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多粗粮有什么危害 粗粮可能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
吃过多粗粮有什么危害 粗粮可能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
很多老人有三高等常见的老年疾病,所以每天都要吃一些药物。而粗粮可能会阻碍这些药物的吸收,所以老年人吃粗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虽然长期大量吃粗粮对老人有这么多影响,也并非鼓励老人不要吃粗粮,适量适当食用粗粮对老人是很有好处的。
粗粮吃多了的坏处 影响营养吸收
还有,长期过量食用粗粮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无机盐以及一下微量元素的吸收,使人体缺乏很多基本的营养元素,导致营养不良。
长期吃粗粮致面有菜色
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谷类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
粗粮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它与可溶性纤维协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增加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患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长期吃粗粮,或致“面有菜色”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李群说,“虽然粗粮对人体有很多益处,但如果粗粮吃得太多,会影响消化。因为粗粮不容易消化,人体对粗粮内营养吸收率偏低。以豆制品为例,吃煮、炒黄豆,人体对其中蛋白质的吸收消化率最多只有50%;但把黄豆加工成豆腐后,吸收率马上升至90%~95%。”过多的纤维素可能导致肠道阻塞、脱水等急性症状,还会有干扰药物吸收的作用,降低某些降血脂药和抗精神病药的药效。
长期过食粗粮,还会影响吸收,使人体缺乏许多基本的营养元素。所谓“面有菜色”,就是纤维素吃得太多,导致营养不良的典型表现。由于粗粮会影响人体对钙、铁等其他营养的吸收,长期大量进食高纤维食物,会使人的蛋白质补充受阻,脂肪摄入量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因而造成骨骼、心脏、血液等脏器功能的损害,降低人体免疫抗病的能力。
对于那些养分需要量大的“特殊”人群来说,过食粗粮,影响吸收而造成的危害最明显。这些人包括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
粗粮的健康吃法
李群指出:“吃粗粮有三大原则:一是粗细搭配,这就要求我们的食物要多样化,粗细粮可互补;二是粗粮与副食搭配,粗粮内的赖氨基酸含量较少,可以与牛奶、鸡鸭鱼等副食搭配,平衡膳食。每天粗粮的摄入量以30~60g为宜,但也应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三是粗粮细吃,粗粮普遍存在感官性不好及吸收较差的劣势,可以通过把粗粮熬粥或者与细粮混起来吃解决这个问题。”
吃粗粮后,人们还应及时多喝水,因为粗粮中的纤维素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做后盾,才能保障肠道的正常工作。一般多吃1倍纤维素,就要多喝1倍水。
另外,对于平时以肉食为主的人来说,为了帮助肠道适应饮食结构的变化,增加粗粮的进食量时,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粗粮最好安排在晚餐食用,正常人吃粗粮的频率以两天一次为宜,如果是因为“三高”病情需要的话,也可安排一天两次。至于进食粗粮的具体数量,则可以用纤维素作为基准来衡量,与人体每日吸收的热量成正比。一般来说,成人每日摄取热量1 000卡需要膳食纤维15~20g,若摄取2 000卡热量则膳食纤维为30~40g。1~18岁之间的少年儿童需要的膳食纤维以年龄数加5~10g为宜。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特殊人群应当注意少吃粗粮:
一是胃肠功能较差的老年人(60岁以上)及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儿童要少吃粗粮,并且要做到粗粮细吃。
二是运动员等要求尽快提供能量的人,可酌情少吃粗粮。
三是不同病情的人群要区别吃粗粮。胃溃疡、肠溃疡、急性胃肠炎的患者的食物要求细软,所以要尽量避免吃粗粮;慢性胰腺炎、慢性胃肠炎患者要少吃粗粮。黄豆营养丰富,骨质疏松、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人可以吃,但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则要少吃。
孕妇吃粗粮的好处
准妈妈的膳食不宜吃得过精, 要粗细搭配,适量进食粗粮,以免造成某些营养元素吸收得不够。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吃粗粮,也要讲究方法,吃得不对反而会对身体有害。
准妈妈吃主食,适宜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尤其不要因为刻意追求精致而使得某些营养元素吸收不够,因为有些营养素更多是包含在粗粮里。粗粮还有意想不到的食疗作用,比如玉米、红薯、糙米,就是粮食中的上等精品。告诉准妈妈一个好消息,经常吃粗粮的孕妇其胎儿的流产和早产的发生率较低。
粗粮里含有比较丰富的纤维素,摄入过多纤维素可能影响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如燕麦片和补铁剂或补钙剂一起吃,会影响孕妇对铁、钙的吸收;吃奶制品时同时吃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粗粮,也会影响对钙的吸收。大量纤维素摄入还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等的吸收。过多食用粗粮不仅不能够促进消化,还会影响消化和吸收。所以准妈妈吃粗粮不宜多。
怀孕期间适量补充粗粮是好事,但要注意不能和奶制品、补充铁或钙的食物或药物一起吃,最好间隔40分钟左右。
【吃粗粮及时多喝水】 粗粮中纤维素需要有充足水分做后盾,才能保障肠道正常工作。一般多吃1倍纤维素,就要多喝1倍水。
【循序渐进】 突然增加减少粗粮进食量会引起肠道反应。平时以肉食为主的准妈妈,增加粗粮进食量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搭配荤菜】 当我们每天制作食物时,除了顾及口味嗜好,还应该考虑荤素搭配,平衡膳食。每天粗粮摄入量以30-60克为宜,并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老年人如何正确吃粗粮
粗粮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粗粮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因为膳食纤维有吸水性和持水性,所以可以预防便秘,减小一些毒素在体内的停留时间,粗粮还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另外粗粮也有利于防止高血糖,如果将葡萄糖的血糖指数定为100,那么富强粉馒头为88.1,精米饭为83.2,而小米为71,糙米饭为70,燕麦为55.,使血糖上升平缓,所以适量吃粗粮对老年人是非常有好处的。
由于老年人容易发生便秘,糖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会增加,所以适量吃粗粮对老年人有益。建议老年人每天能吃到100g(2两)粗粮或全谷类食物。
最后,由于老年人咀嚼功能会有所下降,所以建议老年人选择蒸、煮、炖等方式烹调粗粮和其它食物,做到健康吃粗粮,享受健康的老年生活。
粗粮过量对老年人的危害很多老年朋友都听说粗粮好,殊不知粗粮过量危害也是很大的。粗粮摄入过量可影响老年人的消化吸收,本来老年朋友们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比年轻人低,粗粮吃多了影响更大,老年人粗粮摄入过量还会影响某些矿物质的吸收,比如说钾、钙等,另外粗粮摄入过量还会导致便秘,所以吃粗粮一定要适量。
过量吃粗粮危害健康
如果粗粮吃得太多,就会影响消化。过多的纤维素可导致肠道阻塞,脱水等急性症状。
长期过食粗粮,还会影响吸收,使人体缺乏许多基本的营养元素。所谓“面有菜色”,就是纤维素吃得太多,导致营养不良的典型表现
对于那些养分需要量大的“特殊”人群来说,过食粗粮,影响吸收而造成的危害最明显,这些人包括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
膳食纤维还具有干扰药物吸收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某些降血脂药和抗精神病药的药效。
粗粮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里面可以形成一种膜,可以阻碍糖的吸收,阻碍脂肪的吸收,控制血糖。粗粮中的不可溶的膳食纤维则可以促使粪便形成。但是粗粮有些营养成分在体内分不清楚,有可能把体内的其他营养也带走,当粗粮大量吃的时候,在延缓糖的吸收的时候,它可能把钙也带掉了,所以可能会导致缺钙,也可能会加速丢失点铁,也可能加速丢失点微量元素锌,还有可能吃了之后肚子很胀,你就吃不下去你该吃的其他食物了。
另外有一些吃了食物,并不能正常的消化排泄,而是有一定的延迟,这样就形成了胃排空延迟,胃里的食物下不去,而且还在胃里把胃酸从贲门反出来。这类人群就不适合吃粗粮。
吃一个月的粗粮会瘦吗 粗粮吃多了会怎样
1、长期过食粗粮,还会影响吸收,使人体缺乏许多基本的营养元素。所谓“面有菜色”,就是纤维素吃得太多,导致营养不良的典型表现。
2、对于那些养分需要量大的“特殊”人群来说,过食粗粮,影响吸收而造成的危害最明显,这些人包括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
3、粗粮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里面可以形成一种膜,可以阻碍糖的吸收,阻碍脂肪的吸收,控制血糖。粗粮中的不可溶的膳食纤维则可以促使粪便形成。但是粗粮有些营养成分在体内分不清楚,有可能把体内的其他营养也带走。
4、当粗粮大量吃的时候,在延缓糖的吸收的时候,它可能把钙也带掉了,所以可能会导致缺钙,也可能会加速丢失点铁,也可能加速丢失点微量元素锌,还有可能吃了之后肚子很胀,你就吃不下去你该吃的其他食物了。
孕妇吃粗粮有什么好处
准妈妈的膳食不宜吃得过精, 要粗细搭配,适量进食粗粮,以免造成某些营养元素吸收得不够。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吃粗粮,也要讲究方法,吃得不对反而会对身体有害。
准妈妈吃主食,适宜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尤其不要因为刻意追求精致而使得某些营养元素吸收不够,因为有些营养素更多是包含在粗粮里。粗粮还有意想不到的食疗作用,比如玉米、红薯、糙米,就是粮食中的上等精品。经常吃粗粮的孕妇其胎儿的流产和早产的发生率较低。
粗粮里含有比较丰富的纤维素,摄入过多纤维素可能影响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如燕麦片和补铁剂或补钙剂一起吃,会影响孕妇对铁、钙的吸收;吃奶制品时同时吃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粗粮,也会影响对钙的吸收。大量纤维素摄入还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等的吸收。过多食用粗粮不仅不能够促进消化,还会影响消化和吸收。所以准妈妈吃粗粮不宜多。
怀孕期间适量补充粗粮是好事,但要注意不能和奶制品、补充铁或钙的食物或药物一起吃,最好间隔40分钟左右。
吃粗粮及时多喝水,粗粮中纤维素需要有充足水分做后盾,才能保障肠道正常工作。一般多吃1倍纤维素,就要多喝1倍水。
循序渐进,突然增加减少粗粮进食量会引起肠道反应。平时以肉食为主的准妈妈,增加粗粮进食量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搭配荤菜,当我们每天制作食物时,除了顾及口味嗜好,还应该考虑荤素搭配,平衡膳食。每天粗粮摄入量以30-60克为宜,并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