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的临床应用
人参的临床应用
1、用于急救大剂量的人参(15-50克)煎服或炖服,或以人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0.57克)2-4毫升行肌肉或静脉注射,可用于心原性休克的急救,或其它一时极端垂危的病人;人参与附于合用可以救治亡阳虚脱。
2、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人参对于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症状。人参对不正常的血压具有调整作用,或认为不同的剂量可以出现不同的作用:小剂量能提高血压,大剂量能降低血压。成人1日的常用量为0.2-3钱;人参浸膏(每毫升等于1克生药),每次服20-40滴,日服2-3次;人参酊(含量10%),每次5毫升,日服2-3次;人参粉,每次3-6分,日服2--3次。
3、对胃和肝脏疾病对慢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过低者,服人参后可见胃纳增加,症状减轻或消失,但对胃液分泌及胃液酸度无明显影响。也有报告称人参可使慢性胃炎病人胃痛消失,食欲增强,大便正常,胃液总酸度增加。对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在一定的治疗条件下,服用人参对于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生蚝临床应用
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该品质重能镇,有安神之功效,用治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常与龙骨相须为用,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亦可配伍朱砂、琥珀、酸枣仁等安神之品。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该品咸寒质重,入肝经,有平肝潜阳,益阴之功。用治水不涵木,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烦躁不安,耳鸣者,常与龙骨、龟甲、白芍等同用,如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治热病日久,灼烁真阴,虚风内动,四肢抽搐之症,常与生地黄、龟甲、鳖甲等养阴、息风止痉药配伍,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3.痰核,瘰疬,瘿瘤,症瘕积聚。该品味咸,软坚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瘿瘤等,常与浙贝母、玄参等配伍,如消瘰丸(《医学心悟》);用治气滞血瘀的症瘕积聚,常与鳖甲、丹参、莪术等同用。
4.滑脱诸证。该品煅后有与煅龙骨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通过不同配伍可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漏,带下等滑脱之证。用治自汗,盗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亦可用牡蛎粉扑撒汗处,有止汗作用;治肾虚遗精,滑精,常与沙苑子、龙骨、芡实等配伍,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治尿频,遗尿可与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龙骨等同用;治疗崩漏,带下证,又常与海螵蛸、山茱萸、山药、龙骨等配伍。
姜的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 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3、解毒。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朴硝的临床应用
朴硝的临床应用:
1、骨蒸热(按:即结核病)。用朴硝粉,每服一茶匙。一天服两次。
2、腹中痞块。用朴硝50克、独蒜一个、大黄末八分,共捣成饼,贴患处,以痞块消除为度。
3、大小便闭,鼓胀欲死。用朴硝150克,泡在一升开水中,饮下。引起呕吐即愈。
4、小便不通。用朴硝15克,茴香酒送下。
5、两眼红肿。用朴硝粉放在豆腐上蒸化,取汁点眼。
6、眼睑红烂。朴硝用水蒸,露一夜,过滤。以清液洗眼。虽久患者亦能治。
朴硝的功效与作用简介
7、退翳明目。取朴硝用厚纸包严,放在怀内,贴肉存一百二十天,取出研细,稍加龙脑。点眼。只要瞳孔未破,虽多年翳障,也可以消散。此方名“白龙散”。又方:朴硝500克,溶热水中,滤过。余汁用瓦罐熬干,露一夜。加铅丹(水飞,炒过)50克、麝香0.25克,再加一点脑子。每日点眼。
8、牙痛。把皂荚煎成浓汁,加入朴硝煎化。倒在石上,等结成霜后,刮取擦牙。
9、喉痹肿痛。用朴硝50克,分次细细含咽,有效。或加丹砂一钱亦可。如感气塞不通,加生甘草末10克吹入喉部。
10、口舌生疮。用朴硝含口中。
柴胡临床应用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柴胡作为临床常用中药,临床常配伍应用,总结其有疏郁、升清、散邪、清热之功。
疏郁 柴胡长于疏达肝、胃、胆、三焦之气机,张锡纯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又谓:“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能疏通胃气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正说明柴胡有疏郁作用。可治疗肝郁之疾、胆道疾病、月经不调之症。常伍香附、郁金、枳壳、陈皮等。代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均以柴胡为主药。
升清 柴胡味轻,具升阳之性,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李东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方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汤等。常配伍升麻、生口芪等常治疗清阳下陷、中气不升、上气不足之证。
散邪 柴胡的散邪作用,已为张仲景所重视,张景岳创“新方八阵”立方十五,柴胡占其十三方。均分别体现了柴胡具有寒散、温散、平散、补散之作用。其寒散配黄芩、生地、石膏、竹叶,温散配细辛、半夏、生姜,平散配防风、生姜,补散配当归、白芍、熟地,均取其有很好的散邪外出功能。
清热 柴胡具有良好的清热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其能治“寒热邪气”《伤寒论》有小柴胡汤专治热传少阳,热入血室之证。清热临床常配伍黄芩、青蒿、丹皮、栀子等品。无论外感热邪或脏腑郁热均可使之,其效验迅捷。《药性论》也谓其:“主时疾,内外热不解”。
心肌炎偏方
(1)归脾丸(《济生方》)
方药组成: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远志、当归、甘草。
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临床应用:心肌炎恢复期因思虑过度,劳心伤脾所致的体倦少食,心悸怔忡,睡眠不佳者。
(2)柏子养心丸(《体仁汇编》)
方药组成:柏子仁、枸杞子、麦冬、当归、石菖蒲、茯神、玄参、熟地黄、甘草。
功用:养心安神,补肾滋阴。
临床应用:可用于心肌炎后期,营血不足所引起的心悸怔忡持续不断,夜寐多梦,健忘盗汗者。
(3)天王补心丹( 《摄生秘剖》)
方药组成:生地、人参、丹参、玄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临床应用:用于心肌炎恢复期偏于阴虚而见虚烦少寐、心悸神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4)补中益气丸(《脾胃论》)
方药组成:人参、黄芪、白术、陈皮、炙升麻、柴胡、当归。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可用于心肌炎恢复期心悸、乏力少气、食少者。
新鲜人参的临床应用
1、用于急救大剂量的人参(15-50克)煎服或炖服,或以人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0.57克)2-4毫升行肌肉或静脉注射,可用于心原性休克的急救,或其它一时极端垂危的病人;人参与附于合用可以救治亡阳虚脱。[1]
2、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人参对于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症状。人参对不正常的血压具有调整作用,或认为不同的剂量可以出现不同的作用:小剂量能提高血压,大剂量能降低血压。成人1日的常用量为0.2-3钱;人参浸膏(每毫升等于1克生药),每次服20-40滴,日服2-3次;人参酊(含量10%),每次5毫升,日服2-3次;人参粉,每次3-6分,日服2--3次。[1]
3、对胃和肝脏疾病对慢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过低者,服人参后可见胃纳增加,症状减轻或消失,但对胃液分泌及胃液酸度无明显影响。也有报告称人参可使慢性胃炎病人胃痛消失,食欲增强,大便正常,胃液总酸度增加。对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在一定的治疗条件下,服用人参对于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
4、治疗糖尿病人参能改善糖尿病人的一般情况,但不改变血糖过高的程度。或谓人参可使轻型糖尿病患者尿糖减少,血糖降低40-50毫克%,停药后仍可维持2周以上;中等度糖尿病人服人参后,虽然降低血糖作用不明显,但多数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如渴感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某些患者服人参后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1]
5、对于精神病人参对无力型和无力-抑郁型精神病,无论其病因如何(精神分裂症、中毒或传染病引起的精神病,退化性精神病等),似均有治疗作用。也有认为,人参口服对器质性神经疾患仅能改善病人的一般主观症状,而无
荆芥临床应用
1、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治疮疡时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荆芥、防风、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煎。食远服。
2、荆芥解表汤(时逸入方)治风寒感冒: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杏仁各6g,赤苓9g,陈皮6g,神曲9g,生姜2片,葱白2段。水煎,日服1剂。
3、荆芥连翘汤(《回春》)治鼻渊:荆芥、柴胡、川芎、当归、生地黄、赤芍药、白芷、防风、薄荷叶、栀子仁、黄芩、桔梗、连翘各1.5g,甘草1g,锉作1服,水煎服。
药理作用
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
附方
1、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2、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3、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4、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5、治大便下血:
(1)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2)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6、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
荆芥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7、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8、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9、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10、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11、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2、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南北沙参临床应用区别
(1) 南沙参润肺止咳:用于肺阴虚之久咳 干咳 常配贝母 麦冬。
(2) 北沙参养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津液不足之咽干口渴 常配麦冬 石斛、花粉。
(3)《本草备要》:"似人参而体轻松,向实者良 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北地真者难得 沙参分南北两种:北者良 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逊 )。
(4)《本草从新》:"南沙参,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种味带辣者,不可用。
(5)《本经逢原》:"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
临床应用之区别举例
1、肺热阴虚:用于燥热咳嗽,干咳少痰或咯血者,南沙参可与桑叶、知母、麦冬等 相伍。
2、热病伤阴:用于胃阴不足的舌红少津,咽干口燥,食少纳呆者,北沙参可与石斛、天花粉、准山药、生谷芽等同用。
3、麦门冬汤:用于肺热阴虚引起的干咳少痰,痨嗽咯血,咽干音哑等。南沙参可与麦门冬, 半夏,甘草,玉 竹、桑叶、贝母 粳米,大枣等同用,以治燥热伤阴,咳嗽咯血诸症。
4、竹叶石膏汤:用于胃热伤阴,津液不足的口渴 咽干,胃脘隐痛,嘈杂干呕,舌质红绛等。清热养阴,益胃生津。北沙参可与麦冬、石斛、生地益气生津;半夏降逆下气,其性虽温,用竹叶、石膏辛凉甘寒,清胃之热;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仅无害,且能转输津液,活动脾气,使参、麦生津而不腻滞;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气,又可防石膏寒凉伤胃。若大便于结难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5、沙参四味散:南沙参 25g,甘草15g,紫草茸15g,拳参15g。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混匀,分装,即得,每袋50g。该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热清肺,止咳祛痰。用于感冒咳嗽,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胁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儿酌减。
6、南沙参浸膏溶液:南沙参 1000g。取南沙参按渗漉法,以35%乙醇为溶媒,俟渗出液达生药量5倍时,停止渗漉,回收乙醇并浓缩,滤过。取少许澄明滤液测定含量后,调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g,再加0.5%宋甲酸钠,静置8-10天,取上清液滤过即得。按总抽出物方法测定:每1ml含总抽出物250mg。功能镇咳祛痰,清肺火止咳。用于肺气虚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肺结核,咳嗽气短,午后发热,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
7、利咽合剂:南沙参250g,桑叶75g,石斛125g,射干125g,木蝴蝶37g,白苏子125g,麦冬150g。以上七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静置,上清液浓缩至1050ml,加适量防腐剂,搅拌,静置,取上清液1000ml,即得。该品为淡黄色液体,味苦。放置后略有沉淀。取该品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水浴加热5分钟,产生红棕色沉淀,该品的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3。功能养阴生津,清热利咽。用于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