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阳还五汤可能我们不太能了解是什么东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但是我们会觉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别,一听就有想要了解的冲动。其实大家有所不知补阳还五汤是一类中成药,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补阳还五汤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方源:清代王清任 《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四两[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实验研究

(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使用注意

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脑血管病后遗症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

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麻痹性震颤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

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

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

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故用益气活血平肝熄风而获效。

3、蛋白尿

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转中医治疗。诊时见下肢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浊,舌淡苔薄边微紫,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管型细胞++,证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6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 丹参15g。

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一年未复发。

慢性肾炎是欠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以微循环障碍理论指导,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加抗体形成。而活血化瘀则能改变血流粘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4、眩晕(颈椎病)

患者因颈椎病退行性病变而眩晕反复难愈。就诊时见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恶心,生痰,舌苔薄边有瘀紫,气虚血瘀而使脉络受阻,清阳不升,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3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地龙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上药加减服用20剂,眩晕未见发作。

“无虚不能作眩”,颈椎退行性病变之眩晕多发于老年者,兰时肾气衰,脉道不畅,血液不能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而成眩。故用补阳还五汤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收满意疗效。

5、声带结节

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省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

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现。

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果获效。

川芎能和黄芪同服吗

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一起服用的。

川芎性味辛温,入肝胆经,有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的作用;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的效果,两者药效并无冲突,同服是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反应的,而且十全大补汤、补阳还五汤等中药汤剂均有用到川芎和黄芪配伍。

四肢无力中医如何去治

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萎缩等。

中药治疗:

1、肺热津伤

治法:清热润燥,养肺生津。

处方: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处方: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寒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处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虚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处方:虎潜丸

5、脉络瘀阻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处方: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怎样医治艾滋病的气虚血瘀证

对于本型 艾滋病的治疗宜补气化瘀,活血清热。常用方药 为补阳还五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生黄芪1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 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0g, 丹皮10g。方中生黄芪、当归益气养血;赤芍、地龙、 川芎、桃仁、红花活血通络;生地、丹皮凉血化 瘀。疼痛甚者,可加入五灵脂10g;气虚明显 者,可加入人参、党参各10g。

滋补肝肾祛风通络法治愈老年中风

聂女士,今年68岁,因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而后出现半身不遂,肢体拘急等就诊。患者诉关节酸痛,精神倦怠,终日卧床不起。证见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入,夹痰浊流窜经络,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络脉痹阻,气血循环不畅,故口眼歪邪,肢体拘急;肝肾阴虚,髓海不足,不能藏阴而以煦阳,内风炽盛,故而中风。开处方山茱萸、石斛、麦冬、白芍、赤芍、远志、天竺黄、当归、川穹、赤芍、甘草、防风、五味子、百合、三七粉,每日1剂,水煎取汁口服,7日后复诊。

二诊:服药后症状得到了控制,患者精神略有好转,食纳转佳。在初诊方上去防风、百合,另加丹参、桃仁、红花、地龙,每日1剂,水煎取汁口服,7日后复诊。

三诊:患者初诊时症状已基本得到控制,语言清利,无流涎,手能握物或上举,可缓行100余米,以复诊方合入补阳还五汤以善其后。数剂后,患者恢复良好。

方解:山茱萸酸涩收敛,滋补肝肾;石斛却惊定志,益精强阴;麦冬味甘气平,能益肺金,味苦性寒,能降心火,体润质补,能养肾髓;五味子,酸敛生津,保固元气;百合、远志、天竺黄宁心开窍;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三七粉、赤芍活血化化瘀;甘草、防风甘润缓急舒挛,诸药共用,共奏滋补肝肾,养血和营,祛风通络之功。二诊时加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三诊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善其后。

血栓栓塞性脉管炎怎么治疗

寒湿型:宜温阳散寒除湿,寒甚用阳和汤加减,湿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风痰郁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半夏白术天麻加减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热毒型:宜清热解毒,用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尚无资料记载,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有效。

阳虚型:宜温肾助阳,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加减。

脾虚湿困痰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六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有效。

阴血两虚型:宜滋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地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通经活络

用于痹证及半身不遂。地龙长于通行经络,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经络阻滞,血脉不畅,肢节不利之证。因其性寒能清热,故适宜治疗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之热痹,常与防己、秦艽、忍冬藤等除湿热、通经络药物配伍。亦用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可与川乌、天南星、乳香等配伍,如小活络丹。治疗气虚血滞,中风后经络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常与黄芪、当归、川芎等配伍,如补阳还五汤。

年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该怎么办

患了老年性痴呆症可看看中医,一般可吃些中草药补阳还五汤,还可吃些健脑的西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等都可酌情使用.

中医改良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奇效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变最常见的一类疾患,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药内服方,首选加味补阳还五汤改良:

原方:生黄芪 四两125g; 当归尾 二钱6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改良方:生黄芪500克,当归尾25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一日一剂,一天二次煎水服用。用药15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mRNA表达的影响 选用SPF级Wista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金纳多组;采用法复制中度SCI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1周;连续给药2周后,取各组脊髓组织,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PAF-R 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PAF-RmRNA表达显著降低;补阳还五汤组及金纳多组均可抑制脊髓组织PAF-R 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两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补阳还五汤对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减少PAF-R数目,抑制 PAF-R活性,从而阻断PAF发挥损伤效应有关。

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黄芪、地龙、红花、桃仁等。

弱视治疗时间长,患者应配合医生治疗。小儿肺脾肾多不足,心肝多有余,故保护肺脾肾将有积极作用;饮食应合理起居应有常。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益气温经

生黄芪补气力强,气盛才能血旺,故气血虚弱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可用生黄芪治之,如《金匮要略》生黄芪桂枝五物汤,即以本品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用本品配当归、川芎、桃仁等,以治中风半身不遂;《百一选方》蠲痹汤以本品配羌活、防风、当归等,治疗肩臂风湿痹痛,兼见气血不足者。

中风偏瘫怎么冶

针刺治疗

体针: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下肢:秩边、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新面针:上肢区、下肢区、肝区、脾区头针:对侧头皮的运动区

中医辨证治疗

1、气虚血瘀型:偏枯不用,或肢体麻木,兼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面色无华,气短无力,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治法: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赤芍、地龙、川牛膝、鸡血藤、木瓜、丝瓜络等。

2、阴虚风阳上扰型:头晕目眩,耳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石决明、刺蒺藜、炮龟板、僵蚕、黄芩、栀子、怀牛膝、当归、川芎、赤芍、土元等

得了老年痴呆症怎么办

患了老年性痴呆症可看看中医一般可吃些中草药补阳还五汤,还可吃些健脑的西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等都可酌情使用.

相关推荐

全身无力中医如何去治

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辟之称。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重症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都会引起肌萎缩症,均属于痿证的范围。 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萎缩等。 中药治疗: 1、肺热津伤 治法:清热润燥,养肺生津。 处方:清燥救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 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 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 中风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灭绝,由于患者阴邪极盛,再用滋阴药物就会使阴邪更盛,

中医怎么治疗肩手综合症

1、中药康复治疗: 对半身不遂者,在软瘫期多使用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在硬瘫期多用有养血平肝熄风活络作用的四物汤合天麻勾藤饮加减。对语言障碍者,常用有祛风化痰作用的解语丹加减;肾虚者合用左归饮加减。老年痴呆者,常用益脾肾补脑髓化瘀豁痰开窍的河车大造丸合安脑丸。在药物的加减选用和每味药的用量方面我们都有新突破,这是疗效高于传统用药的关键所在。 2、针灸康复法: 除用常法取穴外,我们多采用针刺某些特效穴确能提高疗效,如下肢瘫软针隐白、肩关节不能活动者针对侧“中平负”,腿不能提起者刺“提腿负”、颈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方法

1、物理疗法:如超短波、药物离子导入、日光浴、红外线、热敷、电兴奋疗法、推拿、按摩、针灸、穴位注射、埋线、高压氧等。 2、药物治疗:如加兰他敏、维生素B1、维生素B2、弥可保、ATP及扩张血针药物,中药有三才汤、补阳还五汤等。 3、医疗体育训练:根据病人麻痹部位、程度进行专门的医疗体操、被动运动(肌力0-1级者)、助力运动(肌力2-3级者)、主动运动(肌力在3级以上者),还可采用抗阻运动。 4、手术治疗:适应证,年龄一般应在5岁以上,能配合医生检查及进行功能训练;病程一般应在病后2年以上,但个别病人(软组

什么中药治肿瘤

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生黄芪60g,当归尾8g,赤芍药8g,广地龙8g,红花Sg,桃仁8g。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2、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10g,钩藤15g,生决明15g,茯神10g,栀子10g,川牛膝15g,黄芩10g,杜仲15g,桑寄生10g,益母草10g,夜交藤15g。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安神。 主治:头痛常于一侧,颞部为重,呈跳痛或全头胀痛如裂,伴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失

四肢无力用中医内科如何治

中药内科治疗: 1、肺热津伤 治法:清热润燥,养肺生津。 处方: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处方: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寒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处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虚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处方:虎潜丸 5、脉络瘀阻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处方: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针灸治疗: 1、基本处方: 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1-胸1夹脊 下肢:腰夹脊 髀关 伏兔 足三里 风市 阳陵泉 三阴交 环跳 冲门 上述诸穴配合,旨在通经络,调营

中医治疗中风怎么样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 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 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 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灭绝,由于患者阴邪极盛,再用滋阴药物就会使阴邪更盛,致使

偏瘫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什么呢

一、中医辨证治疗 1、气虚血瘀型:偏枯不用,或肢体麻木,兼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面色无华,气短无力,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治法: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赤芍、地龙、川牛膝、鸡血藤、木瓜、丝瓜络等。 2、阴虚风阳上扰型:头晕目眩,耳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石决明、刺蒺藜、炮龟板、僵蚕、黄芩、栀子、怀牛膝、当归、川芎、赤芍、土元等 二、针刺治疗 体针:上肢:肩髃、

临床上中医用什么方法来治疗中风

中医认为虚、火、痰、风、气、血是中风发病的六大因素,而瘀血阻滞脑络是病理关键环节。或因血少而行迟为瘀,或因血行无力为瘀,或因痰瘀交夹,或因痰热互结为瘀,或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生风生火而致瘀,可概括为六大类型进行治疗。 1、肝热血瘀型中风:多见于中风先兆期或早期,证见头痛、眩晕、目涨面赤,心烦躁急,肢体麻木,治宜清肝化瘀通络,可用自拟清脑通络汤。 2、气虚血瘀型中风:见中风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证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治宜益气活血,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3、痰瘀阻窍型中风:多见

心脑血管供血不足 中医4法辨证治疗

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胸阳不振 由于心阳不足,气机阻滞,行血不畅而致。症见胸痛心悸,面色苍白,身寒肢冷,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自汗便溏,脉象沉细无力,舌质胖淡苔薄白。 治法:温阳行气,养心安神。 方药:生脉通络汤加减:太子参、麦冬、瓜蒌各15克,五味子、薤白、桂枝、郁金、元胡、茯神、生龙骨各10克,三七、甘草各6克,水煎服。 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肝风内动 由于脾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妄动而致。症见眩晕头痛,肢体麻木,口干耳鸣,少寐多梦,大便干结,重则半身不遂,脉象弦细而数,舌质红苔黄燥。 治法:滋养肾阴,清肝