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脘的作用与好处 中脘的作用

中脘的作用与好处 中脘的作用

中脘穴是4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间,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该穴具有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之功,主要作用于治疗各种胃腑疾患,包括胃痛,腹痛,腹胀,呃逆,反胃,肠鸣,泄泻,胃炎,胃溃疡,胃扩张等症。具体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艾灸中脘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中脘的最佳时间

艾灸中脘一般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饭前饭后,早晚皆可,注意不要空腹时候灸,也不宜在过饱的状态下灸,最好在饭后一个小时后施灸。

每次灸15-20分钟,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日可以连续灸,以后则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

小儿推拿中脘的作用

推拿中脘具有健脾养胃,降逆利水的作用,主治小儿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嗳气,食积等病症。

按摩中脘的作用 中脘主治疾病

中脘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反胃吞酸,呕吐,呃逆,完谷不化,肠鸣,泄泻,赤白痢疾,便秘,黄疸,疳积,中暑,癫狂,头痛,喘息不止,月经不调,经闭,妊娠恶阻等症。

艾灸中脘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中脘的功效

中脘穴是4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间,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同时号称胃”灵魂腧穴“,该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效,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按摩中脘的作用

中脘穴属任脉,为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故本穴可用于治一切腑病。

按摩中脘的作用与好处 中脘穴的配伍功效

1、中脘穴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

2、中脘穴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

3、中脘穴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4、中脘穴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5、中脘穴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中脘按摩方法

1.用手掌紧贴中脘,与穴位之间不能移动,而皮下的组织要被揉动,幅度逐渐扩大,揉按100-200次,坚持每天按揉,可缓解小儿腹泻,呕吐,腹胀,腹痛等症。

2.配伍梁门,内关,足三里一起按摩,以拇指指腹按揉穴位各3-5分钟,垂直于穴位表面皮肤按压,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可治疗胃脘痛。

相关推荐

按摩上脘的作用与好处 上脘配伍疗法

1、上脘穴配丰隆穴:治纳呆; 2、上脘穴配天枢穴、中脘穴: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艾灸中脘有什么功效作用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任脉之上,它是胃之募穴,也就是胃之精气反应至胸腹的特殊穴位,艾灸该穴位具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通腑降气之功效。艾灸该穴位能够治疗胃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 泄泻等症。

艾灸中脘的最佳时间 中脘穴位释义

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该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中脘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可灸,散寒除湿,理气和中,如配足三里,梁丘,合谷,胃俞,治疗寒积胃痛;配足三里,大横,公孙,合谷,治疗寒积腹痛;配脾俞,胆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治疗寒湿阴黄;配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治疗寒湿霍乱;配大椎,外关,合谷,治疗外感风寒之呕吐。 2.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调理肠胃,消积导滞,如配天枢,内庭,治疗饮食停滞之纳呆,泄泻,便秘;配足三里,内关,治疗饮食停滞,胃气上逆之嗳气,恶心,呕吐;配丰隆,内庭,神门,通里,治疗宿食停滞,胃气不和之失眠,心烦。 3.本穴

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如配梁门,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食滞胃肠之腹痛,腹胀,胃痛,泄泻,便秘;配璇玑,梁门,腹结,足三里,治疗食不化,伤食呕吐。 2.配天枢,水分,神阙,阴陵泉,针刺补法,灸神阙,水分,温阳散寒,和中止痛,治疗寒邪客胃之腹痛,腹胀,腹内痞块,呕吐,泄泻等。 3.配天枢,阴陵泉,足三里,针刺泻法,清利湿热,治疗胃肠湿热之泄泻,便秘,痢疾等。 4.配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木郁乘土之胃痛,腹痛,泄泻等。 5.配中脘,天枢,脾俞,关元,足

三伏天艾灸养生 三伏天艾灸可以治暑湿症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三伏灸灸哪里 腹泻对应穴位

有些人经常腹泻,这是脾胃虚弱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引起的,三伏天可以好好调理,此穴位也适用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人群。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

中脘属奇经八脉之任脉,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上脘按摩手法 上脘的作用主治

1.上脘具有健脾安胃,清热化痰,宁神的作用,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反胃,呕吐,食不化,胃痛,纳呆,腹胀腹痛,咳嗽贪多,胃炎,胃扩张,膈肌痉挛,肠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2.上脘配伍中脘,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能治疗胃脘疼痛,饮食不化;配伍丰隆,有理气止痛,清热化痰的作用,能治疗心痛呕吐,伤寒吐蛔;配伍神门,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能治疗失眠烦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穴位按摩法

宣肺祛痰治打鼾 中脘是腑的会穴,凡是脾胃失调、运化失常导致的各类脏腑相关疾病都可以用中脘治疗。肺脏病变的咳嗽、哮喘等以及脾虚引起的痰多等问题,用 中脘都有极好的效果。中脘既能宣肺,又能祛痰,所以中脘是治疗打鼾的理想穴位。中脘在上腹部,肚脐上4寸。 中脘等 天枢在腹中部,离肚脐眼正中2寸。取穴的时候从肚脐眼正中向左或者右量2横指即是。天枢属于胃经,又靠近胃部,所以它调理胃肠、补虚化湿的 作用很好,湿生痰,用它与中脘协同作用,能够增强治疗打鼾的功效。 阴陵泉是脾经的五输穴里的合穴,善于调节脾脏的功能。脾主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