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太溪的神奇功效 太溪穴位层次解剖
针刺太溪的神奇功效 太溪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小腿内侧皮神经分布,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4腰神经。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
3.针的前方是胫骨后肌腱和趾长屈肌腱,针的后方是跟腱和跖肌腱,上述结构均由胫神经支配。
4.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1,2骶神经。
5.若偏向前外方刺,可刺到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产生向足底放射的麻电样感觉。
针刺太溪的神奇功效
太溪为足少阴神经腧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安心神之效,以滋肾为要,现代常用于咽喉炎,齿痛龈肿,耳聋耳鸣,不寐,遗精,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腰背痛,足跟痛,腰肌劳损,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等症。
化脓性扁桃体炎怎么治疗 针灸疗法
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经络传感主要是肺经和肾经,所以中医中可以采用针刺泄肾经和肺经的穴位取得较快的治疗效果,常刺穴位包括:筑宾穴、太溪穴、少商穴、商阳穴,一般来说针刺后可以立刻止痛,数小时后可以退热。
筑宾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此穴可以散热降温。
太溪穴: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可以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少商穴: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
商阳穴:该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要治疗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疾病。
针刺太溪的神奇功效 太溪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肾俞,风池,百会,悬颅,飞扬,太冲,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潜阳,治疗肝肾阴虚,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
2.配听会,耳门,曲泉,复溜,针刺补法,滋阴从而,治疗肾阴虚耳鸣,耳聋。
3.配照海,鱼际,少泽,廉泉,针刺补泻兼施,滋阴降火,清咽利喉,治疗阴虚火旺之咽喉疼痛,咽干口燥。
4.配颊车,下关,合谷,行间,针刺补泻兼施,养阴清热,疏泄阳明,治疗阴虚胃火牙痛。
5.配尺泽,鱼际,孔最,列缺,针刺补泻兼施,滋水清金,止血凉血,治疗阴虚火旺之咳血,咯血。
6.配肾俞,志室,关元,气海,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肾气,治疗肾虚遗精,滑精,男子不育,遗尿,小便频数等。
7.配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针刺补法,调理冲任,补养精血,治疗肾虚冲任失养之月经不调,闭经,女子不孕,带下。
8.配复溜,关元,百会,针刺补法,补益肾精,治疗髓海空虚之眩晕。
9.配脾俞,关元,气海,中极,足三里,阴陵泉,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温肾补脾,治疗脾肾阳虚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带下,不孕等。
厥阴头痛的治疗
1、太阳头痛治宜疏通太阳经脉。穴位选取天柱、后溪、昆仑、玉枕、束骨。天柱宜斜向下刺,不宜针刺过深,通常深度为0.5-1寸,束骨直刺0.5-1寸。针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阳明头痛治宜疏通阳明经脉。穴位选取上星、阳白、印堂、攒竹、合谷、解溪。上星沿皮向后刺入0.5-1寸,阳白用提捏进针法平刺0.5-1寸,解溪直刺0.3-0.5寸。针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少阳头痛治宜疏通少阳经脉。穴位选取风池、率谷、外关、阳陵泉。率谷穴沿皮斜向耳根方向针刺,刺入深度为1寸左右,侠溪直刺0.3-0.5寸,阴陵泉直刺1-2寸,针用泻法,留针20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厥阴头痛治宜疏通厥阴经脉。穴位选取百会、四神聪、太冲、肝俞、前顶。四神聪四穴斜刺或平刺向正中百会穴,深度为0.3-0.5寸,前顶沿皮刺0.5-1寸,太冲直刺0.3-0.5寸。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太溪的作用 太溪穴穴名解析
太,大的意思;溪,溪流的意思。“太溪”的意思是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此穴内物质是然谷传来的冷降之水,到达本穴后,冷降水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而得名。
“太溪”也称“大溪”,“吕细”,“吕细”的意思是形容在此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
阳溪的神奇功效 针刺阳溪的作用
类属:属手阳明大肠经,为该经经穴。
穴性:散风清热,舒筋利节。
主治病症 :
1.风热上扰之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
2.局部经络主治之腕臂痛,活动不利诸症。
阳溪的神奇功效 阳溪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6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的分支通过,穴区附近还有起于手背静脉网桡侧的头静脉通过。
3.由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通过,两肌均有桡神经深支的分布-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肌肉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颈神经组成。
4.经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前面:桡侧腕长伸肌由桡神经支配。到该处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颈神经组成。
深层有桡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太溪穴怎么针刺
太溪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内踝最突起处与跟腱指尖的中点,胫后动脉后方。由足内踝尖往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内测刺向外,与小腿内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可透昆仑穴,深0.5寸,局部可有酸胀感;直刺,略偏向内踝,深0.3-0.5寸,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留针3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针刺太溪的作用
太溪为足少阴神经腧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安心神之效,以滋肾为要,现代常用于咽喉炎,齿痛龈肿,耳聋耳鸣,不寐,遗精,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腰背痛,足跟痛,腰肌劳损,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等症。
针刺太溪注意事项
1.忌针刺手法过强,进针后会有触电样针感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改变进针角度再刺入,如仍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2.深刺透昆仑穴,应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以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3.本穴皮下肌肉浅薄,位于关节附近,一般不宜使用艾柱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
天溪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天溪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浅层布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胸肩峰动,静脉的胸肌支和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针灸治疗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 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上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后溪、内关 、中脘、建里等;第二组取下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公孙、内庭 、下脘、水分、天枢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选用双侧14~16个穴位。
另外,第三组穴位应根据受累关节或受累器官情况,选用受累关节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 关神经节段区内的穴位,并与上述两种处方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直刺合谷、内关1.2±0.2寸,直刺后溪0.8± 0.2寸,直刺中渚0.6±0.2寸,直刺中脘、建里1.4±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三阴交 1.4±0.2寸,直刺公孙、太溪、内庭0.8±0.2寸,直刺下脘、水分、天枢1.4±0.2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以中等强度的捻转手法为主,捻 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5~10秒。
3.按语:治疗本病的取穴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考虑对局部机能的调节和镇痛,故取用 局部穴位,如上肢的合谷、中渚、后溪、内关,下肢的公孙、内庭;二是考虑对整体免疫机能的 调节,故取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这些穴位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对本病的 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三是考虑对脾脏功能的调节,故取用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脾脏 是机体最大的淋巴组织,发生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时,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一部分 即来源于脾脏。脾脏分布着来自T6~T10节段的交感神经,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就是分 布在T6~T10节段神经支配区内的穴位。下肢的公孙、内庭等穴位也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对 本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二 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上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后溪、内关 、曲池、中脘、建里等;第二组取下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公孙 、内庭、下脘、水分、天枢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选用双侧8~12个穴位。
另外,第三组穴位应根据受累关节或受累器官情况,选用受累关节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 关神经节段区内的穴位,并与上述两种处方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 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的上肢的穴位与腹部穴位之间,在第二组的下肢的穴位与腹部穴位之 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 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双侧的10~14个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 ~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 灸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上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后溪、内关 、上脘、中脘、建里等;第二组取下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公孙 、太冲、内庭、下脘、水分、天枢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每次选用双侧14~16个穴位。
另外,第三组穴位应根据受累关节或受累器官情况,选用受累关节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 关神经节段区内的穴位,并与上述两组穴位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 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2次。
侠溪疼是哪里有问题 侠溪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4趾的趾长,短伸肌腱与第5趾的趾长,短伸肌腱之间-第4趾与第5趾的近节趾骨底之间。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
阴虚火旺失眠怎么办 按摩太溪穴
按摩部位:太溪穴,该穴位在足内侧,是肾经的原穴。
做法:盘腿坐正,以左手拇指指腹旋按右侧太溪穴,先顺时针旋按20次,然后逆时针再20次,同样的方法,用右手大拇指指腹旋按左侧的太溪穴,按摩该穴位时力度应该适中,每次以5分钟为宜,一天两次最好。
功效:太溪穴是主肾经的大穴,按摩该穴位对全身都有调理作用,肾虚或阴虚火旺者引起的头晕目眩失眠,都可以适用这一方法。
太溪的针刺方法 针刺太溪注意事项
1.忌针刺手法过强,进针后会有触电样针感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改变进针角度再刺入,如仍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2.深刺透昆仑穴,应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以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3.本穴皮下肌肉浅薄,位于关节附近,一般不宜使用艾柱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
周围神经损伤针灸改善
周围神经损伤以桡神经损伤和腓总神经损伤最常见。针灸治疗一般以循经取穴和按神经干取穴相结合。[1]
参见桡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的针灸治疗:选穴分肩贞、曲池与手三里、合谷两组,每次取一组,使用电针机,肩贞及手三里接负极、曲池和合谷接正极,频率为20~30次/分,逐渐加大电量,以患者出现抬腕动作或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隔日1次。另外,可配合梅花针,穴位注射等法治疗。[2]
参见腓总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的针灸治疗,取用患肢委中、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太溪、商丘等穴。刺委中要求有触电样感觉向足底或足背外侧放散,足三里、阳陵泉、太溪行提插捻转补法,解溪、太冲、商丘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另外,可配合梅花针、电针、穴位注射等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