋种类可分两种
一般来说,眼袋多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但有部分20岁左右的年轻人出现眼袋,这多与先天遗传有关。
1.先天性
眼袋在二十岁时即出现,大多是下眼眶骨后缩,导致下眼窝脂肪在很年轻时就膨出。因这类患者较年轻,通常不会有皮肤松弛的情况。
眼睛也可轻松减龄 不手术去眼袋3方法
2.后天性
除了遗传因素,大多数在整形医院做眼袋治疗的是因为衰老的原因。因为皮肤、肌肉和结缔组织老化松弛,无法阻止眼窝脂肪外凸,这就导致在中年后出现眼袋,徐翔说,这种情况通常还会合并有以下问题:
(1)因下眼皮松弛,在眼角产生皱纹。
(2)在眼眶下缘的皮下脂肪因老化及重力作用而逐渐往下移位,使眼袋周围产生一圈凹陷,这就是“泪沟”。
(3)因为韧带松弛,很容易造成眼白外露,甚至下眼睑外翻,上了年纪的人群较易有这种现象。
抽脂去眼袋有风险 眼袋手术效果好
眼袋脂肪该怎么处理呢?有人说,将这些“多余”的脂肪抽出来就好了。然而,整形医生却表示,抽脂去眼袋有风险,眼袋的脂肪越抽可能越严重。
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眼眶内脂肪增多膨出(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轻人),只要选择“眼内经结膜入路”祛除增多的眶内脂肪就可以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抽脂”手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祛眼袋也决非一个简单的抽脂手术能解决。因为单纯地取出脂肪,并不能根本解决眼袋的问题,而必须从眼睛的膈膜及肌肉的松 弛上着手解决问题。一旦将眼袋脂肪抽取出来,将无法解决眼窝凹陷所造成的问题。
目前,最新的眼袋治疗观点是:将眼袋多余的脂肪保留下来,移至泪沟处后固定,把原本泪沟凹陷处填饱满。这样不但可以使眼袋消失,也让眼眶下方的脸颊更饱满,改善脸中部有凹陷消瘦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眼袋复发的问题。
纹眉多少钱 纹眉有风险需谨慎
了解了纹眉一般多少钱之后,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在花了较大的价钱之后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纹眉效果。也就是纹眉花费的价钱并不会跟纹眉的效果呈正比。但是我们在花钱的基础上,选择正规的机构、术后正确有效的护理是可以尽可能保障纹眉的效果的。
孕妇使用抗生素常识
怀孕的妇女在患有感染性疾病时也需使用抗生素。目前已知在妊娠期,绝大多数抗生素对胚胎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因此,在选用抗生素时应明确其对二者的影响。
孕妇使用抗生素一般分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可用,对胎儿无损害或损害甚微;其次是慎用,对胎儿有损害,但必须用时可短疗程、小剂量使用;第三种是禁用,对胎儿损害严重,绝对不能使用。下面就常用的抗生素分别予以阐述:
整个妊娠期都可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和洁霉素,这四类抗生素在妊娠期使用,对胎儿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青霉素类药物在使用之前必须做青霉素过敏试验,以免发生药物过敏反应。
整个妊娠期慎用的抗生素:氨基甙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因对胎儿肾功能及听力有损害,故慎用。如确需使用,应小剂量、短疗程。
妊娠某阶段禁用的抗生素:妊娠早期即妊娠12周内禁用氯霉素、乙胺嘧啶、利福平、磺胺药等,妊娠28周后禁用氯霉素、乙胺嘧啶、磺胺药和呋喃旦啶等药物。氯霉素、利福平、乙胺嘧啶可致胎儿尿道和耳道畸形、耳聋、肢体畸形、脑积水、死胎及新生儿死亡。磺胺药可致新生儿黄疸及溶血性贫血,呋喃旦啶可致新生儿溶血。》》》孕妇出现7种症状要千万小心
整个妊娠期禁用的抗生素: 1.多粘菌素、黏杆菌素等,对肾脏和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并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2.四环素是典型的致畸药,在孕早期它与钙盐螯合阻止钙盐进入软骨和骨骼,导致胎儿四肢发育不良和小肢畸形;孕中期它抑制胎儿骨骼生长,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白内障、乳齿发育异常,乳齿成黄色;孕晚期引起乳齿及骨骼四环素沉积而呈黄色,并可导致孕妇肝脂肪变性,故孕妇禁用。3.甲硝唑(又叫灭滴灵),因其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4.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等,对神经系统、血液、肝脏和肾脏有较大的毒性。灰黄霉素对胎儿有致畸作用,也可能引起流产。
孕妇能用抗生素吗 孕妇使用抗生素注意事项
1.孕妇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最好不使用;对于病因不明时最好不用抗生素;
2.能用一种抗生素的尽量不联合用药,并且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
3.哪些抗生素孕妇能不能使用必须经过医生诊断,孕妇不能擅自使用抗生素,所有用药都应遵医嘱用药。
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要谨慎
如今越来越多的婴幼儿罹患湿疹,秋季也是宝宝湿疹高发的季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湿疹呢?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食物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均能导致湿疹。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药物(尤其是抗生素),也会导致湿疹。来看看最近的研究吧!
小于2岁的儿童使用抗生素后更易得湿疹
近日,2016欧洲呼吸学会(ERS)年会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早期抗生素暴露会增加湿疹和花粉过敏的风险。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者对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于1966年1月至2015年11月的观察性研究进行了检索。研究纳入了评估出生后的前2年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与日后发生湿疹或花粉过敏相关的研究。
研究显示,早期使用抗生素使湿疹风险增加15%~41%,使花粉过敏风险增加14%~56%。
此外,研究还显示,与接受1个疗程抗生素治疗的婴儿相比,接受2个疗程抗生素治疗的婴儿同时发生2种过敏(湿疹和花粉过敏)的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认为,肠道益生菌对儿童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婴幼儿的肠道菌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削弱婴幼儿的抗过敏反应能力。
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其他风险
早期过度使用抗生素,增加儿童1型糖尿病风险
抗菌药物在婴幼儿人群中的使用相当普遍,有研究显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增加了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肠道菌群失调和菌群多样性的破坏也与T1DM的发生有关。
过早用抗生素会增加幼儿患哮喘风险
许多研究证实,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增加哮喘的发病风险。
?2011年1月,挪威科技大学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孩子在胎儿时期接触过抗生素,或者在出生后不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那么他们日后患哮喘的风险可能增加。
研究人员指出,孩子过早接触抗生素有可能造成其肠道有益菌群被破坏,导致形成“不成熟”的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从而提高患哮喘的风险。
?2012年3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儿童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增加他们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研究人员在新生和成年小鼠身上分别使用链霉素和万古霉素这两种抗生素。他们观察后发现,链霉素对新生小鼠没有太大的副作用,但万古霉素却导致它们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并患上严重的哮喘。相比而言,成年小鼠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加儿童哮喘和超重风险
?2016年1月,《自然-通讯》上发布的一项研究,芬兰、荷兰和德国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42名2岁至7岁芬兰儿童的抗生素使用记录,并检测他们粪便样本中的肠道菌群。
结果发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会影响这些儿童的肠道菌群,扰乱儿童免疫系统,使其患哮喘等疾病的风险升高。另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总体使用量越大,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就越大,体重超重的风险也就越大。
2岁前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儿童肥胖风险
?2016年7月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对2岁前抗生素暴露和4岁时肥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评估。这项研究的最终的结论是,2岁之前接受3个或更多疗程的抗生素治疗与早期儿童肥胖的风险增加有关。
结语:
鉴于目前抗生素滥用情况较为严峻,过度处方抗生素情况尤为普遍,医务人员大力呼吁,儿童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更加谨慎,应尽量减少儿童的抗生素使用,尤其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当然,医务人员也表示,对于某些疾病需要的情况下,儿童应接受抗生素治疗,不应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