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疝气照护守则
新生儿脐疝气照护守则
专家指出疝气可不是什么气体,它指的是指人体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从原来的腔突破腔壁到另外一个腔内。
至于小儿科最常见的疝气有二种:脐疝气与腹股沟疝气 两种。顾名思义,脐疝气就是由于肚脐没有得到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肚脐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宝宝身上。一般来说,由于早产儿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够完善,所以比足月儿更容易患上脐疝气。
脐疝气评估法
正常的肚脐应该是凹陷下去的,如果婴儿的肚脐像一个泡泡那样鼓起来,而鼓起处压下去后发现有空洞,那就很可能是脐疝气。如果新生儿脐疝气鼓起的包的直径没有超过5厘米,就不用太过担心。
据陈培涛医师介绍,脐疝气有大有小,要判定脐疝气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只依靠简单地观察外观,而要在宝宝熟睡后轻轻按压肚脐凸出的部分,在凸出部分被按压之后,会摸到腹部肌膜的空隙处,此处空隙通常不会超过1厘米。如果超过2厘米,就算是比较严重的脐疝气。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脐疝气基本都会自然痊愈,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约有80%的新生儿会在1岁以前痊愈,90%的宝宝会在2岁以前痊愈。但是,如果脐疝气在2岁后仍然没有痊愈,就应该就医寻求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有脐疝气
当胎儿还在妈妈肚子里时,要通过脐带来吸收母体的养分。在出生之后,身体各机能开始运作,身体各项机能开始更好地运作,而脐带根部的腹部肌膜也会自行关闭。当脐带根部的腹壁肌膜没有有效关闭时,就会出现脐疝气。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脐疝气并不会为宝宝带来任何不适。只有当肚子里头的肠子跑出来、卡在未关紧的腹部肌膜空隙中,宝宝才可能会出现哭闹不休、呕吐以及局 部红肿等症状。此时,便需考虑进行紧急治疗。不过,虽然脐疝气发生率较高,但是肠子跑出被卡住的比例相当低,大约只有1/1500,因此多半不需担心。
TIPS:早产儿易患脐疝气
脐疝气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可能因为身体发育未完全所引起,另外,如果宝宝出生时出现呼吸窘迫,也更容易产生脐疝气,需要格外注意。
居家照护5项守则
脐疝气多数属于良性的身体症状,通常不需要医疗处置介入即可自行复原。因此,居家照护便成了父母的重要任务,只要留意宝宝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并及时观察脐部凸起处是否有异常即可,一旦发现有不正常的反应,则需尽快就医。
守则1:判断哭闹原因
在宝宝哭闹的时候,首先应该安抚,并判断哭闹是否因为脐疝气所引起。虽然脐疝气算是良性症状,但是家长仍需留意观察脐疝气的情况。和腹股沟疝气不同的是,脐疝气多半会自行复原,而且几乎都不需要进行手术,但腹股沟疝气几乎都需要通过手术来改善症状。
守则2:平时注意观察
妈妈不需要每天按压脐部,以观察肠子是否跑出,只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就可以了,比如在给宝宝换尿布或宝宝睡觉时,顺便观察脐部外观即可。在宝宝比较放松、 情绪比较平静时,脐部的小包会稍微下陷一些,就像吹饱的气球稍微放了一些气,表皮变得皱皱的,但是,当宝宝开始活动或哭闹时,脐部的小包又会变得较为饱 满。
守则3:不宜用东西压
有些妈妈用硬币直接压住凸出的脐部,希望通过压力来改善状况。但是,陈培涛医师特别提示,不论用硬币压,还是用胶带或衣物缠住,对脐疝气都没有实质疗效,反而容易出现接触性皮肤炎,特别是在夏天,更容易因为闷热而出现痒疹。
守则4:注意正确触感
如果是正常的脐疝气,在往下按压时,触感就像是戳一个充气没有充饱的气球,而且能很顺利地往下按压,中途不会遭遇任何阻力。
守则5:保持皮肤完整
在穿衣服、换尿布时,并不需要刻意避开患有脐疝气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
因为医师都说不用开刀。但许多人以为脐疝气很讨厌,所以用个铜板把它压下去再用胶布贴起来,说是可以帮助它快些好起来。其实,用铜板贴起来这个方法根本无效,许多时候还可能引起皮肤对胶布敏感反应。
什么是婴儿阴囊疝气
婴儿脐疝的病发诱因及病症表现 据了解,一般家长朋友对于婴儿脐疝这种疾病并不了解,更有甚者听都没有听说过,这让人感到满是困惑。本文针对婴儿脐疝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有关症状为大家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在脐疝发生后及时发现尽早医治。
脐疝俗称气肚脐,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脐疝主要临床表现是在脐部形成向外突出的肿物,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
婴儿脐疝的病发诱因及病症表现在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很容易患发一种叫做脐疝的外科病,婴儿脐疝的出现给刚做人父人母的年轻朋友一恶重创,对于婴儿脐疝全然不知,更别谈疾病的对症医治。本文由疝气专家针对婴儿脐疝的病发诱因及病症表现为大家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自脐部突出的疝称脐疝,临床上分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脐疝俗称气肚脐,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本身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又因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所以,当因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脏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脐疝主要临床表现是在脐部形成向外突出的肿物,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直径一般很少超过4厘米,肿物的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
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者回纳人腹腔,并伴有咕咕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折,以上为典型的脐疝。肿物有时较大,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于是又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是创伤所致。
大多数家长很关切脐疝肿物的大小,他们认为肿物越大病情越重,而医生则更看重脐环直径的大小,当脐疝肿物还纳后,您可以用示指轻轻向脐中心探入,这时可以触到腹壁上有一缺损,通常仅容示指尖通过,如果脐环过大,则愈合的时间会偏晚;脐环较小,虽然有利于早痊愈,但增加了脐疝嵌顿的机会。
与腹股沟斜疝不同,绝大部分脐疝儿并无其他不适,偶有消化不良或肠痉挛,只是少数可能发生疝气嵌顿,即疝出的肠管被卡在脐环处。此时疝出的肿物变硬,有触痛,还纳受阻;病儿阵阵哭闹,常有呕吐,腹部X线片有肠梗阻征象。遇此情况家长应带孩子早到医院就诊,以防被卡住的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
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已经对什么是婴儿阴囊疝气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其实这种疾病对婴儿的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家长们一定要事先了解一些此病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提早发现了以后及时治疗。自然就会降低对婴儿的伤害了。
满月宝宝疝气怎么办
若患儿脐疝较小,一般可在2岁前自然痊愈,只需在患儿脐疝处贴胶布或缠绕弹性腹带来治疗;但若脐疝较大,患儿2岁后仍未痊愈,则需要通过手术手段,开刀治疗。
鉴于小儿疝气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一般针对直径小于1.5cm的较小的脐疝,这些脐疝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
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
胶布粘贴法: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2、手术治疗:
若患儿已满2岁但小儿疝气尚未痊愈,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满月的宝宝还没有发育好,腹肌力量也不够强大,可以先选择保守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没有见好转,就要采取手术治疗。家长们平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以免引起便秘,也要安抚孩子的情绪,以免他们哭闹,否则会是疝气越来越大。
新生儿脐疝气5项照护守则
顾名思义,脐疝气就是由于肚脐没有得到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肚脐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宝宝身上。一般来说,由于早产儿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够完善,所以比足月儿更容易患上脐疝气。
脐疝气评估法
正常的肚脐应该是凹陷下去的,如果婴儿的肚脐像一个泡泡那样鼓起来,而鼓起处压下去后发现有空洞,那就很可能是脐疝气。如果新生儿脐疝气鼓起的包的直径没有超过5厘米,就不用太过担心。
据陈培涛医师介绍,脐疝气有大有小,要判定脐疝气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只依靠简单地观察外观,而要在宝宝熟睡后轻轻按压肚脐凸出的部分,在凸出部分被按压之后,会摸到腹部肌膜的空隙处,此处空隙通常不会超过1厘米。如果超过2厘米,就算是比较严重的脐疝气。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脐疝气基本都会自然痊愈,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约有80%的新生儿会在1岁以前痊愈,90%的宝宝会在2岁以前痊愈。但是,如果脐疝气在2岁后仍然没有痊愈,就应该就医寻求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有脐疝气
当胎儿还在妈妈肚子里时,要通过脐带来吸收母体的养分。在出生之后,身体各机能开始运作,身体各项机能开始更好地运作,而脐带根部的腹部肌膜也会自行关闭。当脐带根部的腹壁肌膜没有有效关闭时,就会出现脐疝气。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脐疝气并不会为宝宝带来任何不适。只有当肚子里头的肠子跑出来、卡在未关紧的腹部肌膜空隙中,宝宝才可能会出现哭闹不休、呕吐以及局部红肿等症状。此时,便需考虑进行紧急治疗。不过,虽然脐疝气发生率较高,但是肠子跑出被卡住的比例相当低,大约只有1/1500,因此多半不需担心。
tips:早产儿易患脐疝气
脐疝气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可能因为身体发育未完全所引起,另外,如果宝宝出生时出现呼吸窘迫,也更容易产生脐疝气,需要格外注意。
新生儿脐疝的症状
新生儿脐疝有着和其它疾病不一样的症状,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一下新生儿脐疝的症状才行,那么新生儿脐疝的症状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
脐疝俗称"气肚脐",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实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本身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又因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所以,当因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脏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脐疝主要临床表现是在脐部形成向外突出的肿物,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直径一般很少超过4厘米,肿物的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者回纳人腹腔,并伴有咕咕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折,以上为典型的脐疝。肿物有时较大,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于是又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是创伤所致。大多数家长很关切脐疝肿物的大小,他们认为肿物越大病情越重,而医生则更看重脐环直径的大小,当脐疝肿物还纳后,您可以用示指轻轻向脐中心探入,这时可以触到腹壁上有一缺损,通常仅容示指尖通过(直径不足1厘米),如果脐环过大,则愈合的时间会偏晚;脐环较小,虽然有利于早痊愈,但增加了脐疝嵌顿的机会。
与腹股沟斜疝不同,绝大部分脐疝儿并无其他不适,偶有消化不良或肠痉挛,只是少数可能发生疝气嵌顿,即疝出的肠管被卡在脐环处。此时疝出的肿物变硬,有触痛,还纳受阻;病儿阵阵哭闹,常有呕吐,腹部X线片有肠梗阻征象。遇此情况家长应带孩子早到医院就诊,以防被卡住的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
还有少数病儿属于非典型的脐疝,膨出的肿物在脐的上方或下方,甚至在原脐的旁侧。
脐疝患者的方法有哪些
脐疝治疗用药是很有规范的,脐疝患者要是不及时的处理的话会引起另外的疾病,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治疗脐疝时切不可因小失大。生活中人们不能忽视脐疝的影响。对于婴儿脐疝日常护理注意事项有哪些?
1、婴儿脐疝家长们您一定要减少腹压增加的机会
婴儿脐疝是发生肚脐位置的疝气,婴儿有脐疝您不要大意,婴儿脐疝您一定要避免其大声哭闹,而有慢性咳嗽的要及时治疗。
2、婴儿脐疝的饮食需要多加重视,饮食一定要均衡
饮食是婴儿健康很重要的一方面,家长们您一定要调理好其饮食,不要让婴儿出现便秘、腹胀等情况。
3、婴儿脐疝患者有自愈可能性,家长们您可以等到两岁以后
随着婴儿的长大,腹壁肌肉的发育坚固,脐环闭锁,脐疝多于两岁以内便完全自愈,无需到医院治疗,但如果脐疝愈来愈大,脐环直径超过2厘米,甚至发生肠管嵌顿,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治疗。
生活中很多的人很容易得上脐疝,患了脐疝更是痛苦不堪。生活中很多的原因导致患有脐疝的几率就会增加。脐疝的症状是很多的,人们要注意了解。
家长护理脐疝宝宝有五大原则
原则之一:平时注意观察
在照护脐疝宝宝时,妈妈不需要每天按压脐部,只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就可。如在给宝宝换尿布或宝宝睡觉时,顺便观察脐部外观即可。在宝宝比较放松、情绪比较平静时,脐部的小包会稍微下陷一些,就像吹饱的气球稍微放了一些气,表皮变得皱皱的,但是,当宝宝开始活动或哭闹时,脐部的小包又会变得较为饱满。
原则之二:判断宝宝哭闹的原因
宝宝哭闹是脐疝的症状之一,在宝宝哭闹时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安抚,同时注意判断哭闹是否因为脐疝气所引起。虽然脐疝气算是良性症状,但是家长仍需留意观察脐疝气的情况。和腹股沟疝气不同的是,脐疝气多半会自行复原,而且几乎都不需要进行手术,但腹股沟疝气几乎都需要通过手术来改善症状。
原则之三:保持皮肤完整
在给疝气宝宝穿衣服、换尿布时,家长无需刻意避开患有脐疝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
原则之四:注意正确触感
在正常的情况下,家长在往下按压脐疝宝宝的腹部时,触感就像是戳一个充气没有充饱的气球,而且能很顺利地往下按压,中途不会遭遇任何阻力。
原则之五:不宜用东西压
有些家长由于对脐疝不了解,盲目使用硬币直接压住宝宝凸出的脐部,希望通过压力来改善孩子的状况。但是,专家指出,不论用硬币压还是用胶带或衣物缠住,对脐疝气都没有实质疗效,反而容易出现接触性皮炎,特别是在夏天,更容易因为闷热而出现痒疹。
宝宝肚脐的这4大异常该如何护理
1.发炎感染
新生儿脐带掉落的前後比较会担心发炎,若肚脐周围的一圈皮肤出现红肿、有分泌物、臭味,便要怀疑是否受到感染。此外,脐带在快脱落时,可能会有血渍出现,父母不用太过担心。
2.脐疝气
脐带脱落后比较常发生的是脐疝气问题,因为肚脐下面腹壁的发育没有完全,会有一点小缺陷,使肚脐看起来较凸出,通常1岁后就看不出异常,3、4岁则会完全恢复。其实脐疝气纯粹是发展还未健全所造成,并非一种疾病,无须特别处理,宝宝也不会感觉不舒服,只是肚脐看起来凸凸的。有些婴儿肚脐会比较凸,是因为腹壁肌肉较无力,家长只要持续观察即可。
老人家常说,如果让小孩一直哭会引发脐疝气,其实脐疝气并非宝宝哭久造成,而是本来就有缺口,在哭的时候会产生压力,绝非家长照顾上的问题。假如宝宝已经3、4岁,肚脐外观仍未恢复正常,还是觉得太凸了,这时候才需要请外科医师做治疗,一般而言,早产儿发生脐疝气机率比较高,在人种方面,白人发生率较小,东方人、有色人种则偏高。
3.脐膨出
胎儿在发展过程中,肚脐下方腹壁发育不完全的范围比较大,超过4公分以上,导致器官容易跑进脐带,就是所谓的脐膨出。在宝宝出生夹脐带或扫超音波时,脐膨出就会被检查出来,而且多会合并其他异常,例如:染色体异常、膀胱、生殖系统问题、脊椎发育问题等,这些异常通常在产前超音波检查时会被发现,因此,如果出生发现脐膨出,必须特别检查是否有其他疾病,检查结果没有其他系统性问题,就比较不用太紧张,但还是要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脐膨出的治疗必须看膨出肠子的多寡,如果肠子膨出很多,最好分次处理,因为假如一次就让肠子回到腹腔,腹压可能太大而影响肠子的状态,或是婴儿腹腔空间不够大,故要仔细评估是否采分次治疗。当然如果膨出不多,可以一次让肠子回去,再把脐带夹紧。脐膨出在治疗后,会出现脐疝气,但过一段时间即能恢复正常。
脐膨出发生原因与怀孕期间妈咪做了什么事或吃了什么药物都无关,由於多在孕妈咪产检时筛检出来,新生儿脐膨出并不常见。脐膨出的胎儿多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缺陷,可能在孕期筛检出来,评估不适合继续怀孕的情况下,便会采取终止妊娠,因此,出生发现脐膨出的机率非常低。
4.脐茸
脐茸在临床相当少见,由于胎儿肚脐在发育过程很复杂,胎儿一开始肠子在外面,之后会慢慢回到肚子里,而且膀胱和肠子管子刚开始都相连,再慢慢分开,但有些宝宝在结构的消失过程没有进行很顺利,造成胚胎组织残留,称为脐茸。
家长在脐带护理过程中,如果因脐带发炎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却迟迟未见到效果,分泌物还是很多,就要进一步检查,看是否有胚胎残留痕迹,假如发现,必须将它处理掉,是否好处理则视连接的程度。事实上,主要还是在避免脐带发炎,脐带还未脱落及脱落后还没完全干燥之前,每天都要做正确护理,并且观察周围皮肤是否红肿。为了维持干燥,使用尿布应尽量避免覆盖到脐带,发生问题可请医师诊断,每次接种疫苗时,医师都会加以注意。至于脐疝气,多会随着宝宝长大自然恢复正常,家长不需过度担心。
该怎样预防小儿脐疝这种疾病
1、家长们您要注意小儿的日常饮食的问题,饮食是人体的健康的一半,小儿可以多吃些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孩子大便干燥时,应采取通便措施。
2、家长们在穿衣服、换尿布时,并不需要刻意避开患有脐疝气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
3、小儿的运动要适当,别过剧烈,不然剧烈的运动,容易引起体内的腹压增高,从而可能引起肚脐部位的器官组织跑出来,患有小儿脐疝。
4、平常家长们您一定要做好小儿的衣着,千万别太紧,对肚脐部位造成伤害,这样也是容易引起小儿脐疝的。
新生儿脐疝气怎么办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我宝宝2个多月时候,总是不停的哭闹,不是发烧也不拉肚子之类的,其实就是得了疝气,现在通过治疗已经治好了,现在我就将我的经验分享给你们。
1带宝宝到医院看看外科,医生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轻微的疝气,有的宝宝到2岁时会自己长好不用手术治疗。
2我先把白色茄子的根和杠熬汤,再拿汤和瘦肉一起熬,这样汤喝了两天。
3洋参+鸡肾,熬汤喝了四天。孩子的疝气就好了。然后我听了还再去问医生,医生说没事,就是后面的鸡肾要注意,小孩子鸡肾吃多了会影响智力。
4有疝气的宝宝,平时就是注意不要让他哭,只要小肠气不掉下来,宝宝是不会有疼痛的!再及时治疗。
婴儿脐疝护理注意事项六条
1.要减少婴儿腹压增加的机会
婴儿脐疝是发生肚脐位置的疝气,婴儿有脐疝准父母们不要大意,婴儿脐疝您一定要避免其大声哭闹,而有慢性咳嗽的要及时治疗。
2.婴儿脐疝的饮食需要多加重视,饮食一定要均衡
饮食是婴儿健康很重要的一方面,家长们您一定要调理好其饮食,不要让婴儿出现便秘、腹胀等情况。
3.婴儿脐疝患者有自愈可能性,家长们您可以等到两岁以后
随着婴儿的长大,腹壁肌肉的发育坚固,脐环闭锁,脐疝多于两岁以内便完全自愈,无需到医院治疗,但如果脐疝愈来愈大,脐环直径超过2厘米,甚至发生肠管嵌顿,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治疗。
4.不宜用东西压
有些妈妈用硬币直接压住凸出的脐部,希望通过压力来改善状况。但是,专家特别提示,不论用硬币压,还是用胶带或衣物缠住,对脐疝气都没有实质疗效,反而容易出现接触性皮肤炎,特别是在夏天,更容易因为闷热而出现痒疹。
5.注意正确触感
如果是正常的脐疝气,在往下按压时,触感就像是戳一个充气没有充饱的气球,而且能很顺利地往下按压,中途不会遭遇任何阻力。
6.保持皮肤完整
在穿衣服、换尿布时,并不需要刻意避开患有脐疝气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
婴儿脐疝症状 婴儿脐疝症
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儿,有的宝宝在幼儿期仍然存在,这也是宝宝的常见病。脐疝气的发生,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宝宝肚脐的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脐疝气。婴儿脐疝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cm,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回纳人腹腔,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以上为典型脐疝。肿物较大时,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为创伤所致。
小儿疝气的治疗
在孩子出现疝气症状后,需要马上进行治疗。若患儿脐疝较小,一般可在2岁前自然痊愈,只需在患儿脐疝处贴胶布或缠绕弹性腹带来治疗;但若脐疝较大,患儿2岁后仍未痊愈,则需要通过手术手段,开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一般针对直径小于1.5cm的较小的脐疝,这些脐疝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鉴于小儿疝气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
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孩子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胶布粘贴法: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2、手术治疗:
若患儿已满2岁但小儿疝气尚未痊愈,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