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何首乌的临床应用

何首乌的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①治疗疟疾

取何首乌6~8钱,甘草0.5~1钱(小儿酌减),每日1剂,浓煎2小时,分3次食前服用,连用2天。治疗17例,15例于服药后症状消除,停止发作;2例在服药4剂后控制发作。4个月后有2例复发,仍以何首乌治愈。疟原虫转阴时间大体在症状控制后2~21天。治疗过程中一般无副作用,仅个别有轻微腹泻及腹隐痛现象。

②治疗百日咳

取何首乌2~4钱,甘草0.5~1钱,水煎,每日1剂,分4~6次口服。治疗35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19例,基本痊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完全消失,仅遗下不时二、三声咳嗽)8例,好转(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次数显著减少,咳时短暂)4例,无效4例。经观察,对无合并症、特别是用各种抗菌素疗效不显或晚期病例,有明显疗效。如属初起,可再加车前草、百部、白前、连翘、银花煎服;对鼻出血、咯血、咯痰困难、喘咳有哮鸣音者,酌加对症治疗,以提高疗效。一般无副作用,有些服后有轻度腹泻现象,可加少许诃子或罂粟壳。

③降低血清胆甾醇

将何首乌制成片剂(内含70%浸膏及30%制首乌粉剂),每次5片,日服3次,连用半月至3个月;或用何首乌1两煎服,每日1次,连服1~2个月。用片剂治疗88例,有78例下降,2例不变,8例上升。用煎剂(个别用片剂)观察20例,16例下降,4例上升。服后少数病例有胸闷、升火感,个别大便次数增多。如连渣内服,其作用似更明显,腹泻现象亦较显著;片剂较煎剂作用明显,大便次数亦增多,但仍能耐受。由此似可说明首乌降低胆甾醇的有效成分可能在药渣部。

另据报道,有用何首乌2钱,桑寄生6钱,黄精3钱,为1日量,制成片剂(何首乌研粉过120目筛;桑寄生、黄精水浸1小时后煎2次各20分钟,过滤浓缩成膏,烘干研粉。二者混匀压片),分2~3次服。观察86例,治疗前血清胆甾醇均在250毫克%以上,平均值为295.4±41.6毫克%,最高者在400毫克%以上。经服药2个月后,血清胆甾醇下降者51例,下降最多者为190毫克%,无明显变化(波动范围在±20毫克%以内)者29例,上升者6例,上升最多者为83毫克%;平均值为257.2±51.1毫克%,平均下降38.2±47.1毫克%。测定β-脂蛋白者76例,治疗前平均值为755.7±355.0毫克%,治后平均值为672.1±256.0毫克%,平均下降84.6±257.0毫克%。治疗后停药1个月复查,其降脂效果尚较稳定。眼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对伴存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亦无不良影响。

④治疗疖肿

取新鲜何首乌2斤,切片,放锅内(勿用铁锅)加水浓煎成250毫升。外搽患处,每日1~3次。治疗7例,均在3天内痊愈。

何首乌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疟疾

取何首乌6~8钱,甘草0.5~1钱(小儿酌减),每日1剂,浓煎2小时,分3次食前服用,连用2天。治疗17例,15例于服药后症状消除,停止发作;2例在服药4剂后控制发作。4个月后有2例复发,仍以何首乌治愈。疟原虫转阴时间大体在症状控制后2~21天。治疗过程中一般无副作用,仅个别有轻微腹泻及腹隐痛现象。

②治疗百日咳

取何首乌2~4钱,甘草0.5~1钱,水煎,每日1剂,分4~6次口服。治疗35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19例,基本痊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完全消失,仅遗下不时二、三声咳嗽)8例,好转(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次数显著减少,咳时短暂)4例,无效4例。经观察,对无合并症、特别是用各种抗菌素疗效不显或晚期病例,有明显疗效。如属初起,可再加车前草、百部、白前、连翘、银花煎服;对鼻出血、咯血、咯痰困难、喘咳有哮鸣音者,酌加对症治疗,以提高疗效。一般无副作用,有些服后有轻度腹泻现象,可加少许诃子或罂粟壳。

③降低血清胆甾醇

将何首乌制成片剂(内含70%浸膏及30%制首乌粉剂),每次5片,日服3次,连用半月至3个月;或用何首乌1两煎服,每日1次,连服1~2个月。用片剂治疗88例,有78例下降,2例不变,8例上升。用煎剂(个别用片剂)观察20例,16例下降,4例上升。服后少数病例有胸闷、升火感,个别大便次数增多。如连渣内服,其作用似更明显,腹泻现象亦较显著;片剂较煎剂作用明显,大便次数亦增多,但仍能耐受。由此似可说明首乌降低胆甾醇的有效成分可能在药渣部。

另据报道,有用何首乌2钱,桑寄生6钱,黄精3钱,为1日量,制成片剂(何首乌研粉过120目筛;桑寄生、黄精水浸1小时后煎2次各20分钟,过滤浓缩成膏,烘干研粉。二者混匀压片),分2~3次服。观察86例,治疗前血清胆甾醇均在250毫克%以上,平均值为295.4±41.6毫克%,最高者在400毫克%以上。

经服药2个月后,血清胆甾醇下降者51例,下降最多者为190毫克%,无明显变化(波动范围在±20毫克%以内)者29例,上升者6例,上升最多者为83毫克%;平均值为257.2±51.1毫克%,平均下降38.2±47.1毫克%。测定β-脂蛋白者76例,治疗前平均值为755.7±355.0毫克%,治后平均值为672.1±256.0毫克%,平均下降84.6±257.0毫克%。治疗后停药1个月复查,其降脂效果尚较稳定。眼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对伴存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亦无不良影响。

④治疗疖肿

取新鲜何首乌2斤,切片,放锅内(勿用铁锅)加水浓煎成250毫升。外搽患处,每日1~3次。治疗7例,均在3天内痊愈。

何首乌的临床应用

1、治疗疟疾:取何首乌6-8钱,甘草0.5-1钱(小儿酌减),每日1剂,浓煎2小时,分3次食前服用,连用2天。治疗17例,15例于服药后症状消除,停止发作;2例在服药4剂后控制发作。4个月后有2例复发,仍以何首乌治愈。疟原虫转阴时间大体在症状控制后2-21天。治疗过程中一般无副作用,仅个别有轻微腹泻及腹隐痛现象。

2、治疗百日咳:取何首乌2-4钱,甘草0.5-1钱,水煎,每日1剂 分4-6次口服。治疗35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19例,基本痊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完全消失,仅遗下不时二、三声咳嗽)8例,好转(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次数显著减少,咳时短暂)4例,无效4例。经观察,对无合并症、特别是用各种抗菌素疗效不显或晚期病例,有明显疗效。如属初起,可再加车前草、百部、白前、连翘、银花煎服;对鼻出血、咯血、咯痰困难、喘咳有哮鸣音者,酌加对症治疗,以提高疗效。一般无副作用,有些服后有轻度腹泻现象,可加少许诃子或罂粟壳。

3、降低血清胆甾醇:将何首乌制成片剂(内含70%浸膏及30%制首何首乌-原植物(图2)乌粉剂),每次5片,日服3次,连用半月至3个月;或用何首乌1两煎服,每日1次,连服1-2个月。用片剂治疗88例,有78例下降,2例不变,8例上升 用煎剂(个别用片剂)观察20例,16例下降,4例上升。服后少数病例有胸闷、升火感,个别大便次数增多。如连渣内服,其作用似更明显,腹泻现象亦较显著;片剂较煎剂作用明显,大便次数亦增多,但仍能耐受。由此似可说明首乌降低胆甾醇的有效成分可能在药渣部。另据报道,有用何首乌2钱,桑寄生6钱,黄精3钱,为1日量,制成片剂(何首乌研粉过120目筛;桑寄生、黄精水浸1小时后煎2次各20分钟,过滤浓缩成膏,烘干研粉。二者混匀压片),分2-3次服。

白首乌与何首乌的区别

何首乌:

何首乌药用历史悠久,唐代《何首乌传》记载了何首乌的植物形态,以后历代本草多有记载,与现代药典收载的何首乌来源相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

何首乌药材商品多为厚片,外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横切面呈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根据实际观察有的多于11个),即习称的“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以个大、外皮红褐色、体重质坚实、断面显云锦花纹、粉性足者为佳。

生品何首乌与制何首乌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也不相同。生何首乌的炮制方法是除去杂质后洗净、稍浸、润透、切块、干燥,饮片呈不规则的块(有的不经切制直接用片);性味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等功能,用于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等病症,用量3~6克。

而制何首乌炮制方法是取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置非铁质的适宜容器内,炖至汁液吸尽,取出,干燥;或用黑豆汁拌匀后蒸,蒸至内外均呈棕褐色,取出,干燥。北京的方法是用黑豆汁加黄酒蒸,但是现在很少采用这种炮制方法了。

制何首乌呈不规则皱缩状的块片,厚约l厘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质坚硬,断面角质样,棕褐色或黑色;气微,味微甘而苦涩。制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等功能,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等病症,临床也用于血脂异常,或作为抗衰老药物应用,用量为6~12克。

因何首乌含有卵磷脂、蒽醌类衍生物,并含丰富的钙、锌、铁等无机元素,以及氨基酸类化合物等成分,有延缓衰老、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菌等药理作用。生何首乌因含有结合性的蒽醌类衍生物,具有致泻作用,所以临床使用生何首乌较少,而主要应用制何首乌。

白首乌:

与何首乌不同,白首乌别名隔山消、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是少用中药,在北京等地中医临床基本不用,为萝藦科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Wight或戟叶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的块根。前者在江苏部分地区应用并有栽培,后者又名“泰山何首乌”,产于山东等地。还有的地区将同属多种植物作为白首乌民间应用。

白首乌药材呈类圆柱形、长纺锤形或纵切的半圆柱形、梭形,外表面淡黄棕色至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坚实,断面或切面白色,粉质。需要注意的是,白首乌没有何首乌那样的“云锦花纹”,味初甜后苦。

白首乌性味甘、微苦、平,归肝、肾、脾、胃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等功效,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阳萎遗精、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痈疮肿毒等症,常用量为6~15克。

白首乌即牛皮消中含有较高的磷脂、甾体酯苷、氨基酸等成分,戟叶牛皮消含有苷类、磷脂等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降血脂等药理作用。它的功用与何首乌完全不同,临床应用应注意区别。

看了以上的介绍,现在你知道白首乌与何首乌的区别有哪些了吧,在购买与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哦。

柴胡临床应用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柴胡作为临床常用中药,临床常配伍应用,总结其有疏郁、升清、散邪、清热之功。

疏郁 柴胡长于疏达肝、胃、胆、三焦之气机,张锡纯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又谓:“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能疏通胃气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正说明柴胡有疏郁作用。可治疗肝郁之疾、胆道疾病、月经不调之症。常伍香附、郁金、枳壳、陈皮等。代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均以柴胡为主药。

升清 柴胡味轻,具升阳之性,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李东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方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汤等。常配伍升麻、生口芪等常治疗清阳下陷、中气不升、上气不足之证。

散邪 柴胡的散邪作用,已为张仲景所重视,张景岳创“新方八阵”立方十五,柴胡占其十三方。均分别体现了柴胡具有寒散、温散、平散、补散之作用。其寒散配黄芩、生地、石膏、竹叶,温散配细辛、半夏、生姜,平散配防风、生姜,补散配当归、白芍、熟地,均取其有很好的散邪外出功能。

清热 柴胡具有良好的清热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其能治“寒热邪气”《伤寒论》有小柴胡汤专治热传少阳,热入血室之证。清热临床常配伍黄芩、青蒿、丹皮、栀子等品。无论外感热邪或脏腑郁热均可使之,其效验迅捷。《药性论》也谓其:“主时疾,内外热不解”。

蚕蛹临床应用

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是体弱、病后、老人及妇女产后的高级营养补品。

蚕蛹能产生具有药理学活性的物质,可有效提高人体内白细胞水平,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缓人体机能衰老,蚕蛹油可以降血脂、降胆固醇、对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改善肝功能有显著作用。

蚕蛹味甘、辛、咸,性温。入脾、胃经;可补肾壮阳,补虚劳,祛风湿;可作为男子阳痿、遗精补益、小儿疳积、消瘦、消渴之食用。

炒蚕蛹:蚕蛹炒熟,调蜜吃,治小儿疳积、消瘦、消渴之食用。酒煮蚕蛹汤:蚕蛹30克,米酒1盅,水1盅,同煎取汁约1盅服,治消渴,或心烦神乱。

什么样的何首乌好呢

何首乌: 内服:煎场,10~20g,以体重、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去中药店买已经片好的。 临床应用有生首乌和制首乌之别。生首乌能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主治瘰疡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制首乌功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主治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现代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脂血症 。

生制首乌性味相同,功效主治不同。实验表明其成分、作用毒性均有差异,生首乌经炮制后所含结合型蒽醌可转变为游离型,因而生首乌有轻度泻下作用而制首乌则无;生首乌有明显毒性而制首乌毒性甚小,

天下首乌,从颜色上分为三种,赤,黄,白,三者不同颜色则有不同的药理,虽说都有黑发功能,但重点是不同的.赤者补血补肾,黄色重在养胃,白首乌重在补脾.而白首乌,其实与首乌根本不是一科,只叫大家都这么叫,就叫习惯了.

石韦临床应用

①治疗支气管哮喘:4~9岁每日用石韦全草5钱,10~15岁1两,16岁以上1.5两。每两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趁热加入冰糖1两,分3 次服,3天为一疗程。观察11例,服药后喘息消失者7例,减轻者2例,无改变者2例。多数在服药的当天哮喘症状即开始平息,其他症状于次日或第3天消失,但停药后往往仍有复发,复发时间最短者为2周。复发时再用同法治疗,仍然有效。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曾采用庐山石韦单味煎剂、冲剂、提纯石韦"410"糖浆及复方庐山石韦冲剂进行临床观察,均取得不同程度疗效,其中以石韦"410"糖浆的效果较为满意。

⑴煎剂:鲜庐山石韦全草每天1.6两(第一疗程用全草,第二疗程去毛、叶柄及主脉),头煎加水300毫升,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加水150毫升,沸后煎20分钟。混合2次煎液,以8层纱布过滤,分2次服。疗效:第1疗程服药人数计21例,有效率为47.6%,其中显效1例。服药2个疗程的16例,有效率为87.5%,其中显效1例。副作用主要有心馆,胸骨后不适,饥饿感,尿量增多及头晕,停药后症状即消失。

⑵冲剂:日服3次,每次1 包,相当于生药1两。治疗117例,服药一个疗程的有效率为47%,其中显效12例,好转43例,无效62例;两个疗程的有效率为57.6%,其中控制者 3例,显效22例,好转39例,无效47例。继续服用到3、4个疗程时,有效率可增至87.5%与82%,显效率增为46.2~51%。说明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⑶提纯石韦"410"糖浆:每天2次,每次15毫升(相当生药1.5两),10天为一疗程,共服二个疗程。治疗40例,第一疗程有效者31例(78.2%),其中显效16例(40%);继续服用第二疗程的36人,有效率为88.9%,显效率为55.6%。个别患者每天服3次,疗效更为显著。

姜的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 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3、解毒。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相关推荐

木鳖子临床应用

外用治疗牛皮癣、干癣、秃疮等有一定效果用法:将木鳖子去外壳,蘸醋在粗瓷器上(如碗底)磨取药汁,临睡前用棉花或毛笔蘸涂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 涂药前患处先用盐水洗净;癣病蔓及周身者可分期分片治疗。 一般1钱木鳖子仁约需10毫升醋研磨,其药汁可涂3x2厘米癣面5~7处。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茎有棱,无毛,卷须单一,与叶对生。叶互生,圆心形,直径7~14cm,3~5中裂或深裂,偶有7裂,裂片卵形或长卵形;叶柄顶端或叶片基部有2~5腺体。花单性同株;雄花梗细长,每花具1大苞片,花萼黑褐色,有黄白色斑点,花冠

最经典的抗衰老中药

何首乌 宋代《开宝本草》称之“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现代研究发现,何首乌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对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并可调节血清胆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细胞转化和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何首乌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人参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

茵陈的临床应用

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取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黄疸初期时,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者,则配栀子、大黄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放入茵陈蒿汤。如果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显著,脉濡缓,则须配五苓散,方如茵陈五苓散。 2、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黄色暗晦如烟熏,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等病),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此时须配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

花椒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用麻油2~4两,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3~4钱,至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1次服完。治疗8例儿童患者,均于服药后15~30分钟腹痛停止,随后排便,有的同时排出蛔虫。如梗阻时间过长,中毒症状明显,有肠坏死或有阑尾蛔虫可能者,则不宜服用。[8] ②治疗血吸虫病试用于早、中期血吸虫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服药后食欲增加,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用法:花椒炒研成粉装胶囊,成人每天5克,分3次服。20~25天为一疗程。[8] ③治疗蛲虫病花椒1两,加水2市斤,煮沸40~50分钟,过滤。取微温滤

人参的临床应用

1、用于急救大剂量的人参(15-50克)煎服或炖服,或以人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0.57克)2-4毫升行肌肉或静脉注射,可用于心原性休克的急救,或其它一时极端垂危的病人;人参与附于合用可以救治亡阳虚脱。 2、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人参对于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症状。人参对不正常的血压具有调整作用,或认为不同的剂量可以出现不同的作用:小剂量能提高血压,大剂量能降低血压。成人1日的常用量为0.2-3钱;人参浸膏(每毫升等于1克生药),每次服20-40滴,日

辣椒的临床应用

治疗腰腿痛: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按2∶3∶1)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用时涂于油纸上贴于患部,外加胶布固定。治疗65例,有效者25例,明显见效者23例,症状消失者 1例,无效16例。多数在用药后15-30分钟内局部发热,1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部分病人有触电感。发热烧灼感常持续2-24小时,最长可持续48小时,并有全身热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药后觉关节活动灵活柔软,有轻快感。检查可见局部充血、发热,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和水泡。 治疗一般外科炎症:取老红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处,每日1次;或

肉桂的临床应用

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本品甘热助阳补火,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常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多与附子、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肾气丸、右归饮。若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可用本品以引火归源,常与山茱萸、五昧子、人参、牡蛎等同用。[5] 用于心腹冷痈,寒疝作痛等。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可单用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治脾肾阳虚的腹痈呕吐、四肢厥冷、大便塘泄,常与

花椒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用麻油2-4两,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3-4钱,至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1次服完。治疗8例儿童患者,均于服药后15-30分钟腹痛停止,随后排便,有的同时排出蛔虫。如梗阻时间过长,中毒症状明显,有肠坏死或有阑尾蛔虫可能者,则不宜服用。 ②治疗血吸虫病:试用于早、中期血吸虫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服药后食欲增加,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用法:花椒炒研成粉装胶囊,成人每天5克,分3次服。20-25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蛲虫病:花椒1两,加水2市斤,煮沸40-50分钟,过滤。取微温滤液25

甘松的临床应用

功能:理气止痛,醒脾健胃。 主治:诸风脾郁、腹胀痛、风疳、癔病、脚气、痔漏。 临床应用:甘松醒脾畅胃之药,治心腹卒痛,消脘腹胀满,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1、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常与当归、白芍等配伍,有温而不燥,甘而不滞之功,治脾阳虚,可与三柰配伍同用。 2、治霍乱转筋,甘松为必要之药,可与附片、黄连、吴茱萸等配伍,治真寒霍乱,极有捷奏之效。 使用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用量:2~4.5g;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患处。

茯苓的临床应用

1.防治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每日1两,1次或2次煎服,每周连服3日,共服5周。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1:5.58。治疗:土茯苓100克(病情重而体质较好者可用至5两),甘草15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对高热、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丙,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治疗18例均愈,16例于服药2~3剂、3例于服药4~5剂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3.6天。或用土茯苓4两,地榆、青蒿、白茅根各50克煎服。每日1~3剂,热退后每日1剂,4次分服。同时配合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