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体罚孩子需要的注意六个事项

体罚孩子需要的注意六个事项

1、非打不可也忌情绪化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但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会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2、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打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如果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安慰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父母也会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父母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3、2岁前和6岁后的孩子打不得由于2岁前的孩子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会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以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打骂在孩子只会给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4、能不打尽量不打不打孩子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冲动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时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可以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促进孩子的反思。

5、自然后果惩罚法

孩子犯了错,不需要过多的批评孩子,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这样不仅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6、间接惩罚手段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可以通过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等间接惩罚的手段方式,让孩子记住教训。

体罚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主要原因

美国研究小组调查了807位母亲,发现约44%的母亲都打过孩子,体罚孩子的频率为每周平均两次;其中,24%的母亲每周打1次,14%为2次,10%为3次。由于日常语言中不使用“体罚”一词,“打屁股”就不仅指打屁股了,它还包括打手掌心、拧胳膊、揪耳朵等等,都是体罚的代名词。

体罚造成的孩子的逆反行为,会在两年以后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通常有六种情况:孩子会偶尔或经常偷盗或撒谎;对他人态度粗暴或缺乏同情心;做了错事后缺乏自信心;经常有破坏性或暴力性行为,不服从学校的规定;与教师不能相处融洽等。研究人员用曲线图来记录两个值,即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值和子女受体罚后的暴力值。儿科医生们发现,两年以后,这两个值变得越来越接近,即体罚值越大,暴力值也越大。他们将之称为“剂量关系”或“作用关系”。研究人员建议,减少甚至消除体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社会的暴力程度。当然,许多在童年时遭受过体罚的人,在长大后并没有变成虐待儿童的人,或变成消沉郁闷的人。这就像是人会得病一样,在适当的“治疗”或环境因素下,患病者会逃脱病魔的威胁。

与经常体罚孩子相反,婴儿得到更多的拥抱和抚摸,孩子长大后就会遇事不惊、沉着冷静,并善于调节自己。个中奥秘为,拥抱和抚摸会使孩子大脑中激素水平明显不同,其结果是体内“压力激素”水平较低。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迈克尔·明尼博士的一项研究表明,母性行为或亲子行为,控制着大脑特定区域的特定基因的活动情况,它会影响到实验动物或人对压力的反应。在人类中,高水平的压力激素,会诱发心脏并糖尿并精神病等。明尼说,这些激素水平越高,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就越容易发作。如果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真高兴,你是我的宝贝!”等,以及经常拥抱、抚摸和亲吻孩子,会慢慢地给孩子以自信。孩子们长大后注定要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亲子行为温暖的人更能对付社会环境的压力,并避免那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父母如何巧妙教育孩子

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须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是他的自由,没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得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须学会服从。比如上学这件事,这是没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样哀求,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他逃学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奖惩结合:只奖励不惩罚孩子,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法律意识,容易酿成犯罪。如果只惩罚孩子而不奖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动力,长大以后容易迷失自己,也容易丧失人生的意义,他们会经常的反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奖惩结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在奖惩结合的基础上要更加的强调奖励。因为惩罚并不能让不良的行为消失,只是暂时的压抑不良行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是及时的,如果不及时,奖励和惩罚都是没有效果的。

体罚与批评要把握分寸:目前体罚孩子是否正确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是否体罚孩子要看孩子的年龄大小,对于四五岁以下的孩子,体罚是必要的,因为批评教育是无效的,他们甚至都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的话。而在孩子长大以后,体罚变得无效了,这就要父母讲道理了。体罚只能增加他们的暴力意识。

把握游戏期与学习期的界限:在孩子上小学以前都可以叫做学前期,学前期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的。即便这时候你给孩子报了很多班,在上课的时候,主要的形式也是玩。所以,在这个事情你要求孩子学很多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用的。在上了小学以后,孩子的兴趣会逐渐的转变,学前期的那些游戏已经不能吸引他们,学习就逐渐具有了兴趣。这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勤奋起来。所以,你要分清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智商与情商的并重:智商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是0相关,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关系。智商很高的孩子不一定获得很高的成就。我提到这个研究结果的 目的就是期望父母们不要过多的看重自己孩子的智商,智商不是那么的重要。而情商是不是比智商更重要呢?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对于一个情商很高但是智商很低的人,如果提高他的智商,他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对于一个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的人,提高情商就能帮助他获得成功。所以,获得情商与智商的平衡似乎比只强调一种要更重要。

不要用体罚来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不是用体罚就能解决的,心理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仅仅因为上校车时与维持秩序的老师发生摩擦,初一学生康坤被老师一拳打裂嘴角,伤口长达3厘米。这是日前发生在广州黄埔区某中学的一起体罚学生事件。

其实,在有关教育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老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在孩子犯错时会忍不住体罚孩子,有的甚至会演变成家庭暴力。

“究竟该不该惩罚孩子?”“怎样惩罚?”始终是家长心头的一个难题。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与心理研究室蒋亚辉主任就此问题做出解答。

孩子的心声: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走了,请不要找我。我爱你们,是你们含辛茹苦将我抚养到15岁。我又恨你们,是你们让我在同学面前尊严全无。

爸爸,还记得那一巴掌吗?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不应该早恋,你可以教育我,但你不应该当着同学的面打我,我不是小孩子了,我已长大成人,有自己的尊严。我想爷爷奶奶,他们是那样和蔼可亲,当我做错事时只是耐心地教育我,从没打过我,我去乡下找他们了。

女儿:小娜

案例一:不打不成材

小建 初一学生

王女士这几天非常烦恼,原来,她的儿子小建因沉迷网络竟常常在网吧呆到半夜。一年前,当她发现小建有沉迷网络世界的迹象后,也曾语重心长地跟他谈过心。可是,几番谈心教育却丝毫不起作用,心急如焚的王女士发怒了,她抬起的右手重重地落在儿子的后脑勺。

挨打后的那几天,儿子很乖,不再上网了。可是不久她发现,儿子是背着她偷偷上网,愤怒中的王女士继续对儿子实行体罚。谁料想最近一段时间,小建干脆常常在网吧呆到半夜,不愿回家。

案例分析:小建,十一二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你说东,他偏偏要向西,以此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这个时期的孩子也很倔强,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会感到体罚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同时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报复与逆反心理。小建在挨打之后之所以不回家,并不是他害怕被打,而是他小男子汉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不愿面对妈妈。

案例二:犯了错不惩罚

豆豆 幼儿园大班

“豆豆,你又在墙壁上乱画了!该怎么办?”“知道了,妈妈,今晚不准吃饭,我有汉堡包吃。”淘气的豆豆笑嘻嘻地答道,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因为他对这种惩罚已经习以为常了。

“爷爷奶奶疼爱孙子,从来不许我们打骂他,犯了错,也只是象征性地惩罚一下,没想到豆豆越来越‘皮’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林女士为难地说道。

案例分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当的惩罚是可以的。现在有些家长特别溺爱孩子,总舍不得碰孩子一手指头,只是隔靴搔痒地用嘴说说。

其实幼儿阶段的孩子是非判断能力只停留在表层,他对是非没有理性认识。

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可以先给孩子讲明道理,如果不听,可以适当地拍打一下小屁股,让他从感性上认识到那样做是不对的,以此遏制坏习惯。

案例三:不理不睬疏远你

莎莎 小学四年级

莎莎是越秀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本是贪玩、爱热闹的,可莎莎却不喜欢跟同学在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看自己的童话书。回到家吃完饭,就悄悄地进入自己的房间不再出来。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莎莎是个文静懂事的孩子呢,其实莎莎是因为长期遭受着家庭的冷暴力。

刚开始,当莎莎做错事时,父母还会耐心地教育她,随着次数的增多,父母很生气,就向孩子黑着脸,连续几天不予理睬。此后,每当莎莎犯错时,父母就如法炮制,渐渐的,莎莎不喜欢跟人交往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

案例分析:不管对成人还是对孩子,冷暴力都是非常可怕的,看似没有打骂,孩子幼小的心灵却受到极大伤害。现今,由于工作压力大,父母回到家后都身心俱疲,教育孩子缺乏耐心,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

惩罚孩子要有“度”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免不了会对孩子实行 “惩罚”,但这种手段在使用时要慎之又慎,否则会起到不良效果,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蒋亚辉主任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孩子要注意年龄阶段。对于幼儿段的小孩子来说,当他做错时可以适当地拍拍小屁股,打打小手,告诫他这样做是错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和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要尽量跟他讲道理。

2.惩罚孩子要注意场合,不可在亲戚朋友面前或公众场所惩罚孩子,当众不留情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当众顶撞,父母也会很没有面子。

3.当家长看到孩子犯错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切勿急于打骂孩子,因为一顿暴打不仅会伤害孩子,对家长的身心也会造成伤害。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会变得比较粗暴,甚至会去伤害他人,也有的孩子长大后性格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4.在教育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很多家长在数落孩子的过程中越说越生气,情绪失控中很可能对孩子施行体罚。

5.要跟孩子有约在先,在平时的预防教育中,要让他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态度要坚决,切不可心软。孩子改正错误后,要及时表扬。

名人小时候

郎朗:喜欢鼓励教育

被称作世界“钢琴王子”的郎朗是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成材的。郎朗在《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回忆道:有次因给学校合唱团伴奏,回家迟到了两小时。父亲一把拽住他,揍了起来。并拿出一包药放到他面前,狠狠地说:你弹不好琴,别活了,你死了吧!要么跳楼,要么吃药,你选一样吧!郎朗眼里充满了委屈和绝望。当时,他以毁伤自己双手的方式拒绝再触碰钢琴。尽管后来成材成名了,可回忆起小时候的那段经历,郎朗还是心有余悸。“我喜欢鼓励教育,他们越骂我,我就越不想弹。”他告诫各位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尽量少惩罚,过度的惩罚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

什么时候断奶对宝宝好 断奶过早对婴儿的影响

虽然母乳的营养成分,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依然是婴儿最佳食品。很多家长觉得,母乳到6个月时就无所营养了,因此在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就给宝宝断奶了。事实上,六个月给宝宝断奶还太早,而且能够添加的辅食也相对较少,如此而来就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身体营养补充,从而导致成长障碍,甚至会诱发一些疾病。

体罚孩子也要讲技巧

几乎没有人小时候没挨过打,为什么会挨打?原因无非就是:惹事生非、淘气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

中国家长的体罚主要手段无外乎“不许吃饭饿肚子”“打手心”“打屁股”。

体罚对于孩子确实管用,如果是淘气还管用,如果是成绩问题那就难说了,关键是对孩子身体和精神有双重损害。

先说“身体方面”:饿肚子惩罚会引起肠胃疾病。打身体并不是家长想象的红肿青紫过几天就好了这么简单,搧耳光会引起耳聋、拍脑袋引起脑震荡甚至痴呆、打手板看似安全可双手的肿胀会影响孩子日常生活,而被家长们认为非常安全的打屁股却是最危险的。学医的都懂得屁股上的神经和血管分布极为丰富,用皮带打:新加坡鞭刑12鞭足致人死地。如果是用棍子:古代打板子也能打死人,即便打不死把股骨打断了终身残废。

再说“精神方面”:有的会造成严重心理阴影,有的会产生暴力倾向,有的会产生逆反及抗拒反应,也有从此爱上被虐spanking(曼陀SP庄园的博客就云集有这样嗜好的视频)...

不过体罚的效果毋庸置疑,我举四个例子:

A.刚入伍参加集训的士兵:他们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一个个都是自我为中心、天不怕地不怕,不挨打能服从命令、饿着肚子站军姿吗?能有令则行无令则止吗?

B.刚抓来的犯人:小平头、金链子、各个膀大腰圆的,典型的东北黑社会,一个一个在道上牛B着那,一旦被抓照样吓尿了,里面的老犯人把这些新来的“照顾”的跪地求饶,这些“老大”在这里跟条狗没区别,问什么招什么、让干嘛就干嘛。反正先打完了再进审讯室在监控下审案。如果像警匪片那样审案子,抓来就直接坐审讯室里问话,不招就带回去明日再审,3年也问不出来。

C.劳教学校的学生:很多叛逆期的孩子会被家长偷偷送到这种学校,进里面的和囚犯待遇一样,一进去先给你上第一课,内容就是“往死里打”,直到这些孩子服了为止。

D.体操、武术队员和戏曲学员:这个是师承过来的,他们教学手段就是拿藤条抽打、拳打脚踢。媒体曝光不少,现在那它当回事了,叫“虐待”,可从有这行当不一直这么做吗?为什么这些学徒家长不能参观孩子上课呀?你能眼见含着怕化了、拿着怕碎了的宝贝儿被师傅打得一块青一块紫,趴在那里嚎咷痛哭的场面吗?

体罚确实管用,而不当的体罚也会带来严重后果,我建议把挨打换成锻炼惩罚,既强身健体又不会造成严重伤害。大家可以效仿电视剧《少年黄飞鸿》中黄飞鸿父亲黄麒英的做法:飞鸿一惹事,回来就顶一盆水扎马步。扎马步是武术最基本的功夫,扎马见长的功夫非“二字钳羊马”莫属了,两腿夹住棍子,另一人拔都拔不出。还有罚跑楼梯N圈、绑2-3个沙袋跑步...即能达到处罚效果又能强身健体。

担心冷漠变成育儿的一把杀手锏

原来同事夫妇对孩子从小就严加管教,孩子稍微犯点错,他们夫妇不给孩子改过的机会,反而会以身体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如果夫妻一方拿出来足够的爱心来关心孩子,或许孩子会出现另一个局面。同事想起来以前对孩子的教育都悔不当初,每当孩子犯了小错误时,他们没有想到怎样去引导孩子,反而夫妇齐心合力去处置孩子。小学时的孩子初始是个听话的孩子,在夫妇俩“精心”栽培下,孩子努力的成为了他们夫妇俩心中“听话”的孩子。

到了初中,青春期的孩子身高和心理有了飞跃的发展后,出现了严重的叛逆表现!开始是叛逆逃学,后来变成了泡网打架斗殴。若是此时同事多给孩子交流引导孩子,用爱心来关怀孩子,或许孩子就不会再出现更多的毛病!面对儿子的表现,同事跟老公采取了更极端的方式,皮带抽板凳砸等等处罚都用上了,他们采取了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觉得只有用极端的方式,才能挽回儿子迷途知返,才能将儿子在坡道上拉回来!变相的体罚没有改变孩子,孩子反而学会了顶嘴、甚至给父母还手!面对这样一个“变质”孩子,同事夫妇即心寒又恼羞成怒,对孩子的期望都化为了泡影!后来初中没上完就赶紧把孩子送到省里的一所中技学校。现在孩子大了开始为自己“堕落”而后悔,因为学识浅薄在求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而过去的时光再也追不回来了,一家三口都在悔不当初对孩子的畸形教育,才致使孩子出现现在的局面!

上述的家庭个例是如今很多父母面临的问题,越怕孩子出问题越对孩子严加管教,严加管教的背后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变相的教育,更不是各种惩罚就能解决的问题。孩子有了问题后父母要学会反思,只有反思自己在哪里做的不对,才能更有效的说服孩子!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不能缺少的,但也不能借着孩子犯错就变相的体罚孩子。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心灵脆弱,冷漠教育用在孩子身上再也行不通了!孩子有了问题后父母要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对孩子关心的不够?是不是对孩子忽视了?只有足够的耐心来关爱孩子,孩子才会跟我们交心做朋友,有了问题后孩子才会跟你倾诉。

如果说孩子是一棵长满枝桠的小树,父母就是树的根部,孩子有问题后要在根部找问题,不要一味的责骂孩子和体罚孩子!如果你给了孩子足够的家庭温暖,孩子就不会严重叛逆跟你顶牛!如果我们爱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去生活,更不要把孩子塑造成为你理想中的孩子。一个家庭的成功教育,不是以冷漠为中心,而是以爱为准则,只有爱孩子尊重孩子,才会育出一个“成人”的孩子。

轮状病毒疫苗什么时候接种

6个月—5岁婴幼儿可选择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而口服轮状病毒疫苗也同样是用于6个月到5岁的孩子。六个月到三岁以内,每年口服一次,三岁到五岁的孩子口服一次即可。另外,每年九月到次年的一月是秋季腹泻流行的季节,所以在每年的8—10月接种该疫苗预防效果更好。

体罚孩子的利与弊

正方:

1.不能承受之痛。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体罚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幼儿更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固然温室里的花朵禁不住风雨,但肯定也经受不了家长的棍棒教育,更受不了教师的各种体罚。身体心灵都是柔嫩的,体罚过后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痕,更深的是留在心里的痛,这些痛都不是这么小的孩子可以承受的。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体罚绝对不是个好方法,而且它带来的不利后果恐怕是让人更难以接受的。所以说,不要让体罚成为习惯,谁的孩子都不能承受!

2.体罚会让小孩更叛逆。中国有句古话:棒子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的小孩不一样了,看的多,懂事的也早,学习模仿的能力更是厉害。我的小表妹就是这样一个应该说比较叛逆的小姑娘,现在读小学一年级,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就和同班的小男孩一起策划过逃学,后来被老师发现,就体罚她们,好像打了几下手掌,小表妹回家没有和她妈妈哭诉,反而更加重了她在幼儿园的叛逆心里,在幼儿园越来越不听老师话,上课不好好上,午睡也不好好睡,老师总是呵斥她,最后也很无奈。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和老师们,你们是孩子和学生的镜子,你们怎么样的行为会影响到她们今后的行为举止,所以请你们手下留情,多鼓励多教育。

3.体罚只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我小时候,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印象中有非常深刻的体罚经历,想起来内心都是心酸的,当时老师叫小朋友们坐端正,然后教大家读书和唱歌,但是我和个别小朋友坐得并不好,而且扭头望其他同学,后来,可怕的老师竟然用针刺我们的小手,这样来以示警戒,这不但不起到作用,反而让我们更加害怕去上学,害怕去读书,害怕面对老师,老师难道你不能正面教育,一定要这样惩罚我们吗?后来自卑了很久,因为在同学们面前出了丑。时至今天,我自己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吸取了自己小时候的教训,一直以来都不敢体罚过学生,哪怕大声一点都不会,我和他们做很好的朋友,在课堂上的交流多,课后也经常一起玩,所以学生自然很听话了!希望老师们不要再体罚了!

反方:

1.还是硬的见效快。做为一个家长来说,肯定是最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每一个孩子有乖的时候也会有范错误的时候。我家锞锞小的时候是一个很乖的宝宝,慢慢长大了,看到了一些好的和不好的都会去学。刚开始的时候她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个时候就算她做错了,我们是不会体罚她的只是给她讲道理并告诉她怎么样做才是对的。现在她1岁多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讲道理她就会有不听的时候,有时还会三翻二次的范同一个错误。或者她会说出一些无理的要求。这时我老公会选择打她屁股。她就会放弃错误的做法了。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把她一个人关在一个房间里让她反思,并在门外告诉她,自己好好想想为什么要把她关起来,是那做错了,想好了叫妈妈。开始她会大声地哭并拍门,过一会见我不理她就会停止哭泣喊妈妈。我会在门外面问她是不是错了,以后要不要改。在她回答了以后在放她出来。虽然我和老公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对孩子适当地来点硬的还是很有作用的。

2.看事情严不严重而定。虽然我家的宝宝还小,但对于体罚这样事情上,我觉得要不要体罚要看是处理什么事情,如果不是好严重的话,说说就可以了,比如 孩子淘气时,用嘴巴说说,教育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是好严重的事情体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小孩偷钱,如果你发现了第一次,已经给他好好的口头教育,他也知道自己错了,那做家长的也就算了,如果发现第二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我就会用体罚来处理这件事情,目的只是让他不要老是这样犯同样的错误。让他牢牢的记住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3.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为,凡成大事者必受磨练,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例子很多,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再举例,想想日本的崛起,我们有很多地方值得要学习的,现在是和平年代,人为的让孩子体会到一些耻辱,还是有一些必要的。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成人犯错要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学生犯错也应当受到一定的处罚。从小就要让他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但前提第一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即使他犯了错,第二是尽量用合适的处罚代替体罚,毕竟目的是为了让他改错,而不是惩罚。所以,适当的体罚有利于孩子成长 作为学校或是教师,负有社会给予的管理孩子的职能,这个职能之一就是对违反规则的幼儿的处理。这个处理涉及如何进行处罚的问题,处罚进行得合理合法,就不应属于体罚范围,相反,这样的处理方式还应提倡,并以法律的形式认可。对于体罚孩子的做法,中国目前还缺乏法律方面的具体的规定和制裁,普通的体罚行为够不上违法,更谈不上犯罪。教育不能靠体罚,但体罚对教育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适当的体罚能让孩了体会到 为自己的违纪违规违法是要付出代价的,让他们知道不是什么事都可以为所欲为。

孩子被老师体罚家长应做些什么

今天,与大家分享,如果孩子被老师体罚了,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市民伍先生的女儿今年四岁,最近这几天,孩子一直吵闹着不上幼儿园。一询问,孩子告诉大人,有老师对她进行了体罚,于是伍先生来到幼儿园了解情况。伍先生的女儿就读于渝中区白象街童乐幼儿园,在向园方说明情况后,伍先生调取了孩子所在班级的监控录像。

监控:女教师扯孩子头发 反复用力敲打头部

幼儿园的监控画面显示,一名年轻女教师给孩子分发了作业本后,对着伍先生女儿的头部反复进行了拍打,还一边拉扯孩子的头发一边训斥。尽管孩子哭了,老师也没有停下来。

“作为父母,任何人看到这种场面都容忍不了的。”伍先生表示。

而遭遇年轻女老师体罚的,远不止伍先生女儿一个孩子。课堂上,这位老师还反复用力敲打了另外三名同学的头部,看到挨打的孩子一直哭,这位老师于是又上前动手敲打。

家长目睹冲进教室 涉事教师被开除

看到自己的孙女被老师如此体罚,气愤不已的孩子外婆与当时老师发生了争执,甚至互相抓扯。幼儿园园长罗女士告诉记者,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感到十分遗憾,对家长表示深深的歉意。园方已经开除了当事老师。当记者提出能否采访当事老师时,园长表示不是很方便。目前,孩子已经被送往医院进行检查,没有大碍。

教委已经介入调查,涉事幼儿园系民办

重庆渝中区教委新闻发言人王先生说,教委已经约谈了幼儿园负责人,了解进一步的情况。童乐幼儿园是一家民办幼儿园,开办了三年时间。目前,还未对幼儿园采取进一步措施,如何处置将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看到这个新闻,家有孩子的网友愤怒了

这件事被曝光后,妈妈群里炸开了锅,有愤怒、有诅咒!

不敢看呀,怕以后不想让孩子去幼儿园呀!

园方只有深表遗憾吗?心理阴影一辈子的事,就一笔带过吗?!

我家孩子明年要上幼儿园了,完全不放心啊!

小结:每个人的成长,除了鼓励以外也要有惩戒,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惩戒不等于体罚的。重庆这位老师在孩子头上反复拍打,还拉扯孩子的头发,这与教师的师德完全违背的。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才是正道,可作为只有3、4岁的孩子和权威的教师相抗衡是完全不可能的,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告诉孩子,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妈妈。

※ 教孩子这首儿歌!

小小秘密藏心里,

谁也不会告诉你,

坏人要是欺负你,

告诉妈妈要牢记。

※ 当孩子受到体罚后

1.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抚慰

在孩子眼里,老师有着崇高的地位。因此,老师的体罚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当孩子遭到老师的体罚时,当务之急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抚慰。通过一定的渠道,如安慰、请老师向孩子解释或道歉等方式补偿孩子,消除、化解因老师的体罚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

2.与老师坦诚沟通

家长要保持冷静,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老师体罚孩子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坦诚地与老师沟通,磋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孩子受到的伤害过重,那么,这次交流也为以后事情的处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选择合适的方式替孩子维权

如果老师手段恶劣,家长有必要为孩子维权,这也是修复孩子心灵创伤的最佳选择。如果此时父母仍低调处理问题,那只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让孩子形成反社会或畏缩不前等两种截然不同的不良心理倾向。

通过以上的分享,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参考价值。

5%的学龄前抽动症儿童顽劣缘自心病

由于抽动是一种心理障碍,而绝大多数家长、老师都缺乏对这种常见儿童心理疾病的认识,总认为是孩子调皮、捣蛋,结果他们越批评,孩子越紧张、焦虑,不能自我控制的抽动症状越明显。由于老师、家长对抽动症孩子长期进行批评、体罚,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受到挫伤,临床上常见很多小患者与父母关系紧张,有些甚至对学校产生厌恶感,诱发“学习障碍”。

在幼儿园里,一个抽动症孩子的眨眼、摇头晃脑等动作还可能成为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模仿对象,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小患者今后害怕与人交往,同时,这也会造成一种“模仿性传染”,就像结巴一样,开始出现一群孩子一起眨眼或扮鬼脸。

再高明的治疗也离不开早期识别,否则,贻误病情会对孩子未来的人格成长和自信心带来不利影响。他强调,目前最迫切的是在幼儿园老师、园医和家长中普及抽动症知识,减少对心因性“顽劣”孩子的歧视和责骂

怎样促进宝宝大脑发育 坚持母乳喂养

宝宝在0到3岁的时候,是脑部神经发育的黄金时期,母乳喂养是最丰富的营养来源,所以建议母乳喂养要达到六个月左右,当孩子六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添加辅食,添加辅食的时候尽量选择新鲜和天然的食材,避免孩子出现过敏的情况。

相关推荐

体罚会影响孩子的智商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体罚可能影响孩子智商。为了让子女在管教中有所收获,专家建议家长在教育方式上三思,不要轻易打骂。 智商有差距 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报道,这一发现源自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与同事的跟踪调查。 两人调查美国806名2岁至4岁儿童与704名5岁至9岁儿童的智力测试分数,4年后经两次测试发现,前一个年龄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经常挨打者高5分;后一组内这一差距为2.8分。“这与家长打孩子次数也有关系。”施特劳斯说,“打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响。” 施特劳斯

如何正确处罚四岁的孩子

许多父母常会为了宝宝的闹情绪,而伤透脑筋。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做家长的应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但如果孩子以丢东西、打架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处罚,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呢?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

外国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最没出息或可耻的。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家子弟要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木工修

孩子六个半月咳嗽流鼻涕怎么办

考虑支气管感染或者肺炎.建议看医生听诊和透视确诊,必要时拍片检查确诊.轻微的感染可以服用消炎药治疗.咳嗽或者有痰可以服用鲜竹沥口服液或者小儿麻甘颗粒治疗.严重时建议静脉输液治疗.还需要警惕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如果支原体感染建议使用静脉输液红霉素注射液或者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用小技巧来惩罚孩子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

聪明父母惩罚孩子的学问

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绝大多数家长肯定会持否定态度。 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

惩罚孩子的原则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

教育调皮孩子的7种有效方法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

孩子犯错了试试4种有趣的惩罚方法

惩罚孩子的原则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

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5岁期间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